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笔法从来都是不外传的,不要说是现代,即便是古代,也没有人学好。
王羲之的用笔,动作十分小巧。到了唐代柳公权的时候,把方折发展到了程式化的僵硬模式。入纸即要顿笔挫锋,非常的笨拙。被米芾批为丑书恶札。现在学习唐楷的人,他们的笔法对王羲之行书完全用不上。
书法的直接表现是笔法和结构。笔法是技能,结构是思维。笔法是硬功,结构是内力。除了个人自身的因素外,外部的因素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生活习俗,审美情趣都是左右一个人的书法学习目标。王羲之的书法,都是小字,而现在的书法式样,是以大字为主。如果以王羲之的小字笔法去写大字,第一是做不到,第二是写出来也会显得单薄。
实用是左右书法风格流派的决定因素。古代有一个叫朱平晏的人,他十分喜欢剑法。总想练就一身独步天下的绝世神技。他到处打听,知道有个叫支离益的仙人擅屠龙之术 。于是,耗尽家产,跟随支离益在仙境学习屠龙之术。三年学成之后,回到尘世,却找不到一条龙来施展他所学到的屠龙术。
王羲之的小字为的是实用。我们现在的大字也是为了适用于现代的实用需要。现代的书信,文件,也经用电脑键盘替代了笔。书法成为了纯粹的艺术欣赏。太小的字在庞大的展厅中不利于观赏。所以现在写大字的人比较吃香。大笔一挥,“厚德载物”,百官乐而张悬。“天道酬勤”,百工之人喜而悬挂。“海纳百川”,富商巨贾,悦而受之 ……。若《黄庭经》,《兰亭序》一样拿在手里细细品玩的书作,有钱的人,他们没有时间来赏。你花几十年的精力,学习到的功夫,却无用武之地,就和朱平晏之屠龙术一样。
能看到王羲之的字,内行就可以了解他的出笔,行笔,不存在失传,只是真的算写字的奇才,也确实付出了别人没有的辛苦,书写毛笔字除了悟性,真的还需要不断的坚持才可以!
其他网友回答:个人认为不是王羲之的笔法己经失传,而是今人浮燥。古人那种闲情雅致,现在人己不具备,古人的精神,古人文人的气节,古人的学养,都是现在人达不到的高峰。
我老师民间书者,终身笔耕不止,以二王为师,终身笔耕不止,文革右手因冲击致残,后以左手作书,几十年大门不出简居陋屋,甚至连小镇前后的变化都停留在当初的记忆中,他诗词曲皆通,终不以书家自居,从未以书而取银,当代人能做到吗?
我结识他的时候,老人己不能作书,近九十高龄,遂以废书相赠,请各位置评。
谢谢邀请!
王羲之的笔法都蕴含在他的书法作品中,无论是楷书、草书和行书,其笔法都明显的摆在那里,怎么说王羲之的笔法失传了呢!
王羲之在他的书法理论大作《书论》中,几乎把自己的书法技巧全部告诉王献之了,但是,王献之在运用中是否得其全部,这个不得而知。我认为,书法的用笔,在某种程度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为笔法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这个主要靠学书之人去悟,并不是所有人的读完王羲之的《书论》,就把王羲之的笔法全部学到手了。
对于王羲之的笔法,有不少人对其做出了详尽的总结,这些总结也是各弹各的调,应属学术范畴,只能参考,不能照搬照用。试想,学会王羲之《书论》的人都不能把王羲之的笔法全部学到手,后人的总结又算得了什么呢?退一步说,研究王羲之笔法的人,也未必能把王羲之的笔法运用到书法创作之中,如果能,那他们就成第二个、第三、第四个、第五个王羲之啦。
我的观点是:学习王羲之的笔法,一定要从王羲之的书法中去学,他的楷书 《黄庭经》、《孝女曹娥碑》;草书《十七帖》;行书《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和《兰亭序》,都是我们学习王羲之笔法的范本,如果一个学书之人一生专工其一帖,并在临摹中反复的读,反复的悟,反复的研习,不能说把王羲之的全部笔法学到手,起码也会学到相当一部分的。
时下的习书之人,不少人是心存浮躁,急功近利思想严重,他们不是认真地临摹王羲之的碑帖,而是总想走捷径,时常做着自己能成为王羲之第二的梦,既不想付出,还想求回报。就这样的学书态度,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把王羲之的笔学到手呢?
