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在思维方式上有哪些差异?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既与历史起源有关,也与宗教信仰有关。这个问题从古至今一直困扰,影响,制约着中国与西方的交流,接触和融合。搞清楚这个问题的现实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以及文化大融合的今天,它将直接决定着我们的未来。

本文所指的西方人泛指所有信奉基督教,犹太教的欧美人,本文所指的东方人特指任何信仰的中国人。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是: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逻辑思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辩证思维。要明白这种差异,首先必须理清东西方文化的哲学基础。本文拟以最简洁的方式,浅谈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基础,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思维方式和其他方式的差异如下:

东西方文化的哲学基础:

西方文化的三大基础:

1.希腊文化:积极勇敢和富于进取精神,政体多样化,平等观念,民主政治,重视哲学和科学,逻辑学的诞生。

2.罗马文化:典型的强式文化,多样开放,质朴务实,热爱祖国,崇尚意志,虔诚敬神,遵纪守法。其中,拜占庭文化的“四艺”是:算数,几何,音乐,天文。

3.基督教+圣经:不弃不离,爱人如己,生命至上,主仆永恒,博爱无疆。

结论:西方文化的核心是:自由,平等,进取,博爱。崇尚英雄,光明,喜悦,正义,伟大。蔑视和唾弃黑暗,邪恶,腐朽,虚伪,诽谤,沉沦和愚昧。西方文化的逻辑思维体现在:正确的永远是正确的,错误的永远是错误的,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正义一定会战胜邪恶,光明一定会战胜黑暗,它们的关系不会随着时间,空间,人或其它因素的改变而改变,既:逻辑思维。

注:希腊神话和圣经是西方文化的源泉。

中国文化的哲学基础:

1.易经:一物两体,分一为二,合二以一,天人合一,殊途一致,天下同归,亲和包容,变易变通

2. 道教,儒教: 孔孟之道,诸子百家:强调 个人道德,推崇忠, 孝,礼、义、仁、善,信,计,道。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四艺”是:琴,棋,书,画。

结论:中国文化的特点是:重人生,重直觉,重践行,重道德,重和谐。核心是辩证关系的二重性:排斥鹤立鸡群,独立特行;中庸至上,阴阳协调,以和为贵;主张万物万事都有因果,都是变化的,没有绝对的上与下,正与反,黑与白,甚至长于短,方与圆之分,既:辩证思维。这种辩证关系,辩证思维贯穿了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社会文化),并一直持续到今天。

从以上东西方文化的起源和哲学基础,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并由此得出结论:东西方文化的基础是逆向的,对立的差异。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差异严重阻碍了我国近代几百年以来的历史进步,科学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提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中国或中国人与西方或西方人在政治,经济,文化,哲学,法律,艺术,音乐,行为,生活,礼仪等诸多方面大相径庭,差异巨大的原因。如今,我国改革开放的宏伟大业已经万马奔腾了40年了,各个领域已经并正在与西方悄无声息的接轨,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深刻认识东西方之间的这种文化差异,不仅无损于我中华文化的灿烂光辉,而且有利于我们与西方加深交流,消除分歧,扩大合作,尽快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文化,并最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巅峰。

在我国历史上,关于研究东西方文化差异且最有成就的先驱之一不得不提到钱钟书先生,钱钟书先生早年留学英国,他的毕业论文的题目就是《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管锥编》是钱锺书先生于1960至1970年代写作的古文笔记体著作。是迄今为止,我国东西方比较文化研究的最高峰。全书约一百三十万字,论述范围由先秦迄于唐前,用文言文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写成。此书考论词章及义理,打通时间、空间、语言、文化和学科的壁障,其间多有新说创见。书中引述了四千多位著作家的上万种著作中的数万条书证,所论除了文学之外,还兼顾几乎全部的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在《管锥编》中,他常常把古代中国的诗歌散文小说与古代西方的文学作品并列比较研究,《管锥编》的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就是引用西方文学的例子,来证明清代学者对自己国家的文学传统的误会。全书使用,引用的外语多达57种,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令人叹为观止!《管锥编》涉及东西方的艺术,文学,美学,历史,哲学等各类文化的诸多领域,计划从远古写到现代,是钱先生未完成的鸿篇巨作……!

