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和朱棣,都是夺位登基,都是一代大帝,为何朱棣的骂名却多了很多?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2>虽然都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夺取皇位,但李世民和朱棣使用的方法是截然不同的。一个通过宫廷事变,一个通过伏尸百万的战争。而夺得皇位后,两人对待朝廷旧臣的态度也大相径庭。

一、玄武门事变VS靖难之役

李世民夺权的玄武门事变,发生在长安城太极宫北门口,属于皇城内部的一场兵变。双方投入的兵力也就几千人,造成的伤亡人数也非常少,参与的人员也是与自己利益息息相关的文臣武将。这场皇族内的争斗只是少数利益相关人员的战场。而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就是通过伏尸百万的战争,从燕京到南京,从南京到全国,整个天下生灵涂炭。对于老百姓来说,你们老朱家谁当皇帝,跟天下百姓有什么关系?为了朱老四一个人的皇位,造成的是民间疾苦,荼毒生灵。所以,玄武门事变可以作为天下百姓的茶余饭后谈资,纯属娱乐。而靖难之役,则会惹得民怨愤起。

从性质上来说,这两件事也有本质上的区别。玄武门事变的目的是为了争储,并没有动摇皇权的根基。而靖难之役则是为了推倒正统皇帝篡位,属于一场不折不扣的叛乱。虽然都属于夺权,但朱棣的行为和儒家正统的皇权思想更加格格不入。

二、事变之后对于旧臣的态度,李世民和朱棣截然相反。

玄武门事变后第一天,李世民认为太子李建成的部下冯立、谢叔方等人虽然和李世民兵戎相见,但忠于前主,是难得的义士,赦免所有罪过。同时派人明示兵败逃亡的薛万彻让他回来,不再追究。太子洗马魏徵之前曾多次劝说太子李建成及早除去秦王李世民,但事变之后,却受到李世民器重,以礼相待,成为一代名臣。太子李建成的余党逃亡民间,遭到民间唯利是图之人揭发,但李世民宣布赦免,并不得互相揭发,否则以诬告罪论处。就这样,盛世明君的形象被建立了起来,同时,也显示了李世民在政治上的足够自信。

而朱棣攻破南京之后,对前臣的追杀可谓空前绝后。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都被灭族,其中方孝孺作为天下文人之楷模,在当时读书人心目中威望颇高,是个难得的治世之才,但由于朱棣嫉恨,遭灭十族之刑,连坐者高达800多人。朝廷旧臣几乎被其斩杀殆尽。在古代封建王朝,即便改朝换代,前朝旧臣也可以得到安置,不乏有前朝的治国能臣在新朝被委以重任。但朱老四没有这个心胸,也没有这个自信。不杀光杀绝,他睡不着觉。

李世民登基之后,国力日昌,天下太平,大唐盛世的局面真正到来。朱棣登基后,虽然也成就了天朝上国,但被叫作“永乐盛世”似乎还有不少争议。李世民留给后人的形象是敢做敢拼、有智有谋的一代“仁君”,而朱棣前期是“反贼”,登基之初是“暴君”,之后是“皇帝”。

其他网友回答:

两个人都是夺位登基这没错,但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 李世民的夺皇帝位损失比较小,仅仅是个“玄武门之变”死了没多少人,相对于老百姓并没有太多的影响。而燕王朱棣,是起兵所谓“清君侧”,大战辗转打了好久,死伤无数,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劳民伤财。
  •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李建成并没有登基,他们的老爹还活着,并且他们兄弟俩不管谁将来登基,对方都没有好果子吃!所谓拔刀相见,勇者胜!谁赢了谁是老大,谁才能活!反观朱棣,朱允炆已经登基,并且是官方认证,虽然建文帝对各位藩王们逼迫过紧,但是怎么说人家削你权,整你,那也是名正言顺,你造反就是你的不对了。还有就是朱允炆对老百姓那是相当的不错,也并没有劳民伤财的施政过失!所以朱棣属于造反名不正言不顺。

