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书法高手,根本不会有败笔!
所谓败笔,通常是指作品出现作者意料之外的失误,比如出现错别字、某个字的间架结构失衡、不慎洒落墨滴、钦印出现文字倒挂、相同字过于雷同、作品布局前松后紧甚至出现“终点站拥堵”现象等等,多如牛毛,说不完!
对于普通书家或书法爱好者来说,实际创作出现败笔的可能性非常大,为了避免出现败笔,我都会先在废旧宣纸上写一两遍试试手,找找感觉,尽管这样,仍然难以完全避免出现败笔,一旦出现败笔,会让人觉得很扫兴,书写灵感顿时消失的无影无踪。面对败笔,有人写一个字改上半天(书协里就有位书法家就是这样改的,看他写字真让人捉急),有人索性把宣纸揉成一团,重来!我就是这样的。而真正的书法高手,可以驾驭一切突发意外,因势利导,绝不会缝缝补补,更不会推到重来,率性而为,一气呵成,往往佳作天成,妙笔生花!
一代伟人毛主席的书法就像他的领袖魅力、人格风范、词作风格一样排山倒海,气贯长虹,引领风骚。他的作品中也会有常人眼里意料之外的细节出现,但这正如断臂女神维纳斯一般,不能补臂,补臂就更不完美,就失去真气!我粘贴几幅毛主席作品,大家感受一下真正书法高手登峰造极的气势吧!
毛主席批阅文件
毛主席伏案疾书
蝶恋花 答李淑一
七律 登庐山
七律 到韶山
其他网友回答:书法中的败笔,高手一般如何处理?
古语说:“把字写正不算本事,要有偶一败笔拨乱反正的手段“。
在书写时,任何人都有出错的时候。出错了怎么办?就要看书写者的补救功夫了。补就得好,往往比中规中矩的写出来更生出许多的意趣。我们以王羲之《兰亭序》来做范例。
《兰亭序》第一行的最未两字“初會”,我们看的时候不会觉得有任何的问题。但当我们把这两个字分开,单看“初“字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个字明显的存在结构上的严重缺陷,右边的“刀“太高了。单独这样的写,形态并不好。应该把右边的“刀”往下稍稍移一点,大家可以写写看,是在上面好看还是写下来好看。
在《兰亭序》中,“初會”这两个字贴得很紧。为什么要写的这么紧密呢?原因就是“初”字出现了失误,把“會”字贴上去,弥补了“初”字右边的空缺,使偏斜的形态回到了正路上。
在《兰亭序》中,失误的地方比比皆是。王羲之都能巧妙的化解。“惠风和畅”的“和”,很明显写错了。但大家都不觉得错。“畅叙幽情”的“畅”,左边申字的长竖,起笔时出现了失误,后人不但不以为错,还纷纷仿效。这就是高手补救的手段。
良工理材,不露痕迹。补救的手段,要在大量的创作中才能练就出来。我们不能为了补救而故意把字写错,故意的败笔,就有娇揉造作的嫌疑。补救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进步的措施。不能为了补救而补救。
书法高手,从书法史上看,王羲之、欧阳询、苏东坡等书法家算是书法高手,在他们手里一般没败笔。在一般书者手里败笔产生是正常的,如何处理解决这一问题?一是掌握书法的理论知识,特别是阴阳变化对立统一规律在书法中如何运用,二是正确合理运用黄金分割律,三是败笔了重新再来。总之败笔的主要原因,书法知识不全面,用笔控笔能力不强大。不能以不变应万变。
其他网友回答:谢谢你的提问和邀请。书法高手是如何处理败笔的?这就是说,书法高手会不会出现书写失误。当然会。
这里我们用“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来比喻,完全很恰当。
书法是一个操作过程,因此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是会出错的。
对于娴熟的书法家来说,如果出现“败笔”发生的情况,那么,他也会根据自己对书法结构的艺术理解,很快修复这个失误的,而且,我们也不会发现任何修复的痕迹,有时,还会产生意想不到的一些艺术效果呢!
