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书法作品是作者的人格魅力、作品思想内涵重要,还是作品本身技术重要?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务实地讲,当然是后者更重要,但前者也属于书法艺术本身所涵盖的要素。

书法首先是技而后才有艺的观点是理性的,经得起历史检验。一幅作品之所以能够谓之书法,技能技法是基础,也是逻辑起点。虽然书法中有文化、有性情、有历史甚至有哲学,但老庄孔孟这些至圣至贤的字未必就是好书法。当然,书法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不学无术之人、屠狗莽夫之辈,也是不可能写出好的书法作品来的。

〔王羲之干呕帖〕


当我们抛开作者本身的名气,从文学、哲理、书法的角度综合去审视一幅作品时,即便书法作品的内容并无精彩的内涵,甚至只是流水帐一样的普通文字,如果书写的技法技能高妙绝伦,便一定是当之无愧的好书法。反之,即便作者的身份是圣人贤人伟人,笔下的内容无论有多么惊天动地,如果技法技能都不过关,也是毫无书法艺术可言的。

〔王羲之《哀祸帖》〕

如今很多人把书法文艺化、哲学化、虚无化,总是在强调文化情怀,以文化论书法,但凡是古代的名人、文人,无论字写得如何蹩脚难堪,仍将其奉为神灵顶礼膜拜,这是十分荒谬而滑稽的。书法离开了实用性也就没了文化,书法离开了技能技法的硬件支撑,都不过是乱七八糟的“鬼画符”。

〔张旭肚痛帖〕

很重要的一点需要申明,技法技能不是机械的一成不变的。很多人一提到重视技能技法,就觉得应该力挺田英章,我并不这么看。田英章楷书有特色也有局限,他还代表不了书法的技能与技法。技法技能无极限,也更不可能成为一种固定的套路。书法造诣必须变中求进,永无止境,而书艺的精进必须以技能技法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

〔杨凝式韮花帖〕


抱庸浅谈。

其他网友回答:

先器识而后文艺!你说哪个重要,,,?!

其他网友回答:

单纯有哪一方面的成就和或造诣都应受到尊重和认可,但毫无疑问,兼而有之更重要。

一、书艺人格双绝案例举要

王羲之技术炉火纯青,人格魅力也十分受人称道。颜真卿是如此,弘一大师也是如此。 张芝爱好书法骨气也为人称道,官方征召不就,可谓又一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经典事例。傅山先生医术精湛,为民造福妙手回春,作为遗民他有骨气和操守,坚决不与清政府合作也受到世人的认同。赵朴初先生、启功先生也都是如此。

二、书艺佳人品差反例举要

唐代大书法家钟绍京小楷精彩,但人格魅力却要大打折扣,所以历来受人诟病。唐代欧阳询书法艺术高妙,但人格微瑕,所以有文人写小说传奇影射他为野人白猿的后代。宋代蔡京的书法很好,但他是不折不扣的奸臣,与其父绝交与其兄弟不和故有人认为宋四家是有他的,因为人品太差被剔除掉了。高俅除了踢球也善书法。元代赵孟頫作为赵宋后裔入仕元朝为人所不耻,明代董其昌人品堪忧,清代康有为晚节不保,这些人在人格魅力上的缺憾的确对其艺术的影响起到了重要抑制作用。

三、书艺一般人格有魅力举要



这个类型现当代比较常见。古代人一般都是技术上杠杠的,才能被称为书法家。鲁迅先生不以书法名世,但是他的作品受人尊敬。当然技术水平文化含量恕我直言,比一些大书法家强不知多少倍。毛主席书法技术上有待斟酌,但人格魅力大字的气魄也大。欧阳中石先生书法一般,因人品好故书法也受到重视。

四、书法技术人品双差略论

这一类奇葩较多,就不上图了,免得生事端。因为利欲熏心故多巧媚,逢迎谄媚讨好的技巧往往让人觉得矫揉造作,没有真情实感也没有文化内涵。人品差故作品也完美诠释了假大空,在这一层面上来说,“书如其人”的论断再次呈现了合理性。

其他网友回答:

说到书法,首先这件作品要具有书法的元素。总不能把具有人格魅力的人写的字全都按书法作品去看待。

书法家中有品行高尚的人,也有既不高尚,也不低贱,和普通大众一样的品行。具有人格魅力的人,他可能善书法,也可以不善书法。书法不是我们这个时代必须具备的技能。不能把作者的纪念价值与书法相混淆。

古代的人我们不说。因为书法在古代是读书人的吃饭的本钱。所有著名的古代书法家,都是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材。今天的人,因书法不是我们必须掌握的技能,有德行,有才华的人,他们并不一定善于书法。但很多德高望重的人,他们的字迹一样会被人珍藏。这种纪念意义的珍藏,和书法无关。

我们现在往往会把珍藏纪念的东西,就往书法作品去套。如果不讲书法的元素,只要品行高尚,文彩风流,他们随便写的字就是书法作品的话,那么真的对不起无间寒暑,潜心翰墨的书法家啊!

