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求杜月笙帮忙,杜月笙办完之后,为何亲自上门感谢章太炎?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2>杜月笙之所以被“捧”的这么高,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善于结交名士。

(杜月笙)

杜月笙底层出身,文化水平不高。从一个“小瘪三”混在黑帮老大,有钱有势,他还希望能提高自己的“朋友圈”质量。

所以,杜月笙广泛涉足娱乐、教育、文化、新闻等等各领域,结交朋友,努力给自己打造一个“正面形象”。

章太炎是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鲁迅、钱玄同等人都是他的学生。章太炎这个人很有才,不过脾气也不好,被称为“章疯子”,一张嘴怼遍大江南北,经常上“热搜”。

所以,杜月笙若是能结交到章太炎这样的朋友,那绝对是非常光彩的事情。只不过,章太炎是看不上杜月笙的,一个没文化的流氓,有什么本事?

结果,章太炎还真有需要杜月笙的时候。

(章太炎)

据说,章太炎的小侄子,有一次在上海与别人发生了矛盾,被欺负了。对方势力很大,斗不过人家。章太炎思来想去,觉得可以让杜月笙帮帮忙。

杜月笙收到章太炎的信,大喜过望,立刻出手把事情摆平了。

按理说章太炎应该谢谢杜月笙的,但是杜月笙觉得这是个好机会,于是专门跑到苏州,拜访章太炎。章太炎觉得这个黑帮老大还是很懂礼数的,对自己这么尊重,确实不错。

于是,章太炎也帮了杜月笙一个忙。

杜月笙原名“杜月生”,名字很普通。章太炎随口说出一句《周礼》上的“西方之乐为镛,东方之乐为笙。”然后建议杜月笙改名杜镛,号月笙。仅仅是在“生”字上面加了个竹字头,文化品味立刻上去了,高端大气上档次。杜月笙非常高兴,立刻感谢章太炎的提议。

另外还有一个章太炎为杜月笙写“祠堂记”的事情,也分享给大家。

(杜家祠堂落成典礼)

1931年,杜月笙在浦东的祠堂落成之后,想要寻求当时的各界名人,都写点东西。当时章士钊就向杜月笙建议,最好找章太炎写一篇杜氏祠堂记,绝对是光耀门楣的事情。

但是,以章太炎的脾气,这事儿还真不好办。果然,一听说要写“祠堂记”,章太炎就不高兴了,拒绝了。

杜月笙不死心啊,他找到了自己门下的一个青年中医陈存仁,希望他去劝劝章太炎。陈存仁是章太炎的得意弟子,对老师还是比较了解的。

他就对章太炎说:太史公在《史记》中还写了《游侠列传》呢,杜月笙是当代游侠,名声在外,老师应该考虑给他写一篇文章。

章太炎于是有了兴趣,就让陈存仁把杜月笙的生平经历都讲了讲。陈存仁为了凸显杜月笙的“游侠”属性,列举了很多他的很多善举义举。章太炎听后觉得杜月笙这人确实也不错,于是当即挥毫泼墨,为杜月笙写下了“祠堂记”。

其他的暂且不提,杜月笙在结交名士上,确实是很花心思,认真对待的,这也是他的精明之处吧。

其他网友回答:

<2>章太炎,民国大儒、同盟会元老,曾任《民报》主编,为邹容的《革命军》作序,鲁迅、刘文典、钱玄同、黄侃等著名人物的老师。

章太炎不但学富五车,著作等身,还仗义执言,对时政直言不讳,一张嘴怼遍大江南北,孙文、蒋介石等权贵都曾被他骂过。

杜月笙,20世纪上海滩让人谈之色变的青帮大佬,与黄金荣、张啸林并称“青帮三大亨”, 社会名流包括民国总统黎元洪,蒋介石、宋子文、戴笠等都与杜月笙称兄道弟,成为在政、军、商界呼风唤雨的上海皇帝。

伟大领袖毛主席评价杜月笙:“有本事,没脾气”。

当时的上海滩流传着“黄金荣贪财,张啸林善打,杜月笙会做人”。 杜月笙常说一句话就是“财散人聚”,“别人存钱我存人脉”这就是他人生的座右铭。

杜月笙四岁父母双亡,十多岁就闯荡江湖,做过卖水果的小贩,妓院的跑堂,根本没有机会读书,甚至可以说文盲,他发达后特羡慕读书人那种气质和风度,所以杜月笙终年穿着长衫,一副文雅书生的模样,毫无凶神恶煞的戾气,外表看上去甚是斯文。

杜月笙曾多次尝试拜会章太炎,结识为位学界泰斗,但章老先生在骨子是瞧不上杜月笙这类人的,所以一直无果。但突然天赐良机。

章太炎的侄子在法租界与一强人发生纠葛,处理不当将有牢狱之灾,面对侄子的求助,章太炎使出九牛二虎之力仍无结果,后经高人指点,无奈之下,只好写信向杜月笙求助。

杜月笙接信后心喜怒狂,立即着手安排,结果自然是皆大欢喜。

情商极高的杜月笙借梯上楼了。

几天后,章太炎收到回信,“令侄之区区小事,今已了解,毋庸担心”,措辞极为谦逊,末尾还附有一句“三日之内,月生将上门求教”。

三天后,杜月笙如约而至来到苏州拜访章太炎,二人相谈甚欢,二人居然是浙江海宁老乡,自然更亲近一些。章太炎突然问到杜月笙的名字来由,杜月笙当时还叫“杜月生”。

杜月笙不知何故,只好小心翼翼地说自己降生时恰逢阴历七月十五,民间俗称“鬼节”,父亲见明月当头,所以为他取名“月生”。

章太炎听后说道:这个名字好虽好,但不够儒雅,不如改名“杜镛”,字“月笙”。章太炎并解释说《周礼》云:“冻方之乐谓笙,笙者生也。西方之乐谓镛,镛者功也”,故取名为镛,字月笙。

