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读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特别的难,为什么有些人对于老师的话看的太重了,当然也是跟现在的整个一个教育的理念有关,也就是什么事情我都得去请教老师,无论我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比如说我一开始刚学习的时候请教老师,那是正常老师比你懂得多,老是在引导你,老师在教到你家到你很正常,等到你毕业了以后呢,你还什么事情都去请教老师,这怎么可能?
荀子和孔子最大的不同,总结起来两句话人性本善,人性本恶,孔子认为人性本善,人是善良的,只要稍加引导,他就会去做善良的事情,寻子不怎么认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它本身是邪恶的,我只有通过不断地教导她,才会积极向上,他才会去学习,做一些善良的事情。所以荀子更加注重的是教化,而孔子更加注重的是引导,这么说大家没有概念,说的更加直白一点儿。荀子在教你的时候,无论你是善良的还是邪恶的,他一概都会教你,不管你信的是哪个学说,我就是要教导你,走我所说的那条道,至于说你走不走全在你,因为我知道你本身就存在着那股邪念,而孔子呢,你只要表现出一点儿邪念,孔子就认为你这个人,孺子不可教也。
从二者的对比上来讲,我更加喜欢的是荀子的教学,为什么?荀子更愿意去面对这个现实,现实社会五彩斑斓,有光明有黑暗,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充斥在你的生活之中,你能够保证你的生活里面遇到的全是好人,不可能的事情,遇到了一个你想要学习的学生,你却一句孺子不可教,也就把它直接给回绝了。对于一个学生来讲,你知道这是多么一种抹杀人性的方式,把之后的程朱理学就是提炼出了这么一句话将人的本性直接给抹杀掉了,(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造成了整个中国社会被腐儒禁锢了将近千年。
很显然,荀子更加尊重人的本性,荀子本身也是一个比较喜欢法家的人,他的教导学生的时候肯定很多时候都是拿法家的事情,或者是诸子百家的事情作为论证或者是引例,这种例子摆在这里,我给你们进行论证。至于说你们从这个例子里面提取出来究竟是什么事情,我不管。博古论今,最重要的事就是根据今天所发生之事进行乱讲,否则你光会讲那些盛行大论,谁不会背书?你要真的只是按照谁会背书谁就能治理国家的话,那那些书呆子早就让中国强大了!
通古今之变,成就一家之言,这是史学大家司马迁所留下来的人生感悟。
当然,韩非和李斯这两个人本身也不是什么好学生,一个是氏族大家韩国的公子立志要为韩国富强而求学,一个呢,天生就喜欢往上面爬,这个人没有权利,心里面就感觉空唠唠的,但是正是因为荀子并没有抹杀人的性格,而选择教导了这两个学生,也让荀子在某些方面比孔子的能力更加突出。
其他网友回答: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诸子百家到达文化的巅峰时期,流传较广,影响比较大,最为著名的学派有三个:儒家、道家、法家。
儒家由孔子创立,孟子有所发展,荀子是集其大成者,其思想体系和孔孟有极大不同,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义礼智信”,孔孟之道认为“人性本善”,认为教化很容易就能深入人心,荀子的观点是“人性有恶”,但不能任其恶行发展,所以要用教化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与此同时,荀子也强调了政治法治的惩罚作用,就这点而言,荀子的思想与法家是契合的,而韩非在荀子人性有恶的基础上又向前迈了一步,认为人性本恶,没有改造的可能性,只能防范。
荀子的思想在儒家学派是属于相当异类的,长期以来孔孟的思想体系被视为儒家的主流思想,而荀子的思想体系几乎和他们建立在完全不同的理论上。主流的儒家思想主张复古,孔子终其一生都在为富兴周礼而奋斗,然而历史潮流不可倒退,人类历史本就是不断由古往今递进的过程,正所谓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荀子最先意识到这点,所以他在历史观上提出厚今薄古的“法后王”说,认为“先王”时代久远,不如近世的后王可靠,即“法先王”必须通过“法后王”的途径才能实现。荀子批判以复古倒退为目的的“先王”观,指责“俗儒”们的“略法先王而足乱世,术谬杂学,不知法后王而一制度,不知隆礼仪而杀《诗》《书》”。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法家思想核心是“法”,即法律、规章和刑罚,主张“依法治国”。
