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写好楷书,只是学习书法的第一步。
书法学习并不是一种书体一种书体的学习,写好了一种,又学另外一种。有学习条件的人,楷行隶草篆五种书体都要同步学习。现在普遍学习楷行草三种的人最多。
中国公认的书圣是王羲之,王羲之的草书不及张芝,楷书不及钟繇。为什么却能被世人尊为书圣呢?因为他楷书草书都能写好。虽然单独进行比较略微弱于张芝钟繇。在全面性的比较时,王羲之大大领先于钟繇和张芝。
书体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只有用途的不同。楷书适合书写正式的文书、档案、公告、政令、法律文件,还可以写牌匾,广告等。行书是日常书写最广泛的书体。而草书是最具观赏的,也是最难写好的。草书不但要求准确、快速、稳定的控笔,还要有丰富巧妙的构思。草书是集技巧与思维于一体的创造。楷书临摹以后,就可以自己创作出像样的作品。而草书,要创作出像样的作品,不积累丰富的学习经验,根本不可能。
书法的顶峰,是五体皆善。偏工一门,并不算一个成功的书法家。
千兄,我也说几句吧。答案当然不是,任何一种书体,都有它的巅峰。
楷书的巅峰,从群体上看,出现在唐代;从个体上看,是晋朝王羲之以及唐代颜真卿双峰并峙。原因在于,楷书在晋代王羲之手里第一次达到了完善,以不同于隶书的面目出现在历史上,他是开创者同时也是最高峰,楷书法度定基于此;颜真卿的卓越在于他能在王羲之的基础了创新改革出新风貌,在表现方式和审美特征上,脱离了王羲之的笼罩,自成一派。在这两位伟大创新者之后,楷书取向很长时间内,基本依照两大系统传承,王颜二圣如同长江黄河,其他作者都在这两者中游走,变化组合。直至清代中叶,碑派大兴,魏碑风格的楷书异军突起,才打破了这个局面。
由于中国文字和书法在实用层面是合一的,唐代及之后,正式场合楷书成为最标准的书写,所以它成为入门者首先要过关的书体。在各种书体中,楷书的审美成本是相对最低,很多人没有完整进入书法艺术大系统,对其他书体的审美有一些客观困难,从而加深了以为楷书写成功了,就可以成为书法家,书法的巅峰之处就在楷书的错觉。
我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写好楷书很容易,不是,而是说,要写好其他书体,需要的东西更多一些,即便如隶书,里面碰到古今字、异体字的机会比楷书也要多得多,更不要说篆书系统(包括小篆、金文、甲骨文)、草书,需要更长时间的训练,文字学的基本功要具备。这些领域由于早已脱离了日常实用,关注的人少罢了。
从技艺和水平发挥的难易程度讲,最难在高处突破的是草书。要在草书领域成为开宗立派的大家,历代加起来,也就屈指可数的十来位:王羲之、王献之、张旭、怀素、黄庭坚、祝允明、王铎、何绍基,近现代的于右任、毛泽东、林散之、高二适、李志敏,大概就这批人了。而楷书,你可以找出一大批很优秀的书家,而且二流作者与一流作者的差距并不是大得不能同日而语,例如薛稷与禇遂良,颜真卿与钱沣,“四大家”与“台阁体”。草书就不一样了,一流与二流差距非常明显,例如王羲之与王宠。草书难就难在从整体到细节的把握,要高度辩证,如将军用兵,气势流动,虚实轻重长短正侧,它既有楷书的每一笔都必须到位,同时更要求整篇驾驭的能力,到最后,往往一个字失败,整篇就废了。同时,草书创新,有自家面目,是绝大多数书法家穷一辈子都没有成功的,不是因为多人写,而是因为这里需要的天赋魄力相当之高,太多作者艺不够、胆更不够。大众喜爱的一些大书法家,例如赵孟頫、文征明等,草书也不算杰出。
我们学习书法,按社会需求以及书写的难易程度,一般是这样设计的:楷书→小楷→行书→隶书→草书。如果某些创作者特别想在碑版古文中出成绩,就把草书阶段的重要性降低一些,进入篆书和金文领域。金文领域的书写一定要与古文字学结合一起了,这类专家往往首先要成为文字学家,同时兼工书法,才会靠谱。
总之,书法学习与创作,楷书是基础工程,它当然也是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在楷书上能够创新的确算是大家,因为晋唐以来,楷书几乎会认字的人都在写,创出一片新天地的机率最低。不过,即便这样,也不能说楷书是书法的巅峰。
2019.4.15
应千兄邀答,我也来撰几句。古往今来楷书(小楷犹甚)是毎个书法家都避不过去的坎,你可以把楷书写到一个高度,但篆隶楷行草五体互通,决不能说楷书是书法的顶峰,相反我认为楷书只是一切书法拔高的基础,好比阅兵式上的阵列,尽管威严有序,孔武有力,然而欣赏层面多过实战层面,几个月的时间就可以专业训练出来的。相反来说,真正的武术或者高超的舞蹈,是需要当事主体通过坚韧不拨的努力和自我觉悟的长期结合,最后少数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映的境界,此谓之为书法上的心手合一,可谓巅峰起舞,长空击鹰了。书法的起步其实最好从楷书和篆书入手为妥,楷书可以端正我们的学书态度,培养基本的点画技法和结字美学,而篆书则可以锤炼我们的书法线质和使转技法,楷书和篆书可以让我们的书法在单字上形和神都有质的保障,但并非书法的顶峰!最后来一个观点:书法五体互通,但书法的最高境界应属草书无疑!是人谁都有个性子,草书最后就是给你们这些有点基础又自命不凡的人使性子用的!物有所寄,那样的你才不一样!
