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肯定地说,赵孟頫没错,是启功不对!启功之所以这么说,是为了倡导他创造的"结字黄金分割律"这一书法理念。
赵孟頫原话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而用笔则千古不易。这话通俗化来理解就是,书法强调用笔和笔法技巧为上,而且结体也要花费功夫,结构随着时代变化审美趣味而变化,笔法千古传承不变。
赵孟頫行书作品
能够日书万字,被称为"炫技之神"的赵孟頫强调用笔的重要性,源于他对魏晋二王书风的深刻理解与实践。我们往上看到唐代的孙过庭,研究他的书法及理论也会发现,他对用笔与书法点画的微妙变化,也有不少论述。
由此可见,赵孟頫是对的,错的是启功。
而启功否定赵孟頫,其实是为了倡导他创造的启功体的结字黄金分割律。
启功书法点划撇捺变化较小,用笔单调,只能用看上去隽秀飘逸的结字掩盖其不足,这是一大特点也是启功体为人诟病的地方!
其他网友回答:这是启功理解上的错误 。
赵孟頫说的是书法以用笔为上,结字亦需用工。说的是虽然书法是以用笔为上,而结构也不能忽视,也要用工。抛弃了那个都不行 。而启功先生非要去装牛角尖,砍去后半句,纠着“用笔为上”去死叩。咬定赵孟頫不重视结构,这个不是严谨治学的态度。
如果赵孟頫只重笔法而轻结构的话,他就不会说“结字亦须用工”。他的字正是笔法与结构完美的组合,才使他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一席之地。如果他不重视结构,还能有他书法史上的地位?
精妙的用笔,就如能工巧匠制作的材料一样。如果有精美的制作材料,但是不按规矩来组合,这些材料再精美,也是废物一堆。现在的丑书者,就是凭借以前的书写功底,任意胡为来欺世。启功如果批这类人,我完全赞成。
不能突出一方面而完全否定另一方面。书法是由笔法和结构共同组合而成。缺一不可。
赵孟頫的话要完整的看。砍掉一半去说事,就违背了人家的本意。
赵孟頫强调的是,书法的笔法作用,大于结构的作用。
而同为皇族后裔的启功先生,认为书法的结构,大于笔法的作用。他认为,只要书法的轨迹合乎法度,字就写的好看。
其实,书法的笔法和结构,都很重要。只是书法功力不同、学书背景不同的人,对两个要素重要性的排序不同。
赵孟頫的书法,笔法变换自如,方圆结合,侧锋用笔,中锋行笔,相得益彰。既有骨力,又很妍美。
启功先生的字,笔法比着赵孟頫不太丰富。侧重于结构取胜。重心位于每个字的黄金分割点上。为了显示结构的重要性,有些笔画的搭配,显得有些夸张。
其控笔的能力,离赵孟頫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亲爱的书友,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
其他网友回答:1首先,赵孟頫说的这句话是他在兰亭十三拔中提到的观点,赵孟頫主要强调的是用笔的重要性。结构和笔法比起来,赵孟頫认为笔法更重要些,因为“用笔千古不易”。
2启功先生对于二者的观点正好跟赵孟頫的相左,启功先生认为结构比笔法更重要一些。二者在这个观点上是存在分歧的。因为笔墨当随时代,字的结构是根据每个时代或者某个时期人的审美改变而改变的。首先,书法是要服务当代的。
3如果字的结构安排很合理,笔画之间穿插得当,即便是某个笔画写的不规范或者写错了,我认为对于全字而言,影响不大。毕竟点画是叶子,而真正的主体是结构。从这一点上启功认为赵孟頫错了!
4但是我依然认为赵孟頫并没有错!结构会不断地改变,但是笔法确实千古不变的。结构和笔法比起来,我更觉得笔法更重要,所以支持赵孟頫!你觉得呢?欢迎关注,点赞,评论
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有一句话,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而用笔则千古不易。这里的书法以用笔为上 ,强调了书法用笔的重要性,可以讲相较而言用笔是凌驾于结字之上,学会了用笔,也就掌握了学书的关键。
而前书协主席启功先生,则与赵孟頫持完全相反意见,认为书法重在结字,用笔次之。都是书法前贤大家,如此完全相悖的论调,让人丈二和尚,不知所措。那么,孰是孰非呢?
鄙人以为,熟练的运笔技巧写出来的字让人耐人寻味,线条的质量高低决定书法作品的优劣,而结构的不同,显现出风格各异的书法作品。千人千面,流派纷呈,都是结字的差异。
再漂亮的字,没有遒劲的线条为基凋,经不住细按,也是白搭。而丰富线条表现出来的书法,即使在结构上略有欠缺,所谓笔力劲而字自工,(有书家表达的宁拙勿妍,宁丑勿媚也是重线条,而结构次之)也不失为好作品。
赵孟頫与启功在书法上的成就不言自明,相信赵孟頫所言更有权威性。
本人也是书法爱好者,下附临写,敬请指正,谢谢!
