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好,这句话是宋代开国宰相赵普留下的名言,此话意味深长。
赵普在陈桥兵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帮赵匡胤得了天下,又给赵匡胤出谋划策,通过杯酒释兵权,巩固了赵匡胤的皇权,因此深得赵匡胤的信赖,被重用做了开国宰相。
赵普属于武人做宰相,有点“中书省内坐将军”的味道,赵匡胤也曾批评赵普“不学无术”,赵普一生读得最多的也就是论语了,他说自己用半部《论语》帮赵匡胤打天下,用半部《论语》帮赵匡胤治天下。这话一方面是对自己打天下和治天下很有功的夸耀,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读书少的自谦。“半部论语”不是读一半的意思,是自己只能读到似懂非懂的程度。
当然这句话中也包含了对《论语》的高度赞美,似乎打天下,治天下的宝典莫过于《论语》了,后世儒家推崇这句话,也是因为这句广告词太好用了。
那么《论语》对打天下、治天下到底有用没有?
《论语》是一部政治伦理哲学,其内容涉及到为政理民,孔子是站在统治阶层的角度来设计如何治理天下的,后世以儒家思想为道统就在于它有利于秩序的建立,当然赵普所言半部《论语》治天下是没错了。
至于打天下,《论语》并不直接涉及用兵之道,但它对如何作人有重要价值,做好人是领好兵的基础。当年,齐国和鲁国开战,鲁国出战的三支军队,只有冉有所领的一支打了胜仗,季氏问冉有领兵打仗的本领是跟谁学的,冉有说都是根孔子学的。孔子只讲做人,从不讲领兵打仗的事,从这里可以看到赵普所言用半部《论语》帮赵匡胤打天下也是有道理的。
只要人还是人,《论语》这本书就有它存在的重大价值,任何诋毁都是无济于事的。
其他网友回答: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宋代宰相赵普留下的一句名言,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有叫好者,有质疑者。本人对此深信不疑,赵普所说不虚。
生活中,不少人读过论语,不仅读论语,还广泛涉猎政治、哲学、文学、艺术、玄学、宗教、中外名著等,而且读得不错,谈起来头头是道,但别说治不了国,就是人际关系及家庭关系也难相处好。
赵普读论语可以治国,有人读论语只是多了点知识,对人生问题关系不大。看来,这里头有玄机。
什么玄机?只有他自己知道,它人揣测未必靠谱。但遇上了这样的题目,还得照做,说说自己的理解。
所谓玄机就在“受用”二字。赵普读论语,得到了受用,而且是醍醐灌顶的受用。很多人读论语,那怕可以倒背如流,但就是没有受用。
至于为什么?其要害是:
不是为自己读。荀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句话中的为己、为人不可囫囵吞枣。学者是指读书,荀子说古时的人读书是为自己读,现在的人是为別人读。什么意思?古代的人读书能按书上的道理做人行事,现在的人反过来了,是以书上的道理去衡量它人,要求它人,像毛主席说的那样,“对别人马列主义,对自己自由主义。”
不能生起圆解。中国古时的教育是圆听圆解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好的读书方法要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把握精髄,活学活用。比如“钓而不纲,戈不射宿。”这是说孔子在生活中会钓鱼,但不网鱼;会射鸟,但不射入睡的鸟。钓是愿者上钩,撒网是一网打尽。鸟没入睡,射它可以逃生,睡了射它,一线生机都未给,太惨了。读了论语的人,能照做当然不错。但是,还不算好,能从其中窥知孔子的慈悲心,才是真会读书。拓展开来,用以善待万物,如“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这岂不是对当今世界挽救濒临灭绝物种、保护生态等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为自己读,能升华气质,心境平和,自然有好人缘。圆听圆解,领悟其妙,不管遇上什么棘手问题,都能举重若轻,迎刃而解。
