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史沫特莱在湖北抗日战场之上,遇到了一名身负重伤的川军,随后,她询问这名伤兵,他到底是如何受伤的。
那名川军的回答,以及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史沫特莱顿时心如刀绞,也让不少看到此处的读者顿时泪奔。
国际形势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欧洲大战最终爆发,这让远在中国的蒋介石,一时喜忧参半。
一方面,欧战的爆发,使得美国企图在二战面前独善其身的鸵鸟想法,变得越发愈发不太可能。
虽然美国军火商、企业主们依旧在金钱的驱使之下,与日本进行着频繁的商贸、军火交易,但美国政府方面,对日的态度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变,政府的话语变得更强硬起来。
美国的态度转变,无疑给正处在抗战相持阶段的蒋介石,一针有力的强心剂。
而对于卷入战火的英、法诸国,欧洲战场的开打,使得各国开始自顾不暇起来,昔日这些国家为了在华利益,对中国进行的援助,会不会因为如今兴起的战争,最终与日方进行媾和妥协,从而牺牲中国的利益。
这也使得一直对英法列强国际援助抱有幻想的蒋介石,顿时不安起来。
此时,一直援助中国的苏联方面,对德国的动作更是心生警惕,为了牵制日本北进,以防自己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苏联驻中国顾问团提出:
中国军队应该发动一次对日大规模作战,以振作军事颓势,获取英美支持,同时使得日方无法分身北进。
而对于这个提议,蒋介石考虑再三,最终予以采纳,一方面,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之后,国民党军队经过整训,整体实力有所提高。
另一方面,他也想趁机给予日本扶持的傀儡政府——汪伪集团,一次沉重的打击,以泄自己的心头之恨。
1939年10月,在第二次南岳会议之上,为反击侵华日军主力第十一军,进而夺回武汉三镇。
蒋介石筹划投入192个师约148万人,于同年12月发起"冬季攻势"。以第五、第九两战区为主要攻势地区,二、三战区次之,其他战区策应。
在第五战区李宗仁的麾下,除了他的桂系嫡系部队之外,还有不少川军和西北军。
当时史沫特莱所见到的部队,便是川军的第二十二集团军。
冬季攻势的惨烈虽然国民党的战略目标是夺回武汉三镇,但许多人心中都明白,单凭现下这些力量,除了削弱日伪军的力量之外,想要夺回失地,很难。
因为在上海、南京保卫战中,中国的空军力量已经拼得元气大伤,没有足够空军的力量,就使得国民党军即便费尽力气占领了一个据点,但随后就必须面临着,根本守不住的局面。
从远方起飞的日军轰炸机,在没有中国空军的阻击之下,可以从容不迫地选定轰炸目标,肆意地狂轰乱炸。
在当时,那些被飞机轰炸得异常惨烈的阵地,大多是川军刚刚用命夺下来的。
川军在中国近代军阀之中,常以落后、封建著称。二十二集团军中的士兵们,大多都是文盲,他们很多人都是来自于四川的农村,或家庭破败无法生存,或被地主豪绅压榨,无法立足,这些人们,祖祖辈辈被地主、军阀、官僚们压榨、剥削,却最终受到爱国热情的鼓舞,英勇地站了出来,为一个什么也给不了他们的国民党政府,舍身奋斗。
在当时平汉线一带的激战当中,日军为了阻挡中国军队,使用了毒气作战,而奋战的川军将士们,大多连个钢盔都没有,更别说防毒面具了。
大批的战士倒毙在战场之上,战场后方,前来采访的史沫特莱,曾记下了这么揪心的一幕:
“护送队前面的手推车上,挤着咬紧牙关,熬住颠簸面无人色的伤兵,后面的手推车上,堆放着一路倒毙、不幸死亡没有名姓的尸体。他们脚上的鞋子被脱掉,因为活人要穿。死者的脚,都是贫苦农民长茧的粗脚。”
史沫特莱就随着战地医护人员一起,将伤兵扶下担架,帮助清理前几天伤兵躺过的草垫,把血污、秽物清理干净,然后把重伤号抬到地板的草垫子之上。
当时的史沫特莱还感到有些疑惑,因为前线战况这么激烈,可大多下来的都是轻伤员,重伤号却比较少,其中一个重伤员对她说道:
“不是重伤的人少,而是打得太激烈,很多人根本逃不出来呀。我们几个因为爬得动才最终活了下来,我们是爬了八个多钟头,才最终爬到有担架的地方。”
其他重伤员们也跟着七嘴八舌地附和着,而此时,史沫特莱注意到了角落里,一个一直很安静的伤员。
无名的伤兵这名伤兵头上裹着厚厚的绷带,一直静静地背靠墙壁坐着,一动也不动,显得非常文气。史沫特莱走近他时,才发现他的脸色煞白,眼睛也非常黯淡。
史沫特莱坐在他旁边的地上,用尽量低的语调问他:
“能告诉我,你是怎么负伤的吗?”