书法作品是讲法度的。虽然说,书无定法,这无定法,表示的是书法没有固定的一种方法,它有无数种法,但万变不离其宗。提顿挫折,在每件书法作品中都不能少的元素。会应用的组合方法越多,书法作品表现的笔法就越精妙。不会书法的人,按下毛笔写。精于书法的人,提着毛笔写。会与不会,就在提按之间。无定法,不等于不要法。

退一步讲,既然说到德行,人格魅力自然是德行高尚的人。一个自吹自擂的人,自然和德行高尚挨不上边。品行低劣的人,也有善于书法的人。如赵高、蔡京、秦桧、严嵩、和珅等人,他们虽工于书法,却不为人所重。

究竟是人格魅力?还是书法本身?其实,二者是合为一体的。缺少了哪一样都不行。

其他网友回答:

职位重要么

其他网友回答:

要想弄懂这题意,首先要知道“名人书法“和“书法名人“的真实意义,才能知道“重要”在哪里。

以名人写的字,虽算不上书法,但在政治和其他方面知名度很高,那么他也就成了“名人书法家”,从这一面来讲,他的知名度就是身份及品格的重要了。而靠书法成名,他就是位“书法名人“,又从这一面来讲,当然是书法作品重要了。一家之言,未免偏颇。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

这个问题,是历史上一直有讨论的问题。概括起来,不外乎三个结论1.人品第一论。没有人品,书艺最好也PASS。2.纯书艺论。书法技艺评比,当然以书法技艺水平来比,其它外加的因素,无关书艺。3.兼顾书艺和人品论。

本人倾向于第三种,即兼顾书艺和人品。在书艺差不多的情况下,人品优者,其书艺更应该受到追捧。

因为,既然评书艺,那么首先看其书法艺术水平和技能!各体皆能,或书画诗書全能,且尤擅某体,那么,这就是高层次的书法大家!然后,分析观察其人品(具体评价参考指标及依据仍需斟酌)!人品不行,则往后靠移动!可以肯定其技艺水平,但总体评估就要靠后!这不是“人品第一论”(人品一票否决制,人品不行,书艺免谈)。

实际上,“人品第一论”,本身已经承认其书艺的水平,只是口头不承认而已!既然评书艺,肯定是书艺水平很高的人来接受评比。因此实际已经承认其书法水准了。比如董其昌等!而学习的东西,学的是技艺,而不是人品,因此,完全因人废字,不可取!用别的领域的人事来类比,比如林彪打仗一把好手,晚节不保,最后“篡党夺权”,但解放战争的功劳和指挥打仗的水平,是不可否认的!对吧?!

“纯书艺论”,这点也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常常有“字如其人”的,那么谁会对人品不管不问!而只重书法技艺?这种倾向,我想大部分人不会接受!

因此,只有第三种态度是靠谱的!那就是“书艺人品兼顾论”!只有这样才能学好技艺,又能懂得如何做人!做个正直的富有正能量有用的人!

其他网友回答:

一个是荤菜,一个是素食。都会有喜欢单边的受众,最好的是都吃,都吃好,都吃好的!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古人早就有定论,叫做“名人字画”。

能成为名人的人一定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而技术、学问、才华等东西都是人格魅力的自带产品。字因人而贵,就这么简单。

如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丶苏东坡的《寒食帖》分别代表了行书界的最高峰,这三人不但是个大名人,他们的才华史料都有记戴。而他们的人格魅力常人更是学不来的。

如王羲之那士大夫特有的调子写下了《兰亭序》,颜真卿朴实的性格加上激忿的情绪写出了《祭侄稿》,苏东坡被贬下放黄洲后的人生感叹《寒食帖》,说以上故事本来只是以上三人作品的背景资料。没想到的是,书法爱好者尽然把一个偶然为之的当成了”书法秘笈”用来研究。

这种遇然性的《兰亭序》,就连王羲之本人再也写不出来了,傻傻的还以为是掌握了书法秘笈呢。实际上王羲之把写好书法的秘密告知了家人,必须练习《篆书》。

这才是王羲之真正的“书法秘笈”,当有了强大的控笔能力后,怎么写字很会有。

技止于道也就自然而生……

屋檐漏、锥画沙、金石气这种自然现象,最终都是在人的有意无意表现间完成。


标签: 人格魅力 书法作品 书法 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