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有上百位皇帝,你认为哪些皇帝执政的理念是无为而治?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道家思想兴起于汉初,刘邦白登失败后,不能反击,吕雉被冒顿戏弄,仍要乞怜,就在于中国没有足够的兵源与财源。道家学派认为要达到这个目的,只有对人民不加干涉。好像树苗,不必每天往上拔它,它会自然茁壮。这个学说被宰相曹参接纳,并付储实施。

刘盈继位后曹参把道家学派清静无为的学说,用到复杂的政治现实上。他一切都依照着萧何所订的规章制度行事,不作任何改进,凡向他建议改进的人,他就请那人吃酒,吃得酩酊大醉,不能开口才罢。曹参的这种态度引起刘盈的不满,责备。曹参就问刘盈,你的才能比你父亲如何?刘盈说不如。曹参又问,我的才能比萧何如何?刘盈说,似乎也不如。曹参说,这就对了,他们两位订下的法令规章,我们这些不如他们的人,岂可自求表现,随意变更,刘盈只好支持他的做法。

刘盈逝世后,经过争斗亲王刘恒继位。刘恒是道家学派的拥护者,他从李耳思想中,接受三个训示:第一,仁慈;第二:勤俭;第三:别人没有做过的事,不要去做。刘恒的性格加上政治信仰,使他真的做到了这三点。在他在位期间,废掉了割鼻断足的酷刑,对贵族尤其特别安抚,八十岁以上的人都有赏赐,并经常免除全国田赋。刘恒有时候甚至穿草鞋上殿,他最心爱的姬妾慎夫人穿的衣服,不用流行的拖地式,因为拖地所费较多。有一次他想翻盖一个宫殿,预算要一百两黄金,竟不建造。他的儿子刘启继位后,在老母窦太后主持下,继续维持现状的安定。

四十年“无为而治”的结果,是人口大量增加,社会财富也随着大量增加。各郡县仓库,都告盈满。中央直辖仓库,存粮太多,以致发生霉烂。存钱也太多,一直不曾动用,连串铜钱的绳索,都被虫蛀断。史学家称赞此四十年的成绩为“文景之治”,(刘恒号称文帝,刘启号称景帝)。后来驱逐凶奴的战争,大部分军费都是依靠这些年累积下来的丰富储藏。

其他网友回答:

“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

无为而治,是老子对君王的告诫,不与民争。“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不可妄为,不可强为,要顺其自然、“自然无为”。做君王的须知民意、顺民心,让百姓自然发展。“去甚,去奢,去泰”,即去掉极端的、偏激的、奢侈的为政态度,也就是要求君王为政不要对百姓太苛刻,不把个人意志强加给百姓。“圣人”就是得“道”的君王,他是没有固定意志的,他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百姓意志好的要善待,不好的也要善待,这样就得到了大善;百姓意志可信的要待以诚信,不可信的也要待以诚信,这样就得到大信。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通过“无为”而达到了最积极的“有为”。

秦暴虐苛政及亡国后的连年战争,引得四海忧怨,民不聊生。汉朝建立后高祖刘邦吸取“姗笑三代”秦的教训,按照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实行“轻徭薄赋”、“刑德共治”、“与民休息,发展经济”等政策。《汉书》里面就说了,“汉兴之初,反秦之敝,与民休息,凡事简易,禁罔疏阔。”经过高祖刘邦、惠帝刘盈、文帝刘恒、景帝刘启几代帝王和百姓的共同努力迎来了汉代第一个盛世一一文景之治。

汉初"无为而治"当中的"为"与"不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政治制度方面:重“稳”轻“更”,萧规曹随。“无为而治”注重对成法旧制的“守”,不主张轻易“变更”。我们知道,制度的变更,往往是随现实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汉初落后的生产力水平,没有环境巨变的空间,恪守旧制,遵循旧法,不让老百姓在变更中无所适从,就是最实用的制度。