其他网友回答:想起了三句成语;一,空穴来风;二,无中生有;三,以讹传讹;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与史实不符;《宋史》(元人编写)、《续资治通鉴》(南宋人编写)、《宋编年史》(北宋人编写)中只字未提此事;
正史没有记载,连野史中也没有;只有这样的记载,即宋太祖赵匡胤曾经批评过赵普,上他“不学无术”;赵普晚年才读《论语》;
这就是空穴来风。
其次,赵普是北宋建国时的重臣;主要功劳有两项;一,参与“黄袍加身”的兵变;二,为“杯酒释兵权”出谋划策;
这两项“功劳”其实纯属阴谋诡计;翻遍了《论语》二十篇,无论是孔子还是孔门弟子没有任何人说过这样的话或者暗示;
赵普的所作所为与《论语》没有一毛钱关系。赵普晚年读《论语》完全是装装样子给宋太祖看的;赵普死后,宋太宗赵光义亲自为他写了碑文;不过,在碑文中也没有提及“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件事儿;
这就是无中生有。
那么,赵普到底是否说过这样的话呢?赵普没有;这样的话出自文学作品,也就是元朝的杂剧中;
元朝对儒家以及儒生完全持蔑视态度;根本瞧不起读书人,因此元朝儒家地位相当低,“九儒十丐”,儒生比乞丐强那么一点点;
于是,有一位叫做高文秀大人编了一部杂剧《好酒遇上皇》;高文秀借助剧中角色之口,说出“半部《论语》治天下”完全是为了借此抬高儒生以及儒家的地位。
后人将上述种种故事攒在一起,将故事的主角换成赵普,借赵普的“名气”来吹捧《论语》,这就是以讹传讹。
实事求是的说,《论语》这部儒家经典并非能够z治天下;《论语》主要讲的是“教化”,也就是现代汉语说的“思想道德建设”——
然而,古代的皇帝们鲜有真的用《论语》治天下的;《论语》就是一个金子招牌用来忽悠老百姓和读书人的。
其他网友回答:“半部论语治天下”,说的是北宋开国名相赵普。但在实际上,它是后世夸张的说法,表达了两层意思:
赵普作为宋初名相,他的文化水平比历朝历代的顶级同行低得多,研修《论语》已经是他的天花板;
赵普不是儒生,但他的治国思路、提出的种种举措,为北宋盖上了儒家治国的烙印,仿佛是《论语》在现实中的实践。
这种看似刻薄的评语,是赵普独特之处的真实反映。
赵普并非出自书香门第、世家大族,原本只是幽州的普通人家。幽州历来是北方军事门户、民风彪悍;中唐之后,这里作为河北三镇之一的根据地,更是长期兵荒马乱,文学之风并不盛行。
五代十国的后唐时期,幽州大将赵德钧连年用兵,搅得百姓越发苦不堪言,于是赵普家举族搬迁,辗转迁徙到洛阳。在这里,赵普的人生迎来了首次转机:他为人忠厚老实、沉默寡言,被当地豪族看上,迎娶了镇阳魏氏的姑娘为妻。
到了后周期间,赵普入仕,后经宰相范质举荐担任了军事判官,在赵匡胤之父赵弘殷手下当差。由于他们都出自幽州,而且均姓赵,逐渐熟络了起来,赵弘殷甚至把赵普当作自家人看待。
由于这层关系,加上赵普极有头脑、看事精准,慢慢地受到赵匡胤的重用,担任了他的掌书记,是名副其实的心腹、亲信。
后来让赵匡胤龙袍加身的“陈桥兵变”,正是赵普一手策划、促成的。因此,他也成了北宋的开国功臣之一,当年被任命为右谏议大夫、充任枢密直学士,两年后担任枢密使、检校太保,又过了两年出任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即朝廷宰相。
终赵普一生,他曾辅佐宋太祖、宋太宗两位帝王,三度为相,被公认为一代贤臣。
不过,与历史上那些学富五车、才华出众的名相不同,赵普读书很少,并不是受过系统教育的儒臣;相反,他精于权谋、善于逢迎,与其说他是政治家,不如说其是谋略家,完全不符合人们心目中宰相忧国忧民、风清气正的光辉形象。
不过,这并不影响赵普成为一名影响历史的政治家。他有三大优点。
第一,勤奋。
诚然,赵普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但他刻苦勤学、手不释卷。后人说他只读过一本《论语》,更多的是形容他的文化水平有限;但能长期在文人云集的北宋朝廷官居宰辅,充分说明他的学习能力、知识转化能力远超常人。从其后来为宋朝制订的制度完全吻合儒家治国的思路来看,赵普显然是以“勤能补拙”的方式,全面提升了自己的文化造诣。