以上仅仅是对双方夺位上的粗浅观点,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武人诛身,文人诛心。

根本原因在于唐太宗善待大臣,以宽仁治国,笼络了士大夫阶层。而明成祖朱棣,这位一生不是在打架就是在打架路上的皇帝,可不是什么善茬,重典治国,当然名声不好了。

当然除去这个原因还有其他原因,接下来宋安之来说说。

虽然唐太宗李世民与明成祖朱棣的皇位都是通过不正当手段得来的,但是李世民比之朱棣要更具合法性。

因为唐太宗李世民是在夺嫡之战中发动政变,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

而朱棣属于是哥哥懿文太子病逝,朱标之子建文帝朱允炆登上皇位,成为正统性皇帝,以清君侧名义实为造反的篡位成为皇帝。

李世民属于是发动政变,朱棣属于是造反,后者自然属于是情节严重了。

而且不论史书是否有刻意美化李世民的成分,总之通过史书可以看出,唐高祖李渊并没有一碗水端平,并没有使太子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名分早定,甚至当李世民屡有战功时,承诺立他为太子,使李世民的期望越来越大。结果李渊却食言,最后只是史无前例的封了李世民一个天策上将的顶级武官官职,拥有自置官属的权力,但官职再大终究还是臣子。

正因为李渊的一碗水端不平,导致了李世民的不满,太子李建成对于李世民的猜忌,最后造成了兄弟自相残杀。

朱棣这个就不同了,李世民可以称之为唐朝最大的开国功臣,但朱棣并非如此,朱棣八岁时明朝就已经建立,他并没有什么惊世之功。

成年以后身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也是早早封为燕王,就藩北平。虽然在北平参与了两次北伐蒙古,立有大功,但并没有达到李世民那种高度,明太祖也不可能赏赐或者承诺他什么的。


更关键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并非是唐高祖李渊那般犹豫不决之人,早在明朝还没有开国之时,朱元璋就将继承人朱标的名分已定。1364年,朱元璋为吴王时,朱标为世子。1368年明朝开国,同年朱标被封为太子。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也是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总之就是坚定不移的要传位于长子朱标,朱标英年早逝,那么就传位朱标的下一代。

那么朱棣真的是一点无奈都没有吗,当然有了。李世民的无奈在于父亲李渊一碗水端不平,导致了长子李建成与次子李世民兄弟阋墙自相残杀。朱棣的无奈在于,建文帝朱允炆削藩近乎于杀藩,继位后短短几个月之内将周王、代王、齐王、湘王、岷王五位王爷或废为庶人或圈禁,其中湘王被逼的自焚而死。所以当建文帝对朱棣下手时,他自然没有坐以待毙。

当然相对于李世民的无奈,朱棣的这些无奈也不能掩盖他的篡位不正。

而且李世民善于笼络人心,以宽仁治国。像曾是太子李建成的旧臣魏征就被李世民重用,对于魏征的激烈言辞,也是虚心纳谏。朱棣这个打架皇帝可没有这么好说话,他继续了父亲朱元璋的重典治国,对于官员很是苛刻,像建文帝朱允炆的旧臣方孝孺不配合美化朱棣的合法性,便被朱棣杀死,家人流放。当然传到后世就成为了诛了方孝孺的十族。

所以武人诛身,文人诛心,到了后世,自然是明成祖朱棣骂名更多了。

其实仔细看看李世民和朱棣对于失败者家人的待遇,会发现朱棣远没有大家印象中那么残忍。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以后,不顾父亲李渊的苦苦相求,第一时间就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两人的后人全部杀死,还将这两位兄弟的妃嫔补充到后宫一些,大家觉得他残忍吗。

