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科书对商鞅变法是持肯定态度的,那么你如何评价商鞅变法呢?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公元361年,秦孝公即位,他搜罗人才,决心要强大秦国。当时还是卫国的贵族公孙鞅(也就是后来的商鞅)来到秦国。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强大,必须要发展农业,奖励将士,治理国家,必须要赏罚分明,朝廷才会树立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施行”

他的提议虽然得到了秦孝公的赞同,但是一些贵族与大臣却是极力反对。直到两年之后秦孝公逐渐把持朝廷,稳定王位,商鞅变法才得以正式实施。并封商鞅为左庶长。公元350年,商鞅在周显王十九年,进行更大规模的改革。

一,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确认了土地的所有制,并允许土地进行买卖,同时增加了地主的赋税收入。

二,大力推行县制,那么县制的推行把地方政权和军权集中到皇权统治,更加稳固了皇权的封建统治。

三,统一度量衡,在次之前,各地的量衡不同,那么对于周边的贸易往来就存在很大的弊端,统一之后,加大了周边地区的商业来往,对商业的兴旺与赋税的增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商鞅还实行“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有一次,秦国的太子犯法,商鞅对秦孝公说“国家的法令必须要人人遵守,如果当官的不遵守,那么百姓对朝廷就会失去信任,太子犯法就必须处置师傅”商鞅惩戒了太子的两位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一个割鼻,一个脸上刺字。杀鸡儆猴,这样一来,一些贵族与大臣就不敢随意触犯法律。

那么我认为商鞅打破了贵族世袭制度,实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同时从奴隶制转变到封建制,可以说从商鞅变法以后,秦国的农业,商业,军事等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提升,这也为日后统一六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其他网友回答:

商鞅变法,避免了像其他变法一样在旧制度中打转转,而是建立了一套新的制度,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强法令的执行力,虽然商鞅个人充满悲剧色彩,但是就算在他死后,变法的成果也没有废止,秦过六世以后,能够吞并六国,一统天下,商鞅变法占去了一大半功劳,同时也是秦国速亡的根源之一。这里以商鞅的军事改革为例。

虽然六国也都在奖励军功,但没有秦国的军功爵制那样的彻底,魏国的武卒、齐国的技击,见了秦国的锐士,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商鞅颁布了军功爵制,不论你是什么出身,全都拿斩了多少脑袋来定军功,一共有20级,斩一颗脑袋定爵一级,然后又从有爵位的人中间选拔官吏,爵位越高官就越大,能使唤的人就越多,而且可以分到更大面积的土地。这给秦国的平民百姓提供了很大的机会去改变命运,秦国的很多名将都是平民出身,比如像战神白起。

同时,秦国军功爵制的惩罚也是相当的狠辣,犯罪的人往往会被一竿子撸到底,如果被敌人俘虏了,回来后一辈子只能做奴隶。比如,白起好不容易从平民一路干到大良造,却因为犯错误一降到底,成了普通的仕伍。

军功爵制的施行,使秦军成了杀人的机器,六国的军士就算身披着甲胄,也干不过光着膀子的秦国军士,根据《史记》记载,秦国发动的战争,差不多是六国加起来的三倍!

历代变法大都不是败于政策不好,而是没有很好地实施下去,而商鞅变法做到了有令必行。

再好的政策,如果执行不力,就如水中月、镜中花,中看不中用,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皆是如此。商鞅颁布变法政令,得到了秦孝公的力挺,他甚至下令,不论变法好坏,所有人都不能随便议论,就连给变法唱赞歌的人,也全部都受到了处理,更别提那些处处阻挠变法的人了。

有的人以为自己位高权重,全然不当一回事,闷着头就往枪口上撞,比如,秦孝公的兄长公子虔,就给商鞅出了难题了,他把自己的徒弟加侄子、后来的秦惠文王也带进来,一起反对变法,以为商鞅不敢对储君下手。结果,公子虔被割了鼻子,另一位太子的老师公子贾脸上被刻了字。公子虔他们还算运气好的呢,孟西白一族,有人反对变法,直接被杀了700人。

