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书馆没出大家,但是整个唐王朝出了不少大家,除了虞世南,欧阳询,褚河南,还有张旭,怀素,颜真卿等等。唐太宗还是立功了。
其他网友回答:为什么唐太宗李世民请书法大家虞世南、褚遂良当校长的弘文书馆没教出一个大书法家?
关于这个问题说复杂也可以,说简单也可以。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虞世南和褚遂良吧!
虞世南和褚遂良都是初唐四大家,虞世南其诗风与书风相似,清丽中透着刚健。虞世南在书法创作上有独到的见解。他说"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其道同鲁庙之器,虚则欹,满则覆,中则正,正者冲和之谓地。”他的代表作《孔子庙堂碑》,就是他的这种中和审美原则的实践。
褚遂良其书初学虞世南,后学二王,且融会汉隶,体势劲逸,字形方扁,点画较细,一波三折。节奏鲜明,又往往比行入楷,有流畅飞动之致。传世书法作品有《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大字阴符经》等等。
唐太宗请虞世南、褚遂良当校长的弘文书馆没教出一个大书法家,是因为弘文书馆的学生只得虞世南和褚遂良的五层功力。虞世南的外孙陆澜之的行书隽美超群,陆澜之和褚遂良都是虞世南的出类拨萃的大书法家。颜真卿专学褚遂良的楷书,成为一位承前启后、变古开今的书法大师!
弘文馆,教的不是书法,书法在弘文馆,可以请教学习,但不是主要学习内容。
弘文馆原是唐高祖李渊所建,名为“修文馆”。唐太宗李世民继位,更名为弘文馆。学生均为室室和朝庭要员的子弟。学习的内容为安邦治国的经略。
虞世南,凌霄阁功臣,深得李世民信赖。李世民称赞虞世南有“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书翰即书法。他是更名为弘文馆后的首任馆长。在弘文供职的人还有房玄龄,杜如晦,于志宁等人。弘文馆的设立,为的是荟聚英才,招贤纳士。同时开拓文化,编撰文史,书籍整理,收藏等。
书法在唐代,由于帝王的重视,发展到了一个全盛的高峰。他们从小读书开始就要学习书法。到了弘文馆这个级别,书法不再是他们学习的内容了。
褚遂良在唐代著名书法家中,官职是最高的一个,他在弘文馆工作过,但那时还年轻,在书法方面得到过虞世南的指导。但他没有当任过弘文馆馆长。在虞世南去世后,唐太宗李世民叹息道:“无人能与我论书矣”!在魏征的举荐下,褚遂良到了李世民身边做了侍书郎。在李世民收集王羲之书翰时,经褚遂良检挍的王羲之书札,没有一件伪作能混过去。
唐代书法名家辈出,初唐: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陆柬之,薛谡,李世民等,中唐:李邕,张旭,颜真卿,乌彤,怀素,孙过庭,李隆基等,晚唐:柳公权,裴休等,这是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大家,还有许多未知名的大师级别的书法家!
其他网友回答:唐武德四年(621年)置修文馆于门下省,九年,太宗即位,改名弘文馆,召集天下贤士,号称“十八学士”,有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陆德明、孔颖达、虞世南、褚遂良等名流。
弘文馆聚书二十余万册,置学士,负责校正图藉,教授生徒;遇朝廷有制度沿革,礼仪轻重时,得以参议;置校书郎,负责校理典藉,刊正错谬;设馆主(校长)一人,总领馆物;学生数十名,皆选皇族贵戚及高级京官子弟,师事学士受经史书法。
虞世南、禇遂良曾先后担任弘文馆馆主(校长)一职,他俩都是当时的书法大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可为什么这么高级别的老师,却没有教出一个书法大家呢?
一是弘文馆招收的学生都是皇亲国戚及高级京官子弟,大多是纨绔子弟。且入学年龄为14~19岁,基本已经定型,学习新的东西有一定困难。(这也是为什么今天提倡早教的原因)。
二是书法这东西与诗歌、绘画、音乐一样,要达到顶级成为大家,需要一定的天赋。俗语说得好“三分靠天,七分靠人”,没有天份的人,再努力也只是小有成就,不可能成为大家。
威海链 » 为啥唐太宗请虞世南褚遂良当校长的弘文书馆没教出一个大书法家?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