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中的飞白和枯笔是怎样用笔写出来的?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在书写书法作品时,毛笔里的墨汁干枯之时,毛笔在运笔过程中,会出现枯笔和飞白笔画。

枯笔飞白之法的应用,使书法作品看上去飘飘渺渺,像烟雾袅袅。

飞白笔画给人感觉比较虚幻,像云过天空,有退后的空间感觉。

飞白笔画和浓墨巧妙应用,会让作品表现力更丰富。

浓墨能增强书法厚重感,让人感觉字有向前跳的空间感。有很强视觉冲击力。

林散之草书,毛泽东诗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墨色变化丰富,有浓墨,有枯笔飞白。结构险绝,豪放雄肆。(见文中插图。)







其他网友回答:

书法中的飞白和枯笔是怎样用笔写出来的?

书法中的飞白和枯笔是两种不同的东西。飞白为书体,东汉蔡邕所创。笔画稍微不满。这是一种难度非常大的书体。飞白书中实处是圆润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出现虚空,使得其韵味神逸。王羲之对这种书体都感叹书写艰难。它的用笔宜润,墨宜浓。书写的节奏快慢起伏强烈。
枯笔是笔毫中的墨汁将要耗尽而出现的枯涩。枯笔多在草书之中,笔一次蘸墨,由开始时的润泽直至墨尽。草书因其笔势不可中断,频繁的蘸墨笔势便不能顺畅贯通。而枯润浓淡的对比差,还能使作品增添自然的气韵。楷书之中尽量不要把墨写枯。会影响楷书的遒润,使得字形笔画毛糙神伤。枯笔没有多少难度,墨少或速度快,就会出现枯笔。和飞白书中的润中带枯不可相提并论。

其他网友回答:

<2>如今学习书法的人很少有对“飞白”和“枯笔”分得清楚的,实际上两者不但有区别,区别还很大。

“飞白”曾经是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一支绮丽的花朵,它具备独特的艺术风格及其审美价值,可看作是古代的美术体。

飞白书体,书写难度极大,恐怕需要专用笔才可以实现。

“飞白”体通常只适用于大字书法,“点画丝丝露白,体态婉转逶迤,一似游雾崩云,又近乎罗衣从风,皆如衣带翻飞飘舞。”听上去是不是高大上?是不是有些不明就里?中国书法关于艺术效果描述,经常会用一些排比句罗列各种自然奇观,本来是想打个比方说个明白,实际上听的人恐怕会更加云里雾里。

我简单说吧,飞白就是在笔墨尚足,甚至是在饱墨的情况下,通过书写速度加快及提按动作配合完成的。写出来的味道就是很多平行线组成的一个笔画,试看下图“”字的左边那个撇。

飞白如今已经不再单独作为书体出现,而是贯穿于书法作品之中,应用很广,艺术效果强烈。


说完“飞白”,再说说“枯笔”。枯笔是在笔墨逐渐耗尽的情况下,自然出现的行笔状况。中国书法史上,王铎善于使用枯笔,但王铎书法有别于当今一些枯笔书家的是,笔锋一定不能散开,一旦散开,完成笔下最后一个字,必须停笔舔墨。请看下图:

王铎草书,墨已耗尽,笔锋未散。

大量使用枯笔是现代书法家的创造,具有浓烈的现代气息,我本人很不喜欢枯笔,我觉得偶尔一两个字使用枯笔还是的确能够营造出遒劲、老辣的沧桑感、历史感,但如果毫无节制,在笔锋已经全部散开的情况下,强行推挤做字,我觉得跟丑书并无二致。

我们不妨再来看看当今一些书法家的枯笔,看着扎眼,摸着扎手,实在是一片狼藉,不够斯文。与王铎书法比较一下,高下立判,不言自明。

其他网友回答:

其实很简单,蘸墨后一直写,一直不蘸墨,书写速度又快,飞白和枯笔就出来了。

关键在表达的需要,情感的驱使,不是刻意做作。

艺术首先应该真。

你不是那样想的却又那样写,你是一个心眼肥浓的人却又表现枯淡,岂不书不由衷?

