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书友觉得《兰亭集序》没有王羲之的手札精彩和耐看,进而怀疑过《兰亭》呢?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兰亭序》字的结体不如《圣教序》,《十七帖》是王羲之的信札,自然的书写难免不会注重更多的变化。



《兰亭序》是王羲之笔法的巅峰之作,虽然也是在自然的情况下书写的,可能是面对群贤,也可能是酒行微醉,个人感觉是王羲之笔法炫技及个人情感完全释放之后的产物。



我们可以比较王羲之的其他作品,尤其是起笔收笔及牵丝呼应,我们也可以看一看历史的大家临摹《兰亭序》的作品,那个能及王羲之的五成功力?



书法人都知道提按重要,重要在哪里?从什么地方体现?多看一看王羲之,多临一临王羲之可能你会有更深的体会。


我个人感觉《圣教序》是王书单个字的巅峰,而《兰亭序》是整篇书法与笔法的巅峰!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

王羲之的《兰亭序》与他平时的手札给人不同的艺术感受,这很正常。不仅在于欣赏的角度不同,对书法艺术美的理解不同,可以产生不同的看法,而且更在于不同的作品就其使用范围而言,要求是不同的。

书法作品有诸多分类。比如从书体来分,可分为篆书、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五大类。而从用途来分,可以分为公函和信扎两大类。公函主要指公开场合使用的一些文书,如:考卷、奏章、碑文、办公文件、诗书集的序言和跋等等。因为要见诸于公众或朝廷,所以对这类作品,书写者多半正襟危坐,一字一画不敢有半点懈怠。其优点是写出来的字清晰娟秀,中规中矩,缺点是少了自然灵动之气。

而信礼一般用于亲友之间的私下交流,家书、便条、眉批、读书笔记等均属此类。比如送朋友一框桔子,写个便条附上;告诉朋友近日肚子痛,不用来看了,等等。这些作品通常都是即兴而写,不加顾虑,因此字里行间无不可见书法功底及情感相互交融的自然流露,更显得活泼灵动。王羲之的手札大多属于这一类。

《兰亭序》是一帮朋友聚集在一起,边饮酒边吟诗作赋,准备整理后出一个集子。大家公推王羲之来为这个诗集作个序言。可见它应当归于公函一类。

我们从神龙本可以看到,这篇序言王羲之不仅出口成章,行文优美,而且每个字一笔一划写得都非常到位、非常认真。这天他心致特好,酒又喝高了,通篇字既规正又灵动,突破了公函单板凝滞的一般特点,也突破了他自己平时的水平,拿今天的话来说是:超常发挥。所以千百年来《兰亭序》被公认为书法史上一颗熣灿的明珠,达到了后世无法逾越的巅峰。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悟空邀答。

题主提出的问题本身就有些问题。应该是王羲之的《兰亭序》耐看,手札精彩更为贴切。

为什么说王羲之《兰亭序》耐看,而手札精彩,只有一个原因:节奏感的强弱比。

世传王羲之神龙本《兰亭序》,是纯正的行书,而且是王羲之仅见最大的作品。

我们知道,纯正的行书和行书、草书结合的作品,在章法布局上反映出的节奏感不同;大作品与小作品在章法布局上反映出的节奏感也不同。我们以米芾的《蜀素帖》和手札类比,以赵孟頫许多抄写古人诗文与自书的信札类比,就会得出一个结论:

文本式和图画式的章法布局,在节奏感上存在显著区别。

王羲之《兰亭序》局部

王羲之《得示帖》

米芾《蜀素帖》局部

米芾《临沂使君帖》

赵孟頫《前后出师表》局部

赵孟頫《致中峰大和尚尺牍》局部

文本式的布局大多讲究前后一致,节奏平缓,娓娓道来,如同山水画的平远法的布局;而图画式的布局,大多峰峦耸立,节奏突兀,富有戏剧性,如同山水画高远法的布局。

文本式的作品适宜反复斟酌把玩,关键在其各种细节的玩味;图画式作品,大多数是行书、草书的混合体,节奏跳宕,各种对比关系明显,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因而显得更为精彩。

这就是王羲之《兰亭序》与手札,在观感上使人感受不同的根本原因。


“快乐书法营”专注于书法结构与造型的研究和探索。独持己见,不随俗说,不迷信权威,以事实为依据,以自己的独立判断解析书法方面的各种课题。杜绝讲故事,杜绝弄玄虚,杜绝口水文,持续为喜欢书法的朋友们奉献绝招干货。

