百草霜

11-08发布在栏目【中草药】 已阅0

《全国中草药汇编》:百草霜

拼音注音 Bǎi Cǎo Shuānɡ 别名

锅底灰、锅烟子

来源

杂草经燃烧后附于锅底或烟筒中所存的烟墨。刮下或扫下,过细筛,除净杂质。

性状

为乌黑色粉末或结成小颗粒,手捻即为细末。质轻细,似霜,随风可以飞扬,入水则漂浮而分散。无臭,无味。

性味

辛,温。

功能主治

止血,止泻。用于吐血,咯血,便血,功能性子宫出血,腹泻,食积泻痢。外用治外伤出血,衄血。

用法用量

1~3钱;外用适量,撒敷患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百草霜

拼音注音 Bǎi Cǎo Shuānɡ 别名

灶突墨(《千金方》),灶突中尘(《外台秘要方》),灶额上墨(《本草图经》),灶烟煤、灶煤(《中国医学大辞典》)。

出处

《本草图经》

来源

杂草经燃烧后附于灶突或烟囱内的烟灰。将灶突或烟囱内的黑灰,轻轻刮下,用细筛筛去杂质。

性状

为黑色粉末,或结成小颗粒状,手捻即为细粉。质轻,入水则飘浮分散。无油腻感。无臭,味淡微辛。以乌黑色、质轻细、无杂质者为佳。

归经

入肝、肺、胃经。

①《本草求真》:"入肝,兼入肾。"

②《要药分剂》:"入肝、肺、胃三经。"

性味

辛,温.

①《纲目》:"辛,温,无毒。"

②《玉揪药解》:"味辛,气平。"

③《医林纂要》:"辛苦,温。"

注意

《本草汇言》:"阴虚火燥,咳嗽肺损者,勿用。"

功能主治

止血,消积。治吐血,衄血,便血,血崩,带下,泻痢,食积,咽喉口舌诸疮。

①《本草图经》:"主消化积滞,今人下食药中多用之。"

②《纲目》:"止上下诸血,妇人崩中带下、胎前产后诸病,伤寒阳毒发狂,黄疸,疟痢,噎膈,咽喉口舌一切诸疮。"

③《玉楸药解》:"敛营止血,清热消瘀。专止失血,吐衄便血,产漏诸血。"

④《医林纂要》:"泻心降火,去妄热,止妄血,下气消积行痰。"

⑤《现代实用中药》:"涂白癣及头部湿疹。"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0.3~1.5钱。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复方

①治吐血,及伤酒食醉饱,低头掬损肺脏,吐血汗血,口鼻妄行,但声未失者:㈠百草霜末,糯米汤服二钱。㈡百草霜五钱,槐花末二两。每服二钱,茅根汤下。(《刘长春经验方》)

②治衄血不止:百草霜末吹之。(《纲目》)

③治齿缝出血:百草霜末掺之。(《濒湖集简方》)

④治血虚内热,血不归源而崩:陈槐花一两,百草霜半两。为末。每服一、二钱,烧红秤锤淬酒下。(《妇人良方》)

⑤治妇人崩血大脱:百草霜、炮姜(末)各三钱,用人参三钱煎汤饮。(《本草汇言》)

⑥治妇人白带:百草霜一两,香金墨半两。研末,每服三钱,猪肝一叶,批开入药在内,纸裹煨熟,细嚼,温酒送之。(《永类钤方》)

⑦治卒下血不止:灶突中尘一升,黄连五两,地榆三两。上三味,捣筛为散,粥饮服方寸匕,日三服,重者夜一。(《外台秘要方》)

⑧治肠出血及子宫出血:百草霜、阿胶、藕节、侧柏叶、当归、茅根。研末,蜜丸,温酒送下。(《四川中药志》疏血丸)

⑨治血痢,不问远近:黄连一两(去须,微炒),灶突墨二两,木香半两。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粥饮调下二钱。(《圣惠方》)

⑩治一切痢下初起:百草霜三钱,金墨一钱,半夏七分,巴豆(煮)十四粒(研匀),黄蜡三钱。同香油化开,和成剂,量大小,每服三、五丸,或四、五十丸,姜汤下。(《灊江切要》铁刷丸)

