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您对这句话的理解有哪些?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谢邀,兹复。

孙过庭这句话揭示了学习书法的三个阶段:掌握→创新→提高。短短24个字中,用了三个"平正",两个"险绝",充分体现了否定之否定的哲理。

平正和险绝是每个学习书法的人必需解决的一对矛盾。在这里,平正指的就是书写的规范、规矩。对于初学入门的人,一定要懂得规矩,一定要按照书法的要求去写字,也就是要按法度将执笔、运笔、间架、篇章等等都一一掌握起来,这就是"初学分布"。"但求平正",只求、力求之义。舍此没有他途,舍此也不称其为书法。

掌握了书法的基本技能后,便是进入到第二个阶段,即创新阶段。这时要强调的是追求险绝。何为险绝?即:要敢于打破自己先前已经掌握的平正书写,打破旧的平衡关系,学会制造笔法和运笔新的不平衡。务追,就是必务要追求在变化中求险、求绝,要敢于突破自己,突破前人的蕃篱,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第三阶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后,不是盲目地一味地追求险绝,而是要"复归平正"。就是说这时你虽然达到了随心所欲的程度,但仍然要不失规矩。

足见书法实践中,险绝是过程,平正(合乎规矩)才是结果,才是目的。这就从本质上揭示了何为书法。一个从未学习过书法的人,也可以把字写得十分"险绝",但那样的字未必合乎法度。同样,一个学过书法的人,如果只知道一味追求险绝,而不顾法度,那么同样不是传统书法所要求的。

这最后一个"复归平正"之平正,与第一个"力求平正"之平正,字义虽相同,但从哲学意义上讲,已经是更高一个层次的追求了,是否定之否定后的更高形式。

其他网友回答:

这是孙过庭《书谱》中关于学习书法步骤的一段话。原文如下:

“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不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我先给大家解释两个词语。什么是分布?结构叫做分布。什么是险绝?快速叫做险绝。不要拿书本和其它地方的解释来辩论。在这里,就是这个意思。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学习书法之初,先把结构写平正。能够写平正以后,便要加快运笔的速度。能够快速的运笔以后,再回到平正中去。开始时是能力不足,中间时期随着学习的深入,技能的提高,产生了自满,及至后期,见闻广博,通晓了书理之时,已是书老人也老了!

书法的学习时期相当的漫长。古人学习书法,从七岁蒙童入学开始,及其学成,已是两鬓斑白的老者。即便是书圣王羲之,也是到了晚年,书法才臻妙境。书法不仅需要手上的功夫,还需要思索。思索不是凭空想象,是在博览群贤之中,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我们现在学习书法,总想着秘诀、捷径,家长们把孩子送到培训班,以为在教师的指导,几个月就可以学到一手漂亮的字。于是,有人投其所愿。书法速成的广告一个比一个快捷。借此,我奉劝各位家长,书法学习没有速成。寄希望于速成,钱财被骗事小,耽误了孩子的学习,误导了学习的观念,这可是一辈子的大事。

其他网友回答:

宇宙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在矛盾中、变化中,矛盾变化虽时时存在,也即是常处不平衡中,不平衡又总和短暂平衡对应存在,就如白天黑夜交替存在,旧的一天过去,换一个新的一天到来。

人生也是如此一一幼时萌生,青年发育,中壮年壮大,然后衰退。其事业轨迹也这样,成家独立之前,是准备,然后闯荡拼搏,然后有序发展,然后逐步回馈社会。

为衣食奔波者也然,只是他们可能无回馈社会的意识,但人生在矛盾变化中是无法超脱的,都是在矛盾的波涛中寻求平衡的。

其他网友回答:

这几句话是人一段时间内艺术的进步,是一个过程

其他网友回答:

此乃学书三步走之谓也。

初学竞竞业业,亦步众趋,但求平正如方,合乎法度。

久之自觉其书一潭死水,涟漪不泛,味同嚼蜡。决心求变,左冲右突,高坠低跃,欹侧互见,于是气势韵味生焉。

及至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象隐大道,妙合自然,复归于平正。但此“平正”已非彼“平正”矣。

标签: 务追险绝 险绝 复归 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