关注“快乐书法营”,快快乐乐玩书法

其他网友回答:

王羲之《兰亭序》与其手札相比,呈现出了不同的精彩和风格,这是一个书家正常的反应,也是一个正常的书写现象,王羲之是这样,欧颜柳赵也是如此,苏黄米蔡也不离外,近代的启功、欧阳中石、刘炳森、沈朋其创作作品也具有天天创作,件件作品,不一模一样的书写创作现象,就连普普通通的人写字今天写,明天写,也是百篇百样的现象,这种千差万别的现象,何奇之有,只是一种普遍现象而己,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不变的是书法的法,永恒的是书法的规律。总之,依据大自然法则,大自然规律,书写的汉字,就叫书法,书法有美丑、大小、长短、高低、虚实等阴阳之分。在书法法的前提下,书写的汉字,都属书法的范畴,而不能因为写的精彩写的美写的大写的长,叫书法,反知不叫书法,就象人一样,而不能因为长的漂亮穿着好看秀丽是人,反知不是人一个道理,人在丑在小在矮穿着破旧也是人,那个动物穿上龙服,还是动物。书法也是同样的道理,不按书法的法,书法的运行规律书写,永远成不了书法的作品。反知,按书法的法,书法的规律书写,不论谁书写,用什么纸,用什么墨,用什么毛笔硬笔或其它书写工具,都可视为书法。在书法法的基础,看书法的精彩、书法的美、书法的韵、书法的神,会更有诗情画意。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了王羲之一生非常珍贵的两个文物,一个是《兰亭序》,一个是《十七帖》。这两件宝贝一个收藏在安阳博物馆、南京博物馆(《十七帖》因为原帖已经散失,所以只留下了刻本,这些刻本收藏在各大博物馆中,其中以宋拓本为最佳),一个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也下落不明,其中最佳摹本冯承素临写的收藏在此博物馆)。

要比较这两件书法作品,我们可以从他们写作的目的上来看,手札和《兰亭序》他们最终所指向的作用是不同的。

代表王羲之手札艺术水平最高的代表是《十七帖》,《十七帖》所记载的一些内容其实非常的琐碎,也就是他日常给家人给朋友留下的小便条。

比如,《逸民帖》里面,王羲之写道:吾前东, 粗足作佳观。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等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

其大意是:我以前在东山的时候差不多也看过不少好山好景。我要隐逸之民的想法已经好久了,阁下你最近回我信时怎么对我的想法不与关注,尽谈些不着边际,似梦中的话语呢?没有机会当面表达的向往只情真是令我叹息。仅凭着封书信怎么说的清楚呢?

从上面我们所举的例子中就可以看到,《十七帖》的书写,实际上是非常日常化的,是具有私密性和随意性的书写状态。可以说王羲之在写作的时候,并没有真正的意识到这些小便条和几张小纸,到后来会成为人们口中所谓的法帖,从而被无数的人瞻仰、临摹、学习。

也就是说,《十七帖》的写作状态是随意化的,而非艺术性的状态。那么王羲之在这些作品中所渗透的作品意识就非常的少,做作的成分也就更少了,自然而然、随意和洒脱的一面就展露了出来,正是这些日常化,随意性和洒脱性,缺乏作品意识的作品,让他的作品更有了一种天然的自然感,纯真感。

也就从侧面印证了苏轼的说法,所谓的真正好的书法,其实都是无意成为书法神品的,也就是说,“无意于佳乃佳”。

而《兰亭序》的写作场景就比《十七帖》帖要为正式了,王羲之对他、它也更为重视,其中的情绪也更为复杂。

《兰亭序》的书写开始于一次宴会,在这次宴会上,有很多当时的社会名流和文化名人参加,所以这是一场文化盛会。

他们共同推举王羲之来为这场盛会写一篇序文,那么王羲之的书写,肯定不是特别放松和随意,它必然要有自己的主张和意见,也就是说它掺杂了自己的作品意识,为了追求形式上的完美而去追求形式上的完美。

虽然历史记载他在写作的时候是喝了一点酒,处在微醺的状态的,但是从书写的状态上来说,《兰亭序》全篇没有一个草字,王羲之并没有像他在《十七帖》中所写的那样,行书和草书相掺杂的书写,而是从开头的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都是非常标准的行书,这在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是相当罕见的,也证明了他当时的书写状态有一定的约束性,并没有将他艺术天分自然充分的发挥出来。

