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玩笑了!欧阳询行书,在唐初仅在虞世南之下,比他的楷书排位高多了。
我们现在学习书法,眼睛里只有唐楷。在唐楷中,又只知道一个欧阳询。把欧阳询的楷书,拔高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以至于到了连欧阳询的看家书体:行书,都被现代人所不知。这不得不说是现代人的悲哀。历史上学习欧阳询行书的人,包括赵孟頫、文征明等大宗师。
我们知道《兰亭序》的作者是王羲之,现在存世的最著名的两种版本,神龙本和定武本。神龙本为冯承素摹本,定武本为石刻。这个石刻本的作者便是欧阳询所临写的。由于石刻可以做成拓片,拓本的流传远远大于墨迹本。冯承素的墨迹摹本被历代皇帝珍藏宫廷内府,基本无人能够看到学习。即便是赵孟頫这样的大家,也没有机会见到过。在学习《兰亭序》的古人中,都是学习欧阳询临写的定武《兰亭序》。
或许你会说《兰亭序》是王羲之书法,和欧阳询有什么关系?《兰亭序》是和欧阳询没关系。但他临摹的《兰亭序》,是他自己的用笔。欧阳询的书法用笔,本身就是出自于王羲之的用笔体系。古人临帖学习,重点放在取法和神意上,形质只存大概。所以,即便是欧阳询临写的《兰亭序》,也是欧阳询自己的用笔方法完全。他的行书,是除了最近这些年被人故意说的不好。原因大家都知道。是当今欧楷第一人。因他自己的行书不行。便说欧阳询的行书不及他的楷书,纯属自欺欺人!
现在的书法家动辄说自己五体皆精,其实,书法史上真正做到五体皆精的书法家是很少的,人的精力有限,书艺的主改方向也不同,能写好两三种书体就算很不错了。
欧阳询的行书当然也算不错了,其《张翰帖》《卜商帖》《梦奠帖》等,笔锋劲健,取势妍妙,结体纵长,充分表达了瘦硬峻峭的风神,突破了二王规范而别具一格。
但不足之处在于其法度严谨而缺飘逸神韵,时人谓其书“不择纸笔,皆得如意”。
欧阳询的楷书法度森严,中宫紧收,是楷中典范,但其行书风格也如其楷书一样,过于拘谨,则失去了行书的特点,所以相比于其楷书,差距较为明显。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非常感谢邀请。欧阳询的行书为什么没有他的楷书影响大?这个问题,应该说是非常的正常。欧阳询的楷书被列为楷书“四大家”,而且,千百年来影响深远。在入门阶段,因其笔法沿袭王羲之的用笔,简单明了。不做过分的藏锋,入手快,美感强,且宜实用。所以,倍受学书者青睐。而其行书,虽也自成一家,但略显局促,瘦骨嶙峋,尖刻寒酸,难以在其基础上变化与施展。即使有想学者,上有王羲之,中有颜真卿,下有苏东坡等行书“三大家”。影响巨大,趋之若鹜,大多数人都有从众跟风的心理,也就疏忽或者是应接不暇了。所以,不是说其行书不好,而是欧楷就足以掌握欧的一切。行书没有必要再浪费时间和精力。这就造成了历来学欧楷者众,学欧行者少。当然,不是没有。而是即使学习欧的行书,往往会遇到瓶颈,难以深入和创作、创新。没有引领潮流的大家、名家,使欧的行书在茫茫的书海中,也就不被人们所瞩目,遗忘在角落之中。实际上,欧的行书也并非一无是处。可以说,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不要因其影响力小而忽略,有可能在风格大众化的今天,学一学,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若要具体说清楚欧阳询的行书为什么没有他的楷书影响大,那还得从欧阳询入门书法时的经历说起,也就是行书取法于谁,楷书取法于谁,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名师出高徒,在书法领域中显的非常重要,书法艺术和其它艺术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临摹,
说到欧阳询,就让人想起“欧、颜、柳、赵”楷书四大家,这就说明了欧阳询的楷书的至尊地位,从古至今;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是由隋入唐的书法家,他初学王羲之的书法,行书则学习王献之,值得注意了,王献之的行书水平是远不如王羲之的行书水平,
而欧阳询初学的是王羲之的楷书,要知道王羲之的楷书水平又高于王献之的楷书水平,在初唐时期,唐太宗提倡的恰恰是王羲之的书法,楷书为重的书学,可以这么理解欧阳询学习楷书是找对了老师了,但是他的行书却没有学习王羲之,偏偏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
综上所述,你就可以很容易发现了王羲之的楷书水平高于王献之,王献之的行书水平低于王羲之,欧阳询学习了水平高的王羲之的楷书,又学习了水平低的王献之的行书,所以当欧阳询书法自成一家之后,他的行书自然没有楷书的影响大,就那么简单。
所以说,古人一直在强调书法“笔法”
的重要性,笔法就好比书法书写时的技巧,初学者学到名家有品质的笔法,那么书写技巧自然容易炉火纯青,如果学习的是“杂家”的笔法,那么书法功底绝对不成气候,甚至书法的天赋都会被“毁灭”了,
欧阳询的形书不如他楷书的影响力大?
《书断》云:欧率更真、行之书出于大令(献之)别成一体,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南唐后主又云:欧阳询得右军之力而失其温秀。
欧阳询初学羲之,后劲险过之,自名其体,人以为法。因此通过古人强调其字法峻劲奇险,实为饬持法严,属拘谨之格,因此其行书虽迭荡流通,但据古人言,失色失润,且失趣,因为凡谨饬,拘法,刻厉,则有行运则失逸致逸韵,也是书写行書之忌。行书力究流于变化万千。又奇又险,又润又色,才有情趣情性情怀。
从欧阳询留世作品,很少见其行书,有存也乃很少。尺牍所传,妍紧,险妙取胜。而少意气之韵质,少流变之洒散。
以上仅仅是欧阳询书体相比而言,而行书也肯定不赖,而今能写出者,依然很少。
欧阳询行书基本上是楷书的快写,笔画的连贯比较少,行书那种简化笔画的写法也很少,属于行楷吧,楷书的成分更多一些,所以欧阳询的行书,基本上还是楷书。但是其楷书在法度上更加严谨,笔力更加强悍,而他的行书虽然近似楷书,但在法度上却比楷书更逊,所以行书影响没楷书大。
其他网友回答:初唐皇帝太宗,收聚晋人行书无数,欧阳询要突破前人可能吗?中唐晚唐也无人突破。只是后人加以思想意见而承认的行书,草书到是有突破了,好多人认为欧阳询的行书不行,只是其没有楷书上的贡献大而以,但欧阳询的行书后人要临习还是不容易的,不信请作者写一下欧阳询行书千字文一二十个字发表来看一下,大家也可以学习学习。
威海链 » 欧阳询的行书为什么没有他的楷书影响大?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