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日益增长知织。为道日损,道是退着行的,退一步海阔天空回头是岸。不要争了,老子,伊喜,二人的去向,决定道德经的指向。后人把方向编成隐语,争不出方向来。
为学日益,进入状态,益健康,损什么,损掉所有脑子里装的破烂旧事杂念,为清静打基础。修行升级到不知道每个动作是怎样运动的,无知无为的境阶。
原文:
为学者,日益。
闻道者,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无为也。
译文:
以好恶之心为导向的主观意志作为万物的唯一标准,干预万物行为越来越多。
以“道”作为万物的唯一标准,干预万物行为越来越少。
干预万物行为减少又减少,直到思想上完全接受以“道”作为万物唯一标准。
说明: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按兑命,上学字谓敎,言敎人乃益己之学半。敎人谓之学者,学所以自觉,下之效也。敎人所以觉人,上之施也。
为学者,放纵主观意志有为而有以为,故主观意志渐盛。
为道者,抑制主观意志无为而无以为,故主观意志渐灭。
居无为之事,以抑制好恶之心。行不言之教,以“道”约束自身。若此,则无为矣。
此文为作者原创文章,作者保留原创文章的一切权利。你的点赞、关注,是一种鼓励!!!
其他网友回答:感谢您的邀请!要解释这句话,我觉得很有必要说一说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区别。
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道家其实就像是一对冤家,对各自的思想很不感冒。这源于这两派思想的价值观的不同。儒家思想强调的是加法。认为人总是要向上向善向好,从道德修养上来说,要每天修养道德提升道德水平,从个人的价值来说,最好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做高官,得厚禄,在社会的舞台上实现人生价值。用宋代著名哲学家张载的话说,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在学问上,讲究日积月累的学习,以提高自己。你看儒家大师荀子的书,通篇都是提倡学习的,因为他认为,只有学习才能遏制人性之恶。所以,儒家的人生是加法,越努力越好,努力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
道家思想就完全不同。道家思想认为,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本来是清静无为的,而社会的发展、阶层的变化、欲望的增加,让人越来越不堪重负,认为了前途,为了高官厚禄,为了那些后来被证明是虚幻的东西,殚精竭虑,搞得太累了,一点都不逍遥。而真正的人生是做减法的,减少欲望,减少知识,减少道德的束缚,让人自由自在的,像一条鱼儿愉快滴在大海中逍遥。这才是人生的最大的快乐!
所以,我们来看老子道德经中的这句话: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为学"旨在每天增进知见;"为道"重在日渐减损执著,减损再减损,直到无所造作,无所执著的境地。无所造作,无所执著,便能无入不自得,自然而为顺着自然常道,安宁无事,便能得到天下;若是生事扰民,那便无法得到天下。
老子把人生境界分成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两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知识越多越好,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驾驭世界,这就要做加法,但是在精神生活中,也就是对道的追寻中,我们要善于做减法,要目光敏锐地盯着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而不是被多余的东西,影响了我们的智慧和判断。可以这么说,欲望越少,智慧越大,对道的遵循越准确,对道的践行越贴近实际。
所以说,老子认为,人生还是多做些减法,要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那么我们就太笨了!可惜天下人,总是拿无关身心逍遥的事情来束缚自己,搞得那么累,这又是何苦呢?
