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先生邀请!先生问:儒家文化能代表和囊括中国传统文化吗?答案是肯定的:不能!中国传统文化囊括:《山海经》、《河书》、《洛图》、《神话》、《象形文字》、《易经》、《医家》、《儒家》、《道家》、《佛学》、《法家》、《兵家》、《纵横家》等等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部宏伟蓝图,古时候,发生过许多朝代独尊儒家,将儒家思想变成儒术,王朝只取自己想要的一部分,将整个儒家思想碎片化,肢解采用,使得儒家文化被误读,这种现象在当代也曾发生过,儒家文化内涵丰富,有关乎治理国家的理念,有关乎做人的理念,有关乎为人处事的理念,有关乎人与自然的理念,更有关乎诗词歌赋表述人的情感和对大自然的认知。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底蕴深厚,如同浩瀚无垠的宇宙,细读儒家思想,会被每一位古先袓的文采所感动、惊叹!中华民族连绵不断,不是王朝更迭得出的结果,而是每一代都会出现许多大文豪,先袓们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品德厚植中华民族的根,才有了咱这些后人的今天,面对先袓能够表达的情感唯有感恩!感恩历代先袓将智慧结晶总结的如此精湛,后人方得学习借鉴,感恩先袓们无论身处何方,学问理念的方向一致,中华归一。谢谢!祝健康平安!
看儒家文化能否代表并囊括中国传统文化,首先要搞清楚几个问题。一是什么是儒教?二是什么儒家?三是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什么?四是中国传统文化到底包括哪些范畴。提出这四个问题,是因为觉得有相当多的读者往往将这四者混为一谈所以莫衷一是。抵毀者希望将儒家文化打入地狱,颂者希望将儒家文化捧至九天。而实际上,这是二种极端情况都不足取。所以,搞清楚了这四者关系,本题答案也就自然而然不言自喻。
先说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儒教?据考证,儒教一词最早出现于《史记》《游侠列传》中“鲁人皆以儒教‘’。这是儒教这一名词在文献中最早出现的记载。其实,追根求源,儒教大体开端于商周时期的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这是处理人际道德关系的五种规范。后来亚圣孟子将这五教进一步阐述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人际伦理观。与周制各种礼制相配合,形成了一整套的规范人们行为的伦理制度。到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武帝所采纳,成为治理国家的典章制度,从而将儒学上升到了国家层面上教化理论,最终形成了国家宗教。从这个层面上理解,儒教,是一个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宗教派别。这也是后来‘儒释道’三教融合统一的儒教本因。
再说第二个问题,什么是儒家?关于儒家,历史己成定能没有争议。是以至圣孔子为代表的、以亚圣孟子继承并光大的以删诗书制礼仪著《春秋》,不遗余力的推行忠、孝、仁、义、礼、智、信、悌、勇的以仁义为中心,以仁爱、孝悌为宗旨、以礼、智、信为原则的学术派别。它是主张积极的入世精神,重视自身修养和人际理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理想追求的社会文化团体。
再说第三个问题,儒家的学术精髓是什么?儒家为正本清源,从人性上着手,提出了人性善恶二论的学术问题(性善论由孟子提出,性恶论由外儒里法的荀子提出)。善恶论不仅仅只是二个论题,它的作用在于人们在探讨人性善恶这二个问题时所强调礼乐教化的重要性。同时也为法治提供了思想前提,进一步阐明了礼法共治的主张。即礼乐不可废,法约不可弛。其二,儒家从人伦上着手,指明了尊卑长幼的辈分关系教以人伦。使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种规范无疑是建立和维护一个良好社会秩序的根本途径。其三,儒家在强调社会秩序构造的同时,从如何治理国家上提出了‘礼义廉耻’的方法。管子曰: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将四维上升到国家钢纪的崇高地位,维护国家统治。其四,三钢学说建立。为维护国家统治,孔子阐明君臣关系时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后来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在孔子的三钢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至于后世出现的所谓‘王道三钢’则是打着儒家旗号为迎合君主专制的政治需要而制定的伦理规范与儒家无关了。其五,五常学说的建立。究其历史,五常学说更早于三钢。是董仲舒在其《天人三策》中第一次提出。即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之道’。可以说,三钢与五常学说思想理念的建立、推广和普及,是社会广为认同的德行规范,是泽于后世并至今仍影响着华夏子孙思想和行为的重要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其六,温良恭俭让的五种社会美德的建立。其七,有教无类的教育方法。其八,寡欲、知耻、慎独、守静和知足的中庸等等等等不一而足。以上种种,皆是儒家文化的精髓。(我才疏学浅不能概括万一,大家请原宥则个)。