建文帝朱允炆虽然不知所踪。但朱棣并没有对朱允炆的后人斩尽杀绝。根据资料记载,朱棣将朱允炆的后人囚禁于凤阳高墙之内,直到五十多岁才放出,当时是“不识牛羊”,但追究活了下来。到了明孝宗弘治年间也可以见到朱允炆后人的相关记载,当时朱允炆的后人,还曾向朝廷上书要求给予厚待,结果当然是被仁厚的孝宗皇帝拒绝了,但建文帝朱允炆终究还是有后人留下了。

对比一下两人对待政敌的方式,唐太宗李世民毫无疑问更残忍,明成祖朱棣多少还给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留下后人,结果呢,朱棣骂名更多。只能说李世民宽仁治国,朱棣重典治国,后者自然被文人诛心了。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纠正一个错误,李世民不是夺位登基。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只不过是干掉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对于自己的父亲,唐高祖李渊,他是没有动的。李世民的登基是源于李渊的退位,且李渊退位后享受了一段舒舒服服的太上皇生活。

再回到题目,为什么李世民和李渊在后世的评价不相同。

首先,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虽然不是傻白甜,但从本质上来说,玄武门之变没有谁对谁错,就是一场赤裸裸的权力斗争,因此后人在价值上没有偏向性,再加上李世民对于这段历史的修改,很大程度上"欺骗"了后世;而朱棣则不痛,朱棣这是赤裸裸的谋朝篡位,根据记载,朱棣在朱标死后,对于皇位早就觊觎。觊觎不要紧,但只要付诸行动,那么性质就彻底变了,之前最多是有"不臣之心",但行动后,就成了彻彻底底的逆贼。因此,这个问题,再怎么美化,也是无济于事的。

最重要的,则是二人在成功之后的作为。李世民虽然在玄武门这件事上,的确做的不厚道,但至少他在当上皇帝后,证明了他的确能当一个好皇帝。对外他彻底击垮了突厥,开拓西域,征服高句丽,赢得了诸多少数民族的认同,被尊为"天可汗";对内轻徭薄赋,完善科举,勤修内政,在为君之道上,虽然后期有污点,但在大部分时期,李世民从善如流,亲贤臣远小人,开创了贞观之治。

而朱棣上台后,虽然也有一些利民的措施,但更多的是对经济的破坏。本身在靖难之役中便遭受重创的山东地区,在迁都时被强征民夫和钱粮,导致了其经济的进一步破坏,这也激发了著名的唐赛儿起义;在为君方面,朱棣一上台就滥杀,最著名的莫过于铁玄,不仅结局残忍,且妻女均被贬为官妓,可见朱棣的狠毒;而朱棣赖以说明"武德充沛"的北伐蒙古,实际上不过是雷声大雨点小,实际作用有限且劳民伤财,不仅如此,反而造成了明朝军力的疲敝,彻底失去了长城以北的势力,而蒙古高原的威胁,却依旧存在。

因此,这二人从能力上而言,根本不在一个档次,自然朱棣的名声不如李世民。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有些晚,简单说几句,想到哪儿说到哪儿。

他们夺位的性质不同,引发后果的严重性不同,夺位的正当程度也有不同。

李世民发动的是“玄武之变”属于政变性质,牵扯的人比较少,而朱棣的“靖难之役”毫无疑问属于内战级别,战争性质,无论靖难的借口是否真实,其实都是造反,并且最终通过武力夺取了政权。

被逼程度。朱棣不一定会死,甚至可以说以朱棣的头脑和建文帝所承受的压力(毕竟有自焚一家的情况,所以才有建文帝“勿使朕负杀叔之名”之语)根本不会死。但过得有多惨就不知道了。而李世民如果不反抗,必死无疑,李建成和李元吉会毫不犹豫的杀了他,没有任何其他结果。

