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有没有郭德纲,主流相声团体如果改为自负盈亏,他们全部的人员一个都养活不了自己,从前、现在、将来都是。
郭德纲走红之前,相声已经濒临失传在郭德纲走红之前,中国的传统相声已经一片哀嚎。本来有很多人从小出生于相声世家,喜欢说相声,但却没地方说,赚不到钱,只得改行,要不然孙越也不会去动物园养大象。
后来,孙越因为认识了郭德纲,有机会进德云社继续说相声,才改变了命运。
那时候,即使是体制内的相声演员,有工资拿,但他们也没有说相声的地方了。没有笑点,没有好的相声演员,观众不喜欢看。加上没市场,慢慢没有了传承,老祖宗留下来的这门手艺快要失传了。
主流相声演员毫无奋斗之心,完全就是混日子,从来没想过为相声做贡献。而这帮人到今天仍然和以前一样的心态,如果让他们自负盈亏,他们很快会饿死的。功夫不行,还不认真,就不会有市场。
郭德纲走红以后,相声界才有了主流和非主流之分。主流相声就是拿着体制内工资,过一天算一天的所谓著名相声演员,而非主流就是郭德纲带领的德云社,完全草根班子,自负盈亏,没人发工资。
郭德纲是自己卖票吃饭的,所以他表演很卖力,才会创造一些比较俗的段子来迎合观众的需求,但有笑点也有卖点,观众喜欢。所以他越来越火,商演很有市场。
而主流相声就不一样了,他们始终不求上进,风格又不改变,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说一些歌颂类型的相声,远远脱离了民众,所以一直不受欢迎,更没有市场。
现在的年轻人纷纷喜欢相声,就是因为德云社,听相声只听他们的。尽管相声很火,实际上是一种虚假繁荣,因为德云社没有竞争对手。虽有一些其他民间团体兴起,但他们比德云社差的太远,很多人到今天仍然养活不了自己。
而主流相声也有在搞巡演,但他们都是政府补贴的,靠自己一张票都卖不出去。
前段时间,某京剧院的院长就爆料,现在国内的京剧院,没有那一个不靠政府补贴能养活得了自己。唱戏和相声都是相通的,相声也一样。
目前看着德云社的商演门票卖的很火爆,但让那些主流演员随便拉一个人出来开专场,绝对开不起来。所以那帮人才死皮赖脸待在体制内,不敢出来,因为他们怕丢饭碗。
主流相声演员明明比不过郭德纲,却又不甘心,一直在想办法打压他。最近德云社的几场风波就能看出来,郭德纲抢了某些人的饭碗和江湖地位了。
但是,德云社是民心所向,别人越打压,德云社越火,观众越支持。从此以后,苗阜、姜昆等人名声扫地,包括那些所谓的京剧名家,他们更不会有市场。
苗阜带领的青曲社,接下来的生存都是一个难题,实在太招人反感。
主流相声演员心理太阴暗,拿着纳税人的血汗钱,不干正经事,还欺负别人,迟早有一天会被淘汰掉。只有郭德纲这样的,真正把观众当衣食父母的,才能长久发展下去。
其他网友回答:主流相声演员改为自负盈亏,能否养活自己?那就看他们可不可以吃苦受累,因为拿工资的日子很舒服,不用考虑吃饭穿衣等问题,而且还很高冷,见不得民间艺人们那麽拼命。
关键在于自身利益问题,有一天必须这样的新政实施,他们也就认头:不拼怎么养家糊口?主流的生活是这样,演出归演出额外有补贴,工资是工资,有级别的还有级别补贴(而且不低)。
吃惯了公家饭的人一但失去这些待遇,估计都得抓瞎,再加上平时不考核业务,有的没的、挣的钱一分也不少,一但失去所有国家给的津贴,只能喝西北风,要不然学习一下德云社自给自足试试。
想惯了清福鸿福怎么愿意自食其力?这就是为什么主流界对于业务不用钻研,成绩也不突出的原因之一。回答:够呛……离开现成的白拿工资的日子,就是靠自己养的活自己,凭借没点真本事,也养不活他的家人!
