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重文轻武都体现在哪些方面?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2>我举个比较能说明问题的例子——关于大宋名将狄青出任枢密使的争端。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的这首《渔家傲》写的是北宋仁宗年间的西北边患,仁宗年间,原先臣服于宋的西北党项族首领李元昊起兵反宋,自称皇帝,国号夏,史称西夏,宋朝下诏讨伐,一时间宋的西北边疆烽烟四起,由于将领指挥无方,军队战斗力弱,宋军在战争之初屡遭惨败,将士伤亡惨重。

在一片哀鸿中,狄青如一颗闪耀的新星突然崛起,与西夏前后二十余战,狄青率领宋军不避矢石,所向无前,愣是让野心勃勃的李元昊在战场上没有占到多少便宜,不得不悻悻然与宋议和。

宋仁宗皇佑四年,即公元1052年,广西少数民族首领侬智高起兵反宋,在家乡安德州建立“南天国”,攻占邕州,并多次打败北宋前往讨伐的军队,广南大乱。皇佑五年,即公元1053年,正月十五日元宵节,狄青率军夜袭昆仑关,一举平定侬智高之乱,恢复了南疆安定。

狄青像

因为狄青在讨伐侬智高之前已经是枢密副使,宋仁宗大喜之下,决定任命狄青为枢密使,即北宋军事部门最高长官。然而这一任命却遭到了以庞籍为代表的文官集团的反对。

庞籍,字醇之,山东单州人,宋朝名臣,时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而且是一人独相,这在宋代比较少见,也可见宋仁宗对他的信任。值得一提的是,其实狄青也是他在担任对西夏前线指挥官时发掘的将才,所以庞籍对狄青可算有知遇之恩。

但是,估计是庞籍在狄青任枢密使这件事上说了狄青的坏话,而狄青又成了后人歌颂的大英雄,所以庞籍被后人黑成了大奸臣庞太师的原型。

庞籍为了阻止狄青出任枢密使,不惜搬出了祖宗成法,劝仁宗说:

祖宗重名器如山岳,轻金帛如粪壤,此陛下所当法也。青奉陛下威灵,殄戮凶丑,诚可褒赏。然比于(慕容)延钊与(曹)彬之功,不逮远矣。若遂用为枢密使、同平章事,则青名位已极,万一它日更立大功,欲以何官赏之?

——《续资治通鉴》

庞籍像

皇上,你可知当年慕容延钊,曹彬二人,一个平定湖南,一个讨平南唐,他们一个想做枢密使,一个想做使相(加宰相头衔的节度使),太祖皇帝都没有答应。如今狄青功劳与二人相比还是有差距的,就这样封他做了枢密使,以后再有功劳,你打算怎么赏他呢?

老庞这句话的潜台词十分厉害:如果狄青平定侬智高就封枢密使,如今大宋西有西夏,北有大辽,燕云十六州还在辽国手里,要是狄青日后把这两个敌人都给打败了,你是要把皇位让给他做吗?

其实,这种言论背后就是文官集团对武将集团根深蒂固的排斥和猜忌,而归根结底就是文官集团自从中唐以来二百多年被武将集团打压,有朝一日终于夺回权力之后对武将的清算:别问我为什么不想让你上位,就因为你是武将。我想,就算今天不是庞籍,是张籍,李籍,只要在这个位置上,他说的话都是一样的。

读史至此,我就想呛老庞一句话:靠你,能从李元昊手里抢回一寸土地吗?能杀侬智高一个叛军吗?

可是,最终为什么狄青又做了枢密使呢?这就得感谢文官集团内部的倾轧了。

当时,朝廷的副宰相即参知政事是梁适,枢密使是高若讷,根据朝廷制度,如果宰相出缺,递补的首先是枢密使,然后才是参知政事,因此,梁适如果想当宰相,就要先过了高若讷这一关。

因为狄青的情况不一样,作为武将他是不可能做真宰相的,如果让狄青做了枢密使,那只要宰相岗位开缺,下一个接替的一定是他梁适。而且,在庞籍独相的前提下,梁适可能过一晚就做宰相了。

事情发展到这里,有关狄青做不做枢密使的问题,已经不是他本人是不是有资格的问题,而演变成了帝国的政治逻辑和权力争夺问题,然而当事人狄青自始至终没有说过一句话,也没有人请他发表任何意见。

真是悲剧!

不甘人下的梁参政很快开始了他的表演,他只用了十个字,就改变了刚刚还对老庞意见点头称是的宋仁宗的态度:

“狄青功大赏薄,无以劝后。”

——《续资治通鉴》

宋仁宗皇帝赵祯

这句话让宋仁宗感到很没面子。因为身为人君最怕的是人家说自己言而无信,而宋仁宗在刚刚收到狄青平定侬智高的捷报时说过这样一句话:

“速议赏,缓则不足以劝矣。”

——《宋史.狄青传》

梁参政其实是在批评宋仁宗:皇上,你说话不算数呀!

梁参政这一手玩得十分漂亮,既达到了目的,又隐藏了自己,顺带还捧了狄青,今天他帮狄青说了好话,等到以后狄青做了枢密使,还不能卖自己几分薄面?