商鞅的冷酷无情虽然让很多人恨得牙根痒痒,但起到了杀鸡儆猴的作用,秦国人不敢再对变法说三道四,只管乖乖执行了。开始时,大家都是被动地适应,随着变法的深入,秦国人逐渐得到了实惠,反对的声音也就越来越少了。

商鞅变法是功大于过的,但也换来了“天下苦秦久矣”的造反理由。

秦孝公在位24年,商鞅在秦国风光无限,就算有人用杀人的眼神瞄着他,那也仅仅是心里恨着。秦孝公一死,秦国的人言必称商鞅,根本就想不起还有个秦惠文王,秦惠文王那也不是个省油的灯啊,人家在乎的很,“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轻者身危”,他可不想做个没出息的老板,更不想不知不觉地死了,于是,商鞅被以谋反的理由,死于自己制定的刑法之下。

商鞅死后,他的变法没有死,他的继任者蔡泽做到了“卫法蔡随”,对商鞅的功业还是大加赞赏的,一直到秦国完成统一大业,秦国还是商鞅之法。

但是商鞅的法令实在是太苛刻残忍了,随便违反一点社会公德,像随手丢垃圾之类的,都要被砍掉双手,大家实在是活得太压抑,动不动就性命不保。陈胜一干人只不过是服役迟到了,而且事出有因,但按照商鞅的法令,就得杀头,于是就干脆造反了。刘邦、项羽等有本事的人,更是反成功了。

总结

商鞅变法,使本来贫弱的秦国,一跃成为超级强国,短期内效果很好,为吞并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变法始于严苛也败于严苛,为秦国的速亡埋下了伏笔。

其他网友回答:

关于商鞅,及商鞅变法,无论在当时还是今天,都存在不同的声音。赞扬他的,认为商鞅开创了一个时代,是历史的进步,反对他的人,认为他缔造了一个专制时代,让中国走向独裁的帝制社会。

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我觉得需要放在历史长河的“全时间轴”上评价,才能更清晰地看清商鞅变法的意义,也能准确把握争议的基本要点。

商鞅变法的核心思想到底是什么?

商鞅变法,严格说应该叫“商鞅革命”。虽然商鞅变法并没有推翻政权,但是它所产生的意义,远比推翻一个政权还要深远,它缔造了一个时代,开启了一个新的历史纪元。

1.推翻宗法社会,确立皇权核心

商鞅到秦国后,跟秦孝公见了三次面,前两次面试很失败,第三次立刻吸引住了秦孝公,二人彻夜长谈,由此拉开商鞅变法的大幕。那么他们究竟谈了什么?为何前两次谈话不成功呢?

其实商鞅跟秦孝公三次见面,谈了三个不同的思想,分别是帝道、王道和霸道。结果,帝道和王道让秦孝公直打瞌睡,霸道给秦孝公打了兴奋剂。那么三道有什么区别呢?

①帝道

所谓帝道,就是黄老无为的治国思想,强调小国寡民,顺应天道,淡化统治者的存在感。

这种思想其实就是黄帝、尧、舜时期的社会结构,是远古的部落联盟结构模式。有人说,商鞅还曾经谈到了皇道,那就是比黄帝还要早的伏羲时代,原始部落状态结构。

很显然,帝道存在的基础是原始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人口稀少,人类刚刚过渡到农业文明,政权结构刚刚开始萌芽,国家形态还未形成。而秦孝公所处的战国末期,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有的治理模式不可能适应新形势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帝道社会没有君主世袭,实行的是选举制,秦孝公愿意放弃“一家一国”的特权,心甘情愿地把国君位置让出来吗?即便他愿意,天下所有既得利益人都能做得到吗?

②王道

所谓王道,就是西周建立的宗法制社会。秦孝公所处的战国时代,理论上讲还处于王道时期,只是临近崩塌了。以王道治国,说白了就是将摇摇欲坠的宗法制社会,重新撑起来。那么还有这种可能性吗?

