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询行书《千字文》第一句里的“黄”字,有一个点很特别,这是笔误还是巧妙安排?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欧阳询书唐代的著名书法家,被称为楷书四大家之一,最著名的就是他的楷书,尤其以他的楷书《九成宫醴泉铭》最受广大书法爱好者喜欢,现在欧体楷书也是书法的热门书体。

但其实欧阳询的行书写的也非常好,还有行书的真迹传世,比如他的行书《梦奠帖》、《行书千字文》,《卜商帖》等等。

欧阳询行书《千字文》局部

现在南方不少的书法家学习欧阳询的行书,他们认为欧阳询直接接触过大量的王羲之的真迹,而现在王羲之的真迹全部失传了,只有唐代人的摹本了,而欧阳询作为王羲之的粉丝,又见过大量的王羲之的真迹,他的行书真迹是值得参考的。或许还真能够从欧阳询的行书里找到一些王羲之的痕迹。

关于题主的这个问题:

我仔细看了欧阳询的行书《千字文》,并没有发现第一个“黄”字的点有什么特别的,这个“黄”字一共有两个点,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并不是笔误,作者也没有刻意的安排。

欧阳询《千字文》里面的黄字

同样,其它地方也出现了很多一样的点,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觉得可能是题主理解问题的方向不一样。

王羲之《圣教序》里面的黄字

但是,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就是这个黄字和王羲之《圣教序》里的黄字还是很像的,尤其是最后两点,你觉得呢?

其他网友回答:

<2>欧阳询行书《千字文》中的“黄”字,左边一点看起来特别,其实是对左边一竖写得过长的补救措施,安排得很合理,也很巧妙精彩!见下图:

如上图,很多书友可能认为“黄”字左边一点特别,其实是“田”字左竖较长,这是学习王羲之行书中的写法(见下图),只是欧阳询这一竖有一点过犹不及,他及时发现了这一问题,于是用点来补救。这一点写得很巧妙,凌空起笔,承上启下,与竖画轻轻粘连(但笔画又没有重合),同时与右边相呼应,左右两点有力地托起整个黄字。


可以说欧阳询这一补救措施非常到位:

若是将左点写在竖画之下或者右边,都会显得很局促,若是写在左边与竖画相距太远(如下图黄庭坚《庞居士寒山子诗》中的写法),不是不可以,但与欧阳询整篇“中宫内敛”的风格不符。


总结来说,欧阳询这一点是笔误以后的巧妙安排。

再伟大的书法家也有失误的时候(这一点我们无须为尊者讳),只是笔误以后的补救措施,更能显示一个书家的高超技巧与独具匠心。

更多书法技巧文章,敬请关注【麓风轩】

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其他网友回答:

欧阳询行书《千字文》第一句里的‘黄’字,有一个点绿特别,这是笔误还是巧妙安排?

我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翻来覆去的看,也没有看出有哪一个很特别的‘点’。十亿里马君,我眼拙,能不能告诉我哪一个‘点’很特别?
欧阳询他在写字下面的两个对应点的时候,就是这样子。既不是很特别,更不是笔误,也非巧妙的安排。就是笔势的自然所使。《千字文》中全篇只有一个黄字,这个黄字中的总,也只有下面的两个对应点,他是很自然的书写态势。在《仲尼梦奠帖》中的奠字,下面的点也是这个写法。《千字文》不确定是欧阳询所写,《仲尼梦奠帖》没有什么疑问是欧阳询所书。我们再来看看欧阳询的另外一个帖。《张翰帖》
里面的左右对应点,也是同样的写法。这种写法,其实就是从王羲之那里继承下来的。在王羲之《兰亭序》中,这样的写法比比皆是。

其他网友回答:

在书法中,可以根据艺术需要调整笔画位置,变化笔画长短,甚至改变字的结构、增减字的笔画。

欧阳询《千字文》中的“黄”并无不妥,它是在寻求一种平衡。

上半部写得开张,下半部过于收缩,则显得头重脚轻。

又或上半部过于倾斜,则要考虑后面用一笔扳正。

“黄”字正是基于这种考虑,王羲之丶王献之、赵孟頫等,都用类似方法处理过“黄”字。

上面讲过,在书法中,只要需要,可以改变汉字结构。比如“峰”“松”“柳”等字,可以将左右结构写成上下结构,这种方式,在古人书法中比比皆是。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千里马先生邀请!

这个我不是很懂,但既然抽到,就勉强说一说。

我自以为是地认为:颜篆欧隶——即颜真卿后期作品笔法是篆字的笔法,欧阳询的作品笔法是隶字笔法。

这个“黄”字的左边一点,和大多数书家的写法不同。

一般“黄”字下边的“八”字点,都是从右上逆锋顿笔再转笔往左下撇出,而欧阳询这个点是左上顺锋起笔往右下顿笔再往右上提笔,总体方向是和一般书写相反的。但左右两点的呼应,和一般写法是一致的,只不过欧阳询的写法(是左点收笔遥接右点尖锋起笔)连得实一点,一般写法连得更虚一点(是从空中穿过左点去连的)。

这和欧阳询的风格分不开,欧阳询是特别讲究结体紧固的。

同时,左点的起笔也看得出隶书起笔的动作。

想当然一答,供方家一哂。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黄”字的两点,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既不是笔误也不是巧妙安排,而是随“意”而书的自然流露。

其他网友回答:

特别的那个点应该是左点,因为正常来讲两点的起笔都应该在田的下面,左点的起笔却往左移了很多。这应该是欧阳询巧妙安排的,因为田左边一竖写的比较长,整个突出来占了左点的位置(田的左下方);还有就是田上宽下窄,如果左点依然点在田的左下方,会显得特别挤,整个字就会往左倾斜。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这个帖子是学习欧阳询所写的作品,并非原作,所以不能用欧阳询标准去要求。

其次下面的左点由于由字左竖写长了,所以只能避让呼应。欧阳询通常没有这种玩法。

其他网友回答:

这是行书的正常笔法,是欧书特点

其他网友回答:

是笔误之后的巧妙安排。

写成后,既没找到笔误,笔误己成巧妙。也没找到巧妙,巧妙己化为浑然一体。

大家就是这样,既不会出现失误,也不会刻意奉迎的媚俗。只是一个一个字的写,一笔一笔的写,以胜利走向胜利,踏实而老实。

标签: 欧阳询 笔误 千字文 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