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秦始皇统一全国实施郡县制后,使得分封制这种具有浓厚奴隶社会特色的制度受到根本性打击。但刘邦这土帽,到底是农村出来的,感觉自己都当皇帝了,自家人还不得好好当一回国家的主人,也觉得只有自家人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家的基业。殊不知自家人才最爱、最容易拆自家的台。
刘邦还在世时,各蕃王还摄于高祖的威势还不敢乱来,毕竟是给自己权势的人嘛。
但到了文帝时,就有人坐不住了,出现了淮南王、济北王的谋反,虽然被平息了,但也给后世诸蕃王开了个头。而汉文帝也开始寻求对策了,要不然这中央集权的封建皇权都不稳当了。到了景帝时期,由于采取了一定的削蕃措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蕃王问题,就立马导致吴楚七国叛乱,以对抗中央政府的削蕃政策。虽然最后平息了叛乱,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蕃王的权利,但这付出的代价却又是战争与牺牲。
到了汉武帝时期,一些比较大的诸侯国仍然拥有着数十座城池,封地千里,在自己的封地骄奢淫逸也就罢了,还居然对中央政府公然抗命不尊,甚至威胁起了中央集权的巩固 。
在这种情况下,于元朔二年,主父偃上书汉武帝,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这种名义是上对各诸侯国施以德惠,实际上是使其分化而削弱各诸侯王的势力。这一建议立马迎合了汉武帝巩固专制皇权的需要,又避免过激而引起各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被汉武帝立即颁布实施。就这样,这些大的诸侯国被分解为若干小诸侯国,而小的封国又受郡县管辖,影响大汉王朝几代人的内部稳定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中华民族的大一统从根本上得到了巩固。
其他网友回答:谢邀。
推恩令并不是一道孤立的政策,而是一整套政策“组合拳”中的一种。这套政策还包括:酌金律、附益法等。我们一一来看。
一、历史背景众所周知,汉朝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西汉早期,除了长沙王,各位异姓王都被刘邦一一收拾了,还留下“非刘氏者不王”的祖训,于是,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刘姓王国的势力已经非常大了,这个大,体现在多个方面:
一是地盘大。有的王国地盘相当于好几个郡,所有的王国加起来,比汉帝国中央统治的地盘还要大,这几乎又要恢复到春秋战国时期,天子的地盘还不如诸侯王大的“旧制度”时期了。
二是权力大。这些诸侯们在自己的王国里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自己配置官吏,自己管理军队,自己收税,自己铸造兵器,自己铸钱。这些权力确保了王国统治的坚挺和可持续。
三是影响大。诸侯们不仅自己在王国里说一不二,还到处结交其他的诸侯和中央官员,而且,一些在汉朝犯了法的人,这些王国还偷偷的接纳、庇护,其不臣之心已经昭然若揭了。
所以,汉文帝的时候中央实力还不够大,也没有足够的充分的理由来削藩,以柔性的安抚为主。到了汉景帝就不得不削藩了。结果就是著名的:诛晁错、清君侧、晁错衣冠斩于市、七国之乱、周亚夫平叛等一连串的重大事件。
二、汉武帝的推恩令通过削藩,这些最尾大不掉的诸侯国被搞掉了,他们的地盘大部分都被改为郡县。但是,难保其他的藩国以后不会造反呢?这就需要一劳永逸的机制。
