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的书法水平有多高?
梁武帝对王献之的评价是:“绝众超群,无人可拟,如河朔少年皆悉充悦,举体沓拖而不可耐。”从这个评价上来看,梁武帝对王献之书法的评价是相当高的。在与钟繇做比较时,梁武帝明显偏向钟繇,不但看轻子敬,连王羲之也不及钟繇。他说“王羲之在临写钟繇书法的时候,势巧形密。而独自写的时候则意疏字缓”。说学王献之的人如画虎,学钟繇书法的人如画龙。
对王献之书法大加贬斥的人,则是唐太宗李世民。他是这样评论王献之书法的:
“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其枯树也,虽槎枿而无屈伸。其饿隶也,则羁羸而不放纵。兼斯二者,固翰墨之病软。李世民对王献之的评语可谓是一贬到底,巴不得再踏上一只脚,让王献之永世不得翻身。王献之书法之所以不受帝王们待见,原因是其放纵不羁的风格,与帝王们的统治理念不相苻合 。他们需要的是不激不厉,志气平和的王羲之这样的风格。
他的书法水平能不能秒杀楷书四大家?书法不是比武,可以过招来决出胜负。秒杀这个词并不能用于书法评论中。从技能上来讲,王献之得到的是书圣王羲之的亲传。而楷书四大家,是间接的学习王羲之。五个人都学王羲之。从学习途径上来看,王献之占压倒性优势。但是,王献之有一个重大的弱项,年龄。他仅仅四十三岁。而欧阳询,柳公权,都超过八十岁,颜真卿七十六,赵孟頫也活到六十九岁。
时间的长短,是书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尺。王羲之书法,也是晚年才进入佳境。虽然王献之天赋异禀,在中国书法史上,算是最年青的顶级书法家,又有书圣的父亲。如果不是年龄太短,他在书法史上的地位真的会超过王羲之。人的命运不同改变。楷书四大家,他们都人书俱老。论天赋,他们不及王献之。论学习条件,也不及王献之。但是,他们的年龄,使他们弥补了与王献之的差距。如果把他们四个人四十多岁时的书法作品去和子敬比,那么真的全部都要被“秒杀”。
说实话,这种问题一般都是外行提出来的,真正懂书法的不会拿这些书家这样去做对比。古人说过“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就是说文化艺术的东西,有时候很难比较高低上下的。因为每个书家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年龄不同,不同时期对书法的审美理解也不同,所以不能说王献之的书法就“秒杀”楷书四大家。
首先我们说王献之书法水平高吗?确实高,和他的老爸王羲之一起并称“二王”,后世书家学书法往往都以二王为宗,向他们取法,所以他的水平肯定够高。献之是在学习羲之的基础上拥有了一个较高的起点,然后又能学而化之形成自己的风格,所以在书法史上,献之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
而楷书四大家,他们在不同时期,不同朝代都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书法家。他们以二王为基础,吸取二王的技法,结合当时的情况和自身对书法的理解和认识,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面貌。每位书家的书法特点都是十分鲜明,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深远,在书法史上也都写了浓重的一笔。
赵孟頫的那句话是最好的解释“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而传”,后世书家向二王主要学习的是用笔之法,而根据自己所处的历史时期和自己对审美的理解创造了不同风格的书风,这才使得书法千古相传,百花齐放。所以那不同时期的书家做这种对比毫无意义。
其他网友回答:关于楷书四大家,很奇怪,查了很多资料,也未找到其来源。
唯一的线索是,乾隆年间,官方将颜柳欧赵四体定为科举用字,四大家的叫法大约因此而来。
四大家当然都是水平较高的大家,赵孟頫的入选既意外也在意料之中。
意外在于,从唐楷名家中任选一人,也不见得逊色于赵。意料之中在于,乾隆是老赵的忠实粉丝,将自己的偶像选入,可以理解。
这四大家特点都很鲜明,将他们的字混在一起,一眼即可辩认出作者。
王羲之、王献之所处的年代,是楷书探索发展的时期,他父子二人最大贡献在增损古法,裁成今体,为后世创立了典范和法则。
具体到他们的书法,则是一个丰富的体系,但其特点还相互汇聚在一起,还没形成比较明确的规律,所以他们的书法并不适于初学者。
二王是书法的源头,四大家是书法的支流。所以,王羲之也好,王献之也罢,不好直接与后世比较。