其他网友回答:要想真正的明白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就要明白何谓道。什么是道呢?道无名无形无相。看不见摸不着。故而老子曰:“吾不知其名,强名为道。”道虽然无名无形无相,看不见摸不着,但是“道具足一切妙用”,一切万物生命皆来源于道,一切不可思议的作用,也都是道的妙用。道也是佛性的另一种称谓,亦可名为如来,真如,自性,实相,八识等等诸多方便的名称。道即是一切万物生命的创造者,是先于天地万物生命之前自然而然的存在。一切生命的生机与活力,都是道的作用。若没有道,则人类的思维记忆意念,喜怒哀乐,创造性,主宰驾驭性都不可能产生。道是一切不可思议妙用的源头。六祖惠能的悟道偈。即是道的体悟之言。:“何其自性本不动摇,何其自性本无来去,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不增减,何其自性能生万法。”佛陀悟道之时亦曰:“一切有情众生皆俱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道即是一切生命的本来面目,而不是后天因缘合和而形成的肉躯之体。因为人类多数人自心自迷,产生了二元断灭见。以为物质属性的肉体是真实的自己,认为意识心是身体的作用。其实这正一切处于自心迷惑颠倒之人的状态。正因为如此老子才会流传下来道德经。道德经就是指授迷人自心觉悟的经典。如果觉悟道的真实本义,就会明白“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无为而无所不为”的究竟实义。为学日益,只是徒增学识,是世间法中为了生存而后形成一切表象的知识,知识经过长时间的熏染,形成了意识心。而正是这种意识心,与尘境相对,形成了从未停歇过的生灭流转心,如同大海此起彼伏,亦如瀑布流淌不止。故而遮蔽住了自性“道”的本来面目。人类大多数人,之所以用而不知,就是因为自心自迷的缘故。后天所学的知识越多,越能障碍自心智慧的显发。后天所学到的知识,形成了非常根深蒂固的成见,就象各种思想领域,各执己见都认为自己的思想是正确的。逐步形成了固执的概念化的观念,乃至形成所谓的什么什么流派。这就是人们通俗所说的所知障。因为心中已经装满了二元概念化知见。一切烦恼和痛苦皆由此而生起。因为在自心中已经事先确立各种各样相互对应的是非对错善恶美丑等等的概念化的见解。一旦遇见各种相对应的境界,自心即会不由自主的生起善恶是非的念头,这就是心随境转。人们为何会心随境转,这都是后天形成的习气使然。而为道日损,就是要把后天形成的各种各样的概念化的见解,逐步的减损掉,一直到彻底的消失。无为的目的,就是让自性回归于自然而然的状态,不需要后天的增减和取舍。自性“道”一切具足,自然圆满,并不需要后天的雕琢和修造。只需要觉悟,而后妄想心歇,歇即菩提。这里所说的歇,即是老子所谓损的过程。一切修道修佛的人,都是损“歇”的过程。一般的情况下,人们都是处于妄想执著的状态,执著于虚幻不实的假象,故而老子和佛都是让处于迷惑之中的人,从妄想执著的状态中觉悟过来,而后即是减损妄想心歇的过程。自性之道,是先于天地万物生命之前自然而然的存在,从始至终,从未变异,增减变化,成佛不增,众生不减。一切有情众生同具自性实相之本来面目。故而曰:“平等一体”。只因自迷,用而不知。所以才需要觉悟,若悟自心实相,则损歇至无为,而无所不为。金刚经中亦云:“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所差别。”若完全至无为之时,则是名佛,道。若复归于佛道者,则可以无所不为。也就如同六祖惠能所云:“何其自性能生万法”是同一道理。汝的心即道,是万法之王,是天地之根,是一切万物生命的源头,汝相信吗?
今日北斗三号收官之星的成功发射令中国科学界国际话语权“为学日益”,举国欢庆中我证悟了 的导师不知在网上看到了什么,一句话像响鼓重击:
“有个文化学者,懂得为学日益,却把为道日损说得大错特错!修行与学业怎能混为一谈?”
他二十年的修行让我明白:学者强调做加法,觉者躬行做减法。
01 “为学日益”是什么呢?当“中国北斗”从1增到49,新中国俨然从该领域的大国增步到强国之列。
改革开放以来,国人追求科学、追求学问,理论越来越丰,知识越来越多,对眼界、世界、学界的分析把握就越准。
从各种学说到各个学科,这个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也是“为学日益”。
学者们学得越多,知道得越多,会发现不知道的也越多;知道了自己不知道的越来越多,就越知道天地大道的深不可测。
所以“为学日益”要辩证地看:面对西方强者的竞争,我们不但“为学日益”,还更要创新图强,要有傲骨,但不能有傲气,否则障碍我们改造世界的本质追求。
现代人提倡“为学日益”,想在宇宙中获取无限的知识。知识在表象上是无限通达的,实际上是有局限性的。当你有一天入于道,落于无为时,你会发现这一点的。
当你进入无为的境界,你会发现,无限的学问就在你自己的智慧宝库中,是当今的科学技术的“术”无声地取代了“为道日损”的“道”。
人类崇尚“为学日益”,欠缺了“为道日损”,这才导致了今人不得不以“术”代“道”。
当学者们辛辛苦苦地爬了两千年才爬到科学的顶峰时,终于惊讶地发现:
觉者们已经在山峰苦等了大家2500年。爱因斯坦临终前一定是这么认为的。
02 “为道日损”是什么呢?一种人认为:
道不像知识,它是越来越少的,道是对宇宙本源的整体体验,是全部,是一,所以会少,乃至不动意识就能万物合一。
另一种认为:
参加工作后想把事情办好,需要把课堂上学的一些概念逐步丢掉,把握实践规律,因地制宜,随着做事情越来越顺手,脑子里的概念越来越少,这就是为道日损!完全走出了书本,就是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还有人认为:
无为就是什么都不用干了!也有的说是因势利导的巧干!
