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受中华影响讲究仁义之爱,西方受宗教影响讲究博爱,东、西方文化文明有什么区别?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在很多人印象中儒家的爱是有差等的,比如说你爱你的父母当然比爱你的堂叔更多一些,但实际上儒家也是讲究博爱的,与基督教的博爱并没有什么区别,那这是怎么回事呢?


儒家的爱分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爱的意识。就是说从理论上讲,儒家的仁爱与基督教的博爱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儒家讲究“泛爱众”,基督教讲究耶稣的大家庭内都是兄弟姐妹,大家互相关爱。

关键问题在于第二个方面,儒家知道博爱在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你的父母生养了你,你爱你的父母当然要比你的堂叔多一些,这是任何一个心智正常的人的本能反应。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儒家的爱是由血缘关系的远近而逐渐向外扩充的,至于扩充到最外层,爱当然少了很多。



但这并没有妨碍我会去爱陌生人,比如说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一见面,都有可能熟络地以哥弟、干爹、干妈相称乎,把对方纳入进我的血缘圈层内,这如果没有广泛的爱别人的意识是不可能的。


就是说,从意识上儒家讲究博爱,但在实际操作中,既然做不到,那就从血缘网络向外扩充,因为人一生中会遇到的陌生人实际上是十分有限的。所以说,儒家的爱是既考虑到理想状况又考虑到实际操作的。(参见向世陵《儒家的仁爱-博爱观念与亲社会行为》)

而基督教的博爱,只存在于理想状况中。这一点黑格尔、马克思讲的十分清楚。比如在商业社会中,两个基督徒,一个是买者,另一个是无良卖者,既然大家互相是博爱的,那为什么一个会坑另一个的钱?不要闭着眼睛说这种情况不存在。


其他网友回答:

想想侵略中国的八国联军,想想侵略朝鲜的十六国联军,就知道西方人的文明是啥!

其他网友回答:

仁爱与博爱有本质的不同。

1,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建立在农业文明时代,儒家在血统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推己及人"和“爱有等差”的人伦理论,仁爱是以自己为圆心向外画圆圈,先爱自己,再爱父母,兄弟,亲戚,本家人本族人,本村人外村人,本乡人外乡人,本省人外省人,本国人外同人,这样逐渐往外爱,爱是逐渐递减的过程。

2,博爱是西方人在资本主义时期,工业文明时代,建立的一种价值观,根源在基督教,在西方,大家都信基督教,在上帝的面前,他们称为圣父的面前,人人都是兄弟姐妹,人人平等,博爱思想不主张“爱有等差"这种观点,爱熟人与爱陌生人一样,这种价值观有力地促进市场经济发展。

3,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墨家早就提过“兼爱"的观点与“博爱”是一个意思,当时被孟子骂墨家的兼爱是“无父无母”的东西,在农业文明时代,仁爱思想似乎更符合人性,但在工业文化时代,似乎博爱更好一些。

4,现代社会,经济交流频繁,与陌生人打交道情况很多,待人接物不能坚持亲戚朋友和陌生人区别对待的双重标准,这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

其他网友回答:

都是骗人的鬼话,哪里有什么仁义道德,博爱自由,天堂上帝,公平公正!都是尔虞我诈,里表不一的伪君子,不信,你问问自己吧!

其他网友回答:

中华文化才叫博爱、大爱,爱天、爱地、爱天下生灵!

人与天地和谐、自然万物和谐、人和生灵和谐!

西方的爱是有限的,是小爱,是弱肉强食的爱!并且西方文化的爱被上帝独揽!

其他网友回答:

分析下西方的博爱吧:

同一个“爱”字,其含义是不同的。产生于西方的博爱是受东方文化的影响,为什么这么认为呢?

1、在美国有个旧金山,那是因淘金而成的地区,那里有所著名的大学,是因淘金而富有的财主建立的,他为什么建这所学校?我不给答案,您可以去追察。

2、为什么在西方,富有的人至后期都做慈善?比如盖茨、巴菲特。

3、了解下西方宗教变革的历史,理解宗教之所谓信仰在西方社会的地位和作用。

据我认知,西方一切为了上帝,拥有财富可以向上帝赎罪。以前人们只能通过教主与神父与上帝通话,宗教改革后,人人可以直接与上帝通话了。这就是自由、平等、人权、博爱的土壤。博爱是上帝之爱,而人不可成为上帝。

中华文化是无神论,既使佛教中的“佛”也是人的比身,并人人可以成佛。“爱”在于人间,其才是真爱。

了解了东西方文化的根,我们才能了解世界的真象:1、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不是东方文化人理解的内含;2、西方国家为什么在我们看来是两个标准?因为内含不同;3、在中华民族复兴之时,我们应有文化自信,同时融化西方先进的文化加以丰富完善。

其他网友回答:

东西方文化没有本质区别,所有现象的发生只是观察角度的不同而己!东方文化即汉文化是以宏观角度观察世界万物,并且在这过程中希望能找到一个平衡点,以便于人们认识,把握这个世界!西方文明以微观入手,辩识世界万物间的区别和联系,彼此之间的相关度,以此为基点建立无数个庞大的微观群,再进入认识这个世界的规律!

东西文化的差异是有的,东方文化从宏观入手,容易在前提设定的严谨性上出问题,往往一个不科学的前提会造成一连串的失误,经常不注意个体的区别,在一个事物上适合的规律在其他事物上就不合适了!因此,东方文化应该借鉴西方文化中“实证主义”以验证规律的适应度和区间性。也就是要把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都运用起来,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世界万物!东方的仁义思想也是从宏观角度思考世界的,相信世界本来是善良的,公平的。但在现实中,也即微观中很多社会现象恰恰相反。从而动摇了仁义理念的社会根基,更动摇了人们对仁义礼智的追求!因此,仁义礼智信需要引入新的内容,才能更科学地反应社会的真正面貌!

西方文化从微观入手,容易立竿见影出实效。这种思维在某些领域也容易进入死角!宗教的产生需要这种狭隘的思维方式,乃至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统治彻底把文明推进绝路!因此,对于西方文化我们依然要用辨证的思维去辨别,绝对不能照搬照套!用“实证主义”精神验证自然科学是严谨的,但是不加条件地使用所有社会科学上,显然是教条式荒唐!

真正科学的文化精神是不分国别,不分区域的。更是多元化的复合体!人类一切文明是我们的有益养分,人类一切教训是我们的良师益友!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科学途径是我们追求的真正目标!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一直做仁义之事,在国内各种惠民政策,到非洲合作双赢。西方的博爱是一块吃人的假招牌,在世界各地除了殖民还是殖民。

其他网友回答:

西方的主张比较笼统,模糊!

东方的中华文明的主张比较具体,细化!

阿弥陀佛

其他网友回答:

西方的爱,是为了赎自己的罪。

中华的爱,是为了解别人的恨。

作为人自己本身,也有这两种特性。

标签: 仁义 西方文化 博爱 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