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要使用简体字,而不是繁体字?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其实国民党政府在大陆也努力推行简体字,因为政府执行力差没成功罢了。到了台湾以后,一方面30年代台湾的发电量已经等于整个大陆(人口差100倍);另一方面1943年台湾的小学入学率已经达到71%,日本人已经替国民党解决了教育普及问题,加上国民党政府带去了几十万高教育水平的人口,再考虑到日占时期的工业基础和惊人的美援、大陆黄金,简化字已经不是生死存亡的必需品了。所以国民党可以放弃在大陆时的简体字国策,用来对抗大陆。

约二十年前

远的不说,咱就说九十年代中期以前,当时咱们说汉字难学难认难写,不利信息交流,所以要简化,还敢有人有意见吗?

有意见的出来当时就能被人民群众、专家学者、国外同行给削了,咋滴,你还想否认这铁一般的事实?

所以今天有能力来反思简体字的人们,还是要感谢王永民教授(五笔字型)郑易里教授(郑码)等等等等八十年代那个万码奔腾的年代的编码英雄们,正是是这些人的努力付出,中国人才彻底解决了中文电脑输入的问题,并且方便到足以开始觉得简体字很有问题的地步。

注意,这之前汉字简化的反对声音真是轻微到完全可以忽略,够胆大着嗓门对汉字简化说三道四那都是电脑中文输入法普及以后才有的事。

但是你们注意到没有,电脑中文输入法是个什么东西?是个让你书写过程变得异常简单的工具,换句话说你的书写过程被电脑被输入法简化了。

所以汉字虽然没有从字形上再次简化,但是从书写上被彻底简化了,这也是简化!

所以,简化是必然,区别不过是你简化的切入点是什么!

我们把眼光往前看...

约六十年前

新中国初立,新政权开始搞文字改革,为什么?

因为中国穷!

因为中国文盲多!

因为中国弱!

因为中国想变强!

因为中国想变文明!

因为中国人想站起来!

我们看下五十年文字改革委员会常委会成员

吴玉章、胡愈之、韦悫、丁西林、叶恭绰

前三个是tg的知识分子,后两个不是,委员会的成员也差不多这个比例,但是无论是不是tg,成员都是真正的专家。

吴玉章是主任,最开始就是和瞿秋白在解放前一起搞拉丁化新文字的,所以吴玉章有把中国文字改革为拉丁化文字的志向是毫不奇怪的。

但是,这真是问题吗?我得说,五四以来至六十年代,中国本土产出所有著名的大师,比如胡适鲁迅赵元任比如蔡元培陈独秀林语堂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无论政治上的左中右就没有觉得中国文字不需要改革的,而且都觉得恐怕拉丁化才是汉字的最终出路。

正确吗?

在他们那个年代当然是正确的!

现在你们有了电脑这样逆天的作弊器,你们自然觉得不正确,但觉得不正确的各位同学烦请去手写“憂鬱的臺灣烏龜”一百遍啊一百遍好嗎!各位,就算你們覺得自己不是那麼有文化,但是,你能看明白我說啥,無論你同不同意,放在六十年前你就是如假包換的知識份子!(呃,不好意思,输入法没切换过来,输入繁体字实在是件太轻松的事情。)

所以你知道了,六十年前新中国政府在文化上面临什么情况?

巨量的文盲

巨难学的文字

超级薄弱的教育资源

要让更多的人能使用上文字,避免成为文盲,接续解放前文字改革运动的惯性,顺理成章的对中国文字进行改革简化难道是不合理的事情?

然后他们就顺理成章的这么做了......当然,最后当吴玉章他们出台了汉语拼音方案,觉得够成熟还想往下继续发展成拉丁化文字而不仅仅是文字注音方案的时候,中央政府周恩来出面通知吴玉章同学,停!

是的,中央政府最后决定文字改革工作止步于成熟的汉语拼音方案推出,之后那几十年吕叔湘也好、周有光也好,这些后来我们熟悉的语言文字学家其实一直到90年代中期都对汉字拉丁化念念不忘,具体,各位可以翻看他们不同年代的文章。

所以,汉字没有拉丁化是老毛老周他们发力阻止的呃,各位不要搞错了。

让我么继续往前看....

约八十年前

1935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推出了第一批简化字方案,这个方案仅仅是一次试水,第二年即被终止。老蒋支持、当时的教育部部长王世杰也支持,为什么?

