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翰墨今香。《三门记》和《胆巴碑》是赵孟頫碑版大楷的代表作,但作品完成的时间,中间相隔多年。在这期间赵孟頫书法一直还在进步,因此两者之间的风格真的相差还是蛮多的。而且肯定地说,赵孟頫没有学过魏碑,二者表现出来的一些用笔的方折跟魏碑没什么关系的。
《三门记》
《三门记》完成于大德七年(1303)年,这个时期正好是赵氏楷书风格的逐渐形成期,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面貌。这个时期有一个人对赵孟頫的影响很大,此人就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李邕,特别是李邕的《岳麓寺碑》。
李邕的书法是二王一脉书法,他在学习二王书法的基础上,有融入了一些北碑的书法特点,抛弃了北碑书法中的用笔呆板,而留下了其厚重的一面。
因此赵孟頫因为学李邕的《岳麓寺碑》而兼具了一些魏碑的影子,这可能是后人怀疑赵孟頫曾学习魏碑的缘故吧。
李邕《岳麓寺碑》
对比《三门记》与《岳麓寺碑》就会发现有很多相似之处,董其昌跋曰:
“熟视李北海《岳麓寺碑》,乃知此碑之逼真,犹是集贤偏师耳。”《三门记》虽然是碑版楷书,然楷书中寓行书,赵孟頫去除了李邕书法中攲侧劲利而变得更加浑厚方正、端庄典雅,《三门记》气势雄伟而不失灵便。明代的艺术鉴赏家李日华曾说:
“文敏此碑,有泰和之朗而无其佻,有季海之重而无其钝,不用平原面目而含其精神,天下赵碑第一。”这个评价还是相当高的。
所以,我们说从《三门记》开始,赵孟頫的大楷已经开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也就是后世我们说的“赵体”楷书。
《湖州妙严寺记》
但是,赵孟頫并没有停止学习进步的脚步,还在不断学习前贤的精华。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他博采广收,不断充实变化自己的书风。例如再稍晚时期的《妙严寺记》就能看出其吸收了柳公权书法的结体,与《三门记》相比,字形变得修长了。而之后的碑版楷书基本上都是这样。
《胆巴碑》更加的人书俱老,用笔流畅而不失严谨,点画呼应顾盼、承接自然,结体上也匀称舒适、比例合度、风姿绰约,被后世书家认为此碑是赵孟頫楷书中的第一。
《胆巴碑》
“赵体”楷书与唐代楷书相比,用笔上简化了很多,又融入了行书笔意,变藏锋为露锋,转折处变顿笔调锋为转笔直下,变方折为圆转,这都是受智永和李邕的影响,加强了点画之间的联系顾盼,显得生动活泼。
启功先生说:
“至于碑版之书,昔人视为难事。以其为昭示于人也,故体贵庄严,而字宜明晰。往往得在整齐,失在板滞。赵氏独能运晋唐流丽之笔,于擘窠大字之中,此其所以尤难逮及也。”从正面肯定了赵孟頫碑版楷书的成就,即是将圆转流丽的笔法运用到碑版之中而赋予生气。这是赵氏楷书的最大特点。
《三门记》因为是“赵体”变革初期的作品,风格还没稳定下来,因此学习赵书我推荐从《胆巴碑》或者《湖州妙严寺记》或《昆山淮云院记》。以上是翰墨今香个人浅见,不对之处还望指正,感谢大家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胆巴碑》和《三门记》有很大的不同,是不是赵孟頫也学习过魏碑?
《胆巴碑》和《三门记》的确有非常大的“不同”,但是,这个不同,是打引号的。
《胆巴碑》是赵孟頫六十三岁时的作品。正值赵孟頫书艺的颠峰时期。其用笔折转顿挫,如良匠理材,不露斧斤之迹。笔到法随,妍丽丰润。《三门记》则是赵孟頫四十九岁书写的,正值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在用笔上刚健劲利,与巛胆巴碑》的圆润相比,显得威猛有余而遒丽不足。
这是非常符合一个人的书法成长过程的。写《三门记》时与《胆巴碑》的间隔达十四年之之,如果一样才是怪事。没有任何一个人在相距十多年的时间里写的字是相同的。这个第一问。
赵孟頫有没有学习过魏碑?我向你保证,赵孟頫没有学过魏碑。魏碑是在晚清的时候才有人开始学习的。在以前的朝代,没有人会学习魏碑。即便是在当时,除了北方鲜卑族统治的地区,南方的宋、齐、梁、陈,继承的是东晋王羲之一脉的书法体系。而隋唐书法,则是把南方的帖学视为正脉。
在现在看南北朝,是两个分裂的统治集团相对峙。在当时南方集团可不是这么看。他们是被北方统治者侵占了自己的地盘,不得已而退守南方。为什么历代法帖之中见不到魏碑?因为魏碑不属于正脉。魏碑,是被同化了的产物。是鲜卑族,匈奴,羯,羌,氐等民族汉化的见证。只有他们学习汉文化,没有汉文化向不发达民族文化学习的道理。魏碑自然没有人学习。
其他网友回答:赵孟頫的书法集诸家之长,有的取法魏碑,有的源于晋唐,善工写经体、碑文体,尤擅行楷、行书
其他网友回答:一个人再怎么也不会有太大的区别。三门记结体方阔,胆巴碑苍秀。三门记更容易入门。
其他网友回答:三门记是赵孟頫40岁左右的作品,点画规矩,结体方正,用笔清晰,笔锋凌利,没有习气,适合初学,体会笔法。胆巴碑是赵晚年作品,结体与中年明显不同,结字偏长,更要紧结实,行笔速度快,笔锋多藏,赵体风貌俱足,不适合初学。
威海链 » 《三门记》和《胆巴帖》真的有很大不同吗?赵孟頫是不是也学习过魏碑?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