最终杜月笙也没真正弄懂名字的含义,但出自国学宗师之口,显然是错不了,更何况这要是传出去,将会是多么光彩和倍有面子的事情,杜月笙立即起身给章太炎鞠躬答谢,一切均听先生安排,自此就有了杜月笙。

杜月笙临走时悄悄的将一张2000元的支票压在了茶杯下,并且定期给章太炎汇上银票,章太炎也是不差钱的人,但他还是收下了,可没有一个谢字。

1931年,43岁的杜月笙斥资50万元在高桥兴建规模庞大,占地广阔的杜氏祠堂,圆了当年自己泣别外婆送自己到上海谋生时立下的誓言。6月10日 杜家祠堂落成典礼当天,社会名流和军政显要据说约五六千人之多,场面极为浩大,蒋介石,吴佩孚,黎元洪等军政要员都送来匾额,杜月笙当众宣读了章太炎的《高桥杜氏祠堂记》,在文中考证出杜姓出于五帝之一的尧,江南杜氏则是源自宋朝祁国公杜衍,将他的祖宗十八代的闪光点一一提到,各地报纸争相报道,轰动全国。

杜月笙再一次成功的提升了自己的层次。

其他网友回答:

杜月笙情商极高,会做人是出了名的。他交游很广,朋友遍及五湖四海,三教九流,五行七作,干什么的都有,他交友有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不管你是位高权重的政界红人、失意政客、知名文化人、落魄军官、浪荡公子甚至被当时人瞧不起的“戏子”,只要他认为那人值得交,都一律厚待,一视同仁,倾力结交,有时还特意资助而不求回报,也不提什么要求。

杜月笙虽然出身寒微,很小就出来闯荡江湖,没有什么文化,但他发迹成为上海滩闻人之后,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以及门徒的形象,据范绍增回忆,他下令手下的各大徒弟一律不准穿短装(彼时称“短打”,是社会下层人士的普遍着装),他本人则一年四季都身着长衫。

杜月笙成为叱咤上海滩的“三大亨”后,为了洗脱自己的黑道背景,行为举止都装的文质彬彬,毫无凶神恶煞的戾气,外表看上去很是斯文。

当年一位著名记者曾见过这位在上海滩呼风唤雨、炙手可热的“流氓大亨”,原先以为此等人物纵使不是满脸杀气、凶相毕露,总该是一介粗野蛮横的武夫,但见面之后,却惊讶地发现他只是一个清瘦修长身材,面色带青、和颜悦色的普通老者,看上去很文弱,言语间也没有“白相人”常说的豪言粗语,给人印象温文尔雅,仅此一点,就可以看出纵横江湖多年的杜月笙在气质修炼上狠下了一番工夫。

杜月笙正是以这种新的做派,开始周旋于与当年喋血黑帮时完全不同的全新阶层,着力接近、拉拢颇具社会影响力的知识精英。当年上海有位闻名遐迩、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章太炎(炳麟),他著作等身,是公认的学界泰斗。杜月笙早就想和他结识,只恨一直没有机会。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认识了这位才华横溢的国学大师。某日,杜府管家万墨林拿着一封信走进来,杜月笙接过后在信封上随便扫了一眼,心中一阵狂喜,拆开后在信纸下方写信人落款的地方仔细一看,更是兴奋异常。

虽说他斗大的字认不得几个,可是信封上“章缄”二字倒也认识,信纸最后落款处写着“炳麟谨上” 他也依稀认得。这个炳麟就是大名鼎鼎的国学泰斗章太炎,堪称一代大师,学界名流。

杜月笙十分惊喜,怎么也想不到有机会和章太炎这等人物建立关系,长期求之而不得,今日却不请自来。

杜月笙发迹后,一贯喜欢给人留下礼贤下士的感觉,不论是落魄文人、失势政客,还是走街串巷的贩夫走卒,只要认为他们在过去或将来或许可能有所成就或有利用价值,他都竭力与之交往,在金钱上更是经常雪中送炭,通过这种手段,他结交了许多社会名流。从某些方面看,杜月笙颇有几分春申、孟尝的养士古风。

杜月笙急不可耐的吩咐万墨林把章氏来信念给自己听,听罢,杜大亨才明白这位恃才傲物的章太炎为什么找他。原来,章太炎有个侄儿在上海,不慎卷入一场官司中,或许会败诉,没有办法, 经人提醒想到了在上海滩呼风唤雨、神通广大的杜月笙,这封信就是特地托他从中设法疏通的。

这样一件事,在纵横黑白两道、人脉颇广、社会关系复杂、财雄势大的杜月笙眼里,实属小事一桩。他只用了一天时间,就疏通了方方面面的关系,顺利打通了了关节,在十里洋场,谁敢不给杜大亨几分面子?

