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味道”都有哪些“味儿”,不会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吧?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下面谈谈我的浅见:说到书法的”味道”,它的确特殊,它不同于菜品的甜,辣,酸等。也不同于某个人,说话很有趣味,而书法艺术的味道是它让人看到后,有一种特殊的”意味”,一种”情调”。看完能让人有”亢奋”,”愉悦”之感,并且内心受到强烈冲击震撼欲为之鼓掌之情。

欧,颜,柳,赵,各具特色,篆隶行草也都各有其规范,就是形似很乱的草书,孙过庭,于佑任都将之规范化,所以书法的传承发展业界专家是可言传的。但是,不是所有练习书法者都能写出味道的,一则是功夫,再者是悟性,另外也是很重要的一点,书法写的是字,其实它表现出来的却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书法的造诣,跟一个人的,学历,阅历,读书的多少,生活背景,人文情怀,性格特征,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是有联系的。

那种写出来没有意味,没有情趣,不令人赏心悦目耐看的书法,不叫书法,只能叫写字。

其他网友回答:

书法的味道,是书写者与观赏者相互产生的共鸣。

有人能够从书法作品中“品尝”出味道,而有人却什么也没尝出来。书法的味道到底有没有?当然有。不然,古人怎么会在欣赏书法作品时称“玩味”呢?

这个“味”,非甜,非咸,非鲜,非苦,也非酸。和口舌之五味不同。书法的味是韵味,是古拙味,是清新秀雅味,是雍容华贵味,是禅味,是书卷味,当然还有江湖味,匠味,匪味。不同层次的人,有不同味道的选择,这一点和口舌之味十分相似。江南人喜欢带甜的口味,湖南,四川,则喜欢辣味。四川厨师制作的麻辣鲜香的川菜,对江南人来说,他们的肠胃承受不起。现在的美食,有一类厨师深得大众的喜爱。他们不遵常规,只讲口味。什么主菜、配菜、汤菜、甜品之类的规矩一律不管,只需一道看家菜,便不愁吃客上门。这就是江湖菜。

书法中的江湖体,虽然不被书学界人士看好,但因其亲民的价格和花里胡哨的写法,拥有广泛的市场。重口味的人,喜欢“匪味”。书法的味道,可以同时喜欢多种口味。并不是喜欢一种,就排斥其他的“味”。书法的“味道”,是真真实实的存在于作品中的,它可以言传,也能够意会。

其他网友回答:

书法中的“味道”是指书家有某种流派或大家的风气,书法史上流派大家太多,所以说有点多。但是书法的“味道”并不是不可以言传,如“金石气”是指笔画中有碑意,如康有为、何绍基的字;“晋人遗韵”是指的行笔流畅,结字妍美,气息洒脱的一种书风。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

人有性格。性是质,有五行之分。格是局,为大小长短之系统。

书法作品是人的性格在书写过程过中的自然流露。或柔或刚,或动或静,等等诸多风貌,今人称之为味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基本性味为酸甜苦辢咸。阴阳干支合化而生花甲。由此人的性格就进一步增多,书法味之道亦应为六十种。

但这不能完全说明性格和味道的全部。因为人生天地之间,决定我们性格命运的不仅是父母遗传,还有宇宙诸多大小天体和不同运行层次的影响,如年月日时这四个层次的天地之味道,都是不可忽观的。

现代科学发现,我们的本性和表现,决定于基因。这个基因的组成要素和螺旋链,和易经八卦及六十四复卦是完全相同的。那么,据此可以说,人类的基本性格可以分为六十四种,书法的味道也可按此分别排列了。

根据以上人性格的划分,可以对人们的书法味道作出一个划分。但这是个大系统工程,笔者只能先提出问题要点讨论。全部说明并用来指导学习书法,还有待时日。

这里可以肯定的是:大而松放的书作,为子木性气所表达,如鲁公和东坡书,而诚悬和山谷刚劲之作,同出于心火,骨气挺然,羲之书出秋金之气,清丽潇远,多水少骨性柔,少了博大刚健。

故,学习书法首当炼性,书当点线精纯,次是有主而多博,以提升格局而深运意境。此即为术与道合,人与天同。





其他网友回答:

书法的“味道”太多了!正所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对于欣赏书法艺术的人而言也是一样,性情相同、性格类似的人会喜欢同类型的书法作品。比如说欧体,其结字平稳,笔画写法单一,字体俊媚,既好看又容易临摹。非常受性格内向、乖巧、胸无大志的人所钟爱;而柳体因每一个字尽量从险俊中求平稳,笔画务求藏锋落笔转中锋行笔,一个字之中同一种笔画写法也力求不同。所以喜欢的人又是另外一群人。再比如,那些不会写楷书却要贬低楷书的人,这群人是“聪明人”也是急功近利之人,他们就“欣赏”乱画“欣赏”名利。故而“看字识本色”,品字的“味道”品相不同品出来的“味道”也不同!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是假的,学识渊博了亦能说出一二来!用心练楷书,认真学理论才是硬道理!!最后发几张图片,仅供参考!相互学习!相互进步!










