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王羲之的书法水平很高,这个是主要的。
水平不高的话可能会得名一时,但是要得到历代的书法家的认可,并且被称为“书圣”是不可能的,即使在当时社会,他也是万里挑一的书法家。一个人要想扬名于后世是需要真水平的,一个几百年的朝代能够让我们记住的也就几个人,何况王羲之独领风骚了一千多年。
王羲之的书法被称为“新体”,主要是相对于他之前的古法书写而言的,他的书法中侧锋并用,改变了以前纯中锋的书法用笔,把楷书、行书和草书里的隶书的用笔全都去掉,形成了完全成熟的楷书、行书和草书,开创了一种新的妍美的书法风格。
王羲之本身显赫,当时说的“王与马共天下”、“旧时王谢堂前燕”里的王就是指的他们王家,他的书法正是在上流社会得到认可,才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
在南北朝时期王献之的书法风头一度超过王羲之,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欢王羲之的书法,把他的行书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最终确立了王羲之的地位,有水平也需要被人推一把,要不然他的书法作品可能连摹本都留不下来,只能成为一个传说,成不了“书圣”了。
谢谢邀请,欢迎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兰亭之经典笔法
昨日在头条写了《学兰亭 知兰亭》。略述了一点浅见和体会。今日继续说兰亭,写兰亭。重点说笔法。因为这是我学习兰亭的起步。诸多师友在问答群热烈讨论,兰亭序的笔法,兰亭序为什么传承千年,是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之所以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是学书的极则。是因为文章富有哲理;其二是章法好,一气呵成,乃为神品;其三则为笔法之美,整幅对笔锋的运用也是登峰造极,点、横、捺、撇,随手应变。其竖画,或悬针,或坠露等等,妙不可言。每一个字仿佛是一个生命体,字字独立,结字上极尽非凡功力。稍加分析:
一、变化之美。“之”字:全文三百余字,之字达21个。各尽形态,丰富多姿。如:夫人之相与,放浪形骸之外,悟言一室之内,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感慨系之矣。这些都可拿来用于实践,用之不尽,取之不竭。
二、曲头。曲头竖:如“曲”字,尖锋入纸,顺势向右下方略行,转锋向下直行或稍带弯势。再如:少、日;曲头撇:今、咸、感。
三、捺画。捺画是兰亭序中一个极具活力,又富有灵性的笔画,在构字中起关键的平衡作用。 如:及、趣、怀、足、夫、人。
四、回带笔法。如:和、九、有、古、不。这种笔法在兰亭序中亦是习惯运笔方法,蔚蔚壮观。
五、点画。一点一画,点睛之笔。如 永、崇、之、于、为、不、后、兴、与、清。跳跃、灵动,富有生命力。
王羲之的书法只有练王羲之到一定境界后,才能知道王的伟大之处。
说句实话,最开始接触王羲之的书法并没有觉得王羲之的书法有多么的高超,练了一个字后,也没有觉得怎样,索性就放弃了。
我一直坚持的是柳体楷书。在柳体楷书有点模样后,才开始练行书,那时也没有选择从王羲之开始,而选择赵孟頫,练过一段赵孟頫后,忽然有种想知道为什么王羲之被称为书圣的念头,带着这种疑问,我才开始练王羲之。
可是,这一练就放不下了,越练学觉得王羲之的神奇,尤其是一些特殊的字,必须经过一段刻苦地训练才能写得象,写的好!而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体会到了一些书法的真谛。所以,到现在为止还在一直地练,以至于从行书练到他的草书《十七帖》。
有些书法人对于王羲之不甚认同,对比,我想说,你去学习王羲之,学习到一段层次后,咱们再探讨这个问题!