一个就是这里提到的推恩令了。所谓推恩令,在我看来是非常有效、委婉的软性策略,值得今天担任领导职务的人效仿。说白了,就是打着“为你好”的旗号,让你说不出来,挨了刀子还得陪笑脸。以往,诸侯王会立王太子,去世之后,王太子继任诸侯王。其他的儿子就什么都没有了。
但是推恩令呢,就是要求一个诸侯王去世后,要把王国的土地分成几块,每个儿子都有份。这样,最难受的是王太子,白白缩小了地盘;其次不爽的是诸侯王,自己的势力被削弱了,不过,地盘都在自己儿子手里,也还能忍;最高兴的就是那些原本一无所有的庶子了,他们当然会觉得这是一种“恩”。所以,推恩令就是把恩典推广下去。
既收获了人心,又减轻了诸侯的势力,还落得好名声,何乐而不为呢。
三、其他配套措施正如一开始所说到的,推恩令是有配套措施的。
如酌金律。因为按照汉朝的制度,诸侯王有到中央祭祀提供酒和金子的义务。酌就是酒;金,是祭宗庙时所献的贡金。在以前,这就是走走形式的东西,诸侯王不在乎,皇帝也无所谓。但是,汉武帝突然有一天说,很多诸侯王贡献的酒不纯,金子成色不足,违反了酌金律。
本来就不是什么大事,结果汉武帝接口把违反了酌金律的诸侯王,都给剥夺了爵位!这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也是汉武帝削弱诸侯王势力的一招。
再就是附益法,这个比较简单,说白了,就是“诸侯王不得结交中央大臣”。避免内外勾结嘛。直到清朝,这个法律仍然是存在的。
总之,汉武帝的推恩令是他一整套削藩的政策中的一种,我们需要放在整个历史背景和政策体系中去了解。
其他网友回答:<2>古代帝王统治天下的手腕很多,但总归难以跳出或是硬手段压服人或是以软手段笼络人的办法。
汉武帝实施“推恩令”以前,汉朝中央政府曾经吃过片面的使用软、硬两种手段的亏。
汉文帝执政时畏惧诸侯生变,对诸侯王们大多以怀柔笼络为主,而以打击和压制为辅。
因此,尽管汉文帝明知贾谊“众建诸侯少其力”的策略切中时弊,但却就是无法彻底落实。
可姑息纵容的结果又是什么呢?
自然是同姓诸侯王尾大不掉日渐跋扈了。所以汉景帝上台后,便采纳了他的老师晁错的建议,试图以猛手腕、硬手段逐步削弱同姓王爷们的势力。
然而,此时的刘家王爷们的翅膀早就硬了,他们既有兵、有粮又有钱,在他自己的地盘早就以土皇帝自居了,哪里还会把朝廷放在眼里?
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一伙藩王们便联合起来,真刀真枪的与朝廷当面锣对面鼓的杀将开来!
结果,一下子便把个心理准备不足的汉景帝闹了个晕头转向。为了息事宁人汉景帝便杀死了晁错,想用这个办法给叫器“诛晁错,清君侧″的七国反王找个退兵的理由。
谁知吴王根本不吃这一套,最终迫使汉景帝放弃幻想启用周亚夫为将,经过几个月的较量方才镇压了七国之乱。
有了汉文帝和汉景帝的前车之鉴,汉武帝当然只会学乖不会吃亏了!
于是乎,汉武帝便以朝廷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开始落实当年贾谊的“众建诸侯少其力”的策略。
诸侯王去世后,他的领地除了由嫡长子继承以外,其他儿子也人人有份儿。
名义上是所谓“推恩”,实际上是在挖墙角掺沙子。一个强大的王国被变相肢解成了几个小的侯国,而且这些侯国还不得听命于诸侯王,也就等于在无形之中达到削弱同姓王的目的!
尽管明知这是一杯苦酒,但是藩王们却也不得不硬着头皮喝下。
不但要喝,而且还要装出一副感激涕零的样子感谢皇恩浩荡哩!高压之下谁敢不服?
要是不知好歹,敬酒不吃吃罚酒,下场一定很惨。
于是,这班在朝廷的不断打压下早已今非昔比的刘家王爷们,一个个都成了听话的乘孩子! 其他网友回答:阳谋的特点,就是让人不得不进坑。推恩令,就很好地具备了这个特点。
1.什么是“推恩令”?
“推恩令”是大臣主父偃向汉武帝刘彻提出一个主张,内容是: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
2.汉武帝为什么会实行“推恩令”?