当晚,派出去办差的人就回复杜先生说,章太炎嘱托的事已经办妥。杜月笙不但爽快的替章太炎解决了这场官司,而且还主动去信表示要亲自去章太炎在苏州的寓所登门拜访,好一睹大师的风采。

这次会面成为杜月笙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因为正是在这次见面中,他有了自己的大号。

话说杜月笙利用自己的权势与关系,替章太炎的侄儿摆脱了牢狱之灾。按理说,他帮了章一个大忙,章欠了他一个大人情,理应亲自到杜府登门道谢才对。可杜月笙虽然没有文化,却对中国特色的人情世故谙熟于胸,考虑到文人大都清高孤傲,还好个面子,他决定放低身段,主动到苏州去拜访这位才高八斗的国学宗师。

某日,杜月笙来到苏州拜谒章大师。章太炎把杜月笙迎进客厅,首先感谢杜先生帮侄儿了却官司,摆脱困厄,杜谦让一番,连说不过是举手之劳 ,不足挂齿。随后,二人对坐闲谈起来,杜月笙说自己祖籍原本是浙江海宁,世代养蚕缫丝为业,后来才迁到浦东高桥镇。章太炎也是浙江海宁人,这么一算才知两人居然是同乡,于是倍感亲切,谈话气氛也就自然更融洽、宽松了。

杜月笙谈到自己名字的由来,说自己降生时恰逢阴历七月十五,是传统的中元节,民间俗称“鬼节”,那天夜里月圆如盘,大小如斗,一轮圆月映的夜空宛如白昼,一片清辉,其父见明月当头,便为他取了个“月生”的名字。

杜月笙滔滔不绝,痛说家史以及自己名字的由来,却见章太炎凝神静听,若有所思,不发一言,还以为他对自己说的话没有兴趣,正感困惑之时,突然听章太炎朗声道:“杜先生,老朽给您换个名号,就叫‘镛’,您的大号就叫‘杜镛’,在先生您的原名‘生’字上加个‘竹’字头,改‘月生’为‘月笙’,今后您就以‘月笙’为号,大名杜镛,号月笙”。见杜月笙一脸茫然,章太炎遂详细的解释起来:“《周礼》云:‘冻方之乐谓笙,笙者生也。西方之乐谓镛,镛者功也。难道您先生不喜欢这个名字’。 难道先生您不喜欢这个名字”?

杜月笙恍然大悟,才知道学富五车的章大师沉吟不语,原来是在给自己取大名。国学大师、学界泰斗章太炎给自己定了大名,这事要是传出去,对自己而言是何等荣耀!杜月笙赶忙起身离座,毕恭毕敬的对章太炎鞠躬道:“多谢先生赐名,晚辈三生有幸,听先生的话,从今日起就叫杜镛(号月笙)了” 。杜月笙这一趟真没白来,不但结识了国学大师章炳麟,认了老乡,还得了大师的赐名,回上海后,他见人便说,遂成为上海名流的一段佳话。据说杜月笙私底下把这个名字习练了不知多少遍,后来签起名来笔力遒劲、龙飞凤舞,不知实情的人乍一看还以为他是一位饱学之士呢。

杜月笙成为海上闻人后,为了自己的斯文形象,行为举止都很注意,平日长袍马褂,显得文质彬彬,同时还煞费苦心地结交了章太炎、杨度、郭沫若、梅兰芳等一大批文人雅士、社会名流,杜月笙名字杜镛,号月笙就拜章太炎所赐。由此这位在上海滩翻云覆雨、纵横捭阖的黑道大亨在知识界也有了相当影响,被文人们称作“杜先生”。



【插图源自网络】

【 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其他网友回答:

民国的上海滩,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黄金荣贪财,张啸林善打,杜月笙会做人。”

的确,这三大青帮大亨中,杜月笙之所以能脱颖而出,与他会做人有很大的关系!

穿着长衫的杜月笙

写下这个提纲的时候,三少的脑海里立刻就蹦出了这样一句话:“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这是,鲁迅先生笔下孔乙己的形象。

孔乙己为什么要站着喝酒呢?因为孔乙己穷,口袋里没有钱。

孔乙己为什么要穿长衫呢?因为穿长衫大抵是有文化的人。

至于为什么是“唯一”?

因为,酒馆里穿着长衫有文化的人,口袋里都有几个钱,可以找个座位坐下来,慢慢喝酒。孔乙己却不一样,就成了“唯一”!

杜月笙,也喜欢穿长衫,每次都是一丝不苟,从来不会把袖子卷起来。而且,杜月笙还喜欢手上,把玩着一把折扇。

穿着长衫,手拿一把折扇,这不是电影里有文化人的模样吗?

当然,杜月笙这身装扮,与孔乙己有很大的区别。

一生潦倒的孔乙己想通过自己的一袭长衫,告诉世人自己是个有文化的读书人。而杜月笙的一袭长衫,却是向往读书人的那种风度和气质。

因此,杜月笙很喜欢被人称呼为“杜先生”。

杜月笙从小家寒,父母早逝,善良的继母靠着给别人洗衣服赚钱,送杜月笙读了5个月的私塾。5个月的读书时光,是杜月笙多灾多难的童年中最珍贵的记忆。

后来,杜月笙逆袭成了上海的土皇帝之后,杜月笙对有文化的学者格外敬重,也非常愿意和有文化的人交往!