那名士兵抬眼打量了一番对面的外国女记者,但他没有搭腔。
旁边一名伤兵对史沫特莱介绍道:
“他是一名机枪手,在阵地上被炸了,头这个地方,破了。”那人介绍时比划着头部的位置,说话不太利索。
先前的这个伤兵听别人介绍自己,有些想自己回答,但他张了张口,却说不出来任何话。
随后他停顿了下,然后才很费力气地说道:
“一点子小事,为了国家。”
他说这句话的时候,虽然很吃力,但说出来的话很轻,说到最后两个字,声音已经非常弱了,随后,这名伤兵便头一低,扎进了胸门口。
史沫特莱和护理员赶紧上前,让他平卧在草垫子上,那名护理员将他放平之后,摸了摸他的脉搏和鼻息,然后便摇了摇头,对史沫特莱说:
“他已经不行了。”
史沫特莱顿时泪如泉涌,眼前的这位伤兵,都已经到了伤重将死的地步,却依然觉得,为了国家,自己伤不过是一件小事。
在当天的日记里,史沫特莱写道:
“那名伤兵的死,让我看到了抗战胜利的希望。”
其他网友回答:1946年春,时任中原军区第一纵第一旅第一团团长王诚汉将军,跪倒在一座孤坟前,痛哭失声道:“娘啊,我回来迟了,儿子不孝啊!”
王诚汉是湖北黄安人,1930年他参加红军时还不满13岁。
王诚汉的父亲早亡,与母亲张氏相依为命,他参军不久,部队驻扎在河口镇,张氏闻讯后到镇上来看望儿子。
王诚汉担心母亲不同意他当兵,就偷偷的躲了起来。
没有见到儿子的张氏哭得泪如雨下,躲在角落里的王诚汉也泣不成声。
心地善良的张氏对儿子牵肠挂肚,后来听说红军转移进了大别山,更加牵肠挂肚,常常伫立在村口,望着远山默默的流泪。
一日,思子心切的张氏找了一个算命先生,请他给儿子算命。
王家家境贫寒,张氏拿不出更多的钱给算命先生,于是算命先生信口开河说:王诚汉已经在战斗中被打死了。
张氏惊闻噩耗,顿时昏了过去。
苏醒后的张氏悲痛欲绝,她散尽家财,请道士为儿子做了道场。
当时王诚汉尚不满18岁,按族规不能葬进祖坟。只能在一片山坡上埋了一个衣冠冢。葬礼上,张氏对天明誓:甘愿随儿子于九泉之下,替儿子承担阴间所有惩罚。
从此以后,张氏的身体每况日下,于1936年初在饥寒交迫中去世。临终前,张氏一遍又一遍的呼喊着:宝安(王诚汉的乳名),娘看你来了。
1946年春,王诚汉所在部队驻扎在光山县白雀园一带,这里离他的故乡黄安很近。王诚汉开始到处打听母亲的消息。
不久碰到一位乡亲,告诉王诚汉说:“你母亲在你走后四年就去世了,到现在已经整整十年了”。
王诚汉这才知道,自从自己参军后,再也未能见过一面的母亲;他日思夜想的母亲;如今已是天人永隔。
思之念之,令人痛入心扉,将军禁不住当众号啕痛哭。
当天下午王诚汉跟上级请假一天,回乡祭祀母亲。
其他网友回答:<2>第一句: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可谓是句句戳心。他的第一任妻子王弗在16岁时,嫁给了19岁的苏轼。两个人可谓是琴瑟和鸣,郎才女貌。
两人共同生活了11年时间,这段时间或许是苏轼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刻。偏偏在王弗27岁的时候,一场大病夺走了她的性命。