其他网友回答:虽然我不十分懂得书法,但作为外行不影响对前辈书法的欣赏。
书法在我的眼中:有大气磅礴者、龙飞凤舞者、雄健洒脱者、镌刻秀丽者等不一而足。但每当看到王羲之的笔墨,总感觉到像跳跃的音符、潺潺不息的流水、浑圆的山峰若游龙巡空之势,高山飞云之意。顿时心生敬仰之情。
不知有没有高人研究过王羲之的书法,解析字体结构、用笔顺序、力度等用机器人书写储存王羲之的字,做成软件用它来练习写对联、诗词、文章等。我觉得应该大有前景,至少也能给诗、词、文章增加几分绝佳的情调及不同的韵味。
谢谢悟空邀请!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王羲之的书法只所以穿越一千多年历史,且独领风骚,主要是原因有三个:
第一,王羲之的书法的确功力深厚,并有一定的创造性,且有中和之美,这些都在他的草书、楷书和行书中得以充分表现。
第二,王羲之学习书法遇到了一个好的老师。俗话说,名师出高徒。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就是一个书法高人,王羲之学书法拜卫夫人为师,真算是找对人啦。传说,卫夫人对王羲之的要求是极为严格的,甚至因为王羲之没按要求把字写好,卫夫人曾罚他多次下跪思过。正是有了卫夫人这个好老师的指导和教育,才使王羲之走上了学书的正路。另外,王羲之学书勤奋刻苦、并有极强的悟性,这些都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唐太宗李世民推崇。因李世民喜欢王羲之的书法,逢人便讲王羲之书法如何如何的好,并下旨用王羲之的书法集字成碑。李世民的这些举动,影响力是何等之大啊!还有就是用“不择手段”把王羲之《兰亭序》真迹弄到手,并把《兰亭序》做为陪葬品陪伴着他。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其他网友回答:王羲之的书法为什么会独领风骚一千多年?因为有人捧,所以成就了他的书法,成为了世代相传的楷模。
我说的捧,是因为王羲之书法值得捧。不要一说到捧,便联想到吹捧这个词。打铁还需自身硬。对王羲之书法热捧的人,从帝王将相乃至草民百姓,无不顶礼膜拜。靠的是他多年的刻苦学习。
在他七岁的时候,即显露出异常的书法天赋。王氏家族世代善书。家学的渊源,为他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他的书法师傅卫夫人,也是一位书学世家。成年以后,潜心专研书法,临习钟繇正书,张芝草书,李斯、曹喜篆书,蔡邕《石经》,梁鹄八分,张昶《华山碑》。在山阴山中,二十余年,无间寒暑。竹叶树皮,山石板木,不知写了多少。在纸上则是反复书写。
梁武帝对王羲之书法的评价是“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的评价是“精研篆隶,尽善尽美,其为王逸少乎”。
孙过庭对王羲之书法的评价是:“志气平和,不激不厉,风规自远”。历代书家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他的书法,已经形成了中国传统书法的审美共识。在古代学习书法的人,没有人能够避开王羲之书法的影响。被世人尊为“书圣”。
王羲之游目帖真迹
王羲之能够引领书坛,这涉及主流书风的转变,将之放在书法发展史中,放在他们当时所处的社会文化大背景中,并不难理解。
王羲之的“新体”刚一出现,即受到当时文人士大夫的追捧,喜新厌旧大概人人都会有。
后来王献之在其父基础上,使书风变得更流便妍美,并在南朝的宋、齐时期迅速掀起了学习王献之的高峰。
在这个时期,王献之的影响远超王羲之。
时间来到梁武帝时,萧衍也是个才情很高的皇帝,是“竟陵八友”之一,但他不喜欢王献之的妍媚书风,倡导大家学钟繇的古质书法。
但结果是王献之书风消停了,钟繇的书风却也没流行,而却在中间的王羲之书法却又兴盛起来,这大出萧衍意外。从此主流书风由王献之向王羲之转变。
时间再往后推进,到了唐代,李世民对王羲之无以复加地推崇,终于奠定了“书圣”的地位,从此,王羲之稳居书坛霸主之位,并影响至今。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2>书法之所以能够彪炳史册,立足千秋,更为重要的一点是神韵。
王羲之,中国东晋的著名的书法家,享有“书圣”之称 。
王羲之父亲王旷官居淮南太守,他的叔叔叔父王导更是朝廷司徒,他的伯父王敦是为扬州刺史,叔祖父王澄为荆州刺史。虽然王羲之从小出生在官宦人家,然而他并没有坐享其成,自己也通读古文,是一个满腹经纶有宏图之志之人,朝廷中公卿大臣也都举荐他做官。
他做过刺史,当过右军将军,本就仕途顺利,然其酷爱书法,在书法上也颇有造诣,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已发挥到登峰造极之处。他的代表作《兰亭序》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年少时的王羲之就很认真刻苦。喜欢读书写字,经常到藏书阁找书,每日都会去翻阅学习,然后模仿练习,每次出去洗笔洗砚台太过于麻烦,所以就干脆坐在池子边上练字,经常练到入迷,都忘记了时间,该吃饭睡觉了都不知道,都快走火入魔了,日复一日的,写了许多的字,不知道都用了多少的墨水,写烂了多少的笔头。
传言王羲之连字用坏的毛笔,如果堆在一起的话可能有一座小山那么高。