章太炎给杜月笙的一封信

虽然,杜月笙很想结交更多的文人学者,他却不会乱去交往。

一来,杜月笙是黑帮的大佬,名声好说不好听,有的文人只怕不愿意。二来,没有合适的机会,总不能自己找上门去吧。

这不,机会自己找上门了。

有一天,有人给杜月笙送了一封信,这写信人叫章太炎。

章太炎,是近代国学大师,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的学者 ,连鲁迅先生都是他的学生。这种人,正是杜月笙所仰慕的文化人。

原来,章太炎的侄儿,居住在上海法租界,与上海一位颇有身份的人发生了房屋纠纷。侄儿在无力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就去找苏州的章太炎帮忙。

可想而知,满腹经纶的章太炎,脾气又不好,在这方面根本就无能为力。

于是,在朋友的建议下,给上海法租界炙手可热的大佬杜月笙写了一封信,请杜月笙帮忙。

杜月笙见到章太炎的信后,心中大喜,他正想结交这位学者呢,只是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

不用说,这场纠纷由杜月笙出面,还真就解决了。

笑话,所谓的纠纷,不外乎“钱”的问题。对于杜月笙来说,钱也好,面子也罢,他多的是。所以,没多久,就把章太炎拜托自己的事办得妥妥的。

杜月笙登门拜访

话说杜月笙帮助章太炎的侄儿处理完这件事之后,又以低调的姿态去苏州章太炎家登门拜访。

这种拜访,是基于把章太炎作为一个师者的角度来拜访的。就正如老师交代学生一件事,学生办完之后来向老师汇报一样。

所以呢,杜月笙向章太炎告知了他调解房屋纠纷的经过和结果。章太炎热诚接待了他,二人相见甚欢,章太炎一改过去对杜月笙的看法。

他发现,这个别人口中的青帮大佬还真的不一样!

杜月笙则在告辞前,将事先准备好的一张两千银元的银票,悄悄地放在了章太炎家中的茶几上,并用一只茶杯随意地盖住。

杜月笙有这样的一种思维,他给人送礼的时候,一定没有第三人在场。这样送礼,就是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的,顾全了收礼人的面子和心理。

章太炎,作为文人名声虽然很大,经济却并不宽裕。

当他看到茶杯下压着的银票时,对杜月笙既感激又敬佩。他认为杜月笙并非传统的黑社会头子,他讲义气,重礼节,礼贤下士,更有豪侠之风。

杜月笙,就这样是和这位大文化人做了朋友!

章太炎为杜月笙改名

杜月笙说:锦上添花的事他不做,要做,就要雪中送炭。

关键的是,炭,他送了,还给别人足够的面子。这就是会做人的诀窍,因为,他总是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杜月笙是个有心人,他在和章太炎交往的过程中,觉察出章太炎虽被人推崇,生活却有些拮据。

于是,杜月笙每月让人准时给他送去银票,接济他的生活。对于杜月笙的帮助,章太炎泰然受之,从未向他表示过感谢。

杜月笙和章太炎也开始了经常的走动。

有一次在闲聊的时候,章太炎问起杜月笙名字的来历。

那时候,杜月笙叫“杜月生”,因为他出生的那天是7月15日,正是月亮升起的时候,父亲便给他起名叫“月生”。

章太炎听后说:“这个名字好虽好,却不够儒雅,我给你的名字改一下如何?”

杜月笙一听,挺激动的,国学大师给自己改名字,太荣幸了!

于是,章太炎对杜月笙说,杜先生不如改名“杜镛”,字“月笙”。接着,章太炎又给杜月笙解释,《周礼》说:

“东方之乐谓笙,笙者生也;西方之乐为镛,镛者功也。”

从此,杜月生就变成了杜月笙。

不仅如此,章太炎还用大师珍贵的笔墨,帮助杜月笙修订了家谱!

1931年,曾经高桥镇的小瘪三无限风光地回乡建杜氏祠堂。在落成典礼上,许多的社会名流和军政显要,有头有脸的人物来了几千人。

章太炎,也在受邀之列。

他亲自写了一篇《高桥杜氏祠堂记》。文中,他追根溯源提到了古代杜姓文人若干,这无疑让杜月笙的出身,蒙上了一层世代书香的气息。

这种光芒,正是身为青帮大佬的杜月笙所缺少的!

三少说:

真正的朋友,心灵上是平等的。无关乎财富,地位,环境。杜月笙用心交到了国学大师章太炎做朋友,也给自己带来了很多的机会。

我们想啊,一个青帮的大佬,混社会的人,有一个国学大师的朋友经常为他增光添彩,杜月笙的人生是不是更加开挂呢?

其他网友回答:

杜月笙靠混黑社会起家,在旧上海混得风生水起,算得上是当时只手遮天的土皇帝了。

虽说有钱了,但杜月笙却高兴不起来,为什么呢?