李世民挣命反抗发动的玄武之变杀的不是皇帝,而是皇位接班人,而朱棣夺权直接面对的是名正言顺老朱亲自指定绝对合法的继承人,在位的皇帝,这很纯粹就是谋反,挑战正统。

发动过程。玄武之变牵扯面比较小,自然牵扯的人数也非常有限,而朱棣的靖难之役虽然算不上牵动全国吧,也已经差不多了,期间死伤无数。

玄武之变后,无论李世民如何对他两家家属,数量少,影响小,李建成和李元吉授首后,攻门的人群基本属于瞎咋呼,没啥大响动,后续没有更大的乱子出现,属于“平稳过渡”,“家属情绪比较稳定”,也没见谁寻死觅活的,一切都归于沉寂。朱棣靖难成功后,杀了个血流漂橹,人人自危,比如方孝孺,但说朱棣诛方孝孺十族那就太扯了。

夺权成功后,李唐改变的就是李渊归隐,安心造人,而朱允玟作为正统皇帝可是遭了秧,结果无非就是,烧死、出家,比李渊的结果悲惨很多。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以起事为分水岭,在此之前,多少人支持李世民,多少人支持朱棣,也就是基本面形态,李世民远比朱棣好的太多太多。为了身家性命很多官员选择了屈从,至少是闭嘴,但“诛十族”这种抹黑自然是少不了的。

从其自身原因来说,下手忒狠了些,想要达到同样的效果,未必这样,这也是遭人诟病主要原因之一,也可能是时不我待吧,根基不稳的情况下短期内再压制不住恐怕要出大事,有限程度体谅一下。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

这个问题描述的不准确。

朱棣是一代英主,但他的骂名并不多见,甚至不比李世民多。

↑朱棣是一代雄主↑

后世人评价朱棣,都会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他不是一个好人,但他一定是一个优秀的皇帝。

而且,从不同角度去看,你甚至无法得出他是个坏人的结论。

朱棣此人,性格是极端的,他对亲信以及忠诚于他的人,简直是仁慈的父亲,春天一样的温暖。对待敌人和反对自己的人,则是冷酷至极,用各种残酷的手段对付。

一个词形容:情绪化。

朱棣虽然有着极高的政治理性,但从骨子里,他是一个情绪化的人物,这样的人物当皇帝,一定是要搞大事情,大动作的,而且是对后代历史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的大动作!!

↑朱棣军事才能卓越↑

他的主要功绩有:

1. 北伐

从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到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14年的时间里,他进行了五次北伐,而且都是亲自率兵,取得巨大的军事成果,巩固了北方边境。

2. 建都北京

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从此北京这座城市真正成为世界级的大都市,留下无数珍贵的文物建筑,堪称中华文明史的一个象征,何其巨大的气魄与手笔!

3. 创造永乐盛世

这和虚假的康乾盛世有所不同,永乐年间,自信满满的明成祖朱棣,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精神气质,充满进取,他吏治清明,得因于他能够掌控官僚集团。他的思路也是正确的,重视并鼓励农业生产。

4. 经营边疆,扩展领土

刚柔并济,把周边大小国家安排的妥妥的。

↑郑和下西洋永载史册↑

5. 郑和七下西洋

这是展示国力的一次壮举,虽然非常耗费民力,但其影响力要以百年眼光来衡量。

6. 编制《永乐大典》

这个文化工程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堪称深远,《永乐大典》共22877卷,全书分为11095册,字数多达三亿七千多万,而且对所录书籍,未做任何删节!

单凭这一条,所谓康雍乾盛世年间的文字狱怎么好意思拿来作比较?

哪个盛世是做春秋大梦,岂不一目了然?