军事方面:重“和”轻“武”。军事开支是一个政权的最大支出项目之一,汉初在对匈政策上,采用和亲策略,虽然屡遭入侵,也尽量以克制的状态维持局面。

法律方面:重“法”轻“罚”。重“法”就是注重法律的严肃性,严格执法,轻“罚”,就是注重量刑的宽松,体现仁爱的治国思想。这一点在汉文帝本人身上,表现很突出,比如薄昭犯罪,他不顾母亲反对,毅然决然地逼死了自己最亲近的人。但是另一面,他又废除了“肉刑”等不仁道的法律条文,还留下了“缇萦救父”的佳话。

经济方面:重“农”轻“徭”。汉初在秦朝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农业的重视,采取了一系列重农的措施,使得汉代的重农政策更加制度化、法律化。(1)劳力归农:汉高祖刘邦削减军队人数,对解甲归田的军人“以有功劳行田宅”,让他们获得土地从事农业生产并免除一定时期的徭役;此外,还号召逃亡的农民回乡;释免因生活困难而卖身为奴隶的人;鼓励生育,凡农民产子,可免除两年的徭役等,以此来增加农业人口,鼓励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缓和了社会矛盾。二是颁布了“复故爵田宅令”,让失去土地的农民重新得到了土地。三是下令“举孝弟力田者复其身”,即在道德和农业生产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人可免除本人徭役。四是颁布“劝农”诏书,鼓励人们从事农业生产,从汉文帝二年到汉景帝后元三年间,即公元前178到公元前141年间,汉朝中央政府共颁布劝农诏书8次;文景二帝时期更是亲自耕田,皇后亲自采桑;足见国家对农业的极度重视,有利于重农的社会风气的形成。(2)轻徭薄役,汉政府鉴于秦朝滥用民力导致的严重后果,因此比较珍惜民力,缩短了人民服役时间,规定全国男子从23岁开始服役,56岁免役,并且可以以钱代役。(3)薄敛赋税,汉初皇帝薄赋劝农,自高祖“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到文景时三十而税一。

风俗层面:重“俭”轻“奢”。简朴之风的倡导,是黄老之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如文帝身体力行,带头提倡:取消建造价昂贵的露台;死前留遗嘱,主张自己的丧事从简。

其他网友回答: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核心政治理论,始于战国中期;它在政治上强调“寂若无治国之意,漠如无忧民之心,然天下治”。这种思想是对秦始皇暴政反思后採用的一种含有一点无可奈何的治世之道,它并不是治世的经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政治手段,也是一种“大智若愚”的为政之道,限于问题的性质,言尽于此、余不~。在封建社会众多的大小皇帝中,有哪些皇帝“执政的理念是无为而治”的呢?不多,大概只有二十多位,无可讳言,他(她)们都是优秀的皇帝。

“‬文景之治”一一封建社会的桃花源记




(汉文帝刘恒剧照)

无为而治的理念,始于汉初的惠帝(刘盈)这是一个心地善良、中规中矩的少年天子,不过他的母亲吕雉却是一个蛇蝎心肠的女人,在她的淫威和铁血手段下,刘邦的八个儿子除了皇帝刘盈,就只剩下老实低调、毫无人脉关系的代王刘恒和齐王刘长了。刘氏一脉生活在无边的恐惧中。

萧何为大汉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推荐了曹参为相国,辅佐刘盈。没有约定俗成的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曹参甫一上任就是“自罚三杯”,不管是在办公室还是在家里,都是酒气熏天,昏睡过去后,用冷酒泼醒,醒来后用酒漱口,到办公室又喝......刘盈的大脑即使吃再多的补药都无法与当年沛县的狱史曹参相比,最后曹参才吐露心声:“曹随萧规”,我们只按照萧何制定的原则干事就要得了,不需要一上任就推倒炉灶重来,那只母老虎这个时候的两个眼睛鼓得跟二筒一样盯到起的,何必那么着急嘛,只要熬死那只母老虎,我们就活了一一这就叫“无为而治”!这种解释,是外力协迫下的不得己而为之!只求自保的一种政治智慧而己,真正的无为而治,是汉文帝刘恒时代开始。