连被他洗过笔和砚台的池水都变成黑色的了,可见王羲之有多么的努力,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变黑的水池叫做“墨池”来纪念王羲之的刻苦学习。
王羲之出生在官僚家庭,他父亲这一代人都是很有名的书法家,但是他并不是纨绔子弟,还是很专心致志。
小时候的他沉默寡言,谁也看不出他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也不知道之后能名垂千古,但是他依旧沉着冷静,热爱学习,苦心专研自己的书法,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为其它事事所动。他7岁时,临池学书,到了10岁时,字已经些得很有水平。
到了11岁,自己觉得还不够,还想精益求精,平常学习一点关于书法方面的理论著作,借此机会用以提升自己的能力。
有一天,他在他父亲王旷的枕头下面发现了一本书,叫做《笔谈》,里面的内容写的就是关于书法的理论知识。他高兴得如获至宝,如饥似渴地学起来。然后后来被父亲发现了,问他:“你为什么要偷读我枕中的书?”。
母亲替他解释道说:“他估计是在揣摩书法其中的学问吧!”然而父亲却说:“你现在年龄还太小,等长大了些,我再把这些慢慢教给你。
王羲之却不以为然,不高兴地说道:“如果等我长大了才讲究笔法,那岂不是很浪费时间?学习不应该称早吗?青春年华不就白费了吗?他父亲王旷对此番话感到十分的惊讶,觉得自己的儿子不一样,有长进了,少年有大志,应该从小好好培养,不然耽误了他实在不好,于是便将《笔谈》这本书送给了王羲之,而且还向王羲之对这本书作了详细的讲解。
这无疑对王羲之是锦上添花,本来就有着扎实的临摹的基本功,然后又有了《笔谈》的理论指导的帮助和了父亲的言传身教,没过多久,王羲之书法又便上提升到了另一个新的阶级。
之后的王羲之,他又求学似渴,拜师学艺,拜了女书法家卫夫人为老师,在老师的悉心帮助和指导之下,他的书法又有了很大的进步,更上一层楼了。王羲之跟卫夫人学了没过多久,书法就已经十分的成熟了。连卫老师看到他的书法都不得惊叹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
天才有时候往往靠的并不是天赋,相反,他和我们生活中的众人一样,需要努力,更需要成倍的努力。
对王羲之而言,只有自己成倍的努力,成倍的付出,所有的一切才能有最好的结果。
一步登天,那时不可能的!
天上绝不会“掉下馅饼”来。勤奋才是天才的一个开端,只有一直勤奋下去,天才才会向我们招手。
王羲之的求学之路并没有因此结束,练字也并没有不会松懈,还是每日日复一日的学习。连吃饭走路都在想练字,怎样将字写得更加完美,揣摩字的组成结构和笔画,不断地在心里默想,在脑子里默画,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一次,皇帝准备到北郊前去祭祀,下令让王羲之把祝辞书写在一块小木板上,王羲之在写好之后便送给了木匠雕刻。这个木匠突然发现王羲之的写字劲道如此之深厚,墨汁竟然能够渗透木板里面大约有三分深的境界。
为此,王羲之还为后人贡献了一个“入木三分”的问题。
此后王羲之的书法已经是得非常好了,达到了炉火纯清的地步,但依旧他不忘初心,坚持每一天练字,坚持不懈。有一天,他依旧在书房里聚精会神的练字,连吃饭的时间都忘了。于是他的母亲就让丫环送来了饭菜,催着他吃,他还是不为所动,仿佛没有听见一样,还是埋头练字,也不觉得饿,可以说是废寝忘食。丫环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只好去告诉夫人。
当夫人来到书房中准备提醒王羲之吃饭时,看见王羲之满嘴墨汁,手上的笔还是不停的在写字,。她忍不住笑出了声。原来,王羲之一边吃饭一边练字,眼睛还一直看着字的时候,把墨汁都当成饭菜了,而且还没尝出味道。
夫人觉得又好笑又好气地对王羲之说:“这样废寝忘食也不好啊,母亲也很担心的,你书法已经写的很不好了,为什么还要这样苦练呢?”
对王羲之而言,练字不仅仅是为了好看,更为重要的是他在乎一个结果。
一个能够让他流传于世的结果。
若干年后的人们知道,曾经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有一位书法家,他是王羲之。
这才是他最想要的结果。
天下煌煌之大,能够彪炳史册的人可以说是少之又少,但是所有曾经彪炳史册的人他们都有着相同的特点,对于努力二字,他们理解的更加的透彻,也做的更加的真实。
其他网友回答:一是功力深厚。功力来自对前人优秀书法的继承,也体现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风格而自然出新。
二是以美取胜。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今法则,今后亦然。只有美的书法才能深受人民大众喜爱。丑书大师玷污书法污染社会文化环境,还强词夺理轻蔑大众欣赏水平,永远得不到人民大众的认可。
三是大浪淘沙。历史上也曾出过一些丑书,有比较才有鉴别,丑书只能是对美书的反衬。时间最能说明问题,历史的长河必定会大浪淘沙。
威海链 » 王羲之的书法为什么会穿越历史,独领风骚一千多年?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