注:本文列出东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异不是为了讨论,议论,争论东西方文化的优劣和利弊,因为,这是一个没完没了的话题,而是为了我的学生或其他英语爱好者学习英语并遇到文化困惑时,有一个梳理差异的主线或大纲,仅此而已!

其他网友回答:

东西方思维上的差异主要集中在对“鸡”和“蛋”的认识不同上(原创)。


东西方思维通过对“蛋”和“鸡”的来源不同,分别把“蛋”的形成过程描述为“道”的变易;把“鸡”的形成过程描述为“神”的旨意。这样,就将“蛋”与“鸡”之间的无解性问题转化成了对“道”和“神”的不同认识上了。


东方人的思维主要集中在 “阴阳合抱谓之道,阴阳不测谓之神”上。“阴阳”之道虽然解释了“道”的本质,但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更加神秘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即,“神”。


而西方人虽然没有完全解释清楚“神”,但却认识到了神的作用,而恰恰西方人就是从“神”出发,并将“神”作为指引世间一切的指南,而非中国人的“敬鬼神而远之”。


因此,东西方思维差距的根源,不仅在于科学的创举,而更在于对科学意义的认识。科学之前,东西方都同时处于农耕时代,思想虽然有差距,但生活并不差别。只是在牛顿科学之后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


可以简单的归纳为:这个世界上,除了“道”之外,还有“神”的存在。东方人信“道”,西方人信“神”,由此而开创了两个平行世界。

可见,东方人看世界,天地为神;西方人看世界,神为天地。由于两者之间假想的参照物不同,即,假设的前提不同,所以,产生了两种看待世界的不同看。


再回过头来看,在世界上,人类的思维方法其实只有最基础、最原始的两种:一种是“鸡思维”;另一种是“蛋思维”。世界本来就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未知话题。


西方人认为先有鸡;东方人认为先有蛋。其中,“蛋”在这里代表了天地宇宙;“鸡”在这里代表了人生性命。


东方人认为,蛋是与生俱来的,所以,东方人对“蛋”是如何变为“鸡”(人)的“鸡”很感兴趣;相反,西方人认为,“鸡”(人)是上帝赐予的,所以,西方人对“鸡”是如何生“蛋”(天地)的“蛋”很感兴趣。


西方人认为,世界是一只鸡,人类主要的任务是研究这只鸡是如何生蛋的。即,世界是神的(鸡的),神(鸡)赐予了这个世界(蛋)太多的未知,人类更需要追根求缘,才可能马到成功。



东方人认为,世界是一颗蛋,人类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这个蛋如何能够变成鸡的。即,世界是道的(蛋的),道(蛋)开辟了这个世界(鸡)很多的已知,人生只需要循规蹈矩,就可以心想事成。


于是,西方人通过研究“鸡”而产生了“科学”;而东方人通过研究“蛋”而坚守“易学”。这就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本质所在!

关注“定慧堂”,可获得更多的人生智慧!

其他网友回答:

东西方的思维差异主要在于: 西方人是逻辑思维的祖师爷, 中国人则是形象思维的开创者。

逻辑(logic)这个词本身就是舶来品。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似乎从来就欠缺这个东西。比如《论语》《中庸》《大学》和《孟子》这四本被中国古人奉为经典,当成仕途敲门砖的四本书,就和逻辑没有什么关系。而由孔子几乎同一个时代的亚里士多德创立,并且经德国古典哲学家们创立的逻辑学使西方的逻辑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黑格尔把思维形式的发展与人的认识的各个阶段紧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这些思维形式彼此联系、相互转化,又具有新的意义。中国文化注重教化,西方文化注重逻辑推理。