(杜月笙剧照)

原来,杜月笙从小没机会读书,没什么文化,很向往读书人的那种风度和气质,所以,他总是着一袭知识分子爱穿的长衫,手上把玩着一把折扇。乍一看,杜月笙还真有一点读书人的模样。

杜月笙对文人雅士分外敬重,喜好与他们结交。其中最为有名的,要数国学大师章太炎。

章太炎不光著作等身,人还特别狂狷,常常对时政畅所欲言。被他骂的权贵更是数不胜数,哪怕到了民国,孙文、蒋介石这些领袖亦被他骂过。由于他敢做敢当,在文人雅士中,有着极为崇高的地位。

照理,章太炎这么一个狂傲的人,是不会和没什么文化,又是流氓的杜月笙搅和在一起的。可他偏偏和杜月笙交情很不错,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就要说到章太炎的侄子了。

章太炎的侄子因为上海法租界的一处房产,和人起了纠纷。

对方有钱有势,蛮不讲理。

章太炎的侄子无奈,只得请章太炎出面。

章太炎本以为以他的身份,再加上他的能言善辩,对方一定会买他的账。

谁知道对方行事粗鲁,根本就不吃他这一套。

这下章太炎也没办法了。

就在此时,有人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给杜月笙写封信,请杜月笙帮忙解决。章太炎答应了。

(章太炎旧照)

杜月笙对章太炎的名气早有耳闻,一直苦于没有机会认识。收到章太炎的来信后,激动万分,立刻调动人脉关系,替章太炎的侄子解决纠纷问题,最后调解到双方满意。

把事情圆满处理后,他又马不停蹄赶到苏州去拜访章太炎,把事情结果告诉了章太炎,让章太炎放心。和章太炎聊了些闲话,便告辞离去了。临走时,他还不忘悄悄将一张2千块的支票压在茶杯下。

杜月笙的做法无疑顾全了章太炎的面子,因此让他心生感佩,认为杜月笙并非传统的黑社会头子,反而很有古代豪侠的风骨。

攀上交情后,杜月笙和章太炎互相有了走动。

有一次,两人在闲聊时,章太炎问起他名字的来历。

当时,杜月笙还叫“杜月生”。他告诉章太炎,他出生在7月15那天,月亮正好升起的时候,所以他父亲便给他起名“月生”。

章太炎听了思索了一会才说,这个名字好虽好,但不够儒雅,如果不嫌弃,我替你再改个字如何?

杜月笙没想到有这个荣幸,高兴坏了,马上点头说,一切都凭先生作主。

章太炎一笑,蘸着茶水在桌上比划着说,杜先生不如改名“杜镛”,字“月笙”。

杜月笙看了半天,由于文化不高,并不明白章太炎为何要用这几个字。

章太炎见他茫然,便向他解释说,《周礼》谓“东方之乐谓笙,笙者生也;西方之乐为镛,镛者功也。故取名为镛,字月笙。

杜月笙虽然听不太明白,但他还是起身给章太炎鞠了个躬,说他以后就叫杜镛了。从那以后,他才把“杜月生”改为“杜月笙”。不过无论他走到哪里,他最喜欢的,还是别人称他为“杜先生”。这个称呼,就像称呼那种很有文化的人一样。

(杜家祠堂落成盛景)

杜月笙是个有心人,他在和章太炎来往的过程中,看出章太炎虽被人推崇,但生活并不宽裕。于是,每月让人准时给他送去银票,以接济他的生活。

对于杜月笙的的帮助,章太炎也是泰然受之,从未向他表示过感谢。

1931年6月10日,杜月笙在老家浦东高桥镇老家修建的杜家祠堂建成。

杜月笙在建成典礼上,请了许多社会名流和军政显要,据说有头有脸的人物来了约五六千人之多,场面极为浩大。

章太炎也在受邀之列,一向不肯与俗人为伍的他,由于感叹杜月笙的为人,竟一反常态,亲自为他写了一篇《高桥杜氏祠堂记》。在文章中,章太炎追根溯源提到了古代杜姓文人异士若干,因此让杜月笙的出身,顿时蒙上了一层世代书香的气息。无形中,这又给杜月笙增添了若干光芒,愈发让他有了名士风度。众人从此后,也就不好再说他是社会哥出身了。

(参考史料《杜月笙传》)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二个部分。

第一、章太炎求杜月笙帮忙,究竟是为了何事?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章太炎有个侄子在上海打拼,辛辛苦苦攒了点钱财,好不容易买下一小块地皮造了房子。刚住进去才两年,有个混混过来说那块地皮是他家祖上的,要收回,并且拿出不知真假的地契。侄子要出点钱,人家还不同意,一定要他将楼房拆掉,赶紧走人。原来混混另有它用。混混三天两头上门闹事,侄子心乱如麻。你也知道,打官司是要钱的,找律师去法院也没有任何结果。眼看着房子就要被人强拆,侄子只好来苏州求叔叔章太炎帮忙。章太炎当时年事已高,虽然名头很响,在上海滩是讲究权势和金钱的,名声一文不值。他也没有熟人,正在犯难的时候,有人点拨他去找找杜月笙,说杜对文化人一向敬重有加,或许肯为他帮这个忙。章太炎从心里不愿给杜月笙这样的黑道大佬打交道,但事到如今也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给杜月笙写了一封信。信寄出后才五天,侄子就打电话告诉他,由于杜月笙先生出面,混混不敢再闹了,杜先生给了他一笔钱,在别处重新找了地方。这事办得很好。章太炎听了很开心。

第二、既然杜月笙帮完忙,为何还要亲自上门感谢?