其实王道社会的崩塌,是其结构本身的缺陷,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导致。孔子所说“礼坏乐崩”、人心不古,只是外在表现,是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企图通过教化,恢复旧秩序,明显是治标不治本的思想。

再举个例子,按王道社会要求,秦孝公要乖乖听周王的命令,恭恭敬敬纳税,自觉当孙子,他愿意吗?各诸侯国愿意吗?

③霸道

无论是帝道还是王道,其本质就是无视社会的发展,力图以旧的统治模式,管理新的社会现状,是一种泥古思想,是历史的倒退,不可能行得通。秦孝公的兴趣点肯定不是听故事,更不是想当雷锋,所以他很生气,把推荐人景监尅了一顿。

结果,第三次商鞅终于抛出了真家伙,一个全新的治国理念,这就是霸道。秦孝公为何对霸道那么感兴趣?简而言之,帝道和王道是让秦孝公割肉,霸道是让秦孝公抢别人的肉!文绉绉的说法就是:彻底推翻宗法社会结构,建立一个皇权独裁社会!

相对于王道社会的第一个表征,霸道社会干掉了掣肘皇(王)权的宗法势力。

宗法制社会是等级社会,通过血缘关系,建立上下尊卑关系,形成宗室贵族势力。比如秦国,秦孝公是国君,他的赢姓宗亲构成的政治集团,就叫宗法势力,他们与王权相互掣肘,共同治理秦国,历史上把这群人叫“老秦贵族”。

宗法社会下,国君所有的决策受制于这个庞大的政治集团,利益纷争很严重,甚至出现国君被架空。比如鲁国的三桓,完全架空了国君。

商鞅告诉秦孝公,他有办法干掉老秦贵族政治集团,建立一个以国君为中心的政治结构,保证王权独裁,你说秦孝公能不打了兴奋剂似的吗?

2.铲除特权阶级,构建“法制”规范

干掉贵族阶级,社会秩序该如何重建?商鞅的思想是“法制”。当然这个“法制”跟今天的“法制”截然不同。商鞅的法治就是,以国君利益为核心的法律体系,说白了就是王权独裁。

秦法的第一个思想就是“编户齐民”。即全天下除了国君一个人享有特权,其他人都是平民,没有贵族,没有特权阶级。

秦法的第二个思想就是“国君即国家”。国君的利益代表国家利益,不能有其他利益集团的存在。

秦法的第三个思想就是“法制即政治”。国家的治理模式摆脱政治利益的纠葛,社会秩序以法律为准,就像机械结构一样运转。

3.摒弃礼治教化,主张钳制思想

为了强化秦法,商鞅变法彻底摒弃了西周建立的礼法,主张思想钳制,全社会不允许出现杂音”,人们只能按秦法规则生活。

很显然,这是一种将人格“物化”的思想,企图将每个人,当做秦帝国的零部件,而不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血肉的人。

放在历史“全时间轴”上,如何评价商鞅变法?

很显然,商鞅的法既有其历史进步意义,又有很严重的问题,我们既要考察它对当时社会的效用,更要把他放到历史长河中,用全景视野来审视。

1.商鞅变法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放在历史“全时间轴”上看,中国经历了三个重要的阶段:西周之前的部落联盟或邦联制结构社会;周王朝的宗法制社会结构;秦朝及以后的帝制文化社会结构。

这三个阶段的社会结构变化,对应的正好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变化。商鞅变法就是帝制文化机构的奠基,是一个新时代开启标志。商鞅变法相对于前面的宗法制社会,究竟带来了哪些进步呢?