例如,急促。将上下文提前或者之后。比如说,本来要写“长沙”二字,结果,先写沙字了,这就是误书。
例如,落字。本来应该写“南京”二字,结果写了南字,没有写京字。
例如,别字。本来是“故里”二字,结果,写的是“故裏”。等等。
以上,我们举例的是类似的这些情况,并不代表书法高手就容易在这些字上出差错。
但是,题主提出的“败笔”,我认为应该不属于以上情况。
所谓“败笔”主要是指,这个字的第一笔一个垂直,结果写的有些倾斜了。
或者第四笔应该垂直,就给没有些垂直,这就属于“败笔”。
出现了败笔,这个字按常理就没有办法写了,可谓,一笔误而一字失,甚至一张纸也就要废了的。这样的情况,我们初学书法创作的朋友会遇到很多次的。那么,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怎么办?这就是题主提出的高手如何处理败笔的问题了。
我们知道,书法的笔画,有失之毫厘,谬之千里的麻烦,必须谨慎而大胆。这话一点也不假。
书法高手会出现败笔,但是,都是微微有一些失误,所以,高手书法家,都会轻而易举的解决这个失误。
一般叫做“将错就错”、或者叫做“化腐朽为神奇”。
我们在学习古代书法经典的时候,会经常遇到书法家将错就错和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处理。
例如,像欧阳询这样的大师,我们看他的《九成宫》中,就有好多字写的并不正,但是,你不会发现有问题。因为,他会通过笔画之间的关系去“救弊”,从而达到新的平衡。这即是将错就错,也是化腐朽为神奇。
因为一笔不理想,你要改非常困难,那就只好将错就错,寻找机会,破除失误的弊端,所以,也叫救弊。
例如这个“敕”字的竖画就没有写垂直,欧阳询就利用右边写“力”的机会给,把整体结构给“梯形”了一下,现在,我们整体上是看不出来竖画的不垂直了,但是,局部看还是有一些倾斜感的。因为这个字,不适合“梯形”结构,左边的竖画犹如定海神针必须垂直,力量感才会更强烈。
像这样将错就错,然后达到“化腐朽为神奇”效果的艺术处理方法,在行书草书创作中是屡见不鲜的。
当然,我们要说清楚的是,如果把一个字已经写成功了,还有“败笔”,那一定不是高手书法家写的字。
再比如说这个“铭”字在的竖画,也没有写垂直。
欧阳询用“将错就错”的办法,在写“名”字口的第一笔竖画时,也没有马上写垂直,而是在写第二笔“横折”画时,做了笔法的处理,上重下轻,这样,整体的平衡感就稳住了。
我们再看这个“夏”字写得多稳定啊。“夏”字的“目”部,因为要写成“倒梯形”结构,所以,竖画没有垂直是正常用笔。
这个“抗”字的“提手”竖画多垂直!整个字,你会发现,根本没有一个“败笔”。“几”部的撇画写弯曲中的“垂直”笔势,也是正常用笔,不存在搭救的问题。
我们,所谓的“败笔”,只能限定在一个字还没有写完之前。
因为,只有还没有写完之前才有“救弊”的可能,你一个字都写完了还怎么去“救弊”呢?