道家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儒家和法家重视协调的都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儒家与法家又是完全对立的。
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礼”指周礼,就是把人区别分为许多等级,并保持低贱者对尊贵者的尊崇。法家认为维护当时贵族在经历和政治利益方面的世袭特权的礼制是落后的,不公平的,法家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儒家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要“仁”,要“礼”,既要相互仁爱,以德服人,又要尊卑有别。法家主张人与人之间不区别关系的亲疏,不区分地位的尊卑,一切用法律来判断。
在国家治理上,荀子看中“礼”,但在治理过程中,礼的遵循不免要诉诸于一种强制性,由此,礼转为法。荀子有“礼法之枢要”,“礼法之大分”的提法,以礼法并称。在荀子那里,礼是介于义与法之间的一个范畴。荀子可以说是力求在二者之间保持平衡的思想家。荀子的礼法兼施,王霸统一,是对礼法、王霸之争的总结,开创了汉代儒法合流,礼罚兼用的先河。
由此可见,时代不同,儒学自身的表现也会不同。且荀子处于战国末期,大一统前夕,思想交融并归于一的时期,其表现形态自然与孔孟有异。另韩非虽然是荀子的学生,但他的主张更多来自于老子,韩非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
这样看来,韩非虽师承儒家荀子却能创立法家并无不通之处。
感谢邀请。您的问题超出了我的知识范围,所以没有办法帮助到您,对不起,但是还是感谢您对我的信任,谢谢您。
其他网友回答:我是文开石,我有靠谱的答案。
《秦时明月》这个设定是符合历史的。
荀子是儒家人物,但是一个另类儒家人物,他直接否定孔子的人性本善,而提出的性本恶。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因此历朝历代历代儒家都不认同荀子,直到清朝才开始“平反”。
而人性本恶,需要用制度、法规来限制恶,正是法学的初衷和精华所在。
韩非和李斯两位法家,尤其是韩非,正是法家观念集大成者。他通过历代法家先贤的思想,加上老师荀子的影响,最终给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并给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提供了真正的能治国的手段,而不是孔子空谈的本善,尊古。
以法家为骨维护政权,道家为血肉充盈思想,儒家为表教化民众。才是中国延续几千年的根本所在。
其他网友回答:这个问题,纵然解释得天衣无缝,总是自己的看法,与真相不相干.
其他网友回答:儒家派系很多的,例如让汉武帝独尊儒家的儒家派系思想是复仇
其他网友回答:这需要仔细分析
1.荀子本身就是隆儒重法
2.韩非就是三晋之人,法家是他们的老祖宗他们集合了商鞅,申不害,慎到等人的理论
3.李斯当初学习的初衷就是要成为人上人,看见小老鼠偷东西都能联想到自己就是这样,可见如此
4.世事使然,统一务实的法家是时代的需求。
最后我仿佛看到法家务实而又悲惨的面容,法家虽然理论自私,但是如果没有更深的担当是挑不起时代的大梁的。
其他网友回答:荀子是典型的老学究,说话罗里吧嗦,翻来覆去,车轱辘转,可知他的学生多么烦他。烦到极端,一定反其道而行,变其道而行,韩非就是主张严规范以残民的极端。李斯则是立规范以限民的典范。
其他网友回答:儒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跟随时代的变化,在荀子时期可能儒家更适合当时境况,而到了李斯韩非子时期法家更适合当时境况
其他网友回答:虽然两人都出身与儒家,但在思想上都是坚持用法治国,他们都认识到了法律才是治理国家的关键。而儒学思修则是辅助法律的作用。
威海链 » 《秦时明月》荀子为儒家人物,为什么教出来两个徒弟韩非和李斯却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呢?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