①打破社会等级

宗法社会的等级非常森严,一个人的命运,由他的出身固化。假如你出生在贵族之家,你就有政治权,有继承权,不需要个人努力。假如你出生在平民之家,你只能自认倒霉,子孙后代永远别想做官。要是出生在奴隶家庭,那就只能世代给人家当牲口。

宗法社会就是一层剥削一层的寄生社会,是一个极端不公平的社会。商鞅变法改变了这个局面,它只允许皇帝一个特权家庭的存在,其他人从身份上一律平等。谁都有参与政治的机会,不存在靠出身坐享其成的土壤了。

商鞅建立的军功爵制,就是最好的体现,要想获得封爵,要想升官,只有一个,为国家立军功。这就是秦军战斗力强爆的原因,敌人头颅就是秦军的财富钥匙。

②分配机制更加公平

宗法分封制导致越来越庞大的贵族集团,贵族阶层是不从事生产作业的,他们要靠平民和奴隶养活。这种不公平的分配机制,首先带来平民的负担加重。

另外,贵族阶级大量的土地兼并,导致公田萎缩,由此带来国家税收的锐减。国家税收减少,就意味着必须从平民头上加税,进而导致整个社会的经济崩溃。

商鞅变法等于实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垂直管理,排除了特权阶级的干扰和盘剥。分配机制的公平,有效调动了社会的创造力。

③解放生产力

宗法制社会,形成了僵化的奴隶主庄园经济,不受国家控制。而商鞅变法则催生了新的士族小地主阶级,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无疑是一次生产力的释放。

秦国在战国末年,能够发动大规模的战争,就是得益于强大经济基础。

2.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

①思想钳制

商鞅变法把人“物化”的思想,无疑是一次历史退步。秦国由此进入思想压制,学术禁锢,虽然在短期内体现出高度集中意志的优越性,但是从长远来看,思想的僵化必然带来思想的革命。

秦朝的焚书运动,并不能阻止思潮的发展,当火种出现时,被压抑的思想法而产生了巨大的破坏力。秦朝二世而亡,跟此有很大关系。

②残民思想

鼓吹商鞅变法的人认为,商鞅有民本思想,这是个误解!商鞅变法虽然客观上给平民带来福利,但是其出发点绝不是为了平民,他的所有核心都是围绕皇权设计,平民只是皇权的工具。如果说平民得利,那仅仅是为了解除了贵族的压迫,让平民更好地为皇权服务。

商鞅变法对平民的基本思想是“残民”,他主张不能让百姓有思想,甚至不能让老百姓吃得太饱,穿得太暖,老百姓本质上是“暴民”,需要通过法律管控压制。

所以,商鞅之法,于老百姓只是“牧民工具”,是“残民帮凶”,跟民本背道而驰。

如何理解从古至今,对商鞅变法的质疑?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做个小结:

1.商鞅变法既有进步意义,又有历史局限性

它相对于西周的分封制结构,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进步,也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是,基于维护皇权独裁的狭隘思想,商鞅变法的初衷不值得炫耀,更从思想上遏制了社会的进步。其“残民”的立场,更应该受到批判。

2.商鞅变法的争议,要摒弃纯道德意义上的评判

商鞅是典型的法家思想代表人物,是独裁统治秩序的坚定维护者。但是中国自汉武帝之后,法家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从此步入两千年的儒家独大局面,而儒法两种思想,至春秋末期以来,一直就是水火不容的势态。因此,儒家学者对商鞅变法必然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加上西汉建立后,出于政权合法性宣传的需要,一直将“暴秦”作为宣传工具,“暴秦”的始作俑者就是商鞅。由此,商鞅必然站在儒家道德审判台。

3.今人要学会摆脱古人的历史视野和政治立场

很多人读历史,很容易被古人影响,这是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史书是古人写的,他们的视野和立场,跟我们今天有很大差别,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古人的角度,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呢?为什么还会被古人牵着我们的思维呢?

读历史,首先是自我超越,当你摆脱了狭隘的历史观,很多问题其实不难看得清!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你的提问!