至于其他的笔误问题,还可以有其它解决办法。
但是败笔,我们还是认为,是在一个字没有写完的过程中的失误,你才能叫做“败笔”,而把败笔救过来,这就是书法高手都能做到的。
我们初学书法,千万不要去学这些,或者故意出“败笔”玩一次“救弊”的冒险。
书法家的救弊是建立在笔法结构严格娴熟把握的条件下,采取的有效措施。
我们没有这个本领,就会画猫不成反类犬了。
其他网友回答:我是一人。这个问题很值得思考。
书法高手的字当然会出现败笔,每个人的字都会出现败笔。对于前辈书法家来说是败笔,但是可能我们觉得非常的好。反之也存在。首先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任何人都会出现败笔,不管是谁都会出现败笔和错漏。书法高手的败笔,一般不会出现需要修修补补的那种。书法高手就算他们自己觉得哪里写的不好,可能我们看是看不不出哪里不好的。
书法高手的败笔不会像我们平常人,非常的难看,难看到看不下去的地步的那种。
败笔也有很多种,我们拿一些举例。
败笔:多指某件事中或某件物品不完美的部分。所以败笔不单单只是一个字中的某一笔写的不好,不单单只是指细微的错误。
比如说王羲之的字,拿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举例。
《兰亭集序》确确实实是书法作品中的高峰,甚至可以说绝大多数人认为是最好的书法作品。但是这卷《兰亭集序》是王羲之微醺之后所写的”草稿“。
上图《兰亭集序》中的”岁“字,如果按照”书法作品“的要求,不管什么原因,出现上图的分叉,这个肯定是算败笔。如果你现在参加书法展,出现这样的情况评委会扣分。
《兰亭集序》非常的优秀,如果王羲之自己看,肯定能够找到自己哪个字不足。像我只能找找他的一些不重要的瑕疵,或许”岁“的这个分叉是收藏《兰亭集序》造成的,但是只要出现这样的分叉就一定败笔。
有单字的败笔,还有整个写歪了的情况看,比如下图董其昌《赤壁赋》。
上面这幅字很明显看到,字都是朝着右上角偏斜。这幅字算不算出现了败笔,所有的字都偏了。
如果一般水平的人写歪了,那么可能不能看了,但是董其昌写歪了,就有点”势“的感觉。甚至可以说他写字的时候,取这样的”势“。这幅字写的怎样,董其昌自己的想法不知道是好还是不好。
一人有感每个人对欣赏书法的感受不一样,标准也不一样。
我们大众觉得好的字,如果是按照王羲之的标准看可能就不觉得好了。
比如有些人看到田英章的字,觉得很多“败笔”。
比如有些人看到沈鹏先生的字,觉得看不到“败笔”。
书法高手一些书法水平很高的人,他们的字不会出现非常一眼就能看到明显的败笔,除非他不是书法高手。
以我的知识,尽可能地客观求真。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舍。如有补充,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进步。
我是一人,喜欢书画和艺术相关,关注我。2020年1月12日沪。
其他网友回答:<2>书法高手是怎样处理败笔的?
所谓败笔,就是病笔,是不符合笔法的笔画,是作品中不该出现的笔画,原则上不论什么样的高手都不可能补就。最好的处理方法是撕掉重新写。
欧楷的斜势并非病笔,卫夫人《笔阵图》中说过,“无力无筋者病。”元李溥光《书法正传》中,总结了八种病势。谓“牛头、鼠尾、蜂腰、鹤膝、竹节、棱角、折木、柴旦”。这样的笔画都是“无力无筋”的,所以都是病笔。
这几种病笔要避免发生的方法就是骨法用笔,要做到“多力丰筋”,才能把笔画写好。
书法之所以要练,就是要练习手对笔的控制力,要练习精准度,以做到不出败笔,或少出败笔。
怎样才能做到“多力丰筋”呢?