因为文盲多,因为中国弱,因为想用简化字来提高基层识字率。

这个方案和新中国方案比,不成熟、不系统而且是纯专家意见并没有民间意见,但这次的意义非同小可,这是对前三十年汉字简化运动的一次小结。

这个方案怎么来的呢?我做个文抄公大家看下

《现行汉字规范问题》 高更生著 2002 P165-166

过程的严谨程度虽说远不如新中国的方案制定过程,但是也算是大师出品,精心打造了。特别注意黑体字,这就是为什么!

虽然因为戴季陶等人反对而失败,但是大师们的工作并没有白费,下次,就用到了。

让我们继续......

约九十年前

上面提到的国语统一筹备会,在1926年推出国语罗马字,制定者为钱玄同、黎锦熙、赵元任、林语堂、汪怡、周辩明。

这是一套拉丁化文字!

而稍后瞿秋白、吴玉章等左派也搞了一套拉丁化新文字。

人无分南北,政治不辨左右,都给出了拉丁化文字方案。

当然都没有成功。

他们为什么?

为了降低汉字难度!

为了让更多的人、没钱的普通民众能方便的学习文字文化!

为了让中国强起来!

如是而已。

继续....

钱玄同

章太炎

约一百年前

1912年教育部推出注音符号,台湾一直沿用这套办法作为汉字注音办法,最初的创制者是钱玄同和鲁迅的老师章太炎。

为什么?为了方便入门学习汉字的人记音,所以章太炎叫它记音符号。

1909年陆费逵发表《普通教育当采用俗体字》

如果说汉字简化要找个起点,这个就是。

继续往前....

约一百一十年前

1905年劳乃宣开始推行官话字母,这是劳乃宣自创的拼音字母(非拉丁字母),同一时期还有不少自创拼音字母的文字方案,这里不一一说了,就说劳乃宣,老人家是浙江大学最早的校长之一,同治十年的进士,晚清的官僚,他为什么要搞这种东西?

因为国家危在旦夕,“有识之士咸思所以救之....”而老头子的所以救之的次序就是

这段话解释了一切,背后只有一颗救国爱国的心。

老头子是个老派的官僚,是个音韵学家,是教育大家,是国学大师,同时也是以为实践家,实践自己的救国之路。

继续....

清朝官派留学学生合影

约一百二十年前

约1892年,卢憨章《一目了然初阶》,卢憨章就算是拼音新字的元祖吧。

至于为什么我就不说了,不过我突然想到将近卢憨章后八九十年,王永民为代表的计算机万码奔腾时代的开始。这两者很有可比性呃。

一时之间都是各种方案出现,卢憨章为起点的拼音新字方案大概有二三十种,而王永民为代表的汉字编码输入法方案更是被称作万码奔腾。

不同者,卢憨章那时大家觉得中国要亡,再不做点什么,就要眼睁睁的看着中国亡国了。

而王永民那个年代,大家觉得,计算机输入汉字很困难这个情况恐怕会让汉字完结,在不做点什么,汉字救完蛋了。

都是救亡运动,都是各种方案大浪淘沙,都是呕心沥血,不同者卢憨章和他的同志们失败了,王永民为首的汉字救亡者们成功了。

但他们都是时代的英雄。

继续向前....

约一百七十五年前左右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这就是一切为什么的起点。

话说回来,如果这些先贤能看到今日有那么多反对简化汉字拥护汉字本来面目的后代们,大概也该含笑九泉了吧。

向一千八百四十年以来为了拯救中国,前仆后继、呕心沥血、排除万难、坚持实践的文化英雄们致敬!

其他网友回答:


感谢小秘书邀请。

这是问了两件事——繁体字是如何简化的;我们为什么要使用简体字。

先说繁体字是如何简化的。

现在我们所能知道的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在甲骨文里,有些字很复杂,但也有些字很简单。比如,作为介词的“于”,甲骨文里就是这个样子。后来,很长时间里被整成了“於”。商代的先民们,其实非常“实用主义”,凡能让人看明白的字,就尽可能简单,比如“人”,是人体之象形。比较难以表达的字,才会复杂一些。