我个人认为商鞅变法有利有弊。不能全盘肯定。要认识商鞅变法,就必须从商鞅本人说起。

一、认识商鞅。

商鞅又叫卫鞅、公孙鞅。是卫国的公族。他与孟子和庄子是同一时代人。由于当时卫国沦为魏国附属,年轻的商鞅只好投奔魏国宰相公孙痤,当了他的家臣。

公孙痤非常欣赏商鞅,认为商鞅是一条蛟龙,于是在自己病重时向魏王推荐商鞅接替宰相职位,可是魏王不点头,于是他说君上若不用商鞅就一定杀了商鞅。但是他又告诉商鞅赶紧逃离魏国。可见商鞅在当时是一个多么聪明及有才华之人。

魏王看不起商鞅,因此不杀他。于是商鞅在公孙痤死后离开魏国,去了秦国。

商鞅去见秦孝公,带去了三套方案:帝道、王道、霸道。秦孝公选择了霸道。据史书记载,当时秦孝公听商鞅论霸道时,听得入迷,以至滕盖露出席外都不知道。

从中可以判断,商鞅对秦国霸业必起重要作用。他是如何助推秦国霸业建立呢!当时是通过变法啦!

二、认识商鞅变法。

1、变法的积极作用。

政治与军事上,改分权为集权。分权制又叫邦国制,是西周政治制度,其弊端就是天子权力不集中,被诸候、大夫架空,导致晋国分裂,齐国易主,鲁国衰落。周天子成为摆设品。

商鞅釆取新贵族代替旧贵族方式,以军功为准绳,只要有军功,即使不是贵族也可以封候。没有军功的贵族,降为民户中的地主和富人。新贵(侯)对自己的封地却既无产权,又无治权,这样改革的结果就是治权回归君王,新贵没有领土,不能世袭,也就不用釆邑,只设郡县管理。所有官员由君王任命。土地、权力、人民都集中在君王手里。

经济上努力生产多交公粮的,免除徭役;偷奸耍滑投机倒把的,收为奴婢。

新法实施十余年后,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人民勇于公战。为秦称霸打下坚实基础。

2、弊端

由于商鞅变法颁布一系列法令,其中在百姓中推行保甲制与连坐法,使用酷刑。他不仅把秦国变成一座军营,还变成一座监狱。他培养一大批杀人机器,据说商鞅有次一天之内就在渭水之滨处决囚犯七百余人,以至于“渭水尽赤,号哭之声动于天地,畜怨积仇比于丘山”,简直就是惨绝人寰!

改革不应夹杂血雨腥风,理应顺民心、合民意。所以我认为商鞅变法并不完美。

其他网友回答: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深刻而且成功的变法,我认为正是商鞅变法的巨大成效,给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帝国奠定了制度和经济的基础。

我们可以从商鞅变法中的几项制度来看此次变法给秦国和后世带的巨大影响。

第一、废除贵族世袭制度,奖励军功。此举直接打破了平民晋身的天花板,极大的激励了平民阶层,关键是军队的战斗力有了质的飞越,使秦国在统一六国的战争中成为真正的虎狼之师。

第二、废井田、开阡陌。废除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废除了井田制度,允许开荒,使得新兴地主阶层大批出现,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为秦国彻底结束奴隶、建立大一统帝国,进行了有效的实验。

第三、实行郡县制。秦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全国设31个县(“凡三十一县”),废除分封制,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削弱了豪门贵族在地方的权力。这是秦国能够加强中央集权的根本,没有强大的中央集权力量,秦国就不可能在几年之间统一六国。由此形成的中央集权制的政治制度让后世参照沿用了两千多年。

第四、平斗桶,齐权衡。为大秦帝国据以为傲的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度量衡,开辟了道路,使得秦国建立后推行的政策有了参照基础。

第五、商鞅为秦国“立信”。一个国家只有建立了深度的信用体系,才能低成本高效率的运行,否则各环节均阻塞不畅,事倍功半。商鞅先为秦国树立信用,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之北门者予重金,果有徙者,辄予重金。信用树立后,开始竭力推变法,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即便太子犯法,仍刑其傅,黥其师,无所畏惧,为大秦一统奠定了坚实的信用基础。

以上商君的这些措施如同现代国家的经济特区和科学家的实验田,为秦国进一步做大做强积累了珍贵的经验和数据,也为后世的改革提供了参考的样板。

因为商鞅的这些措施对旧有的利益集团可谓招招见血,所以在秦孝公去世后,商鞅便被车裂了,秦惠文王虽然杀掉了商鞅,但仍旧执行商鞅的变法措施,所以我认为商鞅变法是深刻而且成功的变法。