刘恒称帝几年后,经过大臣们的再三劝谏,刘恒始终认为自己德薄才浅,没有资格册立太子,几经劝告,方才立了太子刘启,俩爷子都具有仁厚友爱、孝顺长辈的品德,太子一定,母亲自然是皇后,后宫再也无法让后世的编剧增添色彩。朝臣定了,封国定了,刘恒的天下运行顺畅,赋税少、徭役少、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百姓生活自然安宁祥和,几年下来,国家终于逐渐恢复正常。

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为后世景仰,为后人称道,比如在贵州与清兵作战的翼王石达开,在脱离天京后,始终没有称王称帝,他对劝他抛弃天王而自立的深山高人说,我只希望天下的老百姓,能有“文景之治”那样的生活环境,我愿意为之奋斗。

总结刘恒的一生,他对老百姓来说是有恩的,但是谈不上什么功劳,他对大汉朝廷是有恩的,但是,谈不上丰功伟绩。他是文弱的,但很仁慈。

‬“无为而治”的优秀皇帝点评




无为而治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使社会稳定,官民关系和谐,生活水平提高。

这种要求是一个社会的基本原则。但是,由于封建社会存在严重的外戚干政、宧官擅权,官员不知所措,皇帝无法集中权威而乱象丛生。

所以优秀的皇帝必须具有某种或者多种政治家的良好素质,比如非凡的智慧、坚强的性格、超人一等的韬略、恢宏的气度,识人的精明。

还是罗贯中借曹操之口总结得很好:“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当然,‬罗‬贯中的这‬段‬话‬对‬优秀的定‬位有‬拨‬高‬之‬嫌‬,‬但‬在‬实‬践中,‬优秀的皇帝首‬先应该是有‬作‬为‬的,‬他们应该没‬有‬那‬么‬残‬暴和‬淫‬逸‬,‬没有那‬么‬逼‬人‬的杀‬伐‬之‬气‬。‬

他们也许也会犯一些错误,尤其是在太平盛世的晚年,某些错误甚至是致命的、无可挽救的,但是,相对于他们建立的业绩,放在整个封建历史背景下来比较,我们应该客观的对待他们,不能过于苛求!

汉文帝、景帝、宣帝、明帝、章帝、和帝(以上都是西汉和东汉时期)、吴大帝(即孙权)、符坚(前秦)、刘宋文帝、北魏孝文帝、唐高祖、玄宗、宪宗(唐)、宣宗(唐)、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宋太宗、孝宗、金世宗、明宣宗、清顺治、雍正、乾隆;北魏的冯太后、辽的萧太后、明的张太后。这些皇帝或摄政的太后相对来说,是封建社会不同时期的优秀皇帝,也是“无为而治”理念的推行者。

结束语

封建历史上掌握国家大权的皇帝或者摄政的太后、皇族,最优秀的我认为仅有四位(以后再谈),另外还有一位可能国人皆曰可杀,她就是著名的慈禧,从1884到1894年,这十年是比较风调雨顺的十年,是一个难得的“同治中兴”时期,与慈禧监国有关。她犯了许多错误,割让了祖国领土,但是,中国领土的基本完整是做到了。她有时候也“任人唯贤”,起用汉人官员,在李鸿章与左宗棠关于“海防”和“陆防”争执不下时,她拍板支持了左宗棠对新疆阿古柏叛乱集团的平叛征讨。晩年时,她有所悔悟,开始了部分的新政措施,晩清的和平逊位,始于她临死前的这些新政铺垫。究竟对慈禧应该作一个什么样的历史定位,本文完成后,仍在继续思考......

其他网友回答:

西汉建国的刘邦,此后的刘盈、刘恒、刘启,他们执政的理念都是推崇黄老的“无为而治”。








但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推崇的执政理念——“无为而治”更为典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平盛世——“文景之治”。


在此后的东汉的刘秀,唐太宗李世民等皇帝的执政理念也视为“无为而治”。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

“无为而治”来源于春秋,老子初提这一概念,无为而治本意并不是不为,是不过多的干预、充分发挥民众自我能动性,适于统治者。

在中国历史上有上百位皇帝,我认为有以下几位皇帝的执政的理念是无为而治。

1. 汉文帝



西汉初年几代统治者常常以秦亡为戒,认识到要取得一个相对稳定和持续发展的政治局面,就必须努力缓和阶级矛盾,与民休息,实行无为而治。其中在无为而治执政理念贯彻而终的,当首推汉文帝。

