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的变,让大家摸不着头脑。出家前与出家后,他的书法从传统书法变为没有尘世共识美的“字”。
王羲之的书法不是没有变化,只不过他距离我的时代太过久远。他早期的书法并不足以为当时的人所重。到了晚期以后才进入佳境。王羲之的书法留存于世的,以书信居多。当时的人书信有这样一种回复方式,字写的好的,对方便会保存下来,重新用一张纸写回信。字写的不好的,对方则翻过来写上回信送回去。他不好的字迹早已经淘汰干净。这是一个原因。
要说变化,王羲之留存到现在的字迹虽然没有真迹,但从唐代摹本留下来的书作中,我们很难看到完全雷同的两件字形体态。光是他的“王羲之”三个字的写法,都是三四十种不同的写法。写法不同,神情各异,但却透显出王羲之所独有的神韵。王羲之的变,是向着完美的方向去变。
弘一法师的生活年代距笔我们的时代不算太远。不足百年。他出世以后的书法,不能用世俗的美丑去对禅宗佛道中的世界观去解读。能欣赏的人,我不会对他们说三道四。不能欣赏的人,也不必哀叹自己没有慧根。佛家的追求与俗人的追求是不一样的。
个人觉得,弘一法师书法来自玄奘禅宗墨迹,从年青时的书法风格与正统的书学风格不一样,极具个性化。年老时多半心有余,力不足,书法风格显的稍微迟顿凝结,不如年壮时书风之雄健,洒脱。这是很自然的一种迹象,无可多疑。
羲之书法走的与弘一书法不是一条道,而是开了书法历史之先河的行草书法,基础牢固已成定然,这种书法风格已经根深蒂固,大众喜好,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有大的变动的。
其他网友回答:在近现代艺术史上弘一法师绝对是顶级大师之一,鲁迅先生曾经请法师写过一幅字,在日记中郑重地记下"乞得"二字。法师中晚年书风大变,完全和与出家前风骨迥异,只能臆测这是出世后研修佛法顿悟的因果,像我这样的一般人只能仰望。多说一句,毛主席晚年书法也是质的飞跃,可见人之龙凤者确有相通之处。
其他网友回答:三千里馬此问很有意思。我想弘一法师的人生和他的书法之变很一致,弘一法师出家之前轰轰烈烈,出家之后心绪冷落。出家前他写过一首《堤边柳》的歌词,“堤边柳,到秋天,叶乱飘。叶落尽,只剩得,细枝条。想当年,绿蔭蔭,春光好。今日里,冷清清,秋色老。风淒凄,雨淒淒,君不見,眼前景,已全非。眼前景,已全非。一思量,一回首,不胜悲。”歌词写出了他落秃的心情,他怎么也拾不起张猛龙碑那种坚挺豪放,枝繁叶茂的笔致,只能板若落叶之后的秋色枝条,冷若冰霜的单一笔调来也。或曰,他出家前的书法并不成熟,还在探索之中,多半是随着心情在写,故而变化很悬殊,也就不足为怪了。相反,王羲之书法底蕴深厚,老而弥坚,晚年之书尤善,纵观右军书无有唐突不稳者,稳而书至炉火纯青是理所当然。
其他网友回答:王羲之差钱,没有那么大的纸,写不了那么大的字。
其他网友回答:首先,在书法上弘一不能与王羲之相提并论,羲之是大师之上的书圣,而弘一距此还是有相当距离的。
羲之之所以头戴书圣贵冠,首要原因是开宗立派的集大成者,到达了一个历史的峰巅,再变法就是下坡路了。这对一个只活了五十多岁的人来说,已经没有可能了。
大家知道,一个人的书风反映的是这个人的内在性格。这个性格在出生前已经定型,后天只是开发发挥和完善的过程,这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如此一生而终。除非经历了特别事变,导之人的性情突然变轨,从此道变至彼道,因而在书法上就出现了与往完全不同面貌。也就是说这个人在精神上变性了。
弘一很可能就是这种情况。观其书作前后到判若两人。
李叔同出家为僧的真正原因笔者不知。但就一般半路出家人来说,相当部分人是遭受重大挫折而看破红尘,遁入空门寻求解脱,追求另一种精神寄托。然而这并不是佛教的宗旨,佛的本意是自觉他觉,普度众生。而大部分佛人都背离了佛祖的原义。
弘一后期书作,火气消尽,阳刚全无,只剩一点清水。我想这对众生和佛教来说,都不应算作幸事。
老王为维护书法宝座,天天都在写,一直写到老,得心应手。老李只顾学佛,老来手生,笔已经不听使唤了。
其他网友回答:谢千里马邀请,王羲之是以心修字,弘一乃以字养心。
两人生命的最后,王羲之会说,我己经尽力了,你们后辈看着办吧!而弘一法师可能会说,关我什么事。
看王右军晚年之作,如孙过庭言,风规自远,痴迷者恨不能双膝跪地,顶礼膜拜,等你知道其妙时,己为时己晚,你会有自知之名,终生难觅其踪,不得其逸志也,不得其万一也。时见狂妄之徒,却如鸣蝉,恬噪一秋尔,何足论!
而观弘一之悲欣交集,似书似画,随手而就,而法而无法,无法而又有法,胸中坦荡,欲藏书法之规则,又似无心而书,僅表心境,念中国之新旧交替,自我之心境之变,像一杯老酒,虽显辛辣,细品则五味俱全,与字面之意吻合,佛家之心,还是不妄度为妙。
最后,羲之一生平安无恙,而弘一则世俗有变。
其他网友回答:一随佛力而变,右军儒贯而一!哈哈哈哈哈哈
威海链 » 同样是书法家晚年,弘一法师写字大变而王羲之怎么没有大变?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