这时候,另一个重要人物跳了出来,那就是随狄青出征昆仑关,立有战功的宦官石全彬,这位石公公的出发点和梁参政是差不多的,他想要皇上进一步奖赏自己的功劳,又怕太突出自己,所以就先抬出了主帅狄青和副帅孙沔,极力陈说朝廷对二人封赏实在说不过去,让奴婢都感到不公平了。

由于刚刚才看到梁参政的汇报,又听到石公公为狄青打抱不平,宋仁宗感到自己的面子挂不住了。他喊来了庞籍,以少见的严厉态度向老庞下达人事任命指示:

征南主帅,枢密副使,河中尹,护国节度使狄青,任命为枢密使,其余官职如故;

枢密直学士,给事中,知杭州孙沔,任命为枢密副使;

入内押班石全彬先给观察使俸,一年后授予实际观察使职务;

征南副帅,给事中、知桂州余靖升任工部侍郎;

户部侍郎,枢密使高若讷免去枢密使职务,改为尚书左丞、观文殿学士。

庞籍一下子搞不清发生了什么,导致皇上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只好推脱说:“容臣等退至中书商议,明日再奏。”

没想到宋仁宗不依不饶说:“你们谁都别走,就在宫里商量好了回报,我坐等。”面对宋仁宗的坚决态度,最后文官集团不得不做出了让步,全盘接受了皇帝的意见。

皇佑五年的这一轮较量,虽然以狄青担任枢密使而告终,却让人见识到了一个武将毫无话语权的北宋朝廷,文官集团的暂时让步根本没有改变重文轻武的格局,也为四年后狄青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

其他网友回答:

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以武力建国。然而建国后,武力在宋朝的统治中不被统治者重视,反而更加重视文治,遂成“重文轻武”之局。个中缘由如何?且听书生道来!

重文轻武的根源: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后,回师开封,逼迫周恭帝禅位,宋朝得以建立。

在赵匡胤建立宋朝,统一中原之前,中原地区藩镇林立,拥兵自重,各自为政,政局不稳,百姓遭受战乱之苦。在他建立宋朝后,为防止出现上述情况,为了政局的稳定,所以便偏向于文治,由此埋下了宋朝“重文轻武”的局面。

“重文轻武”的体现:

上文说到宋朝建立之初便已显现“重文轻武”的迹象,那么终宋一朝,“重文轻武”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 削夺藩镇兵权:宋太祖出身于藩镇拥兵自重,各自为政,政局不稳的五代十国时期。所以太祖掌权后,赵普向太祖建议削夺藩镇兵权,太祖采纳了他的建议。

太祖初受天命……普曰:“……唐季以来,战争不息,家国不安者,无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欲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安矣。”语未卒,帝曰:“卿勿复言,吾已悉矣。”

  • 解除武将兵权:赵匡胤称为天子后,仍然难以安枕卧眠,担心武将佣兵过重会效仿他黄袍加身。于是他便召来石守信等武将饮酒,在酒席中表达了他的忧虑。并表示要是他们愿意上交兵权,太祖愿赐予他们金帛、田地。结果石守信等武将为表忠心,甘愿上交兵权。这便是历史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帝曰:“人孰不欲富贵,一旦有以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帝曰:“人生驹过隙耳,不去多积金帛、田地,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明日,皆称病,乞解兵权。

  • 优礼士大夫:除了收归武将及藩镇的兵权外,赵匡胤还优待士大夫,提高士大夫的待遇。对士大夫的优待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制禄之厚:宋朝官员的俸禄由“正俸”和“职钱”。据《宋史.职官志》记载:在京朝官如宰相、枢密使,月俸三百千,春、冬服各绫二十匹,绢三十匹,棉百两。除此之外,还有禄粟,宰相枢密使月一百石,而这仅仅是“正俸”。“正俸”以外,还有“职钱”,如御史大夫、六曹尚书的职钱为六十千。在“正俸”和“职钱”外,还有“公用钱”,即我们今天说的公款:自节度使兼宰相以下,二万贯至七千贯凡四等…。由此可见宋朝官员的俸禄之厚。(2)退职之恩礼:在宋朝为官,只要你在做官时没有犯罪,或在外闲居,等你退休后,还能享受朝廷的优待,给你发退休金。(3)子孙恩荫:子孙后代享受恩荫范围之广,以宋朝为最。

文臣自太师及开府仪同三司,可荫子若孙,及期亲大功以下亲,并异姓亲及门客;太子太师至保和殿大学士,荫至异姓亲,无门客;中大夫至中散大夫,荫至小功以下亲,无异姓亲。

  • 改革科举制度,扩大科举录取名额:宋朝延续唐朝的科举取士制度,并加以改革,扩大了录取名额。宋朝进入殿试的士子,基本上不会淘汰,全员录取。因此,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士子,允许他们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称为特奏名。
  • 文人任宰相,文官掌机要:赵匡胤在建国后,因定年号之事,让其定下“宰相须用读书人”规矩。后来这条规矩被坚守祖宗之法的宋朝得以贯彻执行。此外,赵匡胤还让文官掌机要:如让文官掌管枢密使,由文官出任通判、转运使等地方官。

宋朝的“重文轻武”之局从宋太祖赵匡胤的出身及建国方式便已决定。宋朝建立后的一系列措施,让“重文轻武”之局正式形成,并贯穿宋朝始终。

标签: 重文轻武 宋朝 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