其他网友回答:篆隶楷行草五体己中,楷书只是一种。历史上,除楷书外,其它书体都有其高峰。现在一般教学中把楷书作为基础,致使对楷书的地位和作用有尊大的情况。其实楷由隶演变而来,至唐达到顶峰。唐以前书家并非以习楷为基础。唐以后楷书的实用性一致延续。致现代,实用性降低。草行大行其道。因而,从理论和实践上看,学好楷书并非一定是书法的顶峰。
其他网友回答:并非如此。纵观书法历史,楷书名家一大群,草书尤其是狂草大家寥寥无几。随着社会的发展,毛笔字的实用渐次退出历史舞台。其艺术价值将完全代替其使用价值。而彰显人格魅力,表现书家激情草书最为适合。一幅好的狂草简直就是一首浪漫抒情诗。在创新上。楷书技巧已挖掘殆尽。而草书从用笔、结字、墨法、章法方面路子尚宽。不论书家技艺如何精湛,绝不会写出两篇神态、用笔完全相同的作品来。所以无论从创新、抒情、彰显技艺诸方面,草书将是书法爱好者最钟情的书体。当然,草书还有个识认的问题,相对比楷书要难一些。所以学楷书的人群依然存在。作为书法艺术,楷书仅是五种书体之一,不能把楷书列为书法的最高艺术。任何一种书体都可造就艺术高峰。
其他网友回答:写好楷书真的达到顶峰了?
这句话对于唐人来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因为从汉字演变过程,来审视唐代书家对楷书的创造,唐人从书是篆隶及魏晋南北朝的章草魏楷行书真书等。也就是说楷书的法度笔力训练都是从隶书篆书的习练不断的汲取其中的营养,取篆书的圆转,取隶书的方正朴茂,以及隶变的楷则,章草,小草,行书的笔墨丰富点画。才有的入楷之严谨。因此先有朴拙后有严正肃穆的楷书。那么楷书具有一定的情性表现。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
而今学书法直接学楷书,是为由理性到感性,换言之就是从法度践行情性的发挥。若楷书是基础,那么凝炼的东西,散开有难,实属不容易。
经验告诉我们艺术的属性是什么?自由的心灵奔放。艺术高度,是想象力,是一种无限制的诗的远方。
那么楷书成了书法的结晶,也是束缚的绊脚石。虽然这种比喻不一定正确。但是经验告诉我们,大凡律己,模范楷则,一味追求,实则智慧泯灭。
一如法律,因为不得已才有的规矩。
那么回到赵孟頫为何不去追求唐人之笔墨规则,初期开始有渐行唐代书,后有突本晋法。宋代为何尊崇唐人为何不继承唐法而是取其笔墨精神。
明清如是,宁可追碑学的万变,朴拙而糅杂帖学法度而立楷则。
鲁迅直进南北朝碑,启功,亦乃直插南北朝。为何?是不是不懂唐代楷书的登峰造极模式。
由此可见,楷书,伴随人一生的书写,依然达不到唐人笔意情性,为何?
因为颜体有篆籀气,欧阳询有篆书基础的中锋功夫,飞白书的险峻。虞世南褚遂良都有魏晋行书楷书气象,即是王羲之的行书来自章草气度。
由此可见王献之楷书不及王羲之,而小草有了连线字字牵丝。情性是也。放荡不羁,米芾是也,张旭是也。怀素是也,苏轼黄庭坚是也,明清疯子更多,康有为自称鬼手之笔。
皆来自情性,乃艺术气质,故艺术源自个性化,追求法外之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者。守望楷则,依旧精湛技术,应该继续拓宽视野。
写好楷书仅仅规范正书技法,不等于学会了草书技法。当然之间会贯通,即写草书亦能到楷书境界,由纵到敛,楷书到草书,由敛到纵,而已。
故学书法未必是楷为站姿,行书是走之,先有稳再有动的观念。
各有各的理念,无论如何,只要各种书体互动,一般真功夫,四体八法皆善皆工。
由此我的拙见,楷书不是最高峰。
写好楷书只是基本功扎实。书法的顶峰是草书作品。
其他网友回答:写好楷书应该是最难的
楷书是练书法最基本的一个过程,也是非常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若楷书都没练好,又岂能谈练书法?!当然,也不能说练好楷书就如何如何了,后面还有很多需要突破和练习的东西。
其他网友回答:不是。楷书是最后出现的字体,在楷书出现前就有很多大书法家,他们就不会楷书。这就能说明问题。
威海链 » 写好楷书真的就是达到书法的顶峰了吗?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