从商周时期,“分封制”一直是主流,君主会分封亲属或功臣为诸侯,一方面表示对他们的恩宠,一方面让他们替自己管理地方。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打破分封制,建立“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6个郡,由中央直接管理,以此实现中央集权,防止周朝诸侯势大欺凌天子的旧事重演。
但历史的惯性从来不是轻易就可以消除的。楚汉争霸期间,项羽分封18路诸侯王,就说明了当时整个社会仍对“分封制”存在高度认同。
汉高祖刘邦就先后分封了8个异姓王和9个同姓王。从刘邦时期开始,到汉景帝时,异姓王就被逐个废除不复存在。但同姓王却越封越多、越来越强。一方面,刘姓子孙越来越多地被册封;另一方面,藩王们在各自领地内又享有种种特权,比如可以自己选拔任命御史大夫以下的各层阶级官吏,可以在辖地征税权和铸币权,可以征调百姓服劳役,还可以拥有自己的独立武装力量,等等。结果就是,有的藩国实际上成为割据势力,甚至个别的藩王野心膨胀,会觊觎皇位。
汉文帝时,就有了淮南王、济北王谋逆。汉景帝时,大臣晁错提议削藩,引发七国之乱。可以说,在西汉初期,藩王们占据了近半的国土和国力,一些大的诸侯国绵延千里,时常对抗朝廷,严重地威胁了皇帝的集权统治。
汉武帝刘彻即位后,对诸侯王们耿耿于怀。主父偃此时提出“推恩令”,正好符合了刘彻急于彻底解决藩国问题的心意,所以得到皇帝的支持,得以推行开来。
3.“推恩令”的效果如何?
从推恩令的内容可以看出,这个主张针对的对象就是藩王,核心就是藩国的土地。
按照此前的规定,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由其嫡长子继承,其他后代子孙不得继承王位和封地。推恩令施行后,诸侯王的支庶子弟可以受封为列侯,不少王国也先后分为若干侯国。而按照当时的规定,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由郡守统辖。根据这项政令,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更加无力与中央朝廷抗衡,这极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推恩令”损害了嫡长子们的继承权益,虽然会遭到嫡长子的反对,但是更多的诸侯王支庶子弟们却强烈支持,因为他们原本什么也继承不到,现在却可以继承得到一个侯国。
事实上,随着推恩令的不断推行,之后的诸侯国们“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确实对皇权不再形成威胁。
4.“推恩令”是否无解?
虽然历史已经证明了“推恩令”的成功,但不妨碍后世之人提出一些破解方法。
我曾看到的一种有意思的说法,那就是“计划生育”。假如每个诸侯王只生一个儿子继承王位和封地,那么这个诸侯国理论上不会被肢解,由此可以破解所谓的“推恩令”阳谋。
但,历史就是历史,汉武帝“推恩令”的成功无可争议。
最后,必须说的是:个人认识有限,所述仅供参考。
其他网友回答:秦之前,因为分封制导致诸侯王尾大不掉迎来春秋战国大乱世。
秦国因商鞅变法强大,赏罚分明的法家为当时弱国秦国注入强大的力量,废除世袭,赏罚分明,奖励军功让弱秦变成大秦,为秦国一统六合准备了基础。
认识到分封制度导致诸侯割据的弊端,商鞅向秦孝公提出废分封设郡县政治智慧,用上级直接认命官员的方式代替裂土封疆的传统,让整个帝国都归于君王的实际统治中,可以一嗓子喊到底,也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
秦统一六国之后,始皇帝暴毙,赵高破坏了始皇帝建立的制衡体系,制衡体系失衡的大秦很快二世而亡。
秦亡汉建,汉承秦制,同时也总结秦亡的教训,汉初高祖采取了部分分封部分郡县的混杂模式,高祖本来想用刘性诸侯限制异性诸侯王,谁知道刘性诸侯王做大之后一样尾大不掉。
汉初到武帝期间,帝国一直在解决分封的遗留问题,景帝削藩引起八王之乱,武帝推恩令把诸侯国变成小国寡民,西汉的分封问题才彻底得到解决。
这个问题太二,看你不顺眼找个话题弄你呗,有什么不懂的?