答案五花八门,令人呵呵!修行者们则认为:
圣人老子不可能在惜字如金的竹简上胡说八道。今天各行各业的国人都如是国学、如上答题。不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而是盲人圆梦境不同!你反正不用老子授权,所以就随便解释吧,不知敬畏!
03 老子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呢?老子的“为道日损”是想说什么?就是做为修道的人,每天都是在做减法,只求日减,不求日增。
减贪心、减嗔恨、减痴迷、减傲慢、减疑惑;减杀盗淫妄酒,减烦恼,减执着,减知见;多付出,多给予,无所求、无所为,才无所不为。
我们每天都会“为学日益”,但做到“为道日损”的却不多,也不容易。
首先,我们应该跳出贪心。修道,不是想获得什么,是去掉什么。你获取一个什么名份、名誉,或者获取一种什么福报、功德,那么当下你就是所求之心在起作用了。你是“用有执之心,求无为之道”,这是背道而驰的。
你想想对不对?因为你当下的这种贪念的惯性思维出来了,有了这种起心动念了,你就平复不了内心了,回归不了本来的那种清静了,还怎么入道?所以我悟了道的导师严肃地说:
“世世代代,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为什么?就是因为有所求之心作祟。”
其次,他求得道,求成佛,求功德……全是加法!他根本不懂什么是“为道日损”。他出家时、皈依时,为民服务时,想的不是念念为别人,他的初心和想法,首念就错了!起点就错了!那就往后全错了啊!
比如我今天多念了多少遍经咒,不要想着我自己会增长多少功德!要念念回馈给别人,舍去这个功德全给别人才行——就是把功德全部毫无保留地给予别人才行;不可以总是想着为了“我”,为人家多做多少件好事时一定要忘我、无我。
所以,“无心”才是道,“无为”才无不为。有了贪得之心,你就损你的道行了。要无我利他,念念给予,除掉贪心,不起贪心。事物本无大小,在意就是牵绊。“为道日损”在细微处,有所执着,必有纠结,必出烦恼。
近日,我读到明代觉者王阳明的《传习录》,与“为道日损”完全有曲径通幽、殊途同归之感:
世人不知道圣之本是纯天理,却专门在知识和才能上来求圣人,以为圣人无所不知……不去天理上下功夫,白白用尽精力从书上钻研、物上考索、形上比拟。知识愈广而人愈滋,才力愈多而理愈蔽。……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
你看看,是不是万法归一呀?王阳明的这一句“知识愈广而人愈滋,才力愈多而理愈蔽”正是“为学日益”!
下面这一句“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正是“为道日损”嘛!
浮云上的蓝天都是一样的。你这边下雨,我那边下雪,但云层上的太阳完全是一个。
圣贤们一致认为:
为学的目的是为道,就是付诸行动。为道,就得“为道日损”,切实改变自己的心性,理性地主宰自己,不再随欲左右。心性不改,学得越多越糊涂,反倒产生所知障,障碍了修为。
04 今后,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今后,你跳出贪心了会明白:眼前的所有本是红尘一张考卷。
今后,你让大家、让社会推崇和感动的修为是什么?是付出。
今后,你终生要有太多太多的付出身才暖,心才善,才能合道。
今后,做好事、做功德,千万不可以有交换之心。
仔细想想我们过去是不是有交换心了?是不是总是在想:我付出要换回来点什么?
