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对后世书法有什么影响,谁比较推崇他?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别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明朝后期大臣,著名书画家。以临书而论,在他之前,古代书法家在临摹时,通常都追求尽量忠实于原作。而董其昌对晚明书法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开创了将临摹转变为创作的先河。这种书法观的转变,也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董其昌笔法考究,讲究提笔、忌讳浓墨、结字则应以奇为正。提笔则易轻巧,墨淡则亦近于巧,其所谈之奇,一是结构章法之奇,一是风格之新奇

所谓古淡,当为古朴简淡之意。而禅家之空无一物之论最近于古淡。无慧心不能妙悟,书画何以巧妙?悟得禅机则能摆脱烦恼,入于平淡。董其昌书论,可谓圆通,但他自己似乎并没有做到。

对董其昌的书法,推荐最高的莫过于康熙帝,他说:“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楮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微云卷舒,清风飘拂,尤得天然之趣。”



康熙皇帝的“怒赞”,在清初书坛曾经掀起过董其昌热,其枯瘦疏淡的书风风靡一时。其评价之可信度姑且不说,却大致道出了其学书之渊源。董其昌除篆隶书外,楷、行、草书俱能,与明代多数书家一样,其书仍然以行书为代表。其楷书学颜,行书从阁帖中学王、兼学李北海、苏轼、米芾、赵松雪等,草书学怀素,取法极为庞杂。给董其昌的诸多评价大抵是综合晋、唐、宋、元诸家而自成一体,书风飘逸空灵,风华秀逸,用墨枯湿浓淡,集古法之大成。

其他网友回答:

董其昌明末大臣,其书法影响力在当朝有一定名气,对后世的书法影响并不是很深远。虽有清康熙皇帝所道道,后来也就不了了之。清朝末年张之洞(大臣)有曰,(其昌书法虽照人,系馆阁书体再现,灵气虽有但存僵。)虽然,董其昌在书法的道路上开了古人之某些先河,但有笔墨拙劣不畅之感,特别是楷书书法更为明显。

其他网友回答:

董其昌为明代晚期的书法家。他的书法受康熙和乾隆皇帝的推崇,在清朝康乾年间十分盛行,影响巨大。

他的书法,学宗二王、颜真卿。小楷得益于《灵飞经》。在赵孟頫、文征明书风盛行的明代,董其昌异军突起,打破了赵孟頫、文征明二人的格局,自成体系。擅长小楷、行草书。书风灵动秀逸。和他的处世极其相似。

他对于人事有极其精明的盘算。他所处的时期,党争不休。他总是能够在恰当的时候进退自如,游刃有余。由于康熙、乾隆对他的书法十分赞赏,以致于为了获得皇帝的欢心,满朝皆学董其昌书法。

他对书法的贡献,是他勘刻的《戏鸿堂法帖》和《灵飞经》。《戏鸿堂法帖》是以《淳化阁帖》为母本,全帖十六卷,汇集了晋、唐、宋、元时期的名家字迹。刻工精良。《灵飞经》的刻本,也是董其昌所刻。这两部字帖,要比董其昌自己的书法流传广泛,影响深远更多。

董其昌还有一个贡献,便是大字的兴起,使原来拿在手中展看的书法作品,如册页、手卷、信札、扇面小品等形式,发展成了张挂于墙上欣赏的大幅作品。现代的书法展览,应该给董其昌记一大功。在以前,大字是直接写在墙面上。看厌了,刷上石灰涂抹掉,重新写。无法保留。随着造纸技法的发达,能够制作大尺寸的书写用纸,书法作品才得以能够写在大幅的纸张上张挂起来欣赏。董其昌就是这个书写格式的先驱。中书协的人应该好好祭拜他。不然的话,这个展览还不知道有没有呢!

其他网友回答:

董其昌书法数二王一路。生前人品极差。到了清代由于得到了乾隆皇帝的推崇,于是名声大噪。建议学书者不要学董其昌,要学王羲之,这样也许你能落在董其昌的书法水平上。

其他网友回答:

董其昌和赵孟頫一样,是王羲之、王献之二王书风的杰出代表,他二人对明清书法影响巨大。

董其昌书法清秀中和,恬静疏旷,喜用淡墨,明洁隽朗。他拙中带秀丶平淡天真的书风,与赵孟頫一道,笼罩了清代书坛。

帝王中,康熙最喜董其昌书法,而乾隆独爱赵孟頫书法,可惜这爷孙俩学艺不精,把董字、赵字写死了。

而上有所好,下必效焉,一时,变形在赵字、董字流行,终于导致“乌光方”的馆阁体出现,并大行其道,毒害后世书法。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其他网友回答:

说到董其昌就不得不提起赵孟頫,董一辈子都跨不过赵的影子,贬低他对书法的贡献,说其书法“因熟而俗”,然而在董临终前突然感叹,自己不及赵也。

董其昌,他是明朝书法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他的书法出入晋唐,后自成一格,他吸收古人书法的精华,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中以行草书造诣最高。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笔画园劲秀逸,平淡古朴。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在当时已"名闻外国。

而董正处在赵孟頫和文征明书法盛行的时代,都能够脱颖而出,自成一家,着实有过人之处!



其他网友回答:

董其昌被称为最后一位帖学大师,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都比较推崇他

其他网友回答:


董其昌对后世的书法影响较为深远,尤其在明末清初之际,更是倍受瞩目和推崇,两大帝王的心摹手追也让董华亭一举跃上书坛之巅。

董其昌,生卒年1555-1636,自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人,万历十七年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最高官至南京小朝廷礼部尚书,卒赠文敏。是一位能诗文、解禅理、精鉴赏、擅书体、长画作的书画大家,其书出入于晋唐之间,自成一格,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董其昌和邢侗、张瑞图、米钟被誉为并驾齐驱的晚明书家,有“邢张米董”之说。

董香光精研书法,是因为受到了很大的刺激,后天发奋而成的——再一次考试中,董其昌的文才本列第一,但因其字迹狼颃难堪,被舍弃,遂取第二。董其昌自此发奋,先学颜平原,又学虞永兴,再突习晋法,终于成为一代书画宗师。

董华亭的行、草书造诣最高,字迹空灵飘逸、风华疏朗,枯湿浓淡,尽得其妙——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

而最让董其昌声誉卓著的,是清代的两位帝王。康熙对董香光的书法极为推崇厚爱,每列于座右,晨夕观赏。康熙评其书作为:天姿迥异,风神独绝。清风飘拂,微云卷舒,非诸家能及也

爷爷夸完孙子出场,仍是一通神夸。乾隆将董书列为可以和《三希堂》至宝并列的神品,说其六体八法,无所不精。出苏入米,飘飘欲仙,为书家董狐耳。

要说谁最推崇董其昌,其上可以管中窥豹,颇得真旨。


其他网友回答:

董其昌兼工楷、行、草书,以行草书造诣最高,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参悟禅理,将心学和禅宗哲学融会在书法作品之中,创造了一种似乎不食人间烟火的秀雅风格,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清代康熙倍加推崇,甚而亲临手摹董书,常列于座右,晨夕观赏。

其他网友回答:

可以说,董其昌不是一个创新派,他笔笔取法古人,有本有源,但他又是一位明代的“开派”的大家。董其昌有一个良好的习惯,也就是他临书不死临,正像他自己所说的这样:“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而应当是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

标签: 董其昌 后世 推崇 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