除了墨少速度快,另外可以找找泥工用石灰浆刷墙的感觉。

飞白书据说是东汉时蔡邕创造的,他看到工匠们用帚把蘸上白粉浆刷墙,受到启发。

刷墙,灰浆不到之处可以弥补再刷,书写则是一次过,表现出运笔用墨的过程,所以就很生动。

另外,全都表达出来的和不全都表达出来的相比,后者更丰富,也给欣赏者留下参与的空间。

这也就是俗书不及雅书的地方之一吧?

至于刻意飞白枯笔,刻意做作,又俗了。

飞白枯笔,其实是书写者的天分、教养和丰富情感。

其他网友回答:

以飞白体书碑额,武则天应该是唯一的人。《升仙太子碑》上“升仙太子之碑”据说是她亲手书丹。

武则天的书法,不知是否传至太宗?不过,她的成功,印证了一句话:男人要征服所有人才能得天下,而女人只须征服一个男人就可以得天下。

哈哈。扯远了。书法中所谓“飞白”,即笔道中丝丝露白。这种方法,据说是蔡邕见工匠以粉浆刷壁,从而创造的种笔法,能表现出迅疾的笔势。

所谓“枯笔”,即毫中墨干时在纸面上出现的笔触,在行草书中较为常见,最能表现气势的酣畅。运用此法,要以笔力为后盾,用墨虽枯,亦有神采。米芾最善此法,须以中锋为前提,方可臂力刷下,沉着痛快。

飞白也好,枯笔也罢,是枯墨的常用笔法,但一件作品中不能用得过多,要以枯取险,以润取妍,枯润相杂,体现墨韵的变化。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其他网友回答:

墨少,速度快,,就成干,色,枯,,,

其他网友回答:

所谓“飞白”,传为蔡邕所创。为笔墨中夹有丝白。用笔蘸墨少许,运笔时让笔画出现局部“燥”和“枯”的效果,历代书家努力追求这种艺术风格,乃取其书体更显苍劲耳!米元章在其《虹县诗》卷中多处出现飞白,正可体现他的“刷”字风格、追求风樯快马的艺术境界,在笔法运用上力度很大、速度飞快,又能很好地控制墨汁的“浸满”与“枯燥”,掌握提按,干湿顿挫,使水墨在纸上都恰到好处,写出来的作品峻劲干练、奕奕有神。

而“枯笔”不同于“飞白”,枯笔常有“露白”,而“飞白”则丝丝夹白。宋黄伯思《东观余论》说:“取其若丝发处谓之白,其势飞举谓之飞。”白古作帛,“飞白”者若飞帛也。




其他网友回答:

飞白书体创始人蔡邕,他博学多才能书善画尤其工于篆书和隶书,他的隶书特别著名结构严谨,点画俯仰,体法多变,骨气通达,爽爽有神,蔡邕写飞白书时用枯笔作书经过试用书写果然出现了丝丝露白的效果,线条苍劲,枯涩,自然,而且很有韵味,飞白书体新颖有趣,别具一格红极一时从而形成了飞白书传承至今。

其他网友回答:

关于飞白与枯笔法大多出现于行草书中,有些大家在楷书中也偶有出现。写出这种笔触大概以下条件:

一 、用生宣写大字时容易出飞白。由于生宣吸墨快,书写者书写前几笔也必须快,由于黑笔的接触面不同,朝下的面会墨很重,重墨后如再疾速行笔或疾速转换毫面都会显露飞白。

二 、书写速度快。速度本来就是飞白的主要原因,蔡邕有云,得疾、涩二法,书尽妙矣,这说明得疾才能涊,可见其重要性。特别是在笔足墨饱的条件下能写出飞白更显书家功力。

三 、笔中墨将用尽,呈缺墨状态。很多大家们写行草喜欢一笔墨多字,在墨近枯时还要写,在这种情况下惟有用自然的不规则顿挫才能将枯墨杀入纸中,我认为书法的入木三分应体现在枯笔中。顿挫的过程,由于笔与纸的角度的变化手腕、肘、肩会出现:施力、加减速、自然的、不规则的运动过程。相反若一味匀速做作而为,必将状如虾段蜈蚣流入江湖。




标签: 枯笔 飞白 用笔 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