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哇!
这里还真能找到关联性。
首先得说重力加速度是怎么来的。
地球的重力加速度是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来推导出来的。
按照万有引力定律F=G*Mm/r²
G是一个万有引力常数,但是这个G值一直是在变化的。最近在2018年推荐的一个结果是
又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我们就可以推导出来地球的重力加速度了。
由于物体重量m比起地球重量M太过悬殊,就被当做不存在直接可以约下去了。这时候一句地球重量就可以说计算出地球的重力加速度值是9.80665 m/s²
大家再看万有引力常数和地球标准重力加速度内都有一个单位m(米)对不对?
这个米是怎么来的?多长算是一米???
当初的定义是通过巴黎的子午线上,从赤道到北极点长度的1000万分之一。
这里也就是地球半径r的1/2π
而在标准万有引力里面我们把地球的质量看作一个质点把r又给约下去了……就显不出来了,但在单位里面m还是存在的π并没有真正的丢掉。
这里有“π”了吧?m/s²反过来再去约呢?是不是就是π²了呢?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当时米这个单位定义的问题。这是一个基础物理量。
如果地球人生活在木星上,以木星四分之一的子午线为长度的基准单位,计算出来的木星重力加速度其实还是π²,只不过“木星米”,“木星公斤”和地球人的标准是有极大的差别的。
至于π²(9.86960440108936)和标准g值(9.80665)之间的差异是因为地球并不是一个质量均匀分布的完美球体。
这个大约0.6%的误差其实恰好是接近地球重力的平均误差。
说到这里,其实想告诉大家的是先有的数学物理等宇宙规律,后有的度量单位。所以这并不是巧合而是一个必然。
其他网友回答:好神奇,而且它除以自己会等于1,减去自己会等于0,而01是现代计算机的基础。
其他网友回答:只是一种近似的巧合罢了
圆周率π作为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它的平方约为9.87;而地球重力加速度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常数,但我们一般都取其为9.8,因此从数值上来看,圆周率π的平方确实和重力加速度比较接近。
但也仅此而已。本质上圆周率π是数学体系中存在的一个常数,精确来说3.1415926...是欧氏几何中的圆周率,但数学不同于物理,它可以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因此不论人类身处宇宙何处,欧氏几何中的圆周率都是3.1415926...
但重力加速度则不一样了,处于地球的我们,在地表各维度,重力加速度的数值相差不多;但到了其它星球,这个数值就不一样了,因此圆周率和重力加速度也就谈不上什么特殊关系了。
所以说,这仅仅是一种巧合,要是当初地球形成时,质量大一些、体积再小一些,那么地表的重力加速度数值可能就是12,那是不是题目就要变成:“圆周率π的2.171次方刚好是重力加速度,有什么特殊关系吗?”
期待您的点评和关注哦! 其他网友回答:g=9.80665,π^2=9.86960,它们之间存在0.64%的差率,怎么能说是刚好呢?这种误差的约等于巧合多了去了
其他网友回答:圆周率π跟地球重力加速度本质上是完全没有关系的,圆周率π是一个恒定的常数,不会因为时间空间位置而改变;而地球重力加速度是会随空间位置发生改变的,而且是有单位的,为米/秒的二次方,其数值大小会依赖于长度米的定义和时间秒的定义。
现在的地球重力加速度数值上跟圆周率π的平方很接近属于巧合,但是历史上曾经有机会使地球重力加速度的数值等于圆周率π的平方。
早期标准长度测量方法彼此不同,随着17世纪科学活动的不断增加,人们开始要求建立一种基于自然现象的“普遍标准”。在法国大革命取得成功之前,虽然也有提议将地球的大小作为长度单位,但是最有共识的提议是一个钟摆摆动固定周期时的摆长作为长度标准。
基于16世纪末伽利略开创性的研究,经过17世纪几位科学家的系统实验和理论研究,钟摆的性质已相当清楚,钟摆原理的重要性立即得到了承认,第一个钟摆钟是在1657年由惠更斯实现的(如下图)。更重要的是,科学家已经知道单摆在某一特定位置的小振动周期实际上只取决于它的长度,换句话说,单摆被视为一个能够将空间与时间联系起来的物体。因此,许多科学家怀着极大的热情,发现了把长度这个不完全的、任意的单位固定在某种有规律的、不变的东西上的可能性。
在那个时候,时间的单位已经毫无疑问,地球的自转自古以来就为时间单位提供了参考,秒或小时。古埃及人首先将一天划分为24个阶段,而这一划分根植于古巴比伦文化,中世纪的天文学家们进一步将之细分为小时60分钟60秒。
在1660年,第一个基于摆长作为长度单位的官方建议是由由惠更斯向英国皇家学会建议的。1668年,让·皮卡德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1790年4月,在最终决定将地球子午线作为长度单位前一年,法国也有提议将基于45度纬度的秒摆作为长度单位。同期的美国英国都有基于钟摆的规则振动作为长度单位的度量制度出现。
然而,在第二年春季初,法国科学院选择了一种基于地球子午线的长度单位,从而导致秒摆结束作为长度标准,主要原因是该委员会对所有的度量衡都采用了十进制,而秒摆所定义的长度依赖于时间秒的定义,而秒的定义被认为是不自然的而且也不是十进制,为人为规定的一天的86400分之一。
如果当初将周期两秒单摆的摆长作为长度标准,定义为一米,根据单摆的周期计算公式,地球重力加速度将会正好等于圆周率π的平方。
这就是有牵强附会的关系,其实就是毫无关系嘛!
因为圆周率的平方是9.869604,而重力加速度是9.80665,两者根本就不一样!况且前者是没有单位的数字,而后者是具有单位,离开了具体的物理单位就毫无意义!
其他网友回答:没任何关系,圆周率在任何一个星球上都是固定不变的,与星球大小质量无关,而重力加速度则与星球大小质量有直接关系。
其他网友回答:圆周率π是个定值,而地球重力加速度不是定值,说前者的平方刚好是后者,本身就有问题。
其他网友回答:π²=9.8696…,重力加速度在赤道上g=9.780 m/s²,在北极g=9.832 m/s²,在北纬45°的海平面上g=9.807 m/s²。
其他网友回答:量纲都不一样 一个是无量纲 一个是米/秒平方 说白了就是一把尺子和一升水 没有可比性
威海链 » 圆周率π的平方刚好是地球重力加速度,两者之间有关系吗?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