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学习书法不学《毛公鼎》,犹如儒生不读《尚书》,这是怎么回事?你怎么看?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先搞清楚为什么学,是爱好还是事业!

其他网友回答:

学习书法,别说学习《毛公鼎》,就是根本就不知道《毛公鼎》,也不会有丝毫的影响。

我们现在学习书法的有些人,总爱钻牛角尖,一说传承,就要从书法的源头学起来,才算是有传承,有古意,有深度,有文化内涵,有意韵……要不然,就是肤浅的在写毛笔字。缺少书卷味。毛公鼎是现在除了甲骨文以外,最早的文字,对钻牛角者来讲,自然就是必须要学习的书法源头。不然就缺少古意,你所学习的书法便没有文化底蕴,就是和白开水一般的平淡无奇。

真的是这样吗?《毛公鼎》出土的时间是1843年。中国历史上所有知名的顶级书法宗师们一个都不知道《毛公鼎》。他们都成了书法宗师。而现代学习《毛公鼎》的人,好像并没有如他们认为的那样站在书法殿堂的顶端。

王羲之、颜真卿、赵孟頫……这些殿堂级的人物他们听都没有听过《毛公鼎》。《尚书》,《尚书》是儒家经典。是所有儒学必须熟读的五经之一。没有哪一个研究儒学的人不读《尚书》的。如果把学习书法的人不学习《毛公鼎》和儒生不读《尚书》相提并论,这就等于是否定了中国书法史上的所有书法家。这种观点是一点道理都没有的。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历史上诸体兼善的书家如凤毛鳞角。想信术业有专攻,一个书家一生能精通一两种字体就不错了。同时也没有人去要求他们非写哪种字体不可,学习哪种字完全是个人爱好。《毛公鼎》出自西周晚期,是处于成熟期的金文,线条圆劲,结字端整浑穆,是全文中的佼佼者。对于习篆者是不可多得临习资料。当然学习楷行草诸体者也不妨涉猎。但决不是学书者的必由之路,因为在笔法上楷草用笔要比大篆(金文)丰富得多。长江万里,泛舟何必非从源头?

其他网友回答:

《尚书》的价值不必多说,我国自古以来,四书五经,总有《尚书》一席之地,可见其地位。但《毛公鼎》为何就是书法界的《尚书》呢,除去其巨大的文物价值外,还有以下原因:

毛公鼎鼎内壁铸有铭文,32行,近500字,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其内容叙事完整,记载详实,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而且,最重要的是,该铭书法极其饱满庄重,充满了无与伦比的古典美,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倾倒。

毛公鼎的铭文作为西周晚期金文的典范之作,表现出上古书法的典型风范和一种理性的审美趋尚,体势显示出大篆书体高度成熟的结字风貌,瘦劲修长,不促不懈,仪态万千。章法纵横宽松疏朗,错落有致顺乎自然而无做作,呈现出一派天真烂漫的艺术意趣。通过《毛公鼎》文字书写的完美布局,表现出西周晚期的文字书写形成了具有纯熟书写技巧和表现手法的形式和规律。

毛公鼎铭文的笔法圆润精严,线条浑凝拙朴,用笔以中锋裹毫为主。在具体操作中应是逆锋而入,抽掣而行,提笔中含,锋在画中而至于收笔;其收笔未必笔笔中锋,只是轻按笔锋停止即可,即所谓“平出之法”。因而在临写时应特别注意表现出线条的浑厚、拙重与雄强之气。但在表现轻重变化笔意时,不可有故作颤抖之笔,否则难以体现其真意而毫无生气可言。

所以,毛公鼎为后人提供了很好的临摹模版,被推崇为书法界的《尚书》,学书法之人,必临摹。

其他网友回答:

这是教育家、书画家李瑞清题跋该鼎时说过的话:“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

我认为此话说的有道理。

先简单说一下《尚书》,《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不管儒家经典体系怎么变迁,《尚书》一直是不可或缺的经典。

而毛公鼎明确记载了西周王朝册命、《典》《诰》形式以及名物制度,故其意义被郭沫若称之为抵得上一部《尚书》。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的书写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

金文的发展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西周时期的金文是一种很成熟的书法艺术,它把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推溯至 3000 多年前。

毛公鼎的铭文作为西周晚期金文的典范之作,表现出上古书法的典型风范和一种理性的审美趋尚,结字瘦劲修长,笔法圆润精严,线条浑凝拙朴,章法纵横宽松疏朗,错落有致,呈现出一派天真烂漫的艺术意趣。

毛公鼎被历代视为钟鼎文(金文)中的经典名作和书法艺术瑰宝。

其他网友回答:

是因为毛公鼎是西周时期金文,对文字起来起源价值,更重要的是毛公鼎铬文价值打开了解西周的大门,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其他网友回答:

毛公鼎上的铭文是金文,与通用的文字体有很大区别,练来练去就跑偏了,好比邯郸学步。

其他网友回答:

尚书是儒家经典,儒生们如果不读,固然是一种缺憾。但是如果将它等同于学习书法的,不学毛公鼎,我认为这个说法有点偏激了。

首先需要介绍一下毛公鼎及其重要价值。

毛公鼎是西周时期青铜圆鼎,高度只有53.8厘米,而且表面没有什么精美的纹饰,从体量和艺术价值考虑,确实在众多青铜器中不够突出,在圆鼎中,比如大克鼎、大盂鼎、子龙鼎无论体量还是艺术性,都要远胜过它。毛公鼎的最大价值体现在其体内铸造的铭文,据统计有499个字,是迄今为止出土的青铜器中,铭文最多的。也是金文的代表作。

不过,有个观点,需要在这里论述一下。熟悉青铜器铸造的人,应该知道,像器物内的铭文,肯定是需要预先在模具上制作出来,而且制作的还是反的字体。也就是说在西周时期已经有书法这个概念的情况下,这种在模具上制作出来的反向的金文,究竟在当时能够算作什么水准,我们恐怕不得而知了。但是就今天我们的生产生活实际情况来看,在模具上做字,肯定不如写出来的字水平高,这个是毫无疑问的。更何况还是两千多年前的生产力水平。因此,对于毛公鼎及其铭文,我们一方面要肯定其铭文的重要历史价值,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客观认知其内部铸造金文大篆的艺术价值,不能盲目。

但是,无论如何,毛公鼎上那长篇幅的金文,还是举世罕见的,还是让我们看到了2000多年前大篆字体的书法构造、艺术特点,这个是非常令人震撼的,让人感慨先民的智慧与技艺。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纠正一下,如果学习大篆字体书法,不学毛公鼎,犹如儒生不读尚书。

标签: 毛公鼎 儒生 尚书 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