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对中药进行大规模的化学分析和双盲实验?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中药成份很复杂,不是单一化学成分,单味中药所含成分都有好多种,每付汤药更是还有十几味中药,想进行大规模化学分析难得很!中医讲究辩证思治,根据证候不同加减,双盲实验也比较难开展,就是开展了,最后还是不知道到底是哪一种成分起效的!所以用西医的思维对中医进行科学研究就是一种错误!这么多年一直都这么发展中医中药,致使中医都退步了,中药目前日韩研究的比我们好!

其他网友回答:

我之前一直对中药深信不疑的,这回生病了,先看的中医,9天7000多,全自费没看好,后来去了西医,2000多全自费也没看好,但是西医告诉我,这个病理是什么,要长期看,会反复,建议住院深度检查。然后再给出治疗方案,因为病情比较复杂,在这儿就不赘述了。

说一下感受,首先中医并不排斥西医,像化验检查之类的,中医也没招,还是要到西医去查,但是中医太贵,承受不了。印象最深还不是这个,而是医生,有的中医看病的医生有点像神婆,看病不静心号脉,在纸上绘制人体符号,什么阴阳失调啊,左眼下垂啊,手指甲月芽没有了啊等等等等,然后开药,然后我发现一个问题,几乎所有来看病的开的药都大部分相同,纳尼,这个是神级配方啊!

但是,但是,我上次去另一家中医院看病,区别很大,中医的医生看病很有耐心,先听脉,左右脉都听,再询问病史,看舌苔,问了很多很细的问题,一个病人看了1小时,然后建议先去西医做一些必要的检查,最后开了100多块钱的药。

西医呢,这次看病,西医很排斥中医,认为没什么用,不但不能帮上什么忙,反而会加重病情,在西医的眼里,中医就是伪科学。这个比较统一,上至专家,下至普通医生都是这么理解。但是西医对中成药不排斥,有药理和毒理解释,所以他们认可。我跟西医说了我先去看的中医,对方对我说话很不客气,说我看着像个文化人,但是做的事情不像文化人啊。

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能治病的才是好医生,不能治病,什么中医西医都不是好医生。

中医的诟病在于碰到个好医生太难,混日子的比较多,中医的传承不像西医有一套成熟的、经得起检验的理论依据,也没有临床医学的科学验证,中医,完全就是师傅带徒弟的学法,而师傅又不愿把自己的医术快速有效的传给徒弟,所以,人才断层严重。

西医恰恰相反,我们小学开始,就接触相应的知识普及了,比如从小学就开始的生物课,一直到大学都在学,包括大学课程的设置以及考研考博,西医学没有断层的风险。这种系统的学习,加上大量的实践和科学的验证,西医的那套治病理论,绝对是牢不可破的。

但是在有些西医也束手无策的疑难杂症,中医却能很好的缓解疾病,这就导致这部分人认为中医治大病。

还是那句话,对于病人而言,哪个能治病才是好医生,关键是找对医生。

中医的传承和经验永远能带来惊艳的效果,西医牢不可破的理论依据和救治事实也无可辩驳,中西医包容结合能病人带来更多的福音。

其他网友回答:

中药的成分分析与提纯一直在做,双盲实验也有做,产品成果也应用于临床治疗,只是没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而已。

中药相对于西药更安全,根本原因在于,中药几乎都来自天然植物,粮食,矿石,动物等,有前人数百年上千年的食用或使用历史,通过经验总结,发现其副作用,解毒方法与安全剂量。

西药主要以化学合成的药物为主,并非人体本身需要,非天然,相对于中药而言,副作用更强。

西药由于是人工化学合成为主,成分,配料及比例非常清楚,检测方便,成本低廉。

而中药来自天然,成分非常复杂,成分分析难度很大,检测分析成本更昂贵。以当今西医医学技术,绝大多数中药的成分,就算再过100年,都无法彻底弄清楚。

所以中药的药理,在古代及当今,绝大多数无法用成分来阐述其治病机理,通过中医理论来阐述是必然的结果,“存在就是合理”!

维生素C

西药维生素C家喻户晓,在医学实践中,化学合成的维C功效,远不如天然食物的维C好,这是怎么回事呢?

西药维生素C成分单一,清楚明了,但任何一种物质被人体充分有效吸收,都需其它物质协作配合,单一维C的吸收效率差。

天然植物食物的维C,吸收利用效率更高,功效大大强过西药维C,就因为成分复杂,有其它天然物质来协助吸收利用。

可能你会问,既然天然维生素C吸收利用功效更强,为什么西医不做成分分析,把协作的物质检测出来,做成复合维C呢?

对的,西医到现在都没确认协作的所有物质有哪些,有理论上的推断,至于成分比例,更是西医的空白。

治疗坏血病,西药维生素C作用不好,而天然食物的维生素C,却有根本性的防治坏血病功效。

就算当今西医技术,也无法准确检测,无法彻底搞清几千上万种中药的成分及比例。

天然食物的维生素C是首选,最佳来源!如特殊疾病有需要,在补充天然C的基础上,再额外补充化学合成的C,是这个顺序!

西医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强大,西药对很多疾病也是束手无策,西医更不是所有医学的通用标准!

至于所有中药的成分分析及比例,有赖于我们的上辈,我们这一代,以及我们的子子孙孙,坚持不懈的研究下去。也许几百年后,多数化学合成的西药,最终会被天然提纯的药物所淘汰!