其他网友回答:

商鞅变法在我国历史上,应该是有划时代的意义。他不仅使秦国由一个积贫积弱的小国,一跃成为战国时代最强的国家。而且他的政策,也由秦国继承了下来。为后来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的背景。

商鞅所处的时代,是奴隶制社会的末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开垦的田地变成私产出租。

这样就形成了,地主和农民的两个阶级。而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废除旧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各国都相继掀起了变法运动。著名的有魏国的李悝变法,在政治上主张废除世袭贵族的特权。选贤能、赏罚分明。

经济上实行尽地力,平籴法促进农业生产。魏国由于实行的,这一系列变法。使魏国的国力迅速发展,一跃成为战国时的强国之一。

此时,楚悼王也任用吴起变法。均爵平禄,剥夺王室贵族的威权。等一系列的政治、法律、军事的改革,使楚国的国力也越来越强。为在同各国的争霸中胜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魏国、楚国等国家,变法图强的影响下。为了在国家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不被其他国家吞并。各国也都不得不,竟相实行变法增强国力。

而刚刚继位的秦孝公,同样为了增强国力,不被其他国家所吞并。也采取了引进人才,变法强国的政策。

为此政策投奔而来的商鞅,很快就被秦孝公看中。并任用商鞅实行变法,以改变秦国多年来积贫积弱的状况。

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

商鞅废除奴隶制时期的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这就从法律上维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有利于秦国经济的发展。

实行一家一户的,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方式。以生产粮食、布帛的多少为标准,凡是努力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免去其本身的徭役。

这就促进了小农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保证了秦国的财源和兵源,为秦国的强大做出了基础的准备。

还规定军功,以在前线所得敌人的首级多少来计算。按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和田宅。贵族凡是没有立功的,就没有爵位,不能享受特权。

这就严重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极大地鼓舞将士们勇敢地去战斗,加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统一度量衡,鼓励人们以物换物。方便了人们的经济交流,促进了国家经济的融合发展。为做大做强国家的经济,提供了可能。

在秦国大部分地区,推行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员管理,健全国家的管理机制。使秦国加强了,中央君主集权的制度建设。

商鞅变法的影响。

商鞅通过,一系政策的实施。极大地释放了国家的生产力,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方便了人们间的经济交流。

使秦国的国力,迅速地发展了起来。成为当时一个,名副其实的强国。也吸引了,各个国家的人才都汇聚到秦国的国都。

像秦惠文王时的纵横家张仪,秦昭襄王时的魏人范睢等人纷纷前来投奔。这也更有利于,秦国选拔各种人才。推动了秦国,整个社会的发展。

在秦惠文王时期,秦军的战斗力有了显著的提升。使得秦国也才能,攻打其他诸侯国。夺得土地,扩大疆域面积。

更为后来的秦始皇,奠定了政策基础和人力基础,及各种用于战争的战略物资。使秦始皇能够统一全国,并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封建王朝。

商鞅的变法,在为秦国摆脱贫弱走向富强的同时。也就不可避免地,触动了秦国一些贵族的利益。当秦惠文继位后,就遭到了旧势力的反扑。最后,商鞅也落得个被车裂的下场。其实这也是在中国古代,许多变法图强者都会遭到的共同境遇。因为任何社会的进步,都是在和旧势力的博奕中前行的。虽然商鞅最后的结局令人同情,但是商鞅的变法政策,却被秦国后世君主延续下来。为秦国统一全国,做出了贡献。

其他网友回答:

怎么讲呢?一把刀是一把宝刀,他杀了无数的人,所以人们称它为妖刀。这把刀造出来就是具有杀孽的,可你就因此否认这把刀是一把好刀吗?