西方盛产哲学家,动辄几万字,十几万或者百万字的哲学论文不同,中国很少会就某一个“虚无缥缈”的论题耗费口舌或者笔墨。说“白马非马”的公孙龙算是提出了一个逻辑问题。他的一些哲学命题向人们在认识方面的常识挑战,经他那么一挑战,本来习焉而不察的一些问题引起众人的注视。不过可惜,公孙龙应者寥寥, 最后落得个诡辩家的“美名”。

与西方的逻辑思维不一样,中国人主意的是形象思维。从文字上的区别就可以看出端倪。西方的逻辑思维催生出曲折变化(词尾变化)需要推理分析的拼音文字,而中国人的形象思维产生出东方的可以望文生义的象形文字。

中国人的思维当中充满了形象思维。无论是诗歌还是成语无处不在的夸张也是西方文化中鲜见的。妙笔生花,蜻蜓点水,隔岸观火,画龙点睛都被中国人用在了灿烂辉煌的文学作品中。从古至今,中国的政治家很少同时也是哲学家;中国的政治家却往往是富有想象力的诗人。中国孩子刚刚学会说话,爹妈或者爷爷奶奶就会教他背唐诗。

其他网友回答:

东西方人的思维方法的根本不同是: 东方人的思维是辨证的、理想的、以人为本的。西方人的思维是逻辑的、现实的、神权至上的。

东方人没有能夠创立多少学科,但为各学各科创造了无穷无尽的具体实例。甚至超越了西方人所创学科的科学界定。比如西方人创立了美学。各种界定一应具全。而东方人创造了诗,特别是唐诗。唐诗中蕴藉之美,西方的任何美学都难以涵盖。其中的鲜活、典雅、神韵、清新、委婉、韵致、意境、理想之美丰富多彩,任何伟大的美学名著都无法涵盖。东方人思维是辨证的。好的东西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坏的事物也可以引出好的结果。什么是什么,又不是什么。而西方人思维就不同,通过逻辑推理,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没有模棱两可。

东方人思维是理想的。想的永远是将来,因而总是为理想而奋斗,永远是节约为以后,劳动创造为将来。攒钱的多,贷款消费的少。超前消费的更少。而西方人则相反,能享受的决不放过。考虑明天的少。西方人老育少到18岁,以后没有。西方人不养老不失道德。连画油画都有啥画啥。不虚构,不诗意,更不管意境。

东方人思维是以人为本的。什么事都要靠人的劳动去创造,一切都不寄托在诸神的恩赐上。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一份创造一份成果。西方人动不动就“我的上帝呀"。他们面对升国旗、宣誓这样严肃的事也要右手捂胸口,对体育竞技这样靠实力的事,也要讫求上帝保佑。面对西方科技如此发达,而拥有现代思想的人,仍然如此信奉上帝,谁能信以为真。

尽管东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同,但促进科技进步、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情势各有千秋,东西互融可能是让世界快速发展的关键之点。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

注意到本问题下面已经有了超过100个(其中不乏不错的)答复了,那我就借用何帆教授对著名心理学家尼斯贝特的《逻辑思维》解读的部分内容,从另一个角度来回应这个问题吧:

东西方文化思维的差异。这也是尼斯贝特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

1、美国妈妈和日本妈妈怎么教孩子学语言

和很多西方学者一样,尼斯贝特一直认为,所有的人类的思维性质都是一样的,每个人都基本上按照同样的方式思考和推理。如果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不过是因为受到了教育家庭或个人经历的影响。能够听得出来,这就是平克批判过的“白板论”。

但是,他的中国学生却总是跟他说,不对,我们中国人不是这样看的。我们中国人相信事物总是不断变化的,你们西方人生活在一个更简单的决定论的世界里。后来,尼斯贝特也在身边看到了一些例证,比如说在跟孩子玩耍的时候,美国的妈妈和日本的妈妈就会有很大的差别。美国的妈妈会用更多的名词,他们会教孩子:你看,这个是小狗狗;日本的妈妈更多强调相互关系,他们会说:我把这个玩具给你,你现在再把这个玩具给我。美国妈妈用的名词的次数是日本妈妈的两倍。他们测试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发现东亚孩子学会动词的速度是学会名词速度的两倍。

