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反感我不知道,但我就不反感,只要他写的是事实,有什么可反感的呢?那个年代你是不是很风光?很牛×?
请看看下面的论述:“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造成的危害是全面而严重的。历史已充分证明,“文化大革命”在理论和实践上是完全错误的,它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
党中央都已经定性了,你今天要反攻倒算吗?
其他网友回答:揭露一个时代的伤疤不是伤痕文学,把一个特定时代写成伤疤才是伤痕文学。贫穷与落后本是历史遗留,老一辈艰苦奋斗、奋发图强、自强不息、乐于奉献的精神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明明是一个火红的年代、激情燃烧的岁月,伤痕文学笔下则是贫穷、落后、困苦、压抑、迫害……。明明老一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86000座水库、红旗渠、江河治理、水坝、电站、开荒造田(北大荒、农垦兵团等)、土壤改良、种子、农药、化肥、农机农具、机械化等等,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三线建设、工业化也得已实现。两弹一星、核潜艇等等。文教卫生等领域都取得了伟大成就。在伤痕文学笔下,这些都视而不见,使得那个时代的艰苦奋斗、牺牲与奉献毫无价值、毫无意义,把一切苦难归结于那个时代。所以说伤痕文学揭示的伤痕不是客观的,是在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手段来抹黑那个时代,目的是否定共产党和无产阶级的领导。人类历史是一部阶级斗争史,文化革命与暴力革命是阶级斗争的不同形式。苏联解体、东欧演变是西方资产阶级实行文化革命的结果。伤痕文学根本上是资产阶级文化思想的产物。
其他网友回答:每个时代都有伤痕,除非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某些文人专门纠结于毛主席时代,这就令人反感,须知新中国从一无所有一步步走到今天,付岀了多少人辛苦血汗,伤痕作家视而不见,却热衷于抱怨社会对他们不公,肯定会遭到大众反感。
其他网友回答:“伤痕文学”的鼻祖卢新华成了美国人,焉能让人不反感?
其他网友回答:你可以反感“伤痕文学”,那是你的自由,但是借批判伤痕文学,肯定极左路线肯定文化大革,是在思想上犯了极大错误,一旦付予行动,必然祸国殃民,因为“极左”路线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损害最大。
其他网友回答:因为当年受害的多,施害者更多啊!这些人大多数还没死。正好会玩智能手机。他们能忍受别人翻这个案吗?
其他网友回答:因为不懂“伤痕文学”是怎么回事。
其他网友回答:相信大多数具有正常思维的人都不会反感,而是会坦坦荡荡的了解和面对那段历史!极少数反感的人要么是那个年代的坏蛋,要么是这个年代人云亦云的蠢蛋。
其他网友回答:什么是‘伤痕文学"?是何时因何得此名的?
“伤痕文学"源于1978年卢新华的一篇反映文革时期下乡知青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后来特指将70年代末到80年,人们对文革浩劫的控诉和反思的文学,其对标是文革留下的“伤痕"。所以“伤痕文学"是以悲情、控诉、渲泄、反思为主色调的。
而现在有人把所有写建国后苦难的文学作品都称为“伤痕文学",这是不对的,甚至是有人在恶意带节奏的!
为什么?
按一些人肤浅或恶意的逻辑,新中国不该有困难、坎坷、艰辛和错误,否则,就该批判!
中国需要的是实事求是辩证地反思历史,不需要煽情拉仇式的“铭记历史”。
我们不反感记录苦难,但我们反感的是一些人恶意或无知地误导人们如何看待苦难!
因为“伤痕"的逻辑前提是"伤",这就把人引向这样的认识思路上去:
伤得如何?
谁伤的?
要痛恨谁?要追责谁?要控诉谁?
要向谁讨债呢?!
这不就是一条煽情拉仇的思路吗?!
这对经历文革浩劫的人来说,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用这种思路和心态去看建国前三十年的艰苦历程,这味道是不是变了?这样一番操作下来,为解放劳苦大众,牺牲了千万烈士来建立新中国的共产党,反倒成了债主了!
原来拥护共产党的人民成了讨债的了!
这样一来,个体的经历被放大成整体的经历,个人的感受和情绪也被放大为整体的情绪,拉仇的节奏就带起来了!
于是,一些由于历史的条件和局限性,造成不可避免的坎坷艰辛和苦难就变成了某制度、时代、个人造成的“人祸"了!
至此,人们还能有实事求是、全面、辩证认识历史的理性认知和分析吗?
多巧妙和高效的“四两拨千斤"的愚众技巧!
最后忍不住说一句:那些吃着牛奶面包,住着高楼大厦,敲着键盘的"正义之士",有何资格去嘲笑和“批判"当年勒紧裤带咬碎牙,开山劈岭,修水利建工厂,造两弹一星而留下的累累伤疤!
其他网友回答:伤痕文学,别有用心,否定历史,必失人心!
威海链 » 为什么现在提伤痕文学会让人反感?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