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前面的皇帝的贤明,后面的皇帝昏庸”既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律,又是一种通病,更形成了五千年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综合分析大致有以下原因:1.打江山的皇帝大多深知老百姓的疾苦,深知江山来得不容易,故推崇“贤明”;2.由于战争的创伤,导致经济衰退,需要恢复经济,想贪腐也难;3.至于到了盛世之后,认为江山已巩固,经济发展,百姓已安居乐业,生活奢侈没有问题,故逐渐变得昏庸而已,……。
其他网友回答:《孟子·告子下》曰:“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忧患可以使人发奋,安乐可以松懈斗志;逆境中求生,顺境中灭亡。这就是人生的辩证法,这就是生活的哲理。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创立者,都是经过九死一生的拼搏奋斗才取得成功的。他们在与各路群雄竞相角逐中,越是艰险越向前,总会愈挫愈勇,愈战愈强,愈斗愈精。而那些“陵夷之君”(使国家事业日趋颓废衰败的君主),则不知创业之艰难,他们“习于宴安,乐于怠惰,人之忠邪,混而不分,事之得失,置而不察,苟取目前之佚,不思永远之患”(司马光《资治通鉴》)。比如近代袁世凯的儿子袁克文,继承了袁大头的巨额财产,但他喜欢风花雪月,妻妾成群,整日里挥霍无度,花钱如流水。最后落得个饥寒交迫,据说他的葬礼的花销竟然都是妓女们为他凑的。
正因如此,人们才感叹“创业容易守业难”,“打江山易,守江山难”;也才有毛泽东主席与黄炎培先生窑洞中对谈“历史周期率” 。
关于“创业容易守业难”的问题,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臣子们就做过深入交流。据《资治通鉴·唐纪》记载: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对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唐太宗李世民、房玄龄、魏征君臣三人
毛泽东在建国之前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则更加明确地说:“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衣炮弹面前要打败仗。”“糖衣炮弹”未别就是敌人制造并送上门的,更有可能是胜利了的人们自己制造并用来攻击自己的。所以,毛泽东继续说:“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为此,毛泽东紧接着要求全党在胜利面前要保持清醒头脑,在夺取全国政权后要经受住执政的考验,“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做报告
毛泽东的“两个务必”的思想,不但适用于中国共产党,也适用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一一要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就要靠头脑清醒,靠保持“两个务必”。可惜,那些统治者听不到了!
其他网友回答:这是因为前面的皇帝不贤明的话这个王朝就建立不起来或者很快就灭亡了,后面的皇帝不昏庸的话那他们也算不上后面的皇帝了,英明神武的皇帝怎么会亡国呢?
其他网友回答:也不见得全是如此,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是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想要重振明朝的雄风,可是他的方式方法不正确,最后天下一片混乱,各地出现了农民起义军,最大的两股起义军是李自成、张献忠。关外满清政权还虎视眈眈,最后李自成攻进了北京,逼的崇祯在煤山成了吊死鬼,他还不是一个昏庸的皇帝,也许是天意吧?
其他网友回答: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王朝都逃脱不了兴盛衰亡的规矩,君主是一个国家兴亡的主要因素,一个有为的君主可以使国家变得强大,而一个没有作为的君主很可能会毁了一个国家。
回到题主的问题上,之所以前面的皇帝贤明,那是因为这些皇帝都来自于民间或者都是帝王基业的开创者,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打江山的皇帝,他们本人以及他们的儿子和孙子都是亲眼经历一个王朝的兴起,甚至参与其中,所以前几代皇帝肯定是有能力的比较贤明的皇帝。
而到了后面,基本上是超过三代之后,国家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一片繁荣,这就很容易让后面的皇帝出现放松的状态,因此往往带来的就是贪图享乐和荒废朝政,再加上这么长时间积累的各种社会矛盾需要强有力的皇帝进行改革,所以一旦皇帝的能力不足,就很容易出现昏庸的皇帝。
当然这不是绝对的,也有在后期会出现中兴之主的例子,比如像周宣王。但是王朝兴衰的规律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差不多的。
其他网友回答:這不奇怪。可以说这是创业者和守业者比较普遍的一条历史规律。一个王朝的开国皇帝,都是在社会实践中经历异常艰险复杂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战胜各种竞争对手,排除万难,才立国开基,成为最高统治者。他们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是由于他们有过人的精明头脑、政治智慧、正确的战略策略。他们开国登基当上皇帝后,深知创业之艰辛,江山来之不易。一般来说都能精励图治,严格要求和培养接班人,企望把自己开创的这份基业传之永世。所以王朝的开国皇帝皆为强者,多是贤明之君。在开国皇帝的言传身教影响带动下,二、三代接班的皇帝,一般来说也比较好。再往后,往往就每况愈下,一代不如一代了。而未代皇帝则多是昏庸之君,丢江山的主了。(当然这是一般来说,但也有不同于一般的特例。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是因为,开国日久,几代下去,开国皇帝那些优良的传统和宝贵经验教训,逐渐流失淡化。接班皇帝都是生于深宫大院,长于妇人之手,受教于清談腐儒,完全与社会实践隔绝,不知世事,缺乏政治斗争、軍事斗争的亲身体会和经验。加上平时高高在上骄奢淫逸的生活,连身体状况也一代不如一代,越来越孱弱短寿。司马氏家族何其精明强势,但几代之后的皇帝晋惠帝竟然闹岀责问饥民“何不食肉糜乎”的天大笑话,产生這样的昏庸皇帝不是偶然的。归根结底,王朝前期多贤明的皇帝,后期多昏庸之君,都是与社会实践与人民群众密切关联的。贴近社会实践和人民群众,就能趋向贤明;脱离社会实践和人民群众就会产生昏庸。
其他网友回答: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不接地气了!!不知道底层老百姓的需求,闭着眼睛做出的决定,何不食肉糜!前面的皇帝都是自己一步步熬出来的。
威海链 » 基本上所有的王朝,为什么前面的皇帝贤明后面的皇帝昏庸?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