↑郑和下西洋离不开朱棣的强力支持↑

了解这些内容之后,你会发现,明成祖朱棣的历史评价绝不会差到哪去,骂名当然有,但骂名与他的成就相比,真是荧虫之火。

李世民开创贞观盛世,具体内容大家都知道,不展开细讲。

他的骂名主要集中在:杀害自己的同胞兄弟以及亲侄(包括尚在襁褓之中的婴儿);软禁父亲;娶了自己的弟媳,还和弟媳生了娃。总而言之,基本都是人伦道德方面的批评。

↑李世民的骂名主要集中在人伦道德方面↑

相比之下,朱棣对待朱允炆的后人,就没有留下这类把柄。

然而,评价一个帝王,和评价一个普通人是不一样的,不能单纯从道德角度评判。

有意思的是,李世民和朱棣都对历史进行了篡改,所以在评价他们的功业和人品时,这个因素也是要考虑进去的。

其他网友回答:

千载之下,骂名或英名,均源于其功业大小。朱棣与李世民相比,虽也算是一代大帝,但无论文治还是武功都还差得很多。李世民开创了大唐盛世,而大明近三百年统治,几无盛世之称。具体而论,有以下几点:

一、功业大小不同

李世民开创大唐盛世,史称贞观之治。据称在其统治期内,社会承平,四海归心,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千载之下犹令人向往。

朱棣的大明王朝不然,北有鞑靼扰边,蒙元遗留下势力不时南下,边疆不稳。对内治理,虽商品经济有所抬头,但经济的繁荣度并没有实现对前代的超越性发展。

二、治理方式不同

李世民刚柔相济,对外称兵耀武,但又适可而止,并不穷兵黩武,以致战败的少数民族首领甘愿带兵为唐征战。在对内治理上,亲贤臣,远小人,善于倾听不同意见,尤以胸怀博大纳谏著称,而魏征也成为有唐一代甚至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谏臣。文人得势,口碑自然好,留在历史上的名声就不会差到哪里去。

朱棣不同,他性格倔强,对内对外均以强势的面目出现。靖难之役中,杀人无算,有悖于儒家的不嗜杀原则,为后世诟病。且攻破南京后,又滥杀无辜,对忠于建文帝的一代文人种子方孝孺灭其九族,其残暴程度实在令人咋舌,文人的笔下对他肯定不会有什么好话。

三、夺权方式不同

李世民是与太子争储君之位,决战玄武门,杀掉对手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逼太祖李渊册立其为太子,不久让位,虽然也是流血的政变,但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并不太大,也没有过分杀戮,因而恶名未彰。

朱棣登上大位,是在其父朱元璋去世,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继位之后,帝位系从侄子手中夺得。而且他是通过战争的方式,时间前后长达四年之久,战火遍及南北,对社会的破坏性很大,且百姓涂炭,对忠于建文帝的将领痛下杀手,其中不少成为忠贞的代名词,如山东的铁铉等。

四、个人素质不同

李世民是大唐帝国建立的重要参与者,且立下了不世之功,他首倡起义,又身经百战,平定王世充、窦建德等割据势力,声望极隆!颇具登居大位的资望与呼声,况且他在秦王府网罗了不少天下英才,文有十八学士,武有尉迟敬德、侯君集、李靖等,故具备超出一般帝王的素养,甚至可谓天纵英才。

朱棣和李世民相比,属于小儿科,当其父朱元璋南征北战,平定天下之时,他还只是个毛孩子,在平定四方割据势力时,虽较英武,卓越战功则谈不上!惟成人后,在对北部少数民族战争中率军出征,立有战功,但与争霸天下的李世民相比,只算小飞一枚。因其缺乏血与火的淬炼,加之文治除编纂《永乐大典》外,并无极卓异处,故就个人整体素质言,比李世民差了不少。

综上,其功不如李,其恶远超李,又不善待文人,留下恶名骂名,自在情理之中。

其他网友回答:

李世民和朱棣都是篡位登基,李世民开创盛世,朱棣在位明朝也是非常的强大,李世民成为了千古名君,朱棣却背上了杀害侄儿,

我觉得我们看待这个问题应该从三个方面来综合分析:

一、李渊和朱元璋性格和能力上的区别;