当然,王献之的小楷是非常不错的,其《洛神赋十三行》,大部分大家都曾临习过。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这个并不好评价,因为楷书四大家是四个人,每个人的水平和擅长的领域也不一样,很难这样比较,只能把楷书四大家作为一个整体,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和贡献上做一个一个比较。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楷书四大家和王羲之他们5人都是学习的王羲之的书法,他们的书法都或多或少的受过王羲之的影响,尤其是褚遂良和赵孟頫,更是得王羲之真穿,
王献之《中秋帖》
但是在书法史的地位上,他们四个和王献之的地位可差远了,王献之可以和王羲之并列的,他们并称为“二王”,谈及当今书法,不得不提“二王”,二王成为了帖学的代名词,是帖学书法的开宗立派者。而楷书四大家只是“二王”书法的学习者、继承者。和王献之是没法比的。
王献之能够和王羲之并称为二王,并不是因为他是王羲之的儿子,而是因为他在书法上也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他和他的父亲一起变古法为今法,王献之年少时就已经看到了书法创新的需求,他劝王羲之说“古之章草,未能宏逸…大人宜改体”。
王献之《鸭头丸帖》
王献之本身是喜欢飘逸流媚风格的,无形中促进了书法由古到新的转变,他对于草书的连绵书写做出了自己的发展,自创“一笔书”,直接开创了“狂草”的先河,后来直接影响了唐代的张旭和怀素的书法。
另外在学习王羲之书法的基础上,王献之自创外拓型笔法,这他父亲的“内擫”正好相反。就比如他的行草书《鸭头丸帖》,写的自由、奔放,中侧锋并用,笔势跳跃、连绵不绝,潇洒流畅。这种水平即使在魏晋时期,也少有人能及。
王献之《鹅群帖》
王献之是书圣王羲之的儿子,父子两个人雄峙书坛千百年,至今称奇独绝,为人倾倒。
献之较之于父亲,其实享有书名更早,也更盛。史上父子俩的称谓右军、大令,虽然是官职,但好事者却拿这两个称呼来调侃父子俩。说右军终归于右,不能当行,倒是大令正当其冲,笃意领行。
献之的书法成就很早就受到各方的嘉许赞誉,认为其书写功力已然赶超了其父,尤其是献之的草体、小楷,更是绵密醇厚、独享盛名。
楷书四大家指的是欧颜柳赵四位大神。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都是唐代人,各有神作传世称绝。四大家最末一位赵孟頫,则是元朝人,虽然他本身就是赵宋贵胄,但已家道中落转沥风尘。他能和三位唐代大家比肩而立,足以说明其人的书写功力和书法造诣。
这几人之中,我本人认为王献之确实可以独领风骚,但还不足以秒杀其余四位著世大咖。只能说,后四位对献之的书艺颇得传习精研,并持之以恒,发扬光大,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把书艺几乎发挥到了极致的书写地步,这也是几位大神的不世之功,且,功逸千秋。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他网友回答:王献之是谁?楷书四大家是谁——
其他网友回答:王献之天纵其才,难能可贵。然而,可能因为英年早逝,未达化境,即古人所谓人书俱老者也。小王具登顶之潜力而未及登顶,惜乎哉!似乎不能秒杀四位楷书大家。
其他网友回答:说秒杀不妥,各有所长,都是顶级的大师。
其他网友回答:看评论,足见半瓶晃荡。乃不知有《玉版十三行》,还谈什么比较?
几十抢坐的只有一个真人,悲哀!
其他网友回答:这问题有点“关公战秦琼”的味道。
其一,书体的不同。王献之为人称道的主要是行书、草书;楷书四大家重点在于楷书。尽管都是书法,但毕竟有所区别。就如今天,同样是玩电脑的,一个擅长打字,一个擅长玩游戏,水平都很高,你说谁的电脑水平高?
其二,单就创造性来说,王献之在行草书方面的创造性,应该比颜柳欧赵要强;而在楷书方面,四大家的成就应该更高。这是时代的产物。
其三,关于时代性,还有一点值得说明——后代超越前代名家的,几乎没有可能,最多就是并列。比如王羲之,到现在为止,行书方面谁超越了?最多就是“二王”并列。颜真卿的《祭侄稿》,不过是天下第二,也没有并列第一。赵孟頫楷书功力深厚,不过并列了“楷书四大家”。如此而已。
假如你练书法,水平很高,备受当代人推崇,但谁能说、谁敢说你的行书水平超越了王羲之、楷书水平超过了四大家?
要说秒杀四大家,很难说;要说秒杀我辈未窥书法门径之人,这可以。
威海链 » 王献之的书法水平可以“秒杀”楷书四大家吗?为什么?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