王羲之的笔法没有失传,永远也不会失传!只要他的书法在。
对于王羲之的笔法,不是今人没有学好王羲之的笔法,而是当下有些人根本就没有认真去学!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其他网友回答:谢谢邀请。 我的理解不是王字失传了,而是艺术工作者认识了:开启新的写字方向,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到了今天,还是满天飞王字,肯定是笨孙子了。
其他网友回答:
自二王之后,王家的弟子还遗留着二王的笔法比如羊欣,王珣,到了智永时代二王笔法就少了,到陆柬之时代,章法还保留着王家的传统,可是笔法已经简陋太多了。
张旭与颜真卿师徒二人一改王家传统把二王笔法遗失殆尽了,尽管这二人的成就非凡,后世敬仰,但他们确实没有继承二王湛然若神的笔法。
这也说明二王笔法确实精妙无比,即使是家传,学其精髓者一二人而已,尚不能体会全部,更何况非王氏弟子的其他人了。
所以说,能悟通二王笔法的后世人,一定是天赋过人,悟性超群的人。
这里我想到一个人及关于他的事,或许对世人有所帮助,或许只是我个人混乱的想法,暂且说来,有帮助更好,没有帮助,大家一笑了之别介意就是了。
我所说的人是米芾,有关文献交代,米芾的晚年曾大骂王羲之,内容应该是不甚详实,总之,是骂过。想米芾是后世悟二王笔法最成功的书法家,他晚年去骂王羲之,是否是因为王羲之所留给世人的书法理论是个谬误呢?有故意引导世人向错误的方向行进的圈套呢?
书法到达最高深的地步谁都不愿意透露秘诀,即便是米芾骂王羲之,他也不肯说清他骂的具体是什么,值得我们深思啊!
二王笔法确实遗失了,但不是永远学不到,悟不通的,善于思索,勤于耕作,悟性高超的人终究会再次攀上,那座令人敬仰的高峰,可能就是你,也可能是他,都努力吧!
谢谢邀请答问。
千人千面,万人万法。法无定法,心意为之。善学其意者为得法。圣者之心,难测之妙,其法精微,皆以神显。神龙非无首尾,管窥难见全豹。並非法失传,实是学者钝。
二王虽为父子,何以法不相随?"不恨臣无二王法,只恨二王无臣法",此是亦狂亦谑之语,实乃可参可悟之理。
高山仰止,非不欲至。多多之人,视为畏途,难以为至。少少之人,学不因循,随时而异。
羲之之法,固然为楷为模,大可不必纤毫毕现丶固守不变,亦步亦趋。时异事移,变化通灵,羲之再来,亦当重启新法,虽不悔旧法,亦未必蹈袭。
法为用途,非为目的。崇高仰范,圣法为教,继往开来,不宜纠结。不弃主流,为有源之水,前途无量。妄攀高峰,是非非之想,不易进取。
这个问题值得每个书法爱好者甚至书法家思考探究。王羲之的书法的作品存在即便是临摹作品,也会留下痕迹,何况古代临摹特别是双钩或单钩临摹技术要比我们现代人厉害,下真迹一等的作品比比皆是。再说自李世民时代以来,二王一系书法一脉相承的大书法家也不少。说王羲之的笔法失传 显然有些危言耸听以亦或对书法的笔法问题、王羲之一脉书法的临摹学习不深,才可能产生这样的认识。关于王羲之笔法的一脉相承问题在张彦远的法书要录中是有明确记录的,见下图。
这意味着什么,我们不但可以通过王羲之的经典法帖中窥探王羲之的笔法,也可以通过上图所列书法家的作品来探究王羲之的书法笔法。再说仅王羲之流传至今且非常经典的作品就足以我们认识学习二王一脉笔法了。关键在于我们自己对这些作品的研读临摹学习的程度如何 ,是否能够真正做到深入其核心笔法。再说还有王羲之的书法理论的记载呢。无论是古代或现代深入研究王羲之书法颇有成就甚至在实践上获得成就的历朝历代都不乏其人。只要我们用心学和坚持不懈下功夫临摹研习,是完全可以窥探得王羲之书法笔法的门径的。“
姜夔《续书谱·临摹》中说:唯初学者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之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之理,然后可以摹临。实际上我们能够做到如此,假以时日也是可以的窥探王羲之书法门径的。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与现代相比,有诸多不同,不能简单地理解其笔法是“失传”,还是不“失传”。
多个时代的笔法都有各自特点,笔法是随书写载体、桌椅、书体以及其它工具、书写场合的不同而不尽相同的。
王羲之及历代书家的作品中,不同书体的不同提按顿挫、中锋、侧锋、转锋、绞锋等,都明显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肯于动脑者都可通过作品来正确掌握古人笔法。
一方面,我们要对历史上有关笔法进行总结、梳理和研究与传承,另一方面,也要结合当代的书法文化现状和文化背景有所发展和创新。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王羲之书法的美,美在古朴,承上启下,结构得于汉隶,兼得篆书之意,笔法也有古风。
后来的发展更加多姿,所以渐渐不被重视。
此外,王羲之书法的美,显得飘逸,但灵魂在于灵动。这肯定与王羲之的学识修养,与他的成长经历和际遇,以及他的性格分不开。
成长于世家,父母却早亡,在伯父家长大。有恃才傲物的魏晋风骨浸润。坦腹东床以待豪门选婿,竟然被选中,可见一斑。后官至右将军,文人气里总添些刀戟森然的肃气。后期心耽玄学,对宇宙人生又多几分豁达。种种,使他的书法兼具有贵族,文人,还有悟道者多种气质。
他喜欢鹅,愿意按别人要求写半天经书来换,却不会为五斗米折腰。
此种经历和养成,又有几人?后人可能模仿它的形,却学不到它的灵。
威海链 » 王羲之的笔法真的失传了,还是我们没有学好王羲之的笔法?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