历史教科书对于某件事情的定性更多的是从他一个后续的社会影响,以及对于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作用作为考虑,一加一等于二,这个真理是永远不会变的。郭某人把这个题目自己算错了,那是他自己的问题。

讲道理秦国的暴虐主要来自于两个方向,一个是秦始皇为了能够修建大型工程,可以说将整个秦国的劳动力几乎消耗殆尽。另一个方面是秦二世胡亥。做非为让整个秦国本来雪上加霜的情况更加的雪上加霜,最后秦国整个国内的老百姓迫于这种生活上面的压力,最终选择起义。

可这两个人做的事情跟商鞅变法有什么关系?商鞅变法的环境是整个秦国面临山东六国的。侵略秦国为求自保最终没得办法,所以才进行商鞅变法,(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如果商鞅不变法,那秦国就是一个被灭亡的国家这样的国家。你谈何去生存?没有生存没有和平的环境,到秦国老百姓被抓起来,那就是奴隶,那就是亡国奴啊!

所以就事论事,就打秦国商鞅变法这件事情单独来讨论的话,变法的目的和目标是达到的,变法所带来的效果是超乎人们想象的,而对于整个秦国实力的提升这也是肉眼可见的。就这几条而言,商鞅变法本身是成功的。

我一直说过什么是变法,变法就是提升生产力,只有生产力提升上去了,老百姓有更多的物质了,这样的话老百姓才能够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毕竟你日子想要过好最基础的前提,你就是要吃饱,吃不饱的日子那是种日子是没法过的。

商鞅变法让整个秦国的生产力提升了上去,恭祝秦国在接下来的统一六国的战争里面,获得了无数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这样的政策是正确的,可能出于一个在未来时代的人看来,商鞅变法本身是为了保护封建,所以这样的变法是失败的。

可是我们现在有机械有电,能有手机,这些生产力给我们生活带来改变,使得我们可以快速地跨入下一个时代,关于历史上面由于生产力跟不上超前地跨入某个资本主义时代或者共产主义时代,最终导致这个生产的据点彻底崩溃的案例。处不胜数,在那个时代生产力跟不上去,只能够通过封建的办法来使得整个社会生产力集中,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哪怕你是一个现代人,把你扔到古代去,你也只能执行这样的办法。

所以说商鞅变法是成功的,就那个时代而言,到把你现在的情况代入到商鞅变法里边,这和事后诸葛亮没有任何两样。

其他网友回答:

变法就要变得更强,否则是历史的倒退!

其他网友回答:

大家好,我是喜欢先秦史的胖关,首先商鞅变法确实残暴严酷,百姓深受其害,理由如下:

秦法残酷暴虐,自上而下全国推行,国人深受其害

1.《史记》记载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之时,有上百名人触犯秦法,被商鞅在渭水河畔当场处决,顿时血染渭水,哭喊声漫天遍野。俗话说法不责众,但是触犯秦法就必须依法惩戒,决不姑息。

2.太子触犯秦法,商鞅也绝不手软,对太子的两位老师下手,两位太子太傅教导无方,一个被在脸上刺字,一个被割掉了鼻子,活生生成了商鞅变法的移动的宣传牌,意思是谁敢触犯秦法,这两个人就是大家的榜样。

3.一人犯法如果被别人告密,整个家族连坐惩罚,百姓更是惶恐不安,担惊受怕。

4.秦国自上而下统一思想、步调一致一切活动为富国强军开路,禁止和打压工商业和手工业者,让百姓以大生产为荣,多劳多得,战时为兵,闲时为农,耕战结合。

5.秦法百姓不得随意迁徙出走,户籍和土地绑定在一起,也不必学习新的思想和无耕种无关的技能,百姓越无知越好,越容易管理,百姓的思想和行动被限制在土地上,只求粮食的大丰收。

6.商鞅在逃走时被处以极刑五马分尸, 确实血腥、惨不忍睹,让人毛骨悚然。 秦人不怜,在当时看来秦国百姓根本不买商鞅的帐,对商鞅恨之入骨。

商鞅变法,救国于危难中,国家的强盛离不开商君之法

商君之法是在秦国内忧外患、岌岌可危的时候开始推行的,当时的秦国已经命在旦夕,北边有胡赵,南边有蛮楚,东边大魏国已经夺取河西之地,相当于进了他家的客厅,西边有义渠少数民族的蚕食。