苏轼几乎肝肠寸断,此后的人生也开始跌宕起伏。虽然他又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闰之做媳妇儿,可是对原配王弗的思念,却从来都没有停止过。
这一年王弗已经去世10年,而苏轼也已经40岁了。他再次回想起了自己的亡妻王弗,不禁潸然泪下,写下了这首《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最让我感动的,就是这句话。在睡梦当中,苏轼似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那个时候王弗正对着镜子梳妆,苏轼在窗口看着美丽的王弗,彼此一句话都没有,唯一能表达情感的,就是那两行热泪。
啥也不用说,彼此互相看着,所有情感都能够交融在一起。这或许是思念的最高境界吧?这首词的其他部分也相当感人: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项脊轩志》里最著名的一句话,至今读来,都觉得有点泪目。作者归有光是著名的散文大师,在专业程度上无可置疑,可真正戳中人心的,却只有这一句话。
院子里有一棵枇杷树,是归有光的媳妇儿去世那一年,他亲手种下的。到了现在已经长得像伞盖一样大了。
其实这是一种强烈的对比,一方面想念已经去世了很多年的妻子,另一方面已经故去的妻子和旺盛生长的枇杷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这句话没啥华丽的词藻,但是却能够直戳人心。妻子的去世,显然对作者归有光的打击是相当大的。这棵枇杷树,也就成了归有光寄托思念的重要物件。
这一年林则徐虎门销烟,被道光帝打发到了新疆去。表面上林则徐受到了莫大的冤屈,他心里肯定很不爽。
但是林则徐这个人是有大局观的,他知道道光皇帝的不容易,需要给英国列强一个交代,所以不管身处何地,林则徐所想的都是如何使得国家强大起来。
为了国家的强盛,牺牲自己都不怕,又何必因为得失利弊而躲避祸患,追逐名利呢?这是林则徐对自己一生最好的写照,也是林则徐对后人最好的忠告。
多年以后,林则徐在一艘小船上,见到了年轻的后生左宗棠。他和左宗棠谈论天下局势,并且介绍了新疆的重要性,从此新疆便成了左宗棠心里的烙印。
又过了许多年,左宗棠平定了捻军起义,回头一看,西北角上的新疆,被一个叫阿古柏的人给占了!于是乎60多岁的左宗棠抬棺入疆,期间老婆孩子相继去世,他都没时间回去看一眼,最终收复了美丽的新疆,为我中华保住了166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可以说,正是这句话,使得左宗棠明白了自己这辈子应该要做什么样的事情。王侯公卿不是目的,保家卫国才是目的。
这个就太虐心了!作者陈陶在陇西亲眼所见战争的残酷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这句话前面还有这么两句: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讲述的是战士们为了对付匈奴,奋不顾身,5千战士战死沙场。现在我们就能理解后面这半句了。可怜无定河边的那些白骨,当时还是家中少妇心里所思所想的那个丈夫!
