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若无天上忧,必有人间愁。

太阳是万事万物的祖国,祖国是千家万户的母亲。

只有大自然和祖国母亲健在,人类就会有享之不尽的岁月乳汁和阳光的美味。

祖国乐了,世界笑了,她的儿女也随之脸绽阳光、心花怒放。

其他网友回答: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一直为世人传颂。从中可见范仲淹是一个忧国忧民,情操很高的文人和官员。多少年来无数人读到此言都会充满敬意。

如何理解?就是忧患在前,享乐在后。天下人尚未忧时,自己就要先有忧患意识,为民众操劳,当天下人都开始享乐后,自己才能安心享乐。或许对于老百姓而言,无所谓忧国忧民,安居乐业才本份,但仍应为天下兴亡尽一份职责。对于官员、精英等管理者而言,长存忧患意识才是本份,摆正忧患和享乐关系就尤显重要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我们这个时代仍然是一声警钟,不断唤醒沉醉的人。

其他网友回答: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名言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这篇著名的文章。

北宋庆历六年,也就是公元1046年的十月,范仲淹的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范仲淹当时在河南邓州作官。应好友之约,在邓州的花洲书院写下了这篇流传近千年的不朽之作。

作者范仲淹与好友滕子京同为当朝地方官员,远离当时的权力中心。一个在河南的西南边缘,一个却在长江岸边。但二人心系朝廷,关注关心天下百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天下百姓疾苦为己任。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仕大夫忧国忧民的宽阔胸怀。

北宋社会在中国历史上正如《岳阳楼记》中所言,政通人和,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都得到长足发展。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作者通过画笔,将当时的国都东京社会描绘得一派欣欣向荣,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呈现给后人。就是在这种社会稳定,市场繁荣的社会大背景下,范仲淹与滕子京这对地方官员,没有被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个人的锦衣玉食所衷足不前。仍然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

历史的车轮已经进入到二十一世纪。华夏大地亿万人民齐心协力奔小康,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奋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仍然是激励广大干部和群众的之理名言,不仅不过时,而且还有更深刻的新的含意。(2019/12/30)

其他网友回答:

l、无关职位尊卑,常怀感恩,心系苍生。

2、与良知、道德、修养与品性有关。

3、家国之间,于国为重;公私之间,于公为先。

4、一个人,一个家族,一个社会,跟国家的荣辱兴衰有很大的关系。

5、是一个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与否的标尺。

6、与位髙权重却玩忽职守,贪脏枉法的人形成鲜明的对比。

7、有别以国事天下事充耳不闻的人。

8、有别以夸夸其谈的人。

9、一个人的价值,都体现在他的言行和举动当中。

其他网友回答:

我理解就是:忧在天下人之先,乐在天下人之后。

其他网友回答:

这和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是一个意思。具体来说就是:为天下百姓分忧我跑在前头,与天下百姓同享乐我志愿落在后边。

其他网友回答:

忧先天之忧,乐后天之乐。

现在的人们,都忙着赚钱,恐怕大多多数

人没啥闲工夫去想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刻含义了。

其他网友回答: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用现在的话就是愁在人前,乐在人后。



说句大实话,别先呀后的,你有“天下”吗?没有吧,天底下你算老几?说这话是不是有点太装逼了?早年读这几句话的时候就想:这话谁说的?对谁讲的?显然口气非凡,结果是《岳阳楼记》。也就是说这话没敢对有“天下”的人直接说,老范不过是在“唱隔壁戏”而已。



这句话境界之高就不必说了,天下之大,天下人之众多,不是升斗小民所能想象和操心的。天下的忧患还没到我就先想到、看到并开始操心了,天下的幸福快乐所有人都可以享受了我才去享受。这要多高尚的人才能做到呀?



这大约就是人们常说的:目标要第一才可取二、三吧?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其他网友回答:

北宋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十月,范仲淹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并刻前贤诗文于其上。范仲淹当时被贬河南邓州,并未到过岳阳楼,应好友之请,根据滕子京送来的一幅《洞庭晚秋图》,创作出了千古流传的名篇《岳阳楼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范仲淹化用自《孟子》:

齐宣王在雪宫接见孟子,希望孟子能够夸赞一下他的生活品质。孟子却给他讲了“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的道理。

把范仲淹与孟子的话作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范在思想上至少有两点超越前人:

①一心为民,毫无功利性。

孟子与民同忧乐,推己及人,以儒家一贯的“仁爱”之心来体恤关爱百姓,希望达到民与自己同忧乐的结果,即反过来让百姓理解支持自己的言行或欲望,目的仍旧在于便于统治,一统天下。而范“先忧”、“后乐”,让统治者为官者个人“事”则置身于其中,“功”则置身于外,完全排除了个人私念,保存了为官“为民”的纯粹性,几乎是“人民公仆”的思想境界。

②“先忧”和“后乐”,强调了谋事在先,“享乐”在后。

居安思危,处常思困,体己思人,先人后己,全心全意投入百姓的“忧”中,把自己完全附身于百姓,百姓就是自己,这样你才可能事事忧于先——天冷了,是不是该给自己整一件夹衣一双布鞋——有谁能比自己更明白自己的境况更愿意去忧思预谋的呢?这比儒家一贯的处世标准“达则兼济天下”都高出一个层次,“兼济”总含有先己而后人的秩序,“先忧”则无视自己而首先虑人,这样更凸显出为官利民的强烈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后乐”必须是以百姓之乐为基础和先决条件的,即必须是“忧”成了、“虑”成了,民生福利政治都搞上去了,老百姓真正地幸福快乐了,为官者政绩考核达标了优秀了,自己才有“乐”的资格,而不仅仅是比别人后快乐后享乐或获得档次低一点的待遇享受,这与那些只知享乐而不谋其政、或先讲待遇条件再讲工作责任的官员是天差地别的。只有这样,为官者才能把自己职责看得比生命更重要,自觉地维护和履行自己的职责。这种付出一切、不计个人得失、甘做奉献者的情操,跟毛泽东梅花词“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革命者形象毫无二致。

范仲淹一生也不平顺,这时被贬邓州,与同样遭贬的滕子京一样孜孜不倦地谋求着“政通人和”的政治理想。范仲淹跳出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隘境界,正是通过岳阳楼这个迁客骚人往来频繁的特殊地方所呈现出来的各种人事际遇的情态,去参悟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精神,更进一步提出为政要“先忧”“后乐”的基本原则和理想目标,对新时代的我们也有积极的启迪和警示意义,是每一个意欲有所作为的人的精神标尺,立行立言立功,只有先立其思想境界,我们才能秉持初心,一以贯之。

其他网友回答: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辈的辛苦换来后辈的幸福。

标签: 先天下 之乐 现代人 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