其他网友回答:

中药的作用,不是你用化学可以分析的,中药有单味的作用,还有更重要的是搭配后的相互作用,你是无法理解的,只能在临床中得出来的经验才知道其作用的,

其他网友回答:

所谓的双盲实验一开始就是适用于西药而产生的实验,却总是有人喊着要往中药上套用。就好像你拿着旗袍非要往白人或者黑人女性身上套一样,不伦不类。

化学实验,目前针对大部分常用的中药的有效成分进行提取的实验不少,但是仍然不能说明中药的作用,因为一味中药不是一个单一的化学成分。

中医的精妙之处在于辨证论治,在于中药组方和配伍,产生的可以相去甚远。当多味中药混合在一起,化学成分复杂,不是简单的化学实验就能解析出来,更不是单一的双盲实验就可以说明。

其他网友回答:

其实这个问题,国内早在50年代就对中医进行了化学分析,每一种药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在493种中药中,有5200多个化学成分,涉及有效成分是黄酮类,皂苷类、酚酸、萜类、生物硷、蒽醌类、及其它苷类。没有那一种药的有效化学成分来治疗那一种病。而中药方剂是多种药组合发挥的作用,不能从单一的药化中体现出来。目前我国在中药化学硏究中存在着四个误区,一,化学活性成分硏究很少。二,活性成分硏究的方法不对。三,很少尊重传统的经验。四,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使硏究工作处于纸面,很少用于临床。这么多年就出了一个屠呦呦的青蒿素。其实日本先于我国对中医做了大量化学提取和硏究。结论是中药只能在辨症论治中使用饮片最有效。我国经过六十多年的硏究也证实了这个论点。




其他网友回答:

70年代看过一本中药辞典,里面的中药都引用了日本人作的化学分析。那时确实是想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用科学指导中医药研究。其实屠呦呦对中药的研究开发也是化学分析的方法。

其他网友回答:

中医的理论就不适合进行这样的实验,比如,获得诺贝尔奖的涂呦呦团队当年研发“青蒿素”过程就是通过对中药大规模的试验分析,他们首先在中医典籍中查到数百种“治疗疟疾方剂”,最后在葛洪的一个方剂中发现并提取了“青蒿素”,这里先说一说为啥要寻找新的抗疟疾药,是因为特效药奎宁失效了,疟原虫产生了抗药性,而中医药不产生抗药性,但是,青蒿素用于治疟疾以后很可能产生抗药性(现在人们不承认),中医是一人一病一方,是不适合“药物分析和双盲试验”的,因为中医是讲究的是人病共治,讲的是一个调理,中医的阴阳其实就是一个平衡,用药也是如此,你单纯的用一种子弹攻击敌人,敌人穿上专门对付你的防弹衣你就没辙了,因此对中药进行上述实验不能证明中药的有效性。最后重复一点儿,中医是人病共治,一人一病一方,中药方剂中的成分有治病的,有救人(调理身体)的,有抑制毒副作用的(是药三分毒),祖国医学是一个巨大的宝库,要先跪下来学,先继承然后再去感悟,创新,不要连弄懂还没有那,就去搞所谓的创新,丢了西瓜捡芝麻。

其他网友回答:

有一种美叫朦胧美,模模糊糊,依稀可见才有美感。真的揭开面纱,你反而感觉不到美感,甚至嫌弃了。

有一种美叫神秘美,若有若无,忽隐忽显才有美感。比如魔术,把魔术揭秘后,你再看魔术还有那种气氛吗?

其他网友回答:

应该说中药还是进行了大规模的化学分析,刚刚我又把我的教材《临床中药学》、《药理毒理学》翻开了。

我们来随便翻翻,举个例子,发散风寒药羌活,在中医中具有发散风寒,祛风湿,止痛的作用。

《临床中药学》这本书中写的,它的化学成分主要有挥发油、香豆精类化合物、酚性化合物、胡萝卜苷、有机酸、生物碱、欧芹属素乙等。

它的药理作用,挥发油有抗炎、镇静、解热、镇痛的作用,并能对抗脑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心肌缺血和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羌活水溶部分有抗试验性心律失常的作用。对小鼠迟发性过敏反应有抑制作用。现在市面上的羌活注射液有镇痛、解热作用,对皮肤真菌、布氏杆菌有抑制作用。

《临床中药学》这本以前我们学习的教科书,每一个中药下面都对应的写着该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我想这不是瞎编乱造,还是进行过大规模的化学分析的,而且专门有一门课叫做药理毒理试验,由于专业的不同,我是选修的,估计中药学专业的同学学习的比较多。

其实,我想题主想问的是为什么不对中药方剂进行西医式的论证?就是化学分析,双盲试验呢?

一般临床上开除来的药房,都是方剂,有一味药的方剂,比如说《医方考》 中的独参汤,就是人参组成,人参补元气,在药理中有抗休克、强心、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和降压,抗缺氧喝保护心肌,提高免疫功能等等作用,都是得到验证了的。《温热经纬》中的天然白虎汤,它就是西瓜组成,西瓜可以清暑益气,自不必多说。

而中药方剂中,大多数是组方,是根据四诊合参、辨证论治得来的,不论是哪个中医,开的药方大多数是经方加减,中医讲究三因制宜,就是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就是说根据每个人、每个地方、每个节气,开出来的方子的药物组成,用药剂量都是不一样的。这样煮出来的药经过化学反应,都是不一样的化学成分。也没有标准、没有办法进行大规模的双盲试验。

我是石诗史事,专注用简单的话语分享健康。如果喜欢我的科普,可以点赞、转发。如果有问题,可以下方留言。码字不易,也可以关注我哟。

双盲实验是研究新药进行检测的一种方法,双盲实验重要的就是要控制变量。一味中药可以做双盲实验,但是单单用一味药,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也许起不到多大的作用。而中药方剂开出来本身就是一个变量,怎么控制呢?所以要验证中医,除了临床效果,或许还要探索其它路径吧?

标签: 双盲实验 化学分析 中药 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