我们一直在不停地犯一个有求之心的错误,对不对?有了交换之心、有求之心,就会产生种种阻碍和烦恼,你就不生智慧和暖心,就偏离了天道。
当下,我们的世风、QQ群、微信群、微博都在讲贪心,都挺愿意增益,而不是减损,越讲越贪心。多数修行者不是在用减法,不是每天看看减掉了什么习气?减除了什么业力?贪心贪念没去,就不是“为道日损”。
05 结 论“为学日益”是指向外索求,产生的是知识;
“为道日损”是指内心放下,产生的是智慧。
老子的四句话,目的无非是揭示人生的真谛。
为改变惯性思维,各用三个近义词表达一下:
为学日益:精益求精,与时俱进,与日俱增。
为道日损:华去朴存,只求日减,保持虚静。
损之又损:减之又减,约而再约,简而再简。
至于无为:以道合道,为而非为,不为而为。
你大家反观一下自己慢慢能否做到:
把拥有的放下,把好事分享给别人。把索取化为给予,化为人生的减法。把得到的文字分享给他人就是减法。为道日损,离终将的满愿越来越近。如何有效地填报人生的《损益表》?作者方广 请加个关注吧,可以讨论一下。
其他网友回答:(48)怎样理解“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句话?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四十八章。全文如下: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与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译文(大意):
追求学问,私欲和妄念就会一天天地增多。修道,私欲和妄念则会一天天地减少,减少了再减少,少之又少,就会达到无为的境界。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要尊重、顺应自然,不干涉、主宰天地万物的运行。治理天下要无事可为,如果有事可为,就谈不上能治理天下。
简要解读:
有人把“为学日益”解释为是作学问,求知识,知识一比一天增加。其实这句话并不是这个意思。其意是说,作学问(为学),学的越多,私欲和妄念就会越多,离“道”的要求就会越远。这样解释,是与老子“绝学,无尤”、“绝圣弃智”的思想相一致的。
老子认为,学问越多,私欲妄念就会越多,而修“道”,就会使私欲妄念减少,修“道”越深,私欲妄念减少的就越多,减到少而又少的程度,就会达到清静无为的至高境界。达到了清静无为的至高境界,就会顺应天地万物自然发展的规律,而不去干涉或主宰天地万物。所以,治理天下就要无事可作,恪守清静无为。如果政令频发,碌碌多为,干扰人民的生活,就不能治理好天下。
其他网友回答: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其实大道至简,为学日益无外乎就是说学习能让人增加知识,让人有收获!为道是让人减掉自己的毛病!减毛病减到最后,以至于干什么事都自然而然的了,没有刻意的痕迹,虽然做事情做的不是很刻意,也没有让人感觉很伟大,给人的感觉很自然而然!但是呢,做这些事其实是非常的有用,是看似没干什么,其实呢是考虑到的面大,干的事情把方方面面都自然而然的照顾到了!
还有道德经很难懂,很多的时候得先理解了前边,后边才能理解!断章取义要不得!虽然按我解释这个也有断章取义的成份在其中!
单拿出这几句话,不这么解释也是没有办法,从道可道开始,或者从上德不德开始解释都有些繁琐,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肯定不合时宜!
在下愚见,希望大家不要见笑
这个理解还是比较容易的,不过要想搞清这个问题,你必须先有一个架构,如果没有这个架构,那理解起来是很困难的。
老子在《道德经》中有这么一句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些人会说这句话跟为道日损有什么关系呢?这句话是老子写《道德经》的根基。可以从多方面去解读,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万物从道中来,换句话说万物本来就是道。
明白这个前提之后,再看这句话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需要努力和勤奋,俗话说读万卷书。我们每增加一天学习的时间,我们的知识就多一天,那些学者为什么成为学者,自然是饱读诗书而成。
这仅仅指学习知识这一方面。
其他的比如像庖丁,一开始肯定不熟练,不知道从何处后,而且刀子的折损会很厉害,但每一天的练习,使他的手法越来越熟练,这也是一种为学日益。
简而言之学就是一种积累的过程。
道,并非如此。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到: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
我们一个成年人反而不如婴儿吗?你听了肯定会很生气。我们力气比他大,学问比他好,生存能力比他强,婴儿哪一点强过成人?