这种对比实在是太震撼了,丈夫早就在前线为了保家卫国而阵亡了,可是在后方的妻子,做梦的时候,还在回忆着自己和丈夫甜蜜的点点滴滴。
战争给普通家庭带来的灾难实在是太大了,作者就是要用这种强烈的对比,让更多人珍惜自己幸福的生活。
文天祥是南宋的状元,也是南宋的末代宰相。他在前线积极抵抗蒙古铁骑的时候,不小心被人家给俘虏了。
说实话,文天祥实在不是一个擅长打仗的人,但是他的忠心却值得后人膜拜千年。在他的心目中,人都是会有一死的,没有人可以逃避。但是他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将忠义留在历史上,告诉世人,这世上还有忠义这一说。
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毕竟有机会,谁不想活下来呢?可是有时候活下来是带有屈辱性地活下来,文天祥的精神鼓励后来人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哪怕牺牲自我,其实也是值得的!
汉宣帝刘询小时候很可怜,是在大牢里度过的,出狱以后,也只是个平民百姓,没有任何权势。所以他娶了同样是平民百姓的许平君做媳妇儿。
要是小日子这么过下去,或许也挺好。可大将军霍光偏偏跑来让刘询做了皇帝,这下子两个人的人生彻底改变了。
刘询做了皇帝以后,大家便商议着要给他立皇后。当时的热门人选,当然是霍光的女儿霍成君。可是汉宣帝对此却一言不发。
过了一会儿,汉宣帝下诏,希望大臣们去民间帮他寻找一把故剑。大臣们立刻心领神会,原来汉宣帝想立的皇后是原配许平君。
这便是故剑情深的故事,汉宣帝对许平君不离不弃的感情感动了许多人,从此以后许平君就成了汉宣帝的皇后。
可惜汉宣帝这么一搞,彻底得罪了大将军霍光,在许平君生完孩子以后,她就被霍光的媳妇儿霍显派人毒死了!
此后霍成君顺利成为了皇后,汉宣帝想哭却不敢哭,因为霍光掌权,随时会废了他。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到霍光死后,汉宣帝宰了霍光全家,也把霍成君给赶走了,算是为自己的原配许平君报仇雪恨了。只怪自己当年少不更事,害了媳妇儿的小命。
其他网友回答: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阎应元绝命诗
其他网友回答:1:为什么常满含泪水,因为我爱这土地太深。——艾青。
2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4: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本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
5: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陆游。
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8: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
9: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
10: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谭嗣同。
11: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北岛。
12: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碧上龙泉鸣——秋瑾
13: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
14:黑暗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发现光明。顾城。
15: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
16: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
17: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元稹。
18:孔雀东南飞,十里一徘徊。——汉乐府诗。
19: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元好问。
20:寄意寒星荃不察,我自我血荐轩辕——鲁迅。
2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杜甫。
2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其他网友回答:抗日民国空军,教练:我的弟子都战死了,该我这个教练上场,这是何等气魄,壮志,视死如归。致敬国军英雄
其他网友回答:泪目的原因有很多,有感动之泪,自豪之泪,敬佩之泪,愤慨之泪,喜极之泪,无助之泪。我们试着分别举例来说吧。
1、宋太祖赵匡胤留下遗训,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内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作为生杀予夺的封建帝王,此言绝对让人敬佩,送上膝盖。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的这句诗,让人心生感动,朝不保夕穷困潦倒四处漂泊的他还惦记着天下苍生,何等境界?!
3、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汉宣帝定胡碑上多么牛逼多么血性一句话,壮哉我巍巍华夏,壮哉我大汉子孙,我为你点赞!
4、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竟然还有脸写写这样的诗假慈悲,他的征战频仍、连屠徐州五城,又制造了几十万露野的白骨,太无耻太气人了!
5、杀了我的两个儿子,别再杀我的孙子了。李渊苦苦哀求取得玄武门之变胜利的李世民,不要再杀李建成李元吉的儿子们,结果太宗还是杀掉了他们各自的五个儿子。一个曾经牛叉如今失势的老人,无助又凄惨。
一定还有很多读起来让人落泪的句子,你还记得吗?