⑾治小儿食积疳膨:百草霜三钱,巴豆霜一分。研匀,以飞罗面打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一丸,白汤化下。

⑿治咽喉无故肿闭:百草霜、白硼砂各二钱。研细末,吹入喉中。

⒀治口舌生疮:百草霜二钱,甘草一钱,肉桂五分。为末,频频搽之。(⑾方以下出《方脉正宗》)

临床应用

治疗咯血:取百草霜冲服,每次0.5~1钱,每日3~4次。共治14例,其中多数为肺结核,结果11例在用药后1~3天咯血停止或显着减少。本品对中、小量咯血效果较优,对大量咯血则较差。未见副作用。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百草霜

拼音注音 Bǎi Cǎo Shuānɡ 别名

月下灰、灶突墨、釜下墨、灶突中尘、釜脐墨、釜月中墨、铛墨、灶额上墨、釜底墨、锅底黑、铛底煤、灶额墨、釜煤、釜炲、锅底灰、灶烟煤、灶煤、锅烟子

英文名 Plant Soot, Soot from the bottom of a boiler 出处

出自《本草图经》

来源

药材基源:为稻草、麦秸、杂草燃烧后附于锅底或烟囱内的黑色烟灰。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uligo Plantae

采收和储藏:从烧柴草的锅底或烟囱内刮取,用细筛筛去杂质,置瓶中用。

性状

性状鉴别 本品为粉末状,或粘结成小颗粒状,手捻之即成粉末。黑色。体轻,质细似霜,入水则漂浮而分散。触之沾手,无油腻感。气微,味淡微辛。以色黑、体轻、质细、无杂质者为佳。

化学成分

主含碳粒。

归经

肝;肺;胃经

性味

苦;辛;性温

注意

阴虚内热者慎服。

功能主治

止血;消积;清毒散火。主吐血;衄血;便血;血崩;带下;食积;痢疾;黄疸;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臁疮;白秃头疮;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1-3g。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复方

1.疏血丸(《医宗金鉴》),治肠出血及子宫出血。2.六神丸(《中药制剂手册》),主治咽喉肿痛,单双乳蛾,疔疮痈疖等症。3.治衄血不止方(《本草纲目》):百草霜末吹之。4.治口舌生疮方(《方脉正宗》)。5.治咽喉无故肿闭方(《方脉正宗》)。6.治小儿食积疳膨方(《方脉正宗》)。7.治血痢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8.治卒下血不止方(《外台秘要》)。9.治妇人白带方(《永类钤方》)。10.治妇人崩血大脱方(《本草汇言》)。

各家论述

1.《本草图经》:主消化积滞,今人下食药中多用之。

2.《纲目》:止上下诸血,妇人崩中带下、胎前产后诸病,伤寒阳毒发狂,黄疸,疟痢,噎膈,咽喉口舌一切诸疮。

3.《玉楸药解》:敛营止血,请热消瘀。专止失血,吐衄便血,产漏诸血。

4.《医林纂要》:泻心降火,去妄热,止妄血,下气消积行痰。

5.《现代实用中药》:涂白癣及头部湿疹。

6.《本草经疏》:百草霜乃烟气结成,其味辛,气温无毒。辛主散,故能消化积滞及下食也。凡血见灰则止,此药性能止血,复能散瘀滞,故主上下诸血及崩中带下、胎前产后诸病。虽能止血,无益肠胃,救标则可,治本则非;故不宜多服。

7.《本草汇言》:百草霜,解三焦结热,化藏府瘀血之药也。苏颂主化小儿食积症块,妇人气痞血瘕,取此得火气之轻扬,而散阴凝陈聚之物也。濒湖治黄疸疟胀,咽喉肿闭,口舌生疮,取此得火气之轻升,而发越湿热痰气搏结之疾也。杂病方用治吐、衄、崩血不止者,谓其轻浮火化之质,且色之黑也,血见黑即止,亦从治热胜动血而安营血之暴走也。

摘录 《中华本草》

标签: 百草霜 中药材

上一篇 百蕊草
下一篇 百药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