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王》书法铿锵有力,大气磅礴,气度非凡,王羲之的书法讲究用内擫笔力体现,王献之的书法多用外拓笔力体现。所以二王的书法受后人追捧!
‘’二王‘’不是空喊的。即便是黑王献之最狠的李世民,他的书法也有很大一部分学的是王献之。
李世民对王献之的打压,刻薄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说王献之的字,如隆冬的枯树枝,张牙舞爪。这个还算温和的。更有一句说:如严家饿隶。奴隶就已经惨不忍睹了,还是饿奴!饿奴还不够,必须是刻薄小器的严厉主子家的饿隶。
(唐太宗书)
但是,打压归打压,背地里他一样的学写王献之的字。凭什么知道?他有书迹存世。《淳化阁帖》第一卷,历代帝王篇,有李世民的字迹。大家可以去对比看,在他的字迹中,是王羲之的成份多,还是王献之的成份多,只要一对比,便能一目了然。与李世民常常一起讨论书法的唐代头号书法家虞世南,他的书法也是学习的是王献之。如果说李世民真的发自内心的讨厌王献之书法的话,初唐时期的书法家中,可以论书的人很多他不找,却非要和一个学习王献之的人一起聊书法?
宋代米芾更是对王献之书法情首独钟。现在存世的王献之作品,就是米芾的临作。著名的《中秋帖》,就是他东一榔头西一棒的临写,以致于语句无法读通顺。而乾隆皇帝却还把《中秋帖》当作王献之的墨宝存放在三希堂。
我们现在学习王献之的人少,倒是事实。并不是王献之的书法不符合现代审美观,而是他的作品留存下来的太少。零零碎碎的几个帖,让现代人难以学习到王献之的精髓。在古代,隋唐初期,王羲之、王献之是难分高下的。
初学者学习书法用习惯学习名气大的书法家,二王的书法造诣和名气都很符合,但我认为并不适合初学者学习,还是要从基础的楷书学起。
谢邀。義献开我国书法秀美和壮美两大流派之源。
其他网友回答:至于说所谓的”二王”并重还是只有王羲之,为什么学习他们的书法?
这个问题确实存在这种情况,我个人认为是”二王”并重的,”二王”在当时都达到了顶峰,并且超过了当时的任何书法家。
为什么现代或说清代以后在人们心目中只有王羲之首屈一指,王献之好像被忘却。
王羲之东晋琅琊人,官至右将军。创立了独到得流畅风格书法,有传至后世之作《黄庭经》和《兰亭序集》。《兰亭序集》又是晚年得意之作,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所以被敬仰天下第一,有”龙跳天门,虎居凤阙”的称号。敬奉为”书圣”直至今天。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七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由于王羲之和三个哥哥都是精通书法的大家,王献之也和其他弟兄一样共同学习书法。
王献之不但勤学苦练,他不拘一格。父亲悉心传授与指导,王献之力学父亲的行草,还学上代最大书法家张芝的楷书隶书。在当代就有艺术并列的名气地位。
王献之学习书法不墨守陈规,另辟蹊径。他的《洛神赋十三行》受到了唐太宗的非常赏识。有许多作品流行当世,被有识之士誉为:”丹穴凰巢,清泉尤缺,精密渊巧,出于神智”。
王献之所处当代和后世有很多书法大家给予了有史以来所有书法的最高评价。
乾隆皇帝得之,赞不绝口,收藏为国宝。清代吴其贞也推崇备至,说:”雄秀惊人,天然妙取似神品”。当代俞焯大师发现王献之的传世之宝后说:”有史以来无二人...”
那么”二王”为什么只有王羲之的声望流传较广呢!我认为这也不算稀奇。例如经典名著巨臂们都崇拜”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的文章,视为齐名。可我们看到的大多是苏轼的作品。”西汉文章两司马”可也是更多谈论的是司马迁而不是司马相如。
”二王”也是如此,因为《兰亭序》的模本广为出版印刷发行,所以王羲之的名声明显大于王献之了。
谢谢指正!
其他网友回答:书法一般都说学“二王”,特别是学大王,因为他的书法艺术被推史上至遵地位,从古至今,无人可替。
但是,没有书法基础、书写功夫,学大王难、学小王更难。
二王指的就是王羲之和王献之。这两人各有特点,很难分出高低,但由于王羲之是王献之的父亲,所以一般都说王羲之的书法高于王献之。
二王的书法的法度严格,所以我们学书法学他们有很大的好处,入门比较容易。
二王的书法审美比较中庸,很适合中国人的审美观,所以我们学习二王的书法不至于走歪路。
其他网友回答:书法上的二王并称,乃是对王羲之、王献之的专有称呼。
王羲之的书法名重当世,在历史上两次学习王羲之书法的高潮出现在南朝的梁,以及唐太宗时代。有影响力的大人物的推动,自然会形成一股大势。就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样。
王献之继其后,天资既高,又锐意创新,不困于家法,自出机杼,由张芝而下,创连绵草书,书法妍美流丽达到与其父相同的高度,同样为世所重。
王羲之的书法由传承沿袭的痕迹比较明显,属于雍容规范的一类,容易被接受,被誉为“尽善尽美”,溢美无以复加。
而王献之少时便有劝谏其父“大人益改体”,可见其见识超常。王献之既有家学渊源,又有创新的欲望和能力,最终创新成功,南朝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
然而后世师法“二王”的书家,大多取法右军,提起来往往仅指王羲之,一方面是前述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古来尚中庸,尊等级礼制,王献之“耻崇家范”,不尊父法,而另辟蹊径,为儒家正统所不容,但因其水平又够高,达到难以无视和否定的地步;还有就是,总有人喜欢王献之的字,进而学习之,推而广之。
因此呢,虽然提起“二王”,仍以王羲之、王献之并称,但若无所指,或仅指王羲之;若单论王献之,必加以注解。
客观来看待这一问题,需要我们学习王羲之或王献之的书法的同时,学习王羲之的传承深厚、学习王献之的敢于创新的精神。
如此,则“彼之二美,可兼得矣”。
本文为昭明书馆原创,图片来自公开资料。
了解更多,请关注昭明书馆。
其他网友回答:二王书法是集大成者,具有划时代性。二王之前鱼龙混杂,二王整合形成较完备的书法审美理论。二王之后,书法逐渐规范进入到过于规范的程度,失去了一定的灵活性。虽有苏黄米蔡竭尽全力维护但还是难免入俗的命运。王铎的拨乱反正也只能是螳螂挡车无能为力。而今书法界更是滥竽充数者众。再加上书法大家将秘笈深深隐藏不露声色。更加让圈内外人士无所适从。
名人书家异军突起也在所难免。丑书横行更是添乱。印刷体于书法争风吃醋。画字匠也插一腿。穿开裆裤的小朋友也秀了一把书法。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可悲可叹。
其他网友回答:学大王者多些,因为他中规中矩,不放荡,不张扬。学小王者少些。谢谢!
威海链 » 后世所谓的“二王”,其实只有王羲之还是羲献并重学习他们的书法的?这是为什么?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