有一点婴儿的确强过成人。那就是欲望!
婴儿吃饱就开心了,而且婴儿吃的东西可以是没有味道的食物。
成年人吃饱就开心了吗?
成年人肯定会考虑房子,票子,面子,人情等等一系列的东西,所以光吃饱是远远不够的。
这样会形成一个什么后果,那就是“争”。
婴儿只要吃饱就满足,所以他与世界之争也就只有食物一项。
你与世界相争只有食物一项吗?当然不止,有人争钱,有人争面子,有人争地位,还有人争地盘等等。
我们在电视屏幕前看战争片,我们的关注点是看指挥员的精彩指挥。如果你当时就在战场,而且还是在战火中逃命的百姓,你的心态会怎么样?
这就是不争与争的心态区别。
如果你和世界的关系就是争的关系,你就会觉得坏人特别多。因为两个人抢东西时,你觉得一个人会对另一个人保持友好态度吗?当然不可能了。
所以所谓的损,损什么?损掉的是“争”,将“争”损掉之后,留下的只有不争,当你只有不争,那自然就能顺其自然了,否则眼睛只看到自己的利益,什么事情都从自己的得失出发,怎么能看清天下呢?
“争”的动作自然是“有为”了,因为不有为怎么去争呢?
我想这句话应该解释清楚了。道德经的每一句话都不好翻译,因为任何一个翻译,哪怕是王弼的解读,也是不如原话来的标准,覆盖面广。
谢谢各位的阅读,我叫知常容,我写过很多关于道德经的文章,如果有兴趣,可以点击头像进入查看。
简单地列一下:
其他网友回答:这里的学,是指人制造出来的学问,即人之道,比如人文科学,这里的益是多的意思,越学越多,学也学不完;为道即遵循天之道,道法自然,不需要人去研究和改变,也改变不了,所以懂得自然就要摈弃一切人为的东西,这里的损就是丢掉,懂得,遵循自然的最高境界就是无为。无为不是消极的啥也不做,其实就是敬畏自然,用自然的法则去理解世界,并遵循天之道生活在这个世界,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其他网友回答:首先我们要理解《道德经》写作的背景是什么,如果不理解这一背景,就无法真正读懂《道德经》。
《道德经》的作者老子据说是周朝的守藏史,他阅读过很多官方典籍史书,又看到当时天下纷乱,诸侯们征战不已,便想寻找一条救天下之路。而他的办法就是减少欲望,让社会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
整本《道德经》其实就是一本政治之书,老子想告诉统治者如何让天下太平。题主问的这句话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这句话在帛书中是“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和通行本《道德经》基本一样。而且题主引用的不完整,整段话应该是: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下面我逐句解释一下。
“为学日益”,学的是什么呢?当然是各种知识技能。益(增加)的是什么呢?是人的欲望和机巧之心。比如一个人学了打猎的技能,肯定会跃跃欲试,想打很多野兽;学了理财的技能,肯定会想赚很多钱。
而老子认为,过多的欲望,正是天下大乱的根源。所以老子提出要“为道日损”。
“为道日损”,损的是什么呢?就是人的欲望和机巧之心。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老子说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的意思。
统治者不妄为,要让去臣民做自己的事情。不能今天想修宫殿,就征召百姓来做苦役;明天想打邻国,就征发百姓来当士兵。而是要抑制自己的机心和欲望,安安静静地做个统治者。
老百姓同样要不妄为,去除欲望和智慧,老老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分事。最好是“虚其心,实其腹,强其身,弱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表面上无为背地里无所不为。而是说如果统治者能不妄为,臣民们也都会安分守己,天下太平,统治者就能一直统治天下。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这句话是对“无为而无不为”的详细解释,也说明了老子这段话是教统治者如何“取天下”的。
孔子也曾说过“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也就是说,统治者不必做什么,只要不妄为,就能治天下。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士常斋”,阅读更多有趣文章。
威海链 » 怎么解释《道德经》中“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