因而后世的人们在看到王羲之的书法手札和王羲之所写的《兰亭序》时,就会明显的看到这两个书法作品之间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区别,他们在艺术上可能是水平相当的,因为它们都是王羲之所写的,艺术水平自然不会差。但是他们在给人的美感享受,在带给欣赏者的艺术美感上是不同的。

《兰亭序》具有一种典雅,雍容华贵的气质,而王羲之则是洗尽了铅华,自然而然的一种流露,就像当年他在东床上所展现的那样,是一位自然率真不假雕饰的贵族公子,那么《十七帖》正展现了他人格自然和天真的一面。这就是让处在历史上那个严肃而又让人心生敬畏的王羲之变成了一位自然率真的普通人,从而更让人欣赏《十七帖》的美。

其他网友回答:

因为《兰亭序》是摹本,不管是双勾摹还是单勾摹,在填涂时难免会有失真走样的地方。




其他网友回答:

有没有人觉得《兰亭序》没有王羲之手札精彩和耐看,进而怀疑过《兰亭序》呢?

首先,王羲之的其他手札也不是王羲之真迹。这些墨迹全部都是唐宋时期的临摹本。而《兰亭序》本身就是摹本,这个不用怀疑,以假的去怀疑假的,没道理。

我们以这些仿作的临摹作品作比较,《兰亭序》在笔法上,远远比其它作品的笔法精妙。书法的核心就是要靠笔法来体现。这个不是少数几个欣赏古拙的人所能否定笔法在书法中的核心地位的。近些年对《兰亭序》持怀疑态度的人,甚至把《兰亭序》精妙的笔法,说成是有人故意在炫技,是在卖弄笔法。而作弊的人,名叫丰坊。一个明代的著名书法家。

问题就来了。《兰亭序》的临本有许多种。丰坊作伪的这件冯承素《兰亭序》在所有的临摹本中,笔法是最精湛的。比唐代虞世南,褚遂良,元代赵孟頫等大家都要好。这个丰坊有如此的技艺,他何必要把自己的作品托名为冯承素呢?不如直接说是王羲之真迹。

现在的人有机会见到这些作品,得益于现代化的印刷技术。只要想看,各个名家的作品都能看到。在古代,能见到《兰亭序》的人,少之又少。即便是假的,也是收藏在皇宫或大富人家。哪能随随便便的就看到?学习就更不用提。

其他网友回答:

兰亭序与王羲之的手札,最能代表王羲之书法成就。有人认为手札更耐看更精彩,有一定道理。

第一、形制不同,手札占优势。从整体而言,兰亭序尺幅虽小,但字数多,320余字,挤在一张不大的纸上,书写的挥洒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而手札,大多为寥寥数字,有利于字体结构、字距及行距的自然安排。

第二、体裁有别。兰亭序为集序,在王羲之看来,这是一部雅集的门面,理应精益求精,这也是喝了酒的王羲之,对现场挥洒而就、一气呵成之作,总感到不够满意,可是,反复写了多遍,都没有第一遍自然天趣,充满神韵。而手札,大多具有私密性,也缺少刻意心态,无意而随性之下,更具自然神态。

第三、章法不同。兰亭序的书写,虽然王羲之在酒意之下,渐入佳境,呈现先紧后松,先抑后仰之布局。但通篇而言,不如手札容易处理。手札是在无法无意状态之下,真实地流露出王羲之非凡的笔墨功夫和精神气质。

但其实,两者都是王羲之书法的最高水准,难分伯仲。而且,我们今天能见到的,也大都是被认定为唐或宋代的向拓本,如神龙本《兰亭序》、《姨母帖》、《二谢帖》、《丧乱帖》等数十种之多。每帖一面貌,每一件都是神脉凝聚,尽显晋人风韵。










其他网友回答:

流传下来《兰亭序》并非真迹,这个问题早有定论,也不用怀疑。分几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1、为什么我们能见到如此多版本的《兰亭序》

梳理书法史可以看到,王羲之《兰亭序》流传到唐朝时,唐太宗李世民倚靠“萧翼赚兰亭”,得到王羲之《兰亭序》真迹,随后作为陪葬品放在了昭陵,后来还有的说是被陪葬在乾陵。不管在哪个陵墓,结果是《兰亭序》真迹在唐代消失了。