第四个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到底包括哪些范畴?相信这个问题大多数读者比我更清楚明白。除了上术儒家文化以外,中国传统文化范畴简言之还包括法家、兵家、农家、墨家、名家、纵横家、阴阳家、道家、佛家、杂家和小说家等等等等之总和以及各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赘言半天,用一句话回答本问。儒家文化不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它只是其中的一份子。然它却给我们以启示:乱世用武,辅以文教。即,在乱世用强有力的武力建立社会秩序,辅以文治教化进行国家治理;治事用文辅以武戒。即,太平盛世,需用文教建立建全国家法律法规以规范人的行为,辅以国家机器惩治作奸犯科者。这,也许就是儒家文化在当代所起的作用。
(回答另外一个问题时,曾受读者‘作家元为’的指导,本次答问补正了遗漏。在此谨向作家元为表示感谢)
其他网友回答:儒家思想并不能囊括中华传统文化,因为传统文化的意涵与外延是包罗万象的。而这种包罗万象的文化系统的形成,是依赖于诸子百家的争鸣进行碰撞和融合,并在后世长达两千年的历史当中通过政治实践和社会生产实践逐步发展并完善的。
儒家侧重于社会伦理道德体系构建,道家侧重于传统哲学理论建设,墨家属于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实用知识,法家则侧重于封建社会政治法律体系的学说。可谓各有所长,互有争论,却缺一不可。
在后世,数家之学也是兼容并蓄,互为补充的。好比说治国方面,儒法并举,杂用王霸。在文化方面,以儒立德,以道处事。所以我们不能说某一家思想囊括了整个传统文化体系。
比如说,后世科举制度以儒家思想为主流,而艺术创作却是延续了道家的智慧,兵书战策也是道家哲学的一种延伸。
作为后来人,保持谦逊的心态,首先要继承,其次要发展,但又不能盲目,迷失自我。
其他网友回答:为什么总有人说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呢,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解。因为孔子修六书,所以,人们很容易把六书都归为儒学,其实,修六书只是修编上古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而已,因此诗、书、礼、易、乐、春秋不能归为儒家的经典。比如说,老子的道德经就非常完整地继承了易经的太极阴阳变化学说,并发扬光大形成道学,而儒家恰恰没有。所以,真正反映儒家思想的只有论语、孟子。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本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被严重破坏的灾难,儒家趁机做大,这是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畸形发展,祸害中国2000多年。所以,儒家不仅不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而且是里面糟粕最多的,应该在彻底批判的基础上有选择地继承。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应该是被皇家贬抑了数千年的道法墨等诸子百家的文化,来自于大众,是中华民族祖先们智慧的结晶。
其他网友回答:看到这个问题,我的感觉就是:“夜郎自大”的故事又出现在了人们的生活中来了。试问一下:儒学的所为精髓“仁义忠孝”里,何为仁?何为义?又忠于谁?而孝成今天又怎样了?
就对“仁”这个字来说,他的意思:是仁者爱人吧。可在中华民族由儒学占据了圣坛后,他们到底爱了谁?又爱了什么?爱了哪些人?
我曾说过:在人世间,有爱就会有偏私。今这一点来看,儒学派应该自己清楚他们对谁仁,对谁爱了吧。难道他们真的对下层民众有仁爱之心,不见得吧。又难道他们对同一个民族内所存有的其他文化流派有仁爱之心?不见得吧(有的话,就不会有这样的话题咯)。他们为了获得权力的支持,千百年来卖身投靠权力集团,尽做些“满口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娼”之事还少吗?每当国家进入混乱之际,他们出来鼓吹“忠义”,而国家需要太平的时候,却不见他们的身影,却总是有道家人士在帮助平乱。从周文王、武王开始有姜子牙,汉朝有张良,大唐有徐茂公,明朝有刘伯温,就是巜三国演义》也有诸葛孔明等人。而儒学人士尽做一些捣蛋之事,否则一些农民起义如李自成等会被迅速垮台?宋朝也是在儒学出身的一代代高官们瞎胡闹给搞垮的。有人曾经总结说:国家大乱时,那些汉奸大多是儒学出身者,治乱时却是一些道家出身者在帮忙着出谋划策。
这样的文化能够代表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更何谈有资格囊括中华民族文化精髓哟!
其他网友回答:如家要是有风骨,他的子子孙孙都不会出现了!如家要是有能力,历史上两个最重如的朝代不会都被外族灭国!总之一句话,如家享福,内斗,献媚一把好手,论强国谁用谁灭亡!
其他网友回答:显然不可能,儒家文化只是一个分之,而且是最有毒的那一类。儒家文化不能代表中华文化。
其他网友回答:谢邀请!中国传统文化范围很广泛,儒释道三家中儒学仅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还包涵佛禅道易、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以及系列文化种类。儒学的四维五常、三纲、孔子天命观虽然强调修身养性,但不能代表一切;以正修身,以礼待人,仁者爱人在现代生活中还是十分重要的。
其他网友回答:谢邀。儒家文化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能代表传统文化的整体。
其他网友回答:儒家思想让人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观,能培养人良好的道德品质,修身养性、完善人的素质,对个人处世还是很好的。
威海链 » 儒家文化能代表并囊括中国的传统文化吗?你怎么看?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