大家知道章太炎是个很清高的人,他是不愿意和杜月笙这类人打交道的,在他的眼里,杜月笙就是个地痞流氓,终究是不务正业,不过杜月笙的一次帮忙,让他彻底改观。而杜月笙却不同,因为他的文化程度不高,他明白知识的重要性,很愿意交一些学术界的朋友。他利用各种机会结交文化名人,无非就是借助人家的名气,为自己脸上贴文化标签。基于以上原因,杜月笙还真结交了许多文化名人。尤其章太炎这种在当时文学界的“大家”,杜月笙更是早就想结实了,肯定不会浪费这次难得机会。另外,当时的文人有钱的不多,章太炎也经常没有钱,于是杜月笙知道了以后,就经常拿钱出来接济他,杜月笙每年花费很多钱,在这种人际交往的中,事实证明是很有用的,章太炎也为了表示感谢,亲自为杜月笙修订家谱改名字。杜月笙的大名叫做杜镛,月笙是他的字,而且章太炎还查阅资料,给他找了个名人当祖先,这样杜月笙的出身,就没有那么差了,他一直苦恼出身的事情,也就解决了,他很感谢章太炎。

其他网友回答:

杜月笙很会做人,他早年是个小混混,没读过什么书,对于章太炎这种国学大师,内心深处还是很仰慕的。

当杜月笙成为上海滩最大的黑帮老大之后,他就开始在转型,努力和政治界、文化界各路人物打交道,以此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

杜月笙一度要求自己的手下不再穿传统流氓的短打装扮,而要求他们衣服整洁,讲话不能骂人,一定要给人斯文的印象,可见杜月笙对文化界的向往。

杜月笙与章太炎是很偶然才认识的

章太炎是浙江余杭人,因为他反清的意识强烈,积极参加清末明初的民主革命,是民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著名学者。

章太炎晚年居住在苏州讲学,并不认识杜月笙。因为侄儿在上海租界与人发生房屋纠纷,无法解决才向章太炎求助。章太炎亲自出马,对方根本就不理他是文化界名人,还是咄咄逼人,这时有旁人建议章太炎向上海青帮老大杜月笙求助。

章太炎思虑再三,还是给杜月笙写了一封信,请求他帮忙。杜月笙见信后不仅竭尽全力的为章太炎的侄儿摆平了这桩房产纠纷,还专程去苏州拜访了章太炎,向他讲述调解纠纷的经过和结果。

整个过程,杜月笙的姿态放的很低,这点令章太炎很意外,这是他求人帮忙,应该是自己亲自上门感谢对方。结果杜月笙反倒来苏州向他反馈事情处理的结果,足以证明杜月笙十分看重章太炎。

更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临别的时候,杜月笙要悄悄的将早就准备好的一张2000银元的支票压在了茶杯底下,算是对章太炎的馈赠。

杜月笙和章太炎的交往,互惠互利

杜月笙的行为其实也能理解,他一直在找各种机会接近文化圈,他在与文人交往过程中,总是彬彬有礼,恭恭敬敬,姿态放的极其低。

章太炎是文人中的佼佼者,完全值得的杜月笙拉笼交往,章太炎的主动求助,给杜月笙一个认识他的机会。杜月笙很会做人,一定会抓住这个机会,给章太炎留下很好的印象。

杜月笙的苦心没有白费,章太炎认为杜月笙讲义气,重礼节,礼贤贤士,有古代豪侠之风,两人比较认同彼此,渐渐开始了交往。杜月笙每个月都派人给章太炎送钱,接济章太炎的生活。

章太炎对杜月笙也另眼相看,杜月笙原叫“杜月生”,名字不够文雅,章太炎便引经据典,为其改名为杜镛,号月笙,并亲自为他修家谱,为杜月笙的出身造势。

章太炎折节为杜月笙修订家谱,成为他行为的污点

章太炎在民国的文人中是最难结交的,他早年为《苏报》主笔,他在报纸上畅所欲言,骂当时的皇帝是跳梁小丑,差一点就掉了脑袋。

到了民国时期,他又骂了袁世凯、孙中山、蒋介石、汪精卫,他这样的个性得罪了不少人,但赢得读书人的支持,声望是非常高的。

作为读书人的章太炎却对流氓出生的杜月笙另眼相看,两人成为好友,还是挺令世人意外的。

章太炎虽然颇有名声,但是生活并不好,也可能是生活所困,才会对杜月笙另眼相看。杜月笙每个月给他送钱,解他生活的燃眉之急,他对杜月笙投桃报李,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

虽然他的后人说章太炎和杜月笙的交往很正常,并不存在章太炎巴结杜月笙,但是章太炎炎为杜月笙修家谱,“杜祠”的建立对于章太炎的名声来说,多少还是一个污点,与文人的高洁个性有所不符。

综上所述,杜月笙给章太炎帮忙反倒去感谢他,最重要的原因是杜月笙想结识章太炎,想交他这个朋友。章太炎也投桃报李,对杜月笙另眼相看,两人的交往,是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的。

其他网友回答:

杜月笙和黄金荣、张啸林并称“上海滩三大亨”,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大亨,手段并没有多大分别。