2、林中虎

2004年年末,尼斯贝特做了一个实验,他在密歇根大学招募了一批研究生,有一半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另一半则是在中国长大。在做实验的时候,学生们来到尼斯贝特的实验室,然后他们的面前有一个电脑屏幕,电脑的屏幕里面会放出来各种各样的图片,每隔30秒就出现一个新的图片。这些图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既有主题又有背景。比如说在森林中有一只老虎,在鲜花盛开的田野上有一匹马。每个实验者都要看30张图片,每个图片出现三秒钟。在屏幕的旁边有一个仪器,能够记录下来学生眼睛运行的轨迹,也就是说能够追踪学生们到底看了什么地方。实验结果出来,尼斯贝特发现东方学生和西方学生观察事物的方式迥然不同。

美国学生会先看图片的主题,比如老虎,他们发现了主题,就会死盯着看。比如,他们会判断这是一张关于老虎的照片,然后就死盯着老虎看。中国学生会首先观察整个背景,然后再去看图片,但是他们还会回过头来去看背景,所以中国学生盯着主题看的时间,并不比看背景的时间更长。对西方人来说这是很奇怪的,好比有一个人从他钱包里拿出一张他的孩子的照片给你看,他是给你看婴儿的,你为什么去看婴儿床的床腿呢?

美国的学生更容易回忆起来主题,中国学生更容易回忆起来周边的细节。

通过改变图片的背景,中国学生会上当。比如说你先把一匹棕色的马放在田野,或者是森林,再把棕色的马放到街景的背景之下,然后你问中国学生,他们之前是否看到过这匹马,很多中国学生会说从来没有见到过。当情境变化之后,美国的学生会犯错误,比如说还是那匹马,但是背景不是春天的野花儿,而是秋天的红叶,很多美国学生看不到这种变化。

尼斯贝特的猜测是,东方人生活在一个相对复杂的社会网络中,需要面对各种社会关系,因此他们会更关注情境,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沟通。相反,西方人生活在一个相对来说约束较少的社会里,西方文化强调的是独立性,所以他们不太关注情境。东方人对整个世界抱有一种整体性的观点,他们将事物,包括人,放在情境中去看,因此更愿意把行为成因归结为情境性的因素。西方人则更具有解析性的思维,他们关注事物,注意到它们的特质,按其特质分类,然后就会以这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标准来看待某个具体的事物。这两种思维方式都有合理性。我们需要做的是学会扬长避短。

那我们该怎样扬长避短呢?

尼斯贝特讲到,亚洲学生和美国学生相比,在逻辑推理方面更容易出错,这可能是跟亚洲学生在这方面的训练不足有关。但是,西方的思维方式也有其不足。比如说,西方思维过分重视本质,这反而妨碍了思想的发展。著名生物学家道金斯就曾经讲过,之所以进化论在西方的传播受到各种阻碍,就是跟古希腊哲学强调事物的本质有关,习惯了本质思维的人,很难接受物种是会不断演化的。

体现在工作和生活上,东方思维和西方思维也有很大的不同。西方的管理理论强调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当然没有错,问题在于,到底什么是核心竞争力呢?看起来跟企业的生产、销售没有关系的部门,比如负责团队文化的部门,算不算核心竞争力呢?西方推崇的军事将领,是那种百战百胜的常胜将军,但中国的兵法却不一样。我们强调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跟西方思维学习,我们要补上理性思考、逻辑推理这一课。向中国的传统文化学习,我们要发扬从整体入手、注重人际关系、能够发现万物之间内在联系、不断追求变化和调整的“东方精神”。

缺乏逻辑推理训练,可能是中国没有出现科学革命的主要原因。不过,很多人会不服气。如果你说中国文化对科学发展不利,那我们古代有那么多的发明创造,你觉得该怎么解释呢?

