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手不好,《兰亭序》也会成《爨宝子碑》,刻手好,东魏也会有赵孟頫吗?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不知所云。刻石工匠、《爨宝子》和《兰亭序》,赵孟頫……这些一连串的东西。

《兰亭序》是刻手刻的好?还是不好?这个好像和赵孟頫没有相干吧!《兰亭序》也不是刻手雕刻出来的啊!

我发现一个问题,搞书法的人历史本应比常人要多了解一些。但非常遗憾,一些书法专家学者,对南北朝的认识象真空一样的欠缺。总把魏碑扯进来当连续东晋至隋唐的承接纽带关系。

我先给大家说一个比较有清晰概念朝代。宋朝与辽、金。这个大家都知道,宋一一辽、宋一一金,在当时是敌对关系。南北朝就是和南宋时期相类似。北方为北方民族政权控制,南方为汉人政权控制。他们的关系是敌对的。南方的政权分别为宋、齐、梁、陈。加上魏、晋,史称六朝。隋唐书法继承的是六朝书法,和魏碑无关。或许有人奇怪,既然六朝包括魏,怎么和魏碑无关呢?

此魏非彼魏。六朝中的魏,是曹魏。与南北朝时期的北魏不是一个概念。

在清代咸丰、同治时期,兴起了碑学,魏碑在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等人的推崇下,登上了书法的殿堂。在这以前,没有人会去学魏碑。我们在历代书法理论中,没有魏碑的只言片语的论述。为什么?因为那不是自己的文化。它是别人的东西。在所有的古代刻帖中,没有任何一部字帖中收录有魏碑字体。这不是说魏碑当中没有优秀的作品。而是魏碑在当时,属于别的国家。

把王羲之的《兰亭序》归于刻手的技术,不知道沙孟海是怎么想的。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一人。这件事情比想象中的复杂,沙孟海先生的《两晋南北朝书迹的写体与刻体兰亭帖争论的关键问题》文章在特定时间的特定事件。

沙孟海在特定的事件对于某个问题表达观点,这样的话不足尽信。

仅仅从题目中就出现了沙孟海、《兰亭序》、《爨宝子碑》、赵孟頫。这件事情还和几十年前的“兰亭论辩”有一定的关系。

沙孟海(1900年—1992年),原名文若,字孟海。曾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浙江美术学院教授、西泠印社社长、西泠书画院院长、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沙孟海书法的取法是什么方向的呢?

北京大学教授陈玉龙曾评价:“纵观20世纪中国书坛,真正凭深厚书法功力胜出,达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数康有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几人。”

康有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的书法取法,不同《兰亭集序》和赵孟頫。

什么是兰亭论辩?

兰亭论辩是新中国以来书法史上的一次关于《兰亭集序》真伪的讨论。

沙孟海先生这一篇《两晋南北朝书迹的写体与刻体兰亭帖争论的关键问题》,就是在这个特定时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的方向。

关于《爨宝子碑》。

《爨宝子碑》全称《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墓碑》,此碑刻于东晋太亨四年,即义熙元年(公元405年)。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出土于云南曲靖南70里扬旗田。碑高190厘米,宽71厘米。

特别注意:王羲之生卒:一说公元303-361,一说公元321-379。《爨宝子碑》立于公元405年。《兰亭集序》和《爨宝子碑》算是同一时期的。

当时兰亭论辩,讨论《兰亭集序》的种种,当然包括真伪,或者到底多少资料不准确,不正确。

一人有感

这件事情是一个特定事件,各有各的观点。当时就各有观点,如果想要了解,可以收集当时的一些资料。

东魏时代想要出现赵孟頫是没有可能的,东魏(公元534年―公元550年)北朝朝代之一,从北魏分裂出来。

我个人非常喜欢王羲之和赵孟頫一脉的书法。

书法当然会有讨论,你有的观点,我有我的看法。但是在某个特定事件中,需要多收集一些资料再做判断。

以我的知识,尽可能地客观求真。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舍。如有补充,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进步。

我是一人,喜欢书画和艺术相关,关注我。19年12月28日沪。

其他网友回答:

请朋友们提出问题要严谨。你的提法实在太烂!《兰亭序》就是《兰亭序》,《爨宝子碑》就是《爨宝子碑》,刻的好坏也不会互变。不过倒是知道你要表达的意思。刻石高手能还原墨迹,无雕琢痕迹,反之,雕琢痕迹会掩盖墨迹,使书法原作面目皆非。尤其魏碑(北魏石刻),有些字雕琢痕迹明显,给后世学书临习造成了误解,这倒是真的。所以我们在临习碑帖时,要认真揣摩、判断:哪些是雕琢痕迹,临摹时剔除它,还原到墨迹上去。能够识别者,说明具备了一定的读帖能力。

其他网友回答:

大凡当朝名家书碑都有专门人镌刻。大都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和原迹不会有差别。所差只是点画重叠处的层次感而已。都不要把刻与写理解成误之千里。

其他网友回答:

写得好不如刻得好,不过写得好更关键。我相信向美之心是共性!










其他网友回答:

笔是笔,刀是刀,刻意混淆,本来就是毛病。

标签: 赵孟頫 爨宝子碑 兰亭序 沙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