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上的理论不仅不短浅,而且大多是精华。不是理论没有用,只是从理论到实践,有一段距离,需要一个通达的过程。
书法理论是书法形式结构线条以及观念和审美的研究总结,主要包括技法、历史、书体研究等内容。没有理论的支持,艺术将不能称为艺术。
不妨先厘一厘书法理论与书法实践的关系。书法理论之于实践,主要有三层关系:一是书法理论是书写技法的系统总结。比如楷书笔势的“永字八法”,就是用笔之法的梳理总结。二是书法理论指引书法实践。比如古人在大量的临摹实践中,总结出“石刻不可学”的理论,就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三是书法理论启发诱导书法实践。虽然法无定法,但古今名家对书法艺术的理论总结,本身就是站在一定高度的思考摸索,完全值得加以揣摩借鉴,去充实丰盈自已对书法创作的理性认知。
纸上得来终觉浅没有错,光读不练,理论就永远只是空洞的理论,转化不了笔下的功夫。但是,不研读理论,只低头实践,那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而且很有可能过不去河。书法人一定要有自由之思,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但是自绝于古人他人的理论经验,无疑是管中窥豹坐井观天,是不可能有大收获、大建树的。博采众长、古为今用、他为我用,从而融塑自己的风格气象,这才是科学的方法论。
抱庸浅谈。(插图为抱庸硬笔习作)
其他网友回答: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独坐城楼弹素琴,
腹有奇谋退寒兵。
赵括兵演留笑话,
孰优孰劣要分清,
千秋万载红尘客,
实践当中识真经。
其他网友回答:知识没有深浅,人的悟性有深浅。
当年努尔哈赤凭借一部三国演义,就能挫败明朝大军,打遍天下无敌手。宋朝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成为一代名相。
古人写八股文,学四书五经。同样的书本,但有的人流芳百世,堪称当世人杰;而有的人愚昧不堪,成为万古罪人。
难道四书五经的道理不一样吗?并不是这样的。因为人的悟性不同,比如说多读中庸,有的人会看到平衡法则在为人处事中的重要作用,充满了正能量。而有的人则看到了和稀泥当老好人,一身的浆糊。
学习书上的知识,既要看有字之书,也要观无字之义。因为文字本身就是对思想的翻译,而有些深邃的意境,并不是能够仅靠文字来解释表述形容的。
有些人学知识,但被文字所拘泥。本来作者伸出手指(写的文字),是给大家指明月亮的方向。而很多人不去看月亮,反而纠缠作者的手指。
所以才有人发出“纸上得来终觉浅”的感慨。
其他网友回答:“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出自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全诗: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整首诗翻译成白话就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年轻时候下功夫到老年才取得成就。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是理论性的,理论性的东西毕竟是不够完善的。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虽然诗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但并不是说书本上的东西就是肤浅的,而是说没有经过亲身实践,是不能理解其中道理的。就是理论需要联系实际的意思。
其他网友回答:“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出自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全诗为“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里解释浅为短浅或肤浅,我认为不妥,应该解释为不够或者不足较好。
我联系整句来解释便会察觉其中的不妥,如果浅解释为短浅或者肤浅的话,纸上得来终觉浅,就是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始终觉得短浅,这是不是代表着书本上的知识就很短浅呢?实际上书本上的知识并不短浅,知识我们的理解太过短浅和肤浅而已,所以才有下一句“绝知此事要躬行”。
所以我认为这里的浅不能解释为短浅或者肤浅,这样有让书上的知识为人的认识程度背锅的意思,因此,我才说浅应该解释为不够,这样一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可以解释为书上学到的知识始终觉得不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明白!
这句话其实和“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差不多,都是在讲述一个事实,知识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真相。
能够印证这个道理的历史事件也非常多,许多只会纸上谈兵的历史人物都给我们留下了他们的故事和教训!
其他网友回答:读书学到的仅仅是"知识",怎么让知识上升到"学问",再让学问聚会成"文化"。这个过程离不开知识作基础呵!
其他网友回答:书上的知识无非感性知识理性知识,就是高深的反复被提炼的验证了的理性知识也都是前人亲身躬行活动后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总结。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一个直接在活动实践中有感性到理性反复不断的认识,一个是间接的从书本知识获取,而书本上的不过是别人直接获取的,归根都还是直接实践获取的,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没见过雪的热带人士,可以从书上看别人的定义、描述、讲解等,都不如亲身身临其境亲身看过感受过的明白,一碗酸辣汤耳闻口讲的总不如呷一口的明白,书上描写的情景、情感、道理等,没有经历过的小孩子读之索然无味,但当他成年后阅历经历后,再读,就又不一样的感受感觉。就是此理。一本书不同的人生阶段一个人读来会有不同的领悟也是此理。书上有深的知识,不能领悟的,便自觉其浅;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等,都是这个意思的。所谓心领神会,不经自己身心消化,又何来心领神会。
其他网友回答: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讲的是我们要想学习去做一件事,成就一番事业,仅仅有书本知识还不行,必须要把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去,在实践的过程中对书本的知识加深理解,再用理论知识与我们实践中得到的体会有机的溶合在一起继续指导我们的实践行动最终取得需要的成果。这个对偶句讲的是,你想学一门手艺,仅仅看书,懂得书中所教你的程序和方法还不行,那只是你掌握这门技术的专业知识,你必须得放下身段,按照书中提示的方法技巧,去实际操做,体会书中所提出的具体要求一丝不苟的去实践,经过若干次知识指导实践,按知识中的标准去做,体会知识的重点在哪里的反复实践,最终修成正果。比如你要学习大廚,没有拜师傅,你通过看书学习,知道了炒一道菜,都需要哪些原料,把这些原料分成主次,先准备什么,后续什么,切成什么形状,锅中放入油后,油温到多少度后先下什么菜,怎么翻炒再下什么料等等,书中讲的很仔细,书中的菜熟了,我们却什么也吃不到,因为这只是书本知识。要想吃到菜,要想当大厨,我们就要把书本知识变成实实在在的菜。炒的好不好还需反复的做几次才行。这才是这个对偶句的深刻含意,说的不对请谅解。
其他网友回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本知识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因此要认真多读书,更要认真多读好书,以使自已的知识积垒。历史在发展,社会在進步。前人所总结的经验教训,也需要再实践,再发展,再生华。因此实践一一理论一一再实践一一理论,不断的持续的更加使知识得到進一步的完臻。更加推动社会的发展,人类的進步。知识无穷尽,实践无到头。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
在没有互联网之前,我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就是纸制书和有声“书”,在没有有声“书”之前,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传承主要靠有型的印刷品,怎么能说“纸上得来终觉浅呢”?
我们知道《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通过这本史书,我们才了解了我们祖先这段辉煌的历史。
而我们喜欢的唐诗宋词,了解的“唐宋八大家”也是由各个时期的史学家和有识之士,编写各类版本的典籍,才得以传承至今。不然我们怎么知道李白杜甫白居易、如何梦回赤壁畅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当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并发扬光大加以运用做到知行合一。
威海链 »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你是不是认为从书上学来的知识太短浅?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