二、李世民和朱棣各自的势力对比;

三、李世民和朱棣所面对的阻力分析。

由于两个人相处的时代和经历不同,我们分析的结果只取主要特点,进行对比,请诸位慢慢看来。

对比

李渊和朱元璋性格和能力上的区别

李渊出身高贵,七岁便袭封唐国公,而且他性格犹犹豫豫,又和隋朝皇帝关系不错,这也使得他对于隋朝的态度非常被动。他一方面不看好隋朝的局势,另一方面又不愿意背叛隋朝。他的性格适合守成,而不是开阔基业,当隋炀帝怀疑他结交豪杰的动机时,他很干脆怂了,连隋炀帝下的让他去朝见的圣旨都称病不去了,事后更是用酒色、收受贿赂的方式自污以求保存。


在起义和对待后代问题上,李渊也是很被动的。李世民平日里收拢农民起义军,他不可能不清楚这样做是怎样的后果,但他选择置身度外,保持沉默。李世民利用他晋阳宫监的身份设计了一出好戏,李世民让裴寂邀请李渊喝酒,并且找来了几个妃子陪酒,而李渊最终没有拒绝。酒一喝多事情就不对了,李渊僭越制度睡了妃子,此时他再也没法保持沉默,只有被动造反了。


长安城内,李渊已经成为了皇帝,而李建成和李世民的争斗才刚刚开始,在玄武门兵变之前,李渊又一次选择了沉默,然后被动接受结果。

朱元璋不同,他出身平民,衣不遮身、食不果腹,开局没有一条狗,只有一个破碗。小时候的日子虽然很苦,但父母俱在,还有疼他的哥嫂,也勉强可以坚持下去。但无奈祸不单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老天觉得朱元璋所受的苦难不够。


于是,1343年,濠州发生了一连串的灾难,旱灾、蝗灾、瘟疫给这疮痍的大地再添上一笔沟壑。朱元璋的大哥、父母在灾害中不幸去世,而他却连给父母处理后事的能力都没有,买不起棺材、找不到墓地。这个时候还是邻居刘继祖给了他们一块田地,然后用一卷破席子草草处理了父母的后事。


那一年,他走出了自己的家乡。一个心里怀揣着要改变自己命运的少年踏出了他的第一步,他给地主放过牛、当过乞丐、做过和尚、当过小兵,而他绝对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职业终点竟然是帝国的开国皇帝。


朱元璋很弱小,他的敌人大元帝国、张士诚、陈友谅都比他强大,可最后的胜利者却是他。这是一个复杂的男人,在沙场上他一马当先,丝毫不惧敌人的强大;面对贪官,他杀其人、剥其皮,百姓称快;面对百姓,他轻薄赋税、与民休息。有功者赏,有过者罚,手下将领对他忠心耿耿,百姓也为他欢呼。


他想起父母的经历,对无家可归者,实行“保障房”试点,是世界最早的国家免费福利公房。除此之外,他还设立了免费养老院(养济院)、免费医院(漏泽园)和免费公墓(养济院)。

李世民和朱棣对比

李世民

李世民从设计李渊起事起,便一直在前方浴血奋战。在李唐王朝的政权中,李世民西平薛家父子,北败宋金刚、刘武周,又歼灭了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集团,重创窦建德余部刘黑闼和山东的徐圆朗。


李世民的军功无疑远远高于太子李建成,再加上他对待部下非常和善,有功必赏,可以说朝里朝外都有着很高的声望。


李渊下令李世民可以在天策府设立官署之后,更是如虎添翼,以天策府为核心,开设文学馆,跟随他的班子这下子就齐全了。


我们来看看天策府都有哪些人才:褚亮、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薛收、姚思廉、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勖等等。

而太子李建成一方却显得十分凄凉,太子身边负责计时的亲信王晊都选择了背叛他。

朱棣

朱元璋在外征战时,朱棣还是孩童,那时候的他错过了建立威信最好的时刻。等到他开始参与朱元璋的军事集团时已经21岁,此时的他从能力和威望上显然都不能让朱元璋的老臣对他高看一眼。