第二,虽然富于权谋,但为政品德高尚。
虽然不是儒生出身,但赵普刚毅果断、正直严厉的性格,却与儒家贤相的标准不谋而合。
他勇于进谏,为了让赵匡胤接受正确的建议,他不惜采取类似于“死缠烂打”的方式,对方若不接收、誓不罢休。史书中有个著名的例子:赵普曾想任命一个官员,赵匡胤不同意;但赵普坚持不懈、屡次就这事上奏,以至于赵匡胤暴怒之下、撕碎奏折扔到地上。然而,赵普仍然不为所动,他一片片把奏折粘好、再递交,这种顽强的毅力终于让赵匡胤让步。后来的事实证明,赵普的这次人员任用是极为正确的。
赵普为政,主张奖惩分明、仁政爱民,他曾说过一番超出了时代局限的精彩言论:“刑罚用来惩治恶人,奖赏用来酬劳立功者。刑罚与奖赏,是天下人的刑罚与奖赏,不是陛下一人的刑罚与奖赏”。
第三,眼界过人、扭转弊政。
宋朝立国之后,赵匡胤向赵普询问如何彻底终结唐末以来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赵普准确指出过去藩镇势力太强、君弱臣强的症结,提出了“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以实现天下安定的思路。
随后,在赵普的协助下,宋太祖着手构建起一个新的文官治理体系:
在中央组织架构层面,设副相、枢密使副与三司计相以分宰相之权,实现相互牵制,彻底改变了以往臣权的独立性,使之必须依附于君权而运转;
在军事方面,“收厢兵之骁勇”、荒年招募精壮男丁,共同组成禁军,将天下精兵都划归枢密院指挥。而枢密使只具备指挥权,禁军的训练则由马、步军都指挥和殿前都指挥负责,同样建立起相互制约的体系。
在地方上,将许多旧的节度使调做它用,以文臣取而代之,铲除了武将弄权的土壤。同时,还规定由文人出任知州及副职通判,且赋予会签权。如此一来,忠于皇帝的文职官僚集团彻底取代了武将群体。
就这样,北宋以全新的统治模式彻底终结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自唐末以来首度实现了中原基本统一;在“以文治国”的基本思路指导下,遗失数百年的儒家治国思想再次被竖立。在这种体系下,宋朝科举大兴、理学出现,“满朝朱紫贵,俱是读书人”,中国古代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而推动历史改变的头号人物,就是被戏称为“没文化”的赵普。
然而,所谓有得必有失,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唐朝是“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宋朝却“以文治国”,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赵普对两宋进取精神的缺失负有一定责任。
其他网友回答:怎么理解?就是不要脸的儒家给自己脸上贴的金!从汉武帝至二螨清末,历史给了儒家近2000年,可有1年儒家治理好了国家?本就是个个人修德的之言片语,愣自己吹成宇宙真理。这就是宇宙最不要脸的唯一,无二。
其他网友回答:《论语》在汉唐时期,包括宋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儒家初级读物。这些时代都是以五经为儒家的主要教材。特别是唐朝太宗时期制定《五经正义》,更是对五经做出了官方解释。
直到朱子把《四书》集中到一起,进行了注解,《论语》和《孟子》的地位才有所提高。在明清时才成为科举考试的正式经书。
所以,在唐朝,明经科比进士科档次低的多,论语更是不上台面。宋初基本也就是这个状况。
被人说水平是论语级别,无异于现在说的小学水平。半部论语,那就是说小学没毕业。
半部论语治天下,在宋朝应该是嘲笑赵普虽然官作到昭文相的位置,但是学问却是初小肄业的水准。
威海链 »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