其一,就是多用篆籀笔法。篆籀笔法的核心是中锋用笔,中锋用笔是最能体现笔力的笔法,也就是骨法用笔。侧锋不是不可有,要做到恰到好处。“正锋取劲,侧锋取妍”,侧锋定要控制在一定的数量之下。
再有,增加笔与纸的摩擦力。笔与纸之间的摩擦力,也是体现笔力的一种方法。正锋托笔时,摩擦力就小于中锋正笔时的力度,所以可以看到,托笔的笔画就没有正笔的笔画有力度。逆锋中锋同样也比正笔中锋写出的笔画有力度。
还要有一定的书写速度。笔画的力度还体现在用笔的速度上。笔速过缓,会使墨汁延笔画线条的边缘线向外洇澤,从而使得笔画线条看起来臃肿,形同墨猪。笔速适当时,没有多余的墨汁,笔画线条洇澤也就几乎没有。另外,一定的速度体现在笔画上,也可以是笔画有一定的张力感,就好像离弦之箭,带着一种张力。
中国书画所用的宣纸和墨汁,决定了中国书画的不可更改性。
宣纸有晕染性,也就是说,笔画的外围有一圈洇晕的范围。这样就使得笔画和笔画的衔接处会有不同与一笔直下现象。
笔墨的不可覆盖性,书法用墨汁,是水性墨。就算看起来很浓稠的墨汁,也几乎没有覆盖修改的能力。只要重复用笔,一定能看得出来。这其实也是能够从法帖中读出用笔方法的原因之一。
所以,不要有侥幸心理,学书法还是踏踏实实练基本功吧,至于大师,只可能是出现败笔的可能性降低,不可能避免和补救!
其他网友回答:我一直认为,书法要难于国画,其原因之一,就在于国画倘有一二笔错误,可通过重新构思或反复皴擦进行修改,而书法一笔落定则无修改余地。
如题目所说,一旦确实为败笔,则是大的错误,则无修补之法,只能另外铺纸书写。
当然,如果是小的问题,尚有补救之法。
比如,书法讲究中锋运笔,如行笔过程中发现笔锋偏侧,可采取两种方法调锋:
一是往复,即把笔往回在同一处反复书写一两次,将笔锋调正。
二是运笔至笔画交叉处,略略提起笔锋,再接着书写,借交叉处遮掩调锋。
再比如,写完后发现某处提按不甚满意,可提笔快速点上一两下,这是不得已而用之的补救措施。但中国书协主席苏士澍先生极爱补笔,几乎每次书写都要补笔。
补救毕竟是一种瑕疵,书写时应尽量避免,这就要求我们创作前要先认真思考,所谓“意在笔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书法高手的作品一般是不会出现败笔的,看看历代书法名家碑帖就知道了。
为什么?因为书法不是书写,书法是掌握了中锋用笔的笔法的书家写出来的,所以称为书法。书法家运腕挥毫,出手就是入木三分的锥画沙,最多写得稍弱一点。要让他写个败笔也难,就像不懂笔法者写不出锥画沙一样。
所以笔法是书法的一个关,过了关就是书法,不过关就是书写。过了关即掌握了运腕用锋的技巧,一般是不会写出败笔来的。就像会唱歌的人在唱歌时最多唱得差一点,决不会在歌声中冒出一句说话来。而不过关即只会书写不知笔法的人,是不可能在说话中说出歌声来的,不是吗?
那么书法家偶然马失前蹄出现了败笔以后怎么办呢?写错或写坏了字可以点去后重写,也可以涂改重写,无伤大雅,就像王羲之写《兰亭序》。即使不改,也无关紧要,因为整篇书法的总体精神尚在,就像黄庭坚写《诸上座》。
当然,如果名家书法中出现了明显的败笔,而且不止一处,那就要考虑是否真迹了,就像米芾写《研山铭》。
很高兴回答你提出的问题:
第一,一般看作品是从整体篇幅去看的,局部笔画的细节只要不影响整篇的视觉效果,一般都没多大影响,也不能称的上是败笔。
第二,人们在写作品时,难免会出现走神或者是想换个词,把原来不恰当的词或句修改一下,这时会通过涂抹掉错字或者是用厚重的字把错字覆盖掉,如兰亭序、祭侄文稿中都是通过涂抹来处理的。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在错误的字后面点三点,也是代表这里写错了。相对于涂抹,这种看起来给人的感觉能好一些,如孙过庭书谱。
其他网友回答:我不知道你说的败笔是单纯的一笔没写好,还是整幅画没写好,王羲之就给出了正确的答案。
威海链 » 书法中的败笔,高手一般如何处理?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