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看待书法中取法高低的问题?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这话说的有道理吗?没道理。不但沒道理,而且捆绑陷制了人们学习书法的思想。给不能超越前人有了理论依据。

如果按此理论,学习王羲之的人,永远都只能是二流水平。王献之则为此类。学习王献之的人,又要打半折。按王羲之笔法传至颜真卿,已经十几代了,折扣打得边都不沾了。然而事实是,颜真卿在王羲之的基础上,开创出了与王羲之用笔迥然不同的篆籀笔法。使锋芒毕露的王羲之秀丽的书体,改变成劲骨内藏,朴实庄重的书风。从而成为与王羲之并肩的书法高峰。

书法首先是技艺。初学者去学习最高级别的书法,会因为手上的运笔能力不足而学不到精妙的东西。反而会在长期的描摹中养成不可纠正的恶习。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让一个只有小学一年级水平的人,去听博士生导师讲课,能学到什么?什么都学不到。

初学书法的朋友,不要受“取法乎上”的说法影响。先从简单易学的下法开始,一步一步的向上法攀登。别信那种自欺欺人的鬼说。说什么学习王羲之,嗳!往下降一点,就是王献之。学习欧阳询,嗳!往下降一点,就是欧阳通……此乃聪明人之盗世语!

其他网友回答:


书法的取法当然要高。但这个高是经典,而不是我们站在高处往下看。也就是说眼要高,手要实,意思是说,眼看前方脚下要由基本的(低处)一步一步往上走。学习书法需要扎实的循序渐进。也就是理论先行,理论指导实践,书法之所以叫书法的原因就在于此。实际上我们说大高不一定特指王羲之或魏晋书法,历朝历代都有符合"高"的标准的书法家和书法作品。但智慧的历朝历代的人们,在不断的传承过程中总结出了一条相对完整的方法和符合这个标准作品和方法。一是打基础的取法高的作品范本,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赵孟頫。而在完成基本功夫以后的进入创作或登堂入室以后的取法却没有什么限制,按需所取即可。

关于书法的法的高度问题,毫无疑问魏晋王羲之为第一,但又不适合入门手选,因为风格高古妍美,初学不易掌握。而唐人因尚法形成了书法艺术,因法的定型,无疑最适合登堂入室的入门范本。但唐以后的历代经典书法的"法",仍然非常丰富,同有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元素或源泉。这些"法"对于不同需要者来说,都是不可缺点,都是一流的"法"。实际上,对于历代的经典书法之法,是没有什么高和地的区别的。如果把经典书法的法有了高低的区分,是不利于我们丰富书法的内涵与技法的。这需要一点拿来主义,需要即可取之。就像大河小河之水,我们只有海纳百川的容量,才能汇聚积累丰厚的书法艺术内涵,概括起来说,经典作品中的技法没有高低区别。书法的艺术性或造诣以得神与自然为最高境界。不是法的范畴所能够涉及。境界有高低,法无高低之别。








其他网友回答:

唐太宗《帝范》卷四:“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本意指的是学习写诗赋文章的一种思想。后成为古代书法家(理论家)指导人学习书法的一种经典观点。

第一部分 “取法乎上”是书法高古的决定条件

写字与写书法,本不是一回子事情。用毛笔写字,如果不临古代碑帖、不擅借鉴古代名家的笔法结体,那么字就会写俗了。象这样写几十年,就会成为启功先生所说的”字匠“。唯有潜心临习古人的碑帖,才可能让你的字高古,所谓下笔有由、师出有门。这样写字,才是写书法。

后人习书,不取法乎上就不可能会有产生高古作品的机会。就像前面说的,取法乎上,才得其中;取法乎中,能得其下。如果根本不取法,不从古人碑帖中去获取你写字的营养,那么你再怎么写字,也最多只是下下品。

第二部分 从哪个帖入手能“取法乎上”呢

这部分内容是笔者自己的观点,也许不见得正确,今天分享出来是希望得到方家的批评指正。

从哪儿去实现“取法乎上”的问题,其实就是初学书法的朋友们问的:“初学者,我选什么帖好呢?”这个问题在很多文章里有很多专家谈过自己的看法。笔者比较倾向于近代书画名家白蕉的观点。他曾经说:习书者初始从哪里开始,关键在于你喜欢什么样的字。书体有篆、隶、草、楷、行五种。从哪里入手才能有助于自己长久提高呢。其实,按书法发展历史来看,书体的演变是先有甲骨文,然后有大篆,再到小篆,再到隶书、八分书、章草、大草、小草、楷书、行书。从书法字体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最早的字体应当是甲骨文。那是不是“取法乎上”——就是要从甲骨文学起呢?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去想!启功先生曾经就说过:“世人学书法没有必要从头学起。”