秦国面临亡国的危险,必须与时间赛跑,商鞅根据国情制定富国强军以法治国的政策。

秦法被秦孝公力挺,秦国确实经过变法改革迅速崛起,虎狼之狮的秦军让东方六国闻风丧胆,也正是秦法的残酷才挽救了秦国。

百姓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为秦军提供了绵绵不断的粮草供应,遏制了因为内斗的资源消耗。

秦法是一把双刃剑,强国和残暴并行

事实也证明商鞅变法是推动历史进程的,也是历史进步,残暴的秦法让秦国重生,大国地位不可动摇。

在那个战火纷飞、土地兼并的时代而且还是奴隶社会,残暴的秦法也是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手腕。

秦国是凭借商君之法开始崛起的,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其他网友回答:

总的来说,商鞅变法是顺应历史潮流的,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在变法过程中,禁止民众议论时政、轻罪重罚等措施,产生了不少弊端。

01:商鞅变法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商鞅变法前的秦国是什么样子呢?

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虽说秦献公晚年,发动了几场大战,也取得了胜利,但是“诸侯卑秦”的局面并没有多大改善,河西失地也没有收回。

再来看变法之后的秦国:

  • 公元前330年,雕阴之战,秦国收回了河西之地;

  • 公元前329年,秦军跨过黄河,侵占魏国河东汾阳、皮氏等地;
  • 公元前328年,魏国丢失上郡15县。

短短30年,秦军的战斗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法,这些变化离不开军功爵制的推行。

秦国普通百姓的生活有什么变化呢?

《战国策》是这样记载的:

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治。

《史记》是这样称赞的:

道不拾遗,山无盗贼, 家给人足,……乡邑大治

说法都差不多,秦国百姓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基本上吃喝不愁了。

02:商鞅变法的弊端--禁止百姓议论新法、轻罪重罚

后人批评商鞅变法,总以愚民为攻击点,是有道理的:

第一,商鞅禁止百姓议论新法

商鞅变法初期,很多百姓反对,纷纷跑到国都诉苦,商鞅大怒,惩治了很多人;新法取得成效后,百姓纷纷到国都颂扬新法,商鞅不但不领情,还将上千人队伍发配到边疆。

从情感上讲,商鞅是很刻薄、冷酷、不近人情的;

从国家治理角度来讲,初期成效是显著的,但也为后来秦朝的倾覆埋下了祸根——禁止民众议论新法,久而久之,百姓变成了只会服从命令的机器。政策合理的时候,倒没啥;秦始皇、秦二世胡作非为的时候,民众依然不敢发声,眼睁睁的看着庞大帝国滑向深渊。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当没有反对声、议论声的时候,当权者往往会肆意妄为、出昏招,政权就会出现危机,乃至倾覆。

第二,新法轻罪重罚。

为了增强新法的震慑力,防止百姓犯法,秦法非常严苛,通常小错误就会受重刑,再加上连坐制的实施,往往会牵连一大片。

比方说:户籍登记时,有隐瞒或不实的,不但乡官要受罚,同“伍”的也要每户罚一盾,“皆迁之”(充边服苦役);盗取二百二十钱以下的,即使是一钱,也要迁之;胆敢偷别人牛的,则是直接咔嚓;一不小心偷摘了邻居家一点儿桑叶,则要“赀徭三旬”(徭役30天)。

秦法很严苛,动不动就是罚款(很长时间的活儿白干了)、服徭役(妻离子散),稍不注意就要受刑,百姓活得很不踏实。相对来说,秦法致残身体的酷刑、死刑不多,不是商鞅有良心,主要是不想让人白吃白喝。

综上所述,商鞅变法功还是远远大于过的,至于愚民措施、轻罪重罚这些糟粕,就不值得借鉴了。

标签: 商鞅变法 教科书 评价 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