朱元璋在时,他是万万不敢造次。

按明太祖规定,每个藩王领兵一万六千人,而此时朱棣要一边防止蒙古士兵,一边防止自己的侄儿。朱允炆采取削藩的做法本身就引起藩王不满,朱棣就借此以清君侧为缘由,拉拢朵颜三卫,联合其余势力推翻了自己侄儿的统治。

朱棣和李世民的差距最主要还是体现在李渊和朱元璋的经历上,朱棣夺的是自己侄儿的皇位,而李世民夺的是自己的哥哥的位子,何况李世民根本没有直接称帝,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呢?

其他网友回答:

<2>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我们先仔细分析一下两人的做事的细节

唐太宗李世民夺位后开创“贞观之治”,开疆扩土不在话下,为盛唐打下坚实基础。朱棣北击蒙古拓展明王朝的生存空间,更有郑和七下西洋,编著《永乐大典》,文治武功那也是没的说。我们要分析分析他们夺位的动机、过程以及成功后的处理上进行对比。

夺位起因的对比

一、玄武门之变

秦王李世民征战四方,平定天下,对大唐来说是不世之功。太子李建成感觉自己的地位不保,献媚李渊后宫,动摇了李世民在李渊心中的形象。李世民感觉到生命受到威胁,他手下的将军谋士也感觉到了威胁。629年6月29日和7月1日,太白金星在白天出现于天空正南方的午位,按照古人的看法,这是“变天”的象征,是暴发革命或当权者更迭的前兆,代表要发生大事了。太白金星出现的位置正好是秦王府,谋士秘奏这是秦王将要得到天下的预兆。李世民买通皇宫侍卫,在7月2日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成功成为太子。(贞观长歌中的李世民)

二、“靖难之役”

建文帝朱允炆登帝位后,采取大臣的建议,对各地的藩王进行“削藩”。此时西北的宁王带甲兵8万,燕王朱棣可以节制明朝守卫北方和东北边疆的将士,藩王势力太大。“削藩”一出,燕王朱棣随即起兵反抗,历经四年,攻破南京,建文帝失踪。史称“靖难之役”。

三、动因不一样。李世民发动兵变是兄弟之争,权利之争。李世民的功劳很大,部署众多,一旦取胜具有绝对优势的舆论压力。反观朱棣,本来是藩王,建文帝削藩是正常的举动,稍有受压,随即造反,明显是对着帝位而去的,显得名不正言不顺,怎么说也改变不了的。(朱棣剧照)

夺位过程对比

一、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参与者不过几千人,发生激战的地方有两个地方:一是玄武门,二是秦王府。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部队进攻的是这两个地方,当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扔下玄武门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部队随即散去。过程很短只有一天,整个兵变死亡100多人。兵变的时间成本和将士阵亡的成本非常低,可以称之为短平快。

二、靖难之役。靖难之役自1399年一直打到1402年才决出胜负,拒不完全统计,死伤达到50万以上,途径数省之地,可以称之为血腥的夺位战争。(靖难之役形势图)纵观整个战争历时四年之久,死亡众多,波及人员和地区非常广。

两相对比,有云泥之别。

夺位后的处理敌对方对比

一、李世民的处理

1.李世民政变成功后,将太子李建成的五个儿子和李元吉的五个儿子全部杀死,凡是男丁一个不留。妇孺大部分充入李世民后宫。最出名是把李元吉的媳妇杨氏做自己的妾室,没有封号,但是被称为“巢剌王妃”,估计李世民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吧。

