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梨

11-08发布在栏目【中草药】 已阅0

《中药大辞典》:棠梨

拼音注音 Tánɡ Lí 别名

杜、甘棠(《诗经》),杜梨(陆玑《诗疏》),杜棠(《尔雅》郭璞注),野梨(《纲目》),土梨(《中国树木分类学》)。

出处

《纲目》

来源

为蔷薇科植物棠梨果实

生境分布

野生于荒郊、山脚、路边或道旁。分布江苏、浙江、湖北、江西、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甘肃、陕西、辽宁等地。

原形态

落叶乔木,高4~10米。树皮灰褐色,纵裂;幼枝黑褐色,被绒毛,有时具刺。单叶互生;菱状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4~11厘米,宽2~5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阔楔形,边缘锯齿尖锐,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睛绿色,初时有绒毛;叶柄长2~5厘米。花白色,直径2~3.3厘米,先叶开放,8~10朵,成伞房花序;花梗长1~2.5厘米;花萼5裂,裂片披针形,有密绒毛;花瓣5,倒卵形。先端圆形,基部狭小;雄蕊多数;花柱2~3。梨果球形,直径1~1.6厘米,褐色,有白色斑点,萼脱落。花期4~5月。果期10月。

本植物的枝叶(棠梨枝叶)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化学成分

果实含糖量19.62%,水分50.93%。叶含绿原酸、异绿原酸、新绿原酸和槲皮素衍生物。又含多量蛋白质。

归经

《玉楸药解》:"入手太阴肺、足厥阴肝经。"

性味

酸甘,寒。

①《救荒本草》:"味甘酸。"

②《纲目》:"酸甘涩,寒,无毒。"

③《玉楸药解》:"味酸,性涩微寒。"

功能主治

敛肺,涩肠。治咳嗽,泻痢。

①《纲目》:"烧食止滑痢。"

②《玉楸药解》:"收肠敛肺,止泄除呕。"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棠梨

拼音注音 Tánɡ Lí 别名

杜、甘棠、白棠、杜梨、杜棠、野梨、土梨

英文名 Fruit of Birchleaf Pear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1.陆玑《诗疏》:甘棠,今棠梨,赤棠也,与白棠同耳,但子有赤白美恶。子白色为白棠,甘棠也,少酢,清美。赤棠子涩而酢,无味。俗语云,涩如杜是也。

2.《救荒本草》:棠梨树,今处处有之,生荒野中。叶似苍术叶,亦有团叶者,有三叉叶者,叶边皆有锯齿,又似女儿茶叶,其叶色颇白。开白花,结棠梨如小楝子大。

3.《纲目》:赤者杜,白者棠;或云牝曰杜,牡曰棠;或云涩者杜,甘者

来源

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杜梨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yrus betulaefolia Bunge

采收和储藏:8-9月果实成熟时采摘,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1800m的平原或山坡阳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地。

原形态

杜梨 乔木,高达10m。枝常具刺;小枝嫩时密被灰白色绒毛,二年生枝条具稀疏绒毛或近于无毛,紫褐色。叶互生,短枝上簇生;叶柄长2-3cm,被灰白色绒毛;托叶膜质,线状披针形;叶片棱状卵形至长卵形,长4-8cm,宽2.5-3.5cm,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稀近圆形,边缘有粗锐锯齿,幼时两面均密被灰白色绒毛,老叶上面无毛而有光泽,下面微被绒毛或近于无毛。花两性;伞形总状花序,有花10-15朵,总花梗和花梗均被灰白色绒毛,花梗长2-2.5cm;苞片膜质,线形,长5-8mm,两面均被绒毛,早落;花直径1.5-2cm;萼筒外密被灰白色绒毛;萼片5,三角卵形,长约3mm,先端急尖,全缘,内外两面均密被绒毛;花瓣5,宽卵形,长5-8mm,宽3-4mm,先端圆钝,基部有短爪,白色;雄蕊20,花药紫色,长约花瓣之半;花柱2-3,基部微具毛。果实近球形,直径5-10mm,2-3室,褐色,有淡色斑点,基部具带绒毛果梗。花期4月。果期8-9月。

性状

果实类球形,直径0.5-1.0cm。表面黑褐色,有白色斑点,质硬,果肉薄,褐色。气微,味酸,微甜。

化学成分

果实含糖量19.62%,水分50.93%。叶含绿源酸、异绿原酸、新绿原酸和槲皮素衍生物。又含多量蛋白质。

归经

肺;肝经

性味

酸、甘、涩;寒;无毒

功能主治

敛肺,涩肠,消食。主咳嗽,泻痢,食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

各家论述

1.《纲目》:烧食止滑痢。

2.《玉揪药解》:收肠敛肺,止泄除呕。

摘录 《中华本草》

标签: 棠梨 中药材

上一篇 椒蒿
下一篇 棕叶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