不过武帝用人真是不拘一格,比他老爹强的不是一点点。他爷俩最大的区别是,武帝啥人都用,甭管你的品德怎么样,出身怎么样,只要你有能力,我就敢用你。像张汤,主父偃,这类地痞流氓的角色,武帝用的顺风顺水。名臣也有,比如霍光,汲暗,司马相如之类的,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像武将更不用说了,卫青,霍去病一堆。
不要忘了,武帝的时候还没有科举制度,当时的大臣很讲门第的,想他爹的周亚夫,就是周勃的儿子。和武帝相比,景帝就差远了,用的净是些空有一身品德,但不太懂人情世故的读书人。百无一用是书生。自古读书人就容易脑袋短根筋,只要觉得自己是对的,就敢埋头硬上。晁错就是其中最典型。
手腕方面,武帝更像刘邦,正的不行搞歪的,歪的不行搞暗的反正玩死你。
其他网友回答: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元朔二年),汉武帝为了加强集权统治,实行“推恩令”。
汉朝刚刚建立之时,由于中央政府力量有限,一下子又找不到稳定局势的方法,就部分沿用了周朝的分封制。可到刘邦晚年,异姓封王已被各个击破消灭。到景帝时,同姓王中势力较大的已全部被铲除,余下的只是些力量有限的王侯。但是,汉武帝还是担心这些王侯联合起来与自己作对,于是就在这一年采纳中大夫主父偃的建议,开始推行“推恩令”。具体规定是,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诸子都要在原封国内受封为侯。新封的侯国直接受各地郡的管理。而不再受原王国管辖。这样一来,地盘本来就有限的封国,就更加支离破碎,势单力孤了。所以,这个“推恩令”,看上去是把王国的恩泽推及更多的人,其实是为全部消灭王侯做准备。
为了防止王侯们结党营私,网罗人才,武帝又规定,凡是在诸侯国为官的,绝不能再仕于王朝。同时,严禁封国官吏与诸侯王相互串通,发展势力。与此同时,汉武帝又想尽一切办法,运用各种手段,逐个剥夺诸侯的爵位。比如在公元前112年的一次宗庙大祭时,武帝就以诸侯的献祭物品数量不够、质量不好为由,一次剥夺了106个诸侯的爵位。汉初因军功封侯者有140多人,而到武帝太初年间(公元前103—公元前101年),已经所剩无几,只有5人了。
其他网友回答:很简单,主要就是为了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首先介绍一下什么是推恩令。
简单来说就是要求诸侯王将封地分封给自己的孩子们。让他们分土建制。
为什么实习推恩令呢?
一大家都知道西汉是并行分封制和郡县制的,诸侯王的势力很大,有一定的政治军事实力,而且曾一度威胁中央政权。例如文景两代。如何限制和削弱诸侯王势力曾成为当时的严重问题。甚至差点颠覆中央政权。在文帝时淮南王和济北王就先后起兵造反。而景帝时更是发生七国之乱,差一点就颠覆当时的中央政权。所以解决诸侯王问题是中央政府一直想要完成的任务。
二,诸侯王虽然经过文景两代的打压,但其势力仍然强大,而且不少诸侯王骄淫奢侈,时常违抗中央政令,威胁中央。是一个极不稳定的因素
三通过文景两代的修养生息。造就了文景之治。人口增多。但开发的土地却无法供养太多的人口。而且土地兼并问题严重。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不断发展。而诸侯王的土地却比较多。连城数十,地方千里。
三攘外必先安内
重所周知汉武帝的最大功业便是北逐匈奴,漠北无王庭。而当时匈奴不断南下入侵,边境不宁。为了让朝廷有充足的准备完成北驱匈奴的大业。武帝必先解决内患。避免匈奴还未进攻,而西汉已经分裂。或者匈奴与诸侯王勾结消灭中央集权。
其他网友回答:一句话来说就是藩王权力过大,影响中央集权统治!汉高祖当初分封了相当一部分的同姓王,出发点就是依靠亲戚血缘关系来守护国土,结果没想到的是地方权力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放肆,不仅影响中央权力集中,甚至是直接招兵买马,锻炼军队,所以这也导致了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差点被夺位,所以到汉武帝时期,采取了推恩令这种绝对是天才的方法,初中历史书上的答案很详细。
其他网友回答:自然是为了中央集权,通过“推恩令”稀释了所有资本和勋贵的股份,从而掌控董事会!同样这种手段虽然集中了权力,但也为帝国的崩溃埋了祸根,出现动荡,股东们没有实力拨乱反正!
威海链 » 汉武帝为什么要实行“推恩令”?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