书法是讲法的,所谓法其实指的就是一种法度、规则。在先秦之前,虽有高古之字(如甲骨文、虫篆、大篆),但书写的法度理论并不完备,此中的字不可取(就喜欢此类型的书体的初学者另当别论)。到了秦统一天下后,李斯发明了小篆,统一了天下的文字书写规范,才慢慢出现了相关的书写法度,但其法度中的内容仍然不象现在这么丰富。那么是谁最终完成了完备的书法法度的呢?此人就是晋代的王羲之!他不仅总结吸纳了前人关于书法各体(他当时生活的年代已经有了楷书、隶书、篆书、草书)的笔法规则、结体特点、章法等内容,而且将行书这一影响后世深远的书体发挥到了极致,自此以后无人超越,他也因此获得“书圣”称号。据此,我们说'取法乎上'的时期应当定在魏晋时期。学书之人,应当找这个时期的大书法家的碑帖来研习参悟。当然如果想从隶书入门的朋友,应当从汉代诸多名碑中去取法,从篆书入门者取法当从李斯的字入手为宜。

有了思想上的正确认知,才能让我们的书法学习之路能走得更长远些。取法乎上,得乎中!眼高才能手高!书观百家,精临一家!所以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选哪个“上”其实是一个考验我们眼力的问题。

找至了属于“上”的法帖(碑),然后长久研习下去,才能令我们写出有法度、有古意的作品来。书法之路非一日之功!唯有手眼脑并用,慢慢研习,才能从“上”的法帖(碑)中得“法”。

其他网友回答:

书法之取法,笔者认为,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书法取法有如世人悟道学佛,不同的人,不同的智慧和悟性,取法自然不同。悟性差者,以勤补拙,悟性高者,大胆创新。

二、在书法学习的不同阶段取法不同。初学阶段,重点练习手的稳定性,练习控制笔锋的能力。手稳,运笔自如后,则重点学习笔势,结构,风格,布局,行气,谋篇,布白,用墨。

三、不同年龄段的书法学习者,取法不同。

总之,书法之取法,同样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书法中的取法高低,我个人认为因人而定,不论什么东西都是一样,有的人在书法上有几个取法,那一个都相当娴熟,二王也好,欧,柳,颜,赵,基本都有底蕴,有的人就不行,一个体临摹半辈子了总没有很好进展,是啊,能模仿字,模仿不了手,谢谢,个人的拙见。

其他网友回答:

取法乎上,这是古训,不能不说是有道理的,历代大书法家不乏成功的案例,王献之,孙过庭、诸遂良、虞世南、欧阳询等都是取乎王羲之的,终成名家。有人说过,学习先人名家,只能学到六七分,即然只学六七分,何不学习名家名人?法乎取上,是有道理的。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呢!我觉得取法高低,主要看你想要什么,取高得中,取中得低,如果能力很厉害,那你取什么得什么,甚至超过取定的目标,所以书法里主要看自己适合什么,擅长什么,然后发挥你那个中指的优势,直到大家都为你嗷嗷叫为止!

其他网友回答:

你好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看看这句话

取法乎上,词目,出自唐太宗《帝范》卷四:"取

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②

南宋诗论家严羽《沧浪诗话》:"学其上,仅得其

中;学其中,斯为下矣。"③《孙子兵法》:"求其

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

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我们知道在书法上

是有传承的,一代代传下来。说这个和这句话哦

地啥关系,所谓取法乎上,个人理解学习书法我

们应当把眼光放高,学一些经典,被历史几千年

认可的书法作品。比如说学王体,那就学王羲

之,你说不行,我要学某某某得王体,那你自然

落了下乘,早知道某某某也是学王体,他对王体

认知能比过王羲之吗,所以你只能得其中。像欧

体呀柳体呀,你不学欧阳询柳公权学谁?谁感受

自己的欧体柳体比欧阳询和柳公权的更好?

当然,上面说的只是针对学习书法这件事,

本着认真学习的态度,违背这个态度的咱就另说

了。

喜欢柳体的朋友们,加关注,每日柳体解析加视

频,让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标签: 取法 书法 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