2.对李建成和李元吉100多位亲信的处理上,李世民决定全部杀死,尤其是魏征。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尉迟恭再三争辩说:“罪孽都是两个元凶所犯,而他们已经伏诛了,倘若还要牵连他们的党羽,就不是谋求安定的做法了!” ,李世民从谏如流,停止追杀余党。政变当天,李世民借用高祖名义,颁布诏书大赦天下,叛逆的罪名只加给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对其余的党羽,一概不加追究。

3.薛万彻、冯立、谢叔方三人是李建成手下的著名战将,他们在玄武门之变中,攻击秦王府和玄武门,李世民先后赦免了三人。太子建成的谋士魏征曾经屡次出策杀李世民,但是李世民也赦免了。

二、朱棣的处理

1.建文帝在南京城破后,不知所踪,朱棣伪造现场,说建文帝死于大火。

2.诛杀建文帝朝臣。著名的有齐泰、黄子澄、方孝孺、景清、铁铉等被灭族。其中方孝孺受牵连而死者共873人,充军等罪者千余人。因黄子澄受牵连的有345人。建文旧臣被杀或者流放者众多。真正做到了顺我者生,逆我者亡。

3.将建文旧臣的妻女基本上都被打成“乐户”,这是贱民等级的户籍。直到清朝的雍正皇帝才将这些“乐户”的贱籍废除,成为普通老百姓。

对比下,李世民更显帝王的度量,而朱棣显得太小家子气,波及太广,言论自在人心,想不被人诟病也难了。

距今历史时间的对比

玄武门之变距今1392年,“靖难之役”距今616年,相距较远的历史年代的记载和传说湮灭的可能性大,而较近的反而记录的比较清晰。可能稍稍有这麽一点原因,但绝对不是主要的。

朱棣强行迁都北京

朱棣发动靖难,在南方士族的心理,他的地位是不合法的。他决定迁都,无非两个原因:第一,将都城建设在边疆地区,所谓的“天子守国门”;第二、南方士族根本上不认可朱棣,为了稳固统治迁都。真正在北京稳定下来,到了1427年明英宗时期才真正确定北京为都城。

迁都更是影响了大批的南方士族的思想以及当地士绅的利益,诟病自然不会断绝了。



两相对比之下,朱棣的骂名多了很多也属于正常的了


其他网友回答:

这里有很多不一样的前置条件和后续动作的。

1、李建成只是太子,没有登记。而朱允炆已经合法登基了,并且统治了大明朝4年。干掉一个太子,和干掉一个皇帝,这是截然不同的性质。

2、历史上为了皇权,兄弟手足相残,司空见惯。但是叔叔多去侄子的皇位,这样的案例,就少的多了。正统之位,已经到了侄子一脉,叔叔就是旁系了,除非侄子断子绝孙,否则皇位继承,就再也没有叔叔的戏了。所以,叔叔夺取侄子的皇位,会比手足相残,更让人痛恨。

3、夺权的口号不同,李世民成功塑造了一个很好的发兵理由,朱棣却很勉强。李世民是开国元勋,享有非常高的地位,他是以太子淫乱后宫母妃为由起兵。而朱棣却是大明一统江山之后的守城之主,威望虽有,毕竟不是开国元勋,并无很大的军功。而他起兵的旗号,是清君侧。也就是说,朱棣并不否定朱允炆的皇帝合法性,并且也不认为朱允炆有什么过错,而是他的身边,有一帮奸臣而已。他起兵是帮助侄子清除奸臣乱子。这个理由夺帝位,就太扯淡了,赤裸裸的夺权嘛。

4、李世民只是诛杀两个弟弟的家人,株连范围比较小,牵涉的范围很小。而朱棣却是一路杀过来的,并且在夺取帝位后,大肆屠杀前朝遗老,落下一个暴君的形象。

5、后世史书的记录上,李世民成功的将自己洗白,抹黑了李建成,从而给自己的夺权塑造了足够的合法合理性。而朱棣却不同了,他得罪了天下读书人,骂他的人就多了。

标签: 朱棣 夺位 骂名 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