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是如何认识到“是”与“非”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庄子是亚圣,理所当然!。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

庄子《齐物论》

原文: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gou四声)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译文:言论不像风的自然吹动,发言的人都有自己的言词,他们所说的不能作为是非的标准。他们果真有自己的言论呢?还是未曾有过自己的言论呢?他们以为所言不同于刚出壳小鸟的叫声,到底有分别吗?还是没有分别呢?道是如何被隐蔽而有了真伪呢?言论是如何被隐藏而有了是非呢?道去了哪里而不存在呢?言论为何存而不可呢?道被小的成就蒙蔽,言论被浮华之词隐蔽。所以有了儒墨各家的是非争辩,他们各以对方所否定的为是,各以对方所肯定的为非。想要肯定对方所否定的而否定对方所肯定的,则不如用明静之心去关照事物的本然。

初读理解:“善我者为善,恶我者为恶”均由满足自己的喜好做标注而选择立场,为了“师出有名”不被诟病,均已诋毁对方而产生的争端,是“造神”式文化传播方式,这是被小成就所蒙蔽的,实则为“利”,这种是非争端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即便找到第三方作为仲裁也是按照第三方的喜好或是知识局限性所左右。而阴阳本身是客观存在的,就像力的相互作用力而产生了事物的动态规律,就像磁石的两级,若失一方便是静了,这个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不如处于上帝视角已客观的态度去关照事物的本质关照规律触摸道的本质才可以顺道做精准计算。

老子提出了“圣人”的标准(老子的圣人指百姓的标杆是百姓给的),而庄子提出了圣人不仁便推翻他,孔子将圣人君子给了寻常老百姓有德或是博学多才之人提出圣人不仁便离开他。

最后已“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作为结尾,为人处世不可迂腐,这并不符合老庄思想。

敬请斧正,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道家认为,世界客观存在的物质,有三种有三种形态,“天、地、人”三才,三者关系“天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最基本的道,因此,要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同于大道,“道”如同“黑洞”,将大千世界网罗其中。庄子与老子不同的地方在于,老子重视在对立面之间寻求平衡,构建了对立面之间,在运动中的相互转化关系。庄子认为无论是事物的正面或反面,都是缘“道”而来,并且同归于“道”,因而,它们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道”是事物对立面存在的原因,也是事物对立面运动的根源,二个对立面运动的最终结果,同属于“道”。“道”既是仲裁者,也是决定者,并且像是事物对立面之间,第三方同一体。世间万象通过“道”的“格式化”而变得整齐划一。“道”亦可以替代事物本身,及其内部对立面的存在,因而,“道”吞噬了一切。


是与非是物体对立统一的二个方面,其实这二个方面共同属于“道”,道的存在,则代表了是与非的二个方面。庄子“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的观点,是一种源自本体论的“道学相对主义”。“道”不仅主宰了万物的存在,并且消融甚至替代了万物。条条道路通“大道”,一切都与“大道”相通,这就是庄子所谓的“大通”。


这样,事物自身得以存在的,独立性与确定性完全被“道”吞噬了。于是,在庄子学说中就出现了“只见大道,不见万物”的奇特哲学景观。从这个意义上说,相对主义的实质,是一种否定式的方法论。

其他网友回答:

悟:世界之大,无穷!

我们永远活在一个没有定论的世界里……

其他网友回答:

快餐一点说:生活经验、格物致知。

是,是一面 非是另一面,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不理解可以参考道德经的这几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就像他自己说过的一句话: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其他网友回答:

是就是不是不是,非就是不是。是乃非的不是,非乃是的不是,所以可谓都“不是”;同时,非乃不是的是,是乃是的是,所以可谓都是“是”。

庄子对是非的看法,不但体现了他矛盾统一的辩证法则,更加体现了了庄子大道至简的哲学思想

其他网友回答:

《黄帝内经》开篇就说“昔在黄帝,生而神灵”,《中庸》开篇也提到“天命之谓性”,《大学》开篇也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释迦牟尼佛菩提树下悟道后也说“一切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

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其心同,其理同。

每个人天生具备认识万物,了解宇宙的能力,只是因为自己的私心杂念,而对世界做出是非善恶等等二元对立的分别。

《中庸》有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天生万物,各有其性,只要我们尊重万物的天性,而不是以自己所谓的标准观念来对待,那么,所有的二元对立观念就成了戏论。

例如,毒舌有毒,即是天性,你若不去招惹它,它毒与不毒,与你有何相干?但是,如果你要用它,那么就有必要搞清楚毒与不毒的问题。

所以,“天下本无事”,因为人类有各种需求,才产生了是非对错,善恶美丑等等的区别。得道之人,视万物为一体,因此,心中没有是非对错等等区别,也就是庄子所说“齐万物,同生死”。万物为一,生死相同自然“是”和“非”也就没啥区别了。

但是,形而上者无是非,形而下者明是非。执着于无“是非”,容易和稀泥,成为老好人儿;同样的,执着于“是非”,容易陷入非此即彼的苦海,成为无根之浮萍。

真正的大智慧之人,于“是非”中见无“是非”,于无“是非”中明“是非”。一切万物,心中明了,随心所用,用过即无。

其他网友回答:

修道修佛到了境界,都是没有二元对立的,也就是没有分别心。自然没有是非美丑好坏,有情众生一样的自性,所谓不同只是六道轮回里的幻象。

其他网友回答:

我以为,是与非有着本质区别,要知万物皆有起因,判断任何一件事,实际就是为结果下结论,必然存在是与非,否则整个世界就乱了,无规矩不成方圆。究竟谁对谁错,这要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主要看原因是什么。比如,行善普遍被人们认可,但当去救一条蛇而被咬时,那就会自食苦果,这种善心肯定会遭到非议(农夫与蛇)。欺骗普遍被人们厌恶,但当设计用于军事作战时,那叫兵不厌诈,这种骗术肯定会获得赞誉(四渡赤水)。如果把上述两件事反过来看,即没善心和没骗术,那么结果显然不同,是非完全颠倒过来了:不善是对的,不骗是错的。事实上,唯心的是与非根本不存在,换句话说,没有原因便没有结果。当是与非发生转变时,事物本质也会随之改变,没有一成不变之物。我想,庄子也许是从这个角度思索问题,才提出了是与非的哲学观点,但其认识正确与否,还要看古人对原文是否有过篡改,今人对原意是否理解有误,总之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其他网友回答:

庄子如何认识到是与非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

道家有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的体会认识到,庄子的修为已从达到从三生万物,回归修到二生三,从二生三回归修到一生二,从一生二回修到道生一了。可能和本人的体会中认识是一样,本人修炼中体会到人修善除恶,就如同回修到了万物归三,当自己修到視而不见,感到自己的身体闭合上后,自己的头顶的百合穴就自然打开,这一开一合,也就是一阴一阳,就是道家说一生二,最近,修炼个人体会是开即是合,合即是开,阴即是阳,这是回修到道生一了。体会到经书里说的,无善无恶是一个什么境界,庄子说的,是与非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是什么意思了。

标签: 庄子 本质 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