他们积累身家的方式也不外乎,黄,赌,毒。

可是,人们对于杜、黄、张三人的评价却截然不同,所谓“黄金荣贪财,张啸林善打,杜月笙会做人”是也。

杜月笙到底如何做人,或者说他到底有多会做人,这一点恐怕也是很多人对杜月笙感兴趣的原因所在。

他将曾经的自己比作一条“小泥鳅”,而他之所以能够从一条在泥泞里挣扎的小泥鳅变成一个让无数人仰望敬畏的大亨,也离不开他的会做人。

他因为会做人,所以为自己织造了一个覆盖了军、政、商、黑等各界的人情网,人情网说白了就是利益网。

这张人情网,既能够为他自己带来利益,毫无疑问也会为网上的他人带来利益,所以这张网才能存在。

他利用这张人情网,大肆捞钱。

杜月笙很会捞钱,这一点也毋庸置疑。

可是比起捞钱,他实际上更会花钱。

他花钱也只有两个目的,第一个当然是为了享受更好的生活,第一个则是维护并继续扩大人情网。

他之所以维护和扩充人情网也有两个目的,第一个是为了更好地捞钱,第二个则是抬高自己的声望。

为了捞钱,他就不得不尽可能多地结交大人物。

为了声望,他除了结交那些在舞台上呼风唤雨的大人物之外,还会结交文化名流,又或者资助将来可能会崛起的小人物。

杜月笙资助一时陷入困境,但将来可能会崛起的小人物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资助了后来声名鹊起的戴老板。

戴老板初识杜月笙之时,不过是上海滩上一个不入流的小瘪三,可杜月笙并没有因为他是小瘪三就看不起他。

杜月笙不仅没有看不起戴老板,反而还出钱资助他南下广州报考黄埔,乃有杜、戴二人一生之谊。

杜月笙所结交过或者说帮助过的一个大人物,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黎元洪。

黎元洪因受各方势力所逼而辞职之后,曾经一度寓居上海,当时给他提供帮助庇护的就是杜月笙。

于是,才有了“春申门下三千客,消毒城南五尺天”这一幅名联。

而杜月笙结交文化名流的典型事例则是结交当时文坛宗师章炳麟,章炳麟也因此为杜月笙这个江湖大亨而侧目。

当时章炳麟一个侄儿在上海和人产生了纠纷,一时解决不了,又不想吃亏,所以就想到了章炳麟。

章炳麟可是大名鼎鼎的辛亥元勋,虽是在上海,但多少也有一点薄面,这也是他侄儿找他帮忙的原因。

不过,当时章炳麟也知道沪水之深,想要亲自出面解决此事也不太容易,思来想去才想到了沪上大亨杜月笙。

于是,章炳麟亲手写了一封信寄到了上海,请杜月笙帮忙解决那个侄儿的麻烦。

杜月笙收到了章炳麟的书信之后,二话不说就帮章炳麟的侄儿了却了纠纷。

可为什么明明是章炳麟写信请杜月笙帮忙,杜月笙帮了章炳麟的忙之后,反倒亲自登门拜访章炳麟呢?

这就要说到杜月笙的“会做人”和智慧了。

章炳麟一则是辛亥元勋,地位之高自不用说,一旦结交了章炳麟,杜月笙将来凭此进入庙堂也未可知。

杜月笙崛起之后一直试图洗白自己,所为者何?其实就是为了摆脱江湖而入庙堂,不再给大人物当“夜壶”。

章炳麟二则是文化名流,杜月笙想要在洗白自己的同时提高自己在社会上的声望,结交章炳麟可谓有益无害。

章炳麟的这两个身份就已经足够让杜月笙望尘莫及了,换句更容易理解的话来说就是“我找你帮忙是看得起你”。

事实也的确如此,章炳麟人称“章疯子”,骂了无数人,光绪、袁项城和康有为等人都曾被他骂过。

这种人就极有风骨,非到迫不得已之时绝不会求人,更不会向人低头,老袁都拿章炳麟没辙。

从当时的情况来说,章炳麟能够写信去求杜月笙帮忙,那绝对是看得起杜月笙,杜月笙很清楚这一点。

所以,杜月笙绝不会在帮了章炳麟之后托大。

而且当时杜月笙极力想要抬高声望,结交文化名流可谓是他求之不得的事,所以章炳麟的求助就成了他趁机结交章炳麟的突破口。

不是章炳麟想要结交杜月笙,而是杜月笙想要结交章炳麟!

这也是杜月笙帮完了忙之后,亲自跑到苏州登门拜访章炳麟的原因,因为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况且章炳麟又长了杜月笙19岁,可以说是一个长辈,由杜月笙去拜访章炳麟,更能体现杜月笙的谦逊。

章炳麟和杜月笙一番攀谈下来,顿时对杜月笙这个江湖大亨的印象大为改观,二人也由此结交。

此后章炳麟在经济上遇到了困难,杜月笙也会适时地让人送钱过去。

倘若不是看重杜月笙的为人,以章炳麟的性格,他根本就不会接受杜月笙的钱,毕竟想给他送钱的人可不少。

杜月笙也因为这一次登门拜访,获得了章炳麟的友情。

后来杜月笙建好了杜氏祠堂之后,杜氏祠堂记就出自章炳麟之手,让杜月笙赚足了面子。

这就是杜月笙帮助了章炳麟之后,反倒登门拜访的原因,收获了章炳麟的友情,又扩大了人情网。

杜月笙,赚了。

其他网友回答:

章太炎是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师,满腹经纶、博学多才,许多名人都不入他的法眼。比如袁世凯想结交他,却被他连损带讽刺拒绝了,气得袁大总统骂他是“章疯子”。

像章太炎这样的文人都有一种孤傲的性格,常人很难和他相处。然而杜月笙却是个例外,杜月笙和章太炎是莫逆之交,这让许多人大跌眼镜。

杜月笙没有文化,靠打打杀杀起家,属于黑社会上的大佬,章太炎和杜月笙的身份根本不搭,他俩是如何成为好朋友的呢?