汉字什么时候变复杂了呢——周代的金文,铸于青铜鼎器,大概是为了表示威严,也表示尊贵——的确,当时识字者肯定是有身份、有地位的极少数人。所以,只要他们自己能认识,也好看,地位低下的人看不懂,觉得神秘才更好。 但是自金文之后,汉字就开始简化了。因为,文字毕竟要实用——随着书写载体的增加,写于丝帛、记于竹简;随着用途的广泛,不仅政令,推及其他;随着识字人群的扩大,贵族亲侍,官吏衙役。在大量使用汉字过程中,谁也不能保证不“偷奸耍滑”,一点点儿的,很多字就被简写了。

文字和语言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叫“约定俗成”——这个话应该这么说,但有人偏那么说,说的人多了,也就那么说了。比如,庄子说了“每下愈况”,南宋的洪迈偏偏说“每况愈下”,结果,大多数人接受了后一个说法,对前面那个反而不加理睬了,其实,这两个词的含义是“猴吃麻花满拧”;还比如,成语“差强人意”,原意是还可以接受,但现在,成了不满意的代名词。汉字也是这样,在书写过程中,约定俗成,写的人多了,就这么写了。

汉字的简化,从金文之后的大篆到小篆,是一个节点——小篆一般简约于大篆。从小篆到隶书,又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因为从此,楷行草都迅速登场,这大约发生在汉代至魏晋。秦汉,是中华文明成熟定型的时期。这个时候,经济、人口、文化、教育都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作为标志之一,著名碑帖、大书法家也相继出现了。 在汉字简化过程中,不能忽视的一股重要推动力量,是既为高官又被奉为大书法家或大文豪的那些人。比如,王右军王羲之,他写的《黄庭经》、《乐毅论》、《大观帖》、《如常帖》、《哀祸帖》、《十七帖》、《快雪时晴帖》、《平安帖》、《丧乱三帖》、《兰亭序》,里面简化了相当的字。还比如苏轼,尽管受过贬谪,但也是礼部尚书正部长级以上的大官,据查,经他简化的字有三百五十个以上。有啥办法呢?这些人,官又大,字又好,还有学问。他们把字简化了,没人挑毛病,还奉如圭臬。在这些人的推动下,一来二去的,许多汉字就简化了。“食”字旁写为“饣;“水”字旁写为“氵”;“犬”字旁写为“犭”;“玉”字旁写为“王”;“艸”字头写为“艹”,等等,大约都是这么简化的。 在汉字简化过程中,去推动作用的,是著名的词书、字典、韵书。如《说文解字》、《尔雅》、《集韵》、《广韵》、《康熙字典》等等。这些书,阶段性地总结了汉字简化的现状,说“某某字原来写如某某”,其实就变相凿实了现在写法的合法化。比如,《康熙字典》说,“于”,古文写作“亏”,这就是确定,就按“于”书写就好了。

在汉字简化过程中,还起到重要作用的,是政府发布的“简化方案”。其实,这样方案,到现在也就有过四个,其中两个还被收回了。1935年,由钱玄同从自己编写的《简体字谱》的2400余字中选出1300余字编成《常用简体字表》,送交当时的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委员会通过其中的1200余字。由民国教育部以第11400号令在当年8月21日发布。据说,时任中央考试院院长的戴季陶对此激烈反对,马上找了蒋公中正,提出,“简化汉字十分荒谬,破坏了中国文化”。于是,蒋决定简化方案暂缓推行。但实际上,很多字早已经在使用中简化了。1964年,新中国颁布了第一次简化字表;后来1977年发布过简化字二表,因争议较大收回了;1986年,发布了简化字总表。 以上就是汉字简化的大致原因和过程。

至于我们为什么要用简体字,回答起来就比较简单了。

第一,汉字已经简化到现在了,十四亿人已经习惯了,难道还要退回去不成?如果退回去,至少十亿以上的人还要重新学习繁体字,所有软件硬件、招牌广告、文书档案,等等,都要变更。有人说,这个过程要十年,费用要几千亿。我觉得,一百年可能也不够,十万亿大约打不住。有必要吗? 如果不是过于天真,从“阴谋论”角度看,是吧?