(图片来源网络)
这种事儿发生过,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体制内的演出团体举步维艰,濒临灭亡,别说自负盈亏了,能活着就不错了,大量的体制内演员要么改行,要么停薪留职,而民间却是风生水起,甚至出现演员个体户,“走穴”就是那个时候兴起的,很多体制内演员也参与其中,但曲协包括相声演员,基本就是在单位里窝着,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本事也差,也不会去找市场,由此开始衰落。进入本世纪,经济形势越来越好,演艺市场开始回暖,很多经历过市场锻炼的演员又回到了体制内,迎来了爆发,但是相声、曲艺基本上没落了,直到德云社的出现,市场才慢慢有了起色,不过,主流相声团体马上就开始蹭流量,挑事非,乱搅合,以名门正派自居,又拉又打,谋生的本事没有,捣乱一门灵,所以,让主流相声团体自负盈亏,没这可能,只能像寄生虫一样生存,没有谋生的本事,因为这是他们的传统
其他网友回答:其实,在德云社之前,压根就没有什么主流和非主流之分,大家印象里的相声演员比侯耀文、石富宽、姜昆、戴志成等,每一个都是那么的才华横溢。我们普通老百姓对他们的出口成章简直到了膜拜的境地。
后来,郭德纲的出现改变了这一格局,也是这个时候,我们才发现,原来相声还可以这样说。于是,曾经膜拜姜昆等人的相声爱好者们,调转风向,开始成为郭德纲的忠实追随者。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郭德纲的出类拔萃把曾经风靡一时的那些相声演员对比的相形见绌。
于是就有人说,如果把主流相声演员放到市场上自负盈亏,他们能养活自己吗?
答案是:一定能!
活在世上的每个人,都得有养活自己的本事,要不然,连基本的生活都保障不了,何谈其他?说相声的自然也不能例外。
说到相声,早年间,所有的相声演员应该都是大家口中的主流演员,大家凭本事进入到体制内,每个人都有着雄心壮志,用自己熟悉的相声艺术实现着自己的雄心壮志。
他们曾经也是多才多艺的,比如苗阜,当年一部《满腹经纶》艳惊四座,为他在相声界扬名立万打下了基础,他也因此顺利进入体制内。
然而,从此之后,苗阜似乎再也没有拿的出手的作品出现了。像苗阜这样的曾经才华横溢,后期逐渐平庸的演员,太多了。
究其原因,很多人说,是因为他们走了“旱涝保收”的保障,不管他们是否有新作品出现,不管他们是否努力创作演出,他们都有饭吃,而且还能吃得饱饱的。
现在看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相声行业也很适用。当一个人没有了忧患意识,当一个人是不是努力工作,都能吃香的喝辣的,甚至有体面的社会地位的时候,这个人还努力干什么?
但是,一旦“忧患”来临的时候,比如,让所谓的主流团体变成和德云社一样的自负盈亏的民间团体,让市场去检验他们,不好好干就要饿肚子的时候,他们还不使出看家本领?
