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以前有没有大毛笔?
从考古的文献中,还没有发现有很大的毛笔记载。不过有写大字的记录。
最早的善书大字的人,是东汉汉灵帝时期的师宜官,能写方丈的大字。王献之也是能写一丈见方大字的好手。而蔡邕所创的飞白书,是在他上朝的时候,看到鸿都门前的一个仆役用恶帚在地上写字而受启发创作的。
古代的建筑物上都要悬挂牌匾。牌匾上的字自然是很大的。虽然没有一丈见方这样大,一米见方很是很大的。普遍的大斗笔都难胜任。在没有放大复制技术的古代,写大字用的,不一定是毛笔。把抹布卷成团蘸墨写,这是一种。当然也有很大的毛笔。这是用于榜书的大抓笔。一般的牌匾足以胜任。即便是如宫廷里的大牌匾,都可以书写。
现在要找唐代以前的实物来佐证,是不能的。
书法上碑,关键在于勒石,然后由石匠完成雕刻。
目前为止没有实物证据到底唐朝前有无大笔。而且即使有大笔也未必有大纸。判断当时大字有两种可能:一是用笔的替代品,如布团蘸墨;二是可能石匠,勒石工已经掌握同比例放大技巧,比如将书法原字用格子隔开,对每个格子定位。
其实不仅古代,就是现代,将书法刻到碑上也需要放大技术,而不是都要用大笔写。典型的例子就是人民英雄纪念碑。正面“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几个大字是毛泽东主席亲笔手书。背面是周恩来总理手书碑文。纪念碑的正面碑芯60吨重、14.7米长,毛主席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每字至少一米以上,毛主席会去拿大笔在地上划拉吗?不会的。毛泽东主席先是写了三幅,请书法家们挑选了一幅。在草纸上把字草稿写好之后,如何将字镌刻在高大的碑心石上,是一个技术性难题。当时,仅有的条件是用幻灯机投影放大,但打出来的字模糊不清。需要设计师一笔一笔画出线条,然后再重新勾勒。但这样所雕刻出的字,和原稿差距很大。书法篆刻家魏长青是纪念碑字体镌刻的主要负责人和完成者。他本就有很好的书法功夫,为完成任务,他耗费了一段时间,将毛主席、周总理的字体仔细研究,领悟了他们的书写风格以及根源,然后再亲自勾模,为了保证和原稿接近,魏长青还不断对每个字仔细勾模,再经过照相数次对照、修改,之后,才终于形神兼备。
大字书法最大的难点是点画和章法的构成。用小笔写出的小字,一般都采用笔尖来写,要做出点画的精妙是不难的,而大字则不同,它把抓笔的尖、肚、根基本上都使用了,就是说大字把毛笔的整体都用到位了,所以在写点画时就有了对工具的使用方法和习惯问题。再有就是结体的构成,人们坐在桌前,视角对纸面的观察都能尽收眼底,所以书写小字时这都不是问题,而大字则要弯腰书写,对于纸面的情况还要站起来观察,书写一个字时,笔画的长短、粗细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就是对书法家书写大字的最大考验。
一是要加强对古人大字书法的观察和临习。古人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参考经验,他们写的字再大也不会变形和比例失调,通过反复临摹,掌握其结字特点和规律,也可以把那些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放大临写,尽量做到逼真和惟妙惟肖,使之具有大字书法的艺术表现力。

二是要注意用笔方法。"用笔千古不易",在书写大字时,特别要注意中锋用笔,千古不易就是说中锋用笔是不会改变的,如果在大字书法中不能很好地使用毛笔,那么写出来的效果是非常差的,因此在书写大字书法时,要尽量靠近中锋书写,利用毛笔的基本书写原理,充分发挥其书写特性,展示书写效果。
三是要根据大字的特点,完成书写过程。大字的特点主要是空间的构成,沃兴华先生在大字艺术中提出了空间说,他认为"当代大字书法发展的外部推动力来自展示空间变化,发展趋势是强调章法。"在大字书法中,要用空间感制造出强有力的视觉艺术效果,我们书写大字就是让人一目了然,进而从中获得图式的构成、线条、场面的分割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如果仅仅是为了把横写平、竖写直,那不叫书法艺术,而是电脑要做的事情了。

四是要有创新思维,做到"自成一家"。尽管大字书法是一种视觉艺术,但它也是一种个人情感的反映。在掌握了基本的书写要领以后,应当要创新求变,用自己的积学修养和精神内涵,写出属于个人性情的书法作品,当代书法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识读作品,而是展示书法家对自然世界、客观事物的看法,要利用笔墨原理,创造出大字书法的空间艺术作品,对图式、结体、线条、点画等都要进行细致研究,进而在作品中注入自己对艺术思维的理解。
总之,大字书法是一种大气象、大格局的审美艺术,它需要书写者有驾驭全局的领导能力,有用笔如刀的书写能力,有创新思维的艺术水平。当代,大字书法也有传统和纯艺术的作品,书法家应当根据自己对大字书法的理解作出选择,因为艺术是不能被禁锢的,它需要每个人的创新思想和实践行为来完成。
威海链 » 唐朝以前有没有大毛笔,要写大字如牌匾之类的怎么办?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