其他网友回答:

感谢邀请:

书法中的“味道”是借用了味觉所体会到滋味的一个词。在这里可以理解书法的情味、

趣味、风味、韵味、意味等应该归在香味一类。它在我们的审美意识里是能够感知并能说出来的,并不一定要意会。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我们总能感受到精神上的亢奋畅快,赏心悦目。这就是有“味道”了。

当被一幅耐看的书作吸引,心灵上得到了满足,这种能够体会到的“味道”也就进入了创作者所达到的那种意境了。有人称是一种“书味”。也就是过去所说的书卷气,这是很高的一种意境了。

书卷气从何而来?多读书。古代有成就的大书法家莫不是大学问家。他们博闻强记,学养深厚。明·董其昌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

但很可惜的是,当代的书法却给这么高洁的味道,增添了铜臭味,低级趣味。这是书法人的悲哀,也是读书人的悲哀。应该抑制、唾弃。

其他网友回答:

书法“味道”中的“味儿”,用“气味相投”来理解较为合适。

很多常识性问题,由于受学历、阅历、见识、见知、总结能力等等的不同,往往会对同一事物做出不同的答案。

而‘’气味相投者‘’那怕是存在着以上诸多的不同,选择答案确非常的近似。这在生活工作中案例太多了……

所以,书法的“味儿”,对“气味相投”者而言才好玩。

其他网友回答:

书味,乃书韵书境,境者意境也,韵者韵致也,致者乃姿态也,意境韵致可意会不可言传,言之则有有失其妙,意会乃想象也,言传乃表达也,人之表达感受永远不会穷尽书之味,因人的境界不同,则有迥异之想象力,禀赋与修养学识阅历对欣赏水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先说阅历,没有游山玩水,及自然美景之仰观,如何陶冶内心之美追求,如何身心融于大自然之怀抱,不见大海如何知浩瀚之淼淼。不近溪流何晓潺潺之声,不登泰山怎知自己卑微,不进河西走廊,何有敦煌寞高窟之灿烂文化。不入故宫,焉知中华帝国创造的聖文化经典。由此可见多识广,

依然读书,也乃最主要的修养,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艺人所要修为之渠道,幽梦影句,案桌有书自有山水。

涵养之心,修性怡情是艺术最令人兴致,最能气质满怀,故艺术之外有学问,仅有书艺无艺道,何有心灵感应,怎与艺术对话。

由啰嗦之语,是谓欣赏书法艺术的文化内涵,还有很多需要伴随人生继续学习。

书之意会不可言传,还在于书法有具象和抽象统一体之属性。自书法成为艺术那天开始,就有万物蕴章其中,因此,中国的儒文化及释道境,以及陰阳八卦玄机于内,故知书法作品有东东啊。

码字眼有疲惫,寸晷是竟,文字流水,是为罪过。


其他网友回答:

非常感谢邀请。书法的“味道”都有哪些“味儿”,不会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吧?这个问题,应该说书法中的“味道”,是指书法的说道、意味、内涵等等,是有些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为什么?因为说不清,道不明。说的多不如做的多,只要达到那个境界,自然而然就会领悟。书法的“味道”,也可以说是功力的体现。功力越深,味道越足。艺术性越高,越令人捉摸不透,越令人兴趣盎然。就犹如国粹京剧,听的就是那个“味”。余音绕梁,百听不厌。书法也是如此,好的书法作品,令人全身心的愉悦。当然,也有一个欣赏能力的问题,分清真善美丑,不能颠倒黑白。毕竟书法还是一个高雅的艺术,曲高而和寡,没有一定的欣赏能力和水平,既欣赏不了又难以接受,还容易产生观赏障碍,书法中的“味道”也体会不到。可以说,楷、隶、行、草、篆各有各的味道,这里包含用笔的味道,墨法的味道,结构的味道,章法的味道。还有风格与特色及装裱的味道。甚至于还有年代与传承的味道。意会一通百通,言传、身教难以做到。所以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艺术性及内涵所散发出来的浓郁味道,就靠自己造化的深浅了。




其他网友回答:

这就是味道,喜怒哀乐,轻重缓急,正斜走跑,立卧俯仰。


标签: 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 味儿 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