总之,亚洲学生和美国学生相比,在逻辑推理方面更容易出错,这可能是跟亚洲学生在这方面的训练不足有关。但是,西方的思维方式也有其不足。比如说,西方思维过分重视本质,这反而妨碍了思想的发展。 跟西方思维学习,我们要补上理性思考、逻辑推理这一课。向中国的传统文化学习,我们要发扬从整体入手、注重人际关系、能够发现万物之间内在联系、不断追求变化和调整的“东方精神”。

最后,再顺便打个小广告,“陈思进财经漫画”系列第一部《漫画生活中的财经》新鲜出炉,谢谢关注!

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更好的意见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其他网友回答:

东西方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说起来就是文化上的差异,尤其是哲学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的长期形成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科技实力,到了晚清更是被西方人甩出去几十条大街。虽然也有所醒悟,去照搬了西方人有用的东西,但由于封建体制等原因,最终还是失败了,例如:洋务运动就是这样的例子。

因此思维方式的不同,就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兴衰,富强和穷苦,先进和落后,甚至生死存亡。这些问题随便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是知道的。

那具体表现在那些地方呢?

古代的西方人崇尚的是旧约(圣经)和古兰经。人文主义兴起以后,因为部份解放了人性,西方人更信仰新约(圣经)另外还有古希腊文化,罗马文化。这些文化有学者命名为海洋文化或蓝色文化。它们大多有严密的思维论证,自成体系,研究一个问题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主张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探索精神和冒险精神,到了近代,这种精神表现在政治上就是自由,平等,公正,博爱。

而我们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国,在思维方式上才是另一番景象。在政治上玩的是家天下,长期闭关锁国,对待别人先进的文化就是回避,并认为是破坏祖宗礼制的东西,即使有一定科技萌芽,也让它胎死腹中,出现了政府也不会推广。认为是什么荒淫奇巧,即使是自以为很牛逼的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发明以及代数上的勾股定理,也说不出过所以然,最终火药的发明被别国改良后应用于枪炮,从而敲开我们的国门。而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生活经验而发现的勾股定理,自己无法证明,而被别人证明出来,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这是中国人的智商低吗?

不!这就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才导致的中国近代和西方的差距。

其他网友回答:

东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最大的差异是:①东方人的思维不是科学思维,而是建立上头脑中形成的“经验”和“信念(包括信仰)”之上的判断,而西方人则注重怀疑、假设、实证、证伪、逻辑、实用等科学思维模式。②东方人属自私型思维模式(selfish thinker),西方人重在培养人的公平思维模式(fairminded thinker)。③东方人盲从,缺乏理性和批判性;西方人独立,富有理性和批判性。④东方人思维自敛,行为单一;西方人思维开放,个性张扬。…………

关于什么叫公平思维?我在头条上有“哪些是不公平行为”,“三种批判性思维模式”等小知识文章。

其他网友回答:

<2>东西方的思维方式在很多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些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历史、社会环境造就的。

例如,从价值取向而言,两者各种偏向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但这并不是说东方人先天就是如此。

在古代的中国社会,人是被置于家族、村落和国家的社会网络中的一员,是交织的关系定义着何为人,这是用西方的关系概念所无法解释的现象。

相对来讲,西方长期的历史所带来的影响是个人自由的倾向,故而东方人的思维更偏向集体主义,而西方则偏向个人主义。

另外一个思维差异:对于程序的看重 VS. 对于结果的看重。

这种差异其实也是历史迭代的产物。

自古以来,对东方的社会体系而言,程序就不是一个极为重用的东西——当然它也是重要的,只是没有结果重要。

而西方的历史实践则更倾向于保障程序,通过程序的完美来导出结果的完美。

综合来看,这两者其实各有利弊,谈不上谁更比谁重要,还是需要结合起来。

总而言之,很多思维差异都是历史累世发展的结果,并不是天生就这样的。

标签: 东西方 差异 思维 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