郭德纲有本事、有能耐是人所共知的事实,还有一个事实是,他的本事和能耐都是被生活“逼”的!如果他不努力,如果他没有满腹经纶,他就无法在人才济济的相声界立足,更别提把德云社经营得红红火火,也更别提捧红一众弟子们了。
郭德纲不提高自己的修为没有办法,不好好干就没有饭吃。反之,如果他不演出也有钱,不创作也能体面的生存,他何至于像今天这样整日忙忙碌碌,还要防着背后射来的“冷箭”。
人人都有养活自己的本事,何况那些“满腹经纶”的相声演员?只是所处境地不同,在温室里的吃饱等饿,自负盈亏的必须使出浑身解数而已。
其他网友回答:这是个体制问题,与国情有关,归属于意识形态,是一个值得研讨的问题。
如果全部自负盈亏,推向市场,不光是相声、曲艺这个专业,就是现在所有的文艺团体,都会难以生存。
一 我们的文艺节目,是不是只有经济价值这样的商品属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处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需要,在多个领域进行了公私合营,文艺也是其中之一。(注: 我朋友的父亲,旧社会一直就是吹唢呐的鼓匠,靠服务城镇红白喜事为生,50年代这个班子的鼓手,都进入晋剧团参加了工作)。全国各地的戏曲班子,曲艺班子,民间艺人,文学家,美术家,表演艺术家等等,大都走进了专业对口的文艺团体。从中央到地方,成立了各级艺术剧院,艺术团,交响乐团,军乐团,文工团,有京剧,梆子,晋剧,黄梅,越剧,豫剧,粤剧,花鼓戏,歌舞等等,又办起了各级艺术院校,音乐学院,戏曲学院等教育机构。这些艺术院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二为方向,双百方针的指引下,发挥了重要的宣传教育作用。国家设置这么多机构,应该是从大局着眼,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考虑的。不能把它列为简单的只追求经济效益,谋生、生存去考虑。毕竟我们的文艺团体,艺术工作者,艺术教育工作者、艺术作品,不同于艺人、匠人、也不等同商品或生活用品。
二 如果光是为了生存,赚钱,养家糊口,多数人也许不会选择这种行业了。
有一个家喻户晓的称谓,叫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说的一定不是生意人。鲁迅本来是学医的,救死扶伤,说实话,这个行业既能救人,又能赚钱,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他偏偏做出了弃医从文的重大决定,我认为他一定不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吧。
我想这个例子,也能回答当时医病重要?还是医心重要?
如果非要用经济价值,是否赚钱来衡量文艺的价值,文艺也就彻底被糟蹋了,被庸俗了。一个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究竟值多少钱,唐诗宋词值多少钱,《红楼梦》值多少钱,《我和我的祖国》《我爱你中国》值多少钱,《梁祝》值多少钱。清代曹雪芹,为了创作红楼梦,一把辛酸泪,举家食粥酒常赊,就是当初卖书稿,也没人要,卖不过一碗粥。《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遥,获得了茅盾文学奖,却没路费去领奖,难道他们就算不上中华民族伟大的艺术家了吗。
目前依然存在的各类体制内的文艺团体,如果靠买票为生,自负盈亏,多数都会撑不的住,这与艺术水平不成正比。
过去侯宝林大师有个相声,叫《改行》,说的是好多艺人都改行了,有唱京剧的,唱大鼓的,有的去卖菜,卖西瓜,卖煎饼果子去了,是对艺术的最大讽刺,我想大家都记忆犹新吧。
三 时代不同了,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在网络媒体的导向下,一些人的价值观正在发生变化,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也阶段性的萧条了。戏曲,曲艺等种类,也逐步变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但不能说,这些艺术就过时了,就眼瞅着被淘汰了,被消亡。既然是民族艺术瑰宝,就应该得到国家的大力扶持。
这就像科学的意义,经典的意义,教育的意义,不应该拿经济价值去衡量,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延续几代的艺术品种,也不能拿赚钱来衡量。同样,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也不能拿赚钱多少来衡量他的价值。
国家各级表演艺术团体(所谓体制内)的文艺工作者,在各个阶段都在意识形态领域,潜移默化的引导正能量,鼓舞人心,凝聚正能量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有些作品至今耳熟能详,余音绕梁。
以相声为例:《似曾相识的人》马三立《宇宙牌香烟》马季《郝市长》师胜杰《喇叭声声》常宝华《不正之风》高英培《如此照相》姜昆 …………
应该说,这些作品无论思想性,艺术性,表演水平,还是非常高的。只不过这么多年,都是国家培养的艺术家,都是人民艺术为人民,一直免费为人民服务的,像内蒙古大草原的乌兰牧骑,常年为城镇农村牧区演出,从未收过一分钱。
”商演”是近年来出现的,前几年还叫”走穴”,肯定不是一个好词儿!
什么时候表演团体要靠卖票维持生存,那是文艺改革的事儿。即便是推向市场了,一定会保留各类艺术的经典艺术家和精品艺术,不会以票房论高低
一个伟大的国家,辉煌灿烂的民族艺术瑰宝,对世界文化产生的影响和贡献,永远是无价的!
野骆驼
威海链 » 假如主流相声团体改为自负盈亏,全部人员都能养活自己吗?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