第二,房子是用来住的;衣服是用来穿的;汉字是用来写的。所以,书写和学习记忆方便、快捷,是唯一的考量标准。“于”,已经很好了,还有必要必须恢复到写“於”么?除非如金庸说的自废武功。 第三,千万别听那些所谓“爱无心,亲不见”等等等等那些鬼话。“爱无心,亲不见”,在晋朝的时候就已经是这样了,王羲之都有责任,干嘛让现在的汉字背锅?的确,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承载着中华文明众多内含。然而,该学者管的归学者;对老百姓来说,学习文化,努力挣钱,好好生活,就足够了。别拿几千年文明传承的沉重话题,让老百姓操心。 所以,我真的想劝那些总在呼吁恢复繁体字的人们,别再绑架广大老百姓了。

其他网友回答:

为什么我们要使用简体字?因为简体字的笔画少,可以提高书写速度,提高办事效率。

不要什么事前面都要加个为什么。使用简化字,简单的说,因为你学习的是简化字,国家的正规刊物,公告文书,教科书都使用简化字,上过学的人都认识简化字,所以我们就要使用简化字。

不太复杂的说,简化字在手写的时候,比繁体字快速便捷,节约时间,可以做更多的工作,提高办事效率。一个减少一秒钟,对于需要大量书写的工作来讲,还是相当可观的一个数量。比如医院里的医生,简化字写的病历节约下来的时间,就可以为更多的病人看病。政府的便民窗口,可以为更多的人办事。作家可以写更多的文章,学生的笔记也能节约下时间来做更多的作业。

复杂的说,文字改革的意义,说了你也不懂。不宜讨论。

其他网友回答:

文字的简化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汉子是相对稳定的文字,但也经历了一个演变个过程,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草书,一直到现在。如果我们看过去的一些繁体字,你会发现其中由不少字结构是十分复杂的。所以,让文字变得简单好写是人们一直努力做的事情。西方也在这么做。字母文字代替象形文字就是这样产生的。最早出现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但象形文字难记难写的特点困扰了文字的传承,所以,很多古老的文字都失传了,只有汉子传承了下来。字母文字的特点就是表音,只要会说,就很容易写了,汉字不是这样,这是中国文化能够代代流传,变化不大的重要原因。

有人主张使用繁体字,其实时对传统文化热爱的一种情结,这种情结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也不反对有这样情结的人使用繁体字,但汉字简化是大趋势,是扭转不了的。其实不仅汉字的结构在发生变化,汉语的语言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就是语言结构变得简单。白话文也不是新文化运动之后才出现的,古代就有,虽然是半文半白。我们看古文,就有明显感受,诗经最难懂,往后,文言文就变得越来越容易懂了。即使是我们那现代的文章与民国的文章比较,也会发现语言结构变得简单的发展趋势。

汉字简化,不是我们现代人生造出来的,是一代一代人积累出来的,我们现在使用的很多简化字,很多在古代就已经开始使用,只是我们把它法定化、规范化了,当然,我们也人为的对一些结构过于复杂的汉子进行了简化。当然,在汉字的简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合适的地方,毕竟,一下子简化那么多汉字,不出问题才是怪事。第二批见孩子不是废止了吗?

其他网友回答:

繁体字的简化,类似于当年的隶变,我所理解的,主要还是便捷性和效率的问题。
繁体字经过若干年的发展演变,产生了大量的异体字。康熙字典里收录的汉字有几万个。而我们平常的生活和工作,可能三五千个就够用了,而这三五千个常用字,再加上异体字,可能就有上万了,并且,除了异体字,还有一些用法上的区分:如“里”字,“后”字等,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一样的用法,这样会增加识读辩别上的困难。


还有就是一字多义,借用等,更增加了释读的困难——由此在历史上专门发展出来了学术门类“小学”、“训诂学”,可见汉字音、义等的水有多深。

事实上,汉字的发展史,同时也是汉字的简化史。每一个字体的演变,都是在简化,草书更明显,直接符号化了。日本的片假名和平假名,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

繁体字笔画繁多,降低了书写速度,增加了占用的空间,变相地耗费更多的资源和时间精力,不利于教育的推广普及。

关于繁体字的弊端还有我没有发现的,但是难以想象我们如果还使用繁体字是一种什么局面。

虽然汉字的文化内涵上可能降低了,但是整个社会的文化领域的发展效率是提升了的。这个是趋势。最好的例证就是仍然在使用繁体字的台湾地区、香港、新加坡等,也是在逐步采用简化字以及汉语拼音。

本文为昭明书馆原创,所有观点仅代表个人。图片来自网络,如有冒犯,敬请原谅。

了解很多,请关注昭明书馆。

其他网友回答:

什么字都是为人服务。

简体字更容易学习,容易接受,就这么简单。

当然如果喜欢用繁体字,觉得繁体字用的顺手的话,也没有人反对啊。

标签: 简体字 繁体字 化成 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