唐太宗李世民在世时,非常推崇王羲之,不惜重金搜集王羲之书迹。此外,还将一些王羲之作品拿来让手下人临摹,赵模、冯承素就是当时摹字高手。李世民还将这些“下真迹一等”的摹本赏赐给大臣们,所以当时王羲之书法非常盛行。

此外,朝中大臣如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书法高手也参与到临摹王字之中,至今也留下了多个摹本的《兰亭序》。

我们最为常见、公认最好的摹本,是冯承素摹本,现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今天所谓的《兰亭序》,除了几种唐摹本外,石刻拓本也极为珍贵。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要数《宋拓定武兰亭序》。不管是摹本,还是拓本,都对研究王羲之有相当的说服力,同时又是研究历代书法的极其珍贵的资料。

2.兰亭序与王羲之手札哪个好?

《兰亭集序》通篇笔调清爽流畅,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洒脱的晋韵风味。在兴逸神飞之际,可谓心手两忘。技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从笔画上看,笔笔精到特别是在起收笔上,王羲之非常注重,几乎每个点画的起笔、收笔都交代得非常清楚,让人无懈可击。

●从字形结构上看,字字别意初看《兰亭集序》的每一个字,几乎都是平正的。但仔细观察偏旁之间的组合与点画之间的穿插,便会发现其结构的巧妙。

●从通篇布局上看,浑然天成,没有着意安排的痕迹,字距稍紧,行距略疏,全篇疏密有致,开合宽窄,出于自然,真正做到了笔意顾盼。

但有个问题,如此精到、细腻的用笔,和晋代的用笔是由区别的,晋代行草书用笔技法还没有如此丰富,所以,这些技法多是唐代的用笔方法。

再来看王羲之手札:王羲之手札流传下来很多,其中也有许多被认定为摹本。我们就以比较可信的《远宦帖》《寒切帖》为例字。这两个信札,很容易就想让人想到《济白帖》《平复帖》等晋代的书迹,因为它们的书写形式太像了。

与《兰亭序》相比,王羲之的信札体现出更多的古意,这种旧体或古意,正是我们已经指出的那种以拖、绞为主的用笔特征。而其在字形上的相对独立,无疑又让人想起古体的草书———章草。这是符合晋代用笔特点的,也是比《兰亭序》更加高古的地方,也是更加精彩耐看的原因。

3.这些作品算是王羲之的作品吗?

二王学算是书法界的显学了,从清末到现在一直有很多学者做过研究。现在更有日本、台湾的学者,运用高科技对墨痕、纸痕进行研究。能够肯定的是,现在我们看到的许多署名王羲之的作品,已经不是其真迹了。

但是,学界有这样的共识:这些传承有序、经过历代鉴藏的的王羲之名作,一般都会划在王羲之名下,就比如《兰亭序》,虽然我们知道有神龙本、陆继善本、黄绢本、静心本等将近十余个版本,但都还是算是王羲之的作品,因为它们的根源就是来自于王羲之。

虽然王羲之《兰亭序》衍生出如此多版本,各版本之间也略有差异,但都掩盖不了其作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光芒。

其他网友回答:

<2>为啥有人觉得王羲之《兰亭序》不如他的书札好?

“兰亭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公认的天下第一行书,其书札写的也很有味道,因为不同的欣赏角度就有这种看法。

一般情况作品的形神兼备,皆为好作品,无论是《兰亭序》还是书札之所以都是妙品作品,即是形神兼善。

对于书札,书札又称手札、信札、尺牍,就是现在的书信。书写时候都有感情融入,实用的文稿,王羲之留下的手札颇多,在晋已经非常时兴,比如伯远帖,十七帖,适得书帖,知欲帖,贤内妹帖,狼毒帖,皇象帖,远妇帖。都是以即兴而书,感情丰富,笔墨随意自然,用字少则十几个,多则百个,用语洁简,用笔洒脱或真行间杂。

蔡伦制造了纸以后, “札”渐渐被纸所替代,而“札”字还是沿用至今。

迄今为止最早写在纸上的书札,即是陆机的《平复帖》。陆机是三国时期的人。明人董其昌在帖后跋曰: “盖右军以前,元常以后,惟有此数行,为希代宝。”

王羲之的书扎妍美流变,圆转凝重,易翻为曲,用笔内厌,全然突破隶书笔意,称为行书鼻祖。

标签: 手札 兰亭序 王羲之 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