想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毛主席经过多少大风大浪,遇到多少艰难险阻,从没低过头,从没说过丧气话,可在1976年快走到人生终点的时候,毛主席对孟锦云说:“我很难受,叫医生来”,我一看就泪目。
其他网友回答:君生我未生,我生君以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来早。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最是仓皇辞庙时,教坊犹奏别离歌。挥泪对宫娥。李煜一别侯门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皆是不如人。还有苏东坡悼亡妻词,料得明月夜,断肠处,短松岗。起语句,十年生死两茫茫。
其他网友回答:当我们翻开历史长卷,无数的话语让人心动,而最令我触动的则是南宋文天祥在被囚禁之时所写的《正气歌》的一句话:“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
在写正气歌的时候,文天祥正被囚禁在大都的监牢内。他面临着蒙古贵族的劝降,以他的声望和才干,只要向蒙古人屈服自然可以获得不小的官职,然而文天祥却拒绝了,决心为自己的理想和故国尽忠到最后,他的选择符合那个时代他所浸润熟悉的儒家的理想人格的规范,他知道他必须这样践行。
当时的监狱环境是十分艰难的,文天祥在这首诗里写道有水、土、日、火、米、人、秽这七种刺鼻难以忍受的气味,叫做七气。在不宽敞的监牢内,他忍受了潮气、发热的地面、污浊的腐烂气息等的侵扰,始终相信自己有着抵御这一切的灵丹妙药,那就是正气,这浩然正气是自从亚圣孟子就传承在中国文人骨子里的血性。最终文天祥在炎热、蚊虫、腐臭的恶劣条件下坚持不降,并最终就义。
当吕文焕、范文虎、刘整、蒲寿庚这些人多投降蒙古人之后,文天祥最后实际是孤军奋战。他没有任何的怯懦,不想后来的洪承畴,相反他高呼“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并创作《正气歌》,最终就义。如此高节实在令那些投降武将文臣无地自容。
第二句令人泪目的话是丘逢甲《春愁》里的一句“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丘逢甲本身也是抗日志士,参与了台湾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多次战役,但最终因为寡不敌众而失败。对丘逢甲来说远离故土家园,宝岛台湾被清廷抛弃的感觉让他感觉失望与悲愤。他是祖籍客家人,生于台湾省苗栗县,可以说是出生在一个爱国世家。故而丘逢甲在台湾战役期间英勇指挥,并不畏惧强大的日本近卫师团。但最令他痛心的还是“去年今日割台湾”。未能马革裹尸而却尝阔别故园之苦、家乡沦为异邦殖民之痛,这也难怪丘逢甲直到临终前仍然坚持要求他的棺材要南向面对台湾。
“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展示出的痛苦悲愤是当时台湾民众的内心写照,这些故土都将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而清廷却无所作为只是唯唯诺诺而已。如此壮士声嘶力竭的呐喊,也难得到回音,空余“过河,过河”的无限嗟叹。
此外鲁迅先生的名言“”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也让人敬佩落泪。面对复杂艰难的时局,鲁迅先生所希望和倡导的青年是有担当的,是前进奋发的。当国家危亡,社会动荡的时刻,青年人也应自己去探索未来的道路而不是苦苦等待别人给与方向前路。不单是呼吁,先生也在躬体力行,他多次帮助爱文学与进步的青年人,最著名的就是萧红萧军夫妇,同时他也以文字为武器和各种思潮势力针锋相对,针砭时弊,唤醒国人。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鲁迅先生无疑是做到了。
以上三句话从不同侧面令人泪目,感人至深。他们彰显了伟大的人格力量,“威武不能屈”;同时也饱含了对国家、民众的爱之深、责之切。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鲁迅先生说过我们民族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在那个时代文天祥就是一个舍身求法的人,他的言行成为中国的脊梁的象征;而丘逢甲则是为民请命的人,他拼死血战为了保护台湾的人民与国土,虽然失败但其志可悯;鲁迅先生以他的人格力量来感染和唤醒国人,勉励青年人无需自暴自弃,需要团结奋进,他是一个埋头苦干的人,从弃医从文到以杂文为匕首和投枪,均是如此。
威海链 » 历史中有哪些仅是一句话就让人泪目?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