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来源于墨迹,那么临摹碑帖能不能看作墨迹临摹呢?这是为什么?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碑帖来源于墨迹,那么临摹碑帖是不是看作墨迹临摹呢?

毫无疑问,不可以。

碑帖确实是来源于墨迹。但是,碑帖是二次加工后的产物。碑帖是用刀照着墨迹雕刻出来的。然而,再高明的工匠,也不可能把墨迹细节上的东西雕琢出来。如在墨迹中的折转,起笔收笔的关键地方,墨迹是能清晰的看得到笔毫运行的轨迹。而碑帖中只能看到大概的形体。和墨迹完全是不可同日而语。

米芾在《海岳名言》说的很清楚。石刻不可学。为什么不可学?在没有见过墨迹以前,以为石刻就是书法家原来的样子。并把石刻作为标准,形成了自己的审美观。而当见到墨迹时,反而认为墨迹作品没有石刻的工整。我们现在大部分初学者都有这样的认识。

墨迹之所以韵味无穷,是因为毛笔的柔软,起伏跌宕,枯燥润湿,岂能是刀刻所能达到的。墨迹就好比是爷爷,碑帖则是儿子。爷爷可以生儿子,儿子却不能生爷爷。道理就是这么样。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要明白碑帖是两个概念,碑是石刻的拓本,帖是墨迹刻在木板上或者石上汇集而成。

以前由于印刷技术的局限,碑的的拓本和帖的拓本是继承和发扬的重要手段。

所以,有些重要的,著名的作品,只有原石拓本(碑),所以不得不只能学碑,这个时候我们要去研究它,透过刀痕揣摩笔痕。

如果一个书法作品,有碑和帖两种形式,我的经验是先进行墨迹学习,别也要临,要结合,达到一定程度,自己作品定会有自己的风格。

要明白,我们学习书法的目的是最终呈现于纸上,墨迹学起来比碑刻更容易,笔画交代的更清楚,特别是细微之处。

总之,墨迹优先(条件允许),结合碑,好好努力,多度书法理论,最重要的是多练,多练,多练!

书法,没有捷径,最快的速度就是辛勤步伐的连续。书友们,共勉!



其他网友回答:

碑帖来源于墨迹,但碑帖却不能当作墨迹临摹。

首先碑帖是经过石刻或者木刻文字的拓本,也就是说碑帖是经过上石(上木)后,再经由匠人雕刻而成的石刻(木刻)拓片装订而成。其成册的过程己几经周折,即便是技艺再高的匠人在雕刻过程中对墨迹的把握和理解也难免失真。故此碑帖临摹还是要透过刀锋见笔锋。不能直接当作墨迹临摹。

其他网友回答:

不可以,因为二次创作已于原作有了很大的区别,如遇刻碑高手还好,如是一般石工就变化更大了。既便再高的刻工也无法刻出原作的原貌的,因为作书的人都无法把一个字两次写成同一个模样!谢邀!

其他网友回答:

答:回答是肯定的,可以当做帖来临摹,只是在临碑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碑帖(此帖为在石碑上拓印下来后形成之帖,区别于真迹之帖)是以毛笔在石碑上书写,再由石工依笔迹刀刻而形成的文字,无论是摩崖石刻还是出土甚多的北魏墓志铭,还是楷书始祖锺繇的《宣誓表》,还是书圣王義之的《十七帖》,颜真卿的《争座位帖》等等,都遵循了毛笔书写的法则,或藏锋、或露锋、或方笔、或圆笔、或使转、或提顿等。 无一不显示出毛笔书写的特性。

2. 石碑历经风雨岁月侵蚀,或人为磨损破坏,造成笔划的边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残损,那不是书写者和刻字者的本意,因此我们在书写时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为残损的假象所迷惑,故意写出扭捏作态的字体来。

3. 如果说碑帖不能做为真迹帖来临摹,我们不妨看看现代出土的《高昌墓砖》,它颠覆了我们对碑帖的认知,(可查看中国书法网2018.5.2的文章介绍)。

当然,临帖是以真迹为范本最好,初学者在临碑帖时,应多参照真迹,这样才能相得益彰,更快的进步!

其他网友回答:

碑帖与墨迹相比,多少有失真,①笔画勾勒有失真,②镌刻时有取舍失真③长期风化与捶拓有失真,…因此,碑帖与墨迹是不同的,你可以把碑帖看作墨迹来临,但在某些部分是看不出来墨迹的,有的刀法已替代的墨迹,根本看不出来,若是以自己意临,那失真更多。所以临帖就是临帖,临摹墨迹就是临摹墨迹,是不一样的。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题目对书法爱好者是一个很好提醒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对于临帖,可这么讲,一切名家真迹临书者只是见到的拓片,也就是现在讲的复印。但其书法真谛不会大的改变,一般能保持原貌,所以临书者不可不信“真迹“。

就事論事,也感谢千千里马先生的邀约。

其他网友回答:

“碑帖”是将“石刻文字”(碑刻)经过“锤拓”工艺将碑刻转印在纸上,供人们临摹的“范本”。“碑刻”本身不是墨迹,一般是“先书后刻”,也就是在原迹的基础上的“再加工”(二度创作)。临摹碑帖不能照猫画虎,而要“透过刀锋看笔锋”。

其他网友回答:

碑帖是二次再创作,练练是可以的,但是要有所进步还是对着原贴练习最好!因为,第一,它是原版的,不是盗版的。第二,原版墨迹行笔,顿挫的轨迹还是有迹可循的,对于学习古人的书法更有益处。

标签: 碑帖 墨迹 看作 来源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