汉文帝刘恒(前203年—前157年),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母薄姬,汉惠帝刘盈之弟,西汉第五位皇帝。在治理国家方面,文帝更是以仁德为本,采取「无为」方式。文帝十分重视农业,他认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因此即位后多次下诏重视农桑,并按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员,经常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发展生产。同时还注意减轻人民负担,降低田租和赋税,减轻徭役。文帝一心致力于用仁德感化臣民,无为而治,因此天下富足,礼义兴盛。


2. 汉景帝



作为汉文帝的继任者,汉景帝继续实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减轻农民的徭役和劳役等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文景时期,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发展。故出现了盛世,史称“文景之治”。


景帝即位后,继续奉行文帝的治国方针,保持安定局面,发展生产,休养生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对内采取重农、薄敛、轻刑和教化的措施,对外则采取了继续和亲匈奴的措施。

在思想领域,景帝奉行无为而治的思想,学术上则对诸子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允许各家争鸣。外交上,景帝继续采取汉初以来与匈奴和亲的政策。景帝在位期间,奉行文帝的治国方针,维护安定,与民休息,使当时社会经济稳定地向前发展。


3. 唐高祖


唐高祖李渊为唐朝制定下了尊祖崇道的国策,在这个国策下,唐太宗李世民采取了尊崇道教,同时用道家思想治理国家。唐高祖就比较直接了,他干脆认了老子当自己的祖宗(唐代治国理念中的“修养生息,不夺农时”倒有点老子哲学的味道,但是从其他方面很少体现,其在文化方面更推崇“儒礼”)。


4. 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采取了尊崇道教,同时用道家思想治理国家。为此唐朝采取了三省六部制来分离皇帝的权利,以避免政令出错,唐太宗规定自己的诏书也必须由门下省“副署”后才能生效。同时采取了道家思想的慈悲心态,减轻了刑罚,同时进行劝善。同时唐太宗重用道士魏征为丞相对起纳谏如流。唐太宗采取以身作则带头节俭让社会风气为之一清。


5. 唐玄宗

唐玄宗说老子是“万教之祖,号日玄元,东训尼父,西化金仙”,把老子列在孔子和释迦牟尼之上,道教在儒、佛之上。唐玄宗在朝中“首置玄学博士”,每年都像科举中的明经科一样考试,推崇以老子《道德经》为宗首的道家学说。


6. 明太祖



明太祖是中国第一个平民皇帝,从小放猪放牛为生,当过和尚讨过饭,历经磨难。因此,明太祖深知民苦之源,力推“休养生息”政策。明朝从太祖到宣宗,是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发展,文化相对繁荣,国力强盛的时期,史称“仁宣之治”。这与明太祖开启的“休养安息”政策是分不开的。


7. 建文帝



建文帝是个爱民如子的仁慈皇帝,即位之后一改洪武时期紧张的吏治气氛,对先朝的政治实行改革,重德省刑,锐意文治,均免赋役,精简机构,革除冗员,还选派24人分巡天下,兴办利民之事。


8. 明仁宗



他效法文景之治的做法,开始了他一系列的改革,废除了古代的宫刑,停止宝船下西洋,停止了皇家采办珠宝;下令减免赋税,对灾区无偿给以赈济,开放一些山泽供农民渔猎,宽待流民。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明朝进入了一个稳定强盛的时期,也是史称“仁宣之治”的开端。


9.明宣宗


宣宗即位后继续推行仁宗的与民休养生息政策,任贤纳谏,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政治较为清明,出现了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宣宗在位仅10年,染不明之疾而逝,但他可算是一位称职的皇帝,他对明王朝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其他网友回答:

治大国,若烹小鲜!汉文帝,无为而治!

第一,轻窑薄赋

第二,不起兵戈

其他网友回答:

明朝皇帝,以嘉靖为代表,朱元璋已经都给他们弄好了,安装制度运行就行了

标签: 无为而治 皇帝 上百 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