说起来还是杜月笙会做人,老杜虽然是旧上海滩呼风唤雨的大亨,有钱有势后却一直想洗白自己黑社会的身份,平时总是穿着长衫,手拿折扇装出一副斯斯文文的样子。

杜月笙此时心中最大的愿望是和文人结交,这样能显得自己不同凡响,不同于过去的痞子流氓。就在这当儿,章太炎有求于他找上了门。

原来章太炎的侄子出事了。事情是这样的,章的侄子在上海有一处房产,由于地理位置好,被当地的房地产开发商看中,商人想买下这块地,但章太炎的侄子说什么也不卖,开发商为了尽快完工,找了一些地痞流氓威胁章的侄子,“不卖打断你的双腿!”

万般无奈之下,侄子找到了叔叔把事情讲了一遍。章太炎一听说“这事好办,咱们告他去”。

然而章太炎太天真了,不良开发商早已行贿了法官。官司一直拖着,侄子也不能住回自己的房子。这可怎么办呢?章太炎在旁人的指点下,这才找到了杜月笙。

杜月笙早就想结交章太炎,只是苦于没有机会,这正是瞌睡时有人送上来了枕头。杜月笙向章太炎打包票说“这事儿你就别管了,过两天我给先生回信”。

末了杜月笙忙不迭地摆开宴席,热情款待章太炎,这让章太炎受宠若惊,心想自己求人办事,没带礼物,反而要人家要请自己一顿,心中着实过意不去。

过了五天后,侄子告诉章太炎“事儿摆平了”。开发商向他赔礼道歉并赔偿了损失,那些地痞流氓提着礼物看了他并赔了一千块大洋。

原来杜月笙命他的手下教训了地痞流氓一顿,然后利用自己的人脉为开发商重新选了一块好地,最后落得皆大欢喜。

章太炎听了侄子叙述,顿时觉得自己脸上有光,在侄子面前腰杆也挺直了。

就在章太炎打算提上礼物去感谢杜月笙时,杜月笙却登门拜访,这让章太炎感叹不已,心想“杜月笙是一个值得深交的朋友”。

章太炎这次说什么也要宴请杜月笙一次,盛情难却,杜月笙只好说道“恭敬不如从命”,说罢二人哈哈大笑落座。

席间,章太炎得知杜月笙当时叫“杜月生”,章太炎说这个名字有点土,“杜先生我给你改一下名如何?”

杜月笙拱手道:“但请先生赐名”。

章太炎思索了一会道:“杜先生不如改名“杜镛”,字“月笙”。章太炎接着向他解释道:《周礼》谓“东方之乐谓笙,笙者生也;西方之乐为镛,镛者功也,故取名为镛,字月笙。

杜月笙一听杜镛这名字挺文雅,从那以后,他把“杜月生”改为了“杜月笙”。

二人酒足饭饱,杜月笙临走时,他把两千元的银票偷偷压在了章太炎的书桌上。亲们看到了吧,杜月笙就是这么会做人。

在旧上海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黄金荣贪财,张啸林善打,杜月笙会做人。”

如果亲们想深入了解杜月笙的江湖人生,我给大家推荐《杜月笙全传》这本书,里面有许多精彩的故事,值得拥有。

文/秉烛读春秋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既显示了杜月笙的高情商还有高姿态。

作为国学大师章太炎,也是非常的清高,当初对杜月笙之流是嗤之以鼻的!尽管杜月笙也曾想结识他,但被拒绝了!

后来章太炎遇到了难题,也找不到合适的人帮忙。有人就提醒他找杜月笙!无奈之下,章太炎真的是找到了杜月笙。这个杜月笙还亲自上门拜访章太炎了解情况后,就通过自己的关系处理好了!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一,杜月笙的发迹。

杜月笙,浦东高桥人。

13岁来到了上海,在十六埠当学徒卖水果。

后来,经人介绍,不但入了清帮,还成为了黄金荣的门徒。通过自己的打拼,成为了上海滩三大亨之一。

杜月笙跟黄金荣,张啸林最大的区别就是:尊重文化人,还喜欢跟他们交朋友!

章太炎就是其中一个。

但是杜月笙想去结识他,被拒绝了!因为,章太炎当时看不起杜月笙这个“草包子。”

二,章太炎的难题。

章太炎是一个名人。

但在那个时代,名人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

那就是章太炎在上海的侄儿,自己的房子跟邻居产生了纠纷,由于对方有权势就直接耍横。

章太炎的侄儿就他帮忙。

可是章太炎也没有官方的朋友,找谁帮忙呢?

就在章太炎一筹莫展时,有人提醒他找杜月笙。

当时,也许是病急乱投医,章太炎也不记得当初拒绝杜月笙结识的往事,当真找杜月笙帮忙。

没有想到,杜月笙还亲自来到了章太炎府上拜见,了解具体情况。

很快,杜月笙通过了自己的关系,把章太炎侄儿的事办得妥妥当当。还亲自上门感谢章太炎对他的信任和信用。

这样做:就是杜月笙的高情商。不然,就会让章太炎觉得自己欠了他杜月笙的大人情。现在,杜月笙反而感谢章太炎,就让他放下这个思想上的人情包狱,以后才能好相处。

由此可见:杜月笙的高情商,才是在叱咤风云的基础。就是这样,很多人为他所用。

【古今多少事,都在历史中。欢迎关注!我是媚之夭夭!】

标签: 杜月笙 章太炎 办完 上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