我的理解是赵孟頫和启功先生的论断都有道理,但都不全面才引发争论。
我想或许正因为赵孟頫说的“书法以用笔为上,结字亦需用工”只是谈及书法的两个方面,所以启功才认为赵孟頫的论断是错的。如果用系统的观点来看待这问题,论断都有所偏颇。书法技法或者说书法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其中任何一个内容有所偏识,都可能是不完善的。
我们常说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就是这个道理。何况,由于不同的人,对书法学习的起步不同,悟性有高低急缓的差别等原因,会造成学习书法过程中的进步或理解的差异,以“用笔”和“结字”两个方面来说,可能有的人对用笔技法理解的好且深刻,对结体方面可能理解的总是不得法不入门。有的人却相反,对结构方面学习起来毫不费力,对用笔技法却迟迟不得其门径。这种情况包括学习笔画也一样,有的人总是写不好捺画,不知如何处理捺画的收笔,总是写不饱满。而有的人则是撇画写不好,收笔处不能将笔力送到位。有的人笔画软,有的人笔画僵硬过度等等,不同的书法学习者一个阶段面临的困难总是千差万别的。所以不能简单的对用笔和结构厚此薄非。
再说,还有一个情况与老师的教育方式和初学书法的的理论有关系,也会出现类似情况。
一是先入之见,也就是第一印象,由于第一印象的影响,可能会出现厚此薄非的情况。在书法上就是我开始练习的是用笔技法,一切关注点都在用笔上,不是特别重视结体,就会出现类似的认识观点。
二是理论问题。首先接受的理论指导有所偏颇,而不是循序渐进。也可能导致认识的不全面。
三是我们自身在学习书法过程中,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认识,也能造成认识的偏颇和不完整,不客观系统。
以上之是个人的望文生义的理解,不一定正确,如有益同道,幸甚之至!
这句话是元代的著名书法家赵孟頫说的,“书法以用笔为上,结字亦需用功”,其实我是赞同这一句话的,赵孟頫强调了用笔的重要性,但同时也并没有忽略字的结构,这一点从赵孟頫的书法就能看的出来。
但我们平时在写字的时候,无论结字还是用笔都要注重,二者缺一不可,也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用笔没有结构则不能成字,只有结构没有用笔则成了毫无生气的打印体。
二者又是相辅相成的,好的用笔能够自然的生发出好的结构,好的结构又为好的用笔提供了一个展现方式。
赵孟頫书《兰亭序》
我们最为书法学习者,要想练好书法,就要二者同时并重,不可只偏废一方。
历史上好的书法作品,都是用笔和结构俱佳的。至于启功先生为什么说赵孟頫是错的,这和气功一直强调结构有关系,他本身是更注重结构的。
你觉得用笔和结构哪一个重要,欢迎留言评论。
码字辛苦,
同意的朋友麻烦点个赞,关注一下啦。
其他网友回答:其实书法练到一定地步之后,到底是用笔为上,还是结构为上,已然不重要了。因为用笔和结构同为书法的基本功,这两者本就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
当然,就书法理论来说,一定要把用笔和结构分一个主次也无可厚非。因为每个人学习书法的师承不同,接受的习书理念也不同,自然对用笔和结体的侧重也很可能不一样。就书法成就来说,赵孟頫无疑是顶尖大师级水准,而启功先生虽然堪称当代书坛泰斗,与赵孟頫相比,差距是非常明显的。站在这个角度来说,似乎赵孟頫的观点更有说服力。但是,启功先生素来以治学严谨著称,当然也不会随意挑战赵孟頫业已得到公认的书法理论。孰是孰非?也只能看我们自己去理解和体会了。
就我个人而言,觉得还是赵孟頫的理念更有道理。因为我们随便翻看一下书法史,包括颜真卿等书法大师在内,无不费尽心机学习前人的笔法。只要稍有书法功底,对法帖上书法结构还是基本能有直观的感觉,要临得形似并非难事;但是,除非你有过人的天赋,否则要想轻易理解法帖中的精妙笔法绝非易事。
中国美院书法博导于钟华在《百家讲坛》讲书法时,抛出了一个“书法靠秘传”的观点。尽管这个观点引发了很大争议,也并非全无道理。所谓的秘传,绝对不是针对结体来说的。因为理解能力稍强或具备一定书法功底的人,只要用心揣摩,理解结构还是不太难的。之所以一般人难得其精髓,就是因为无法通过直观的感觉理解到用笔的精妙。这就是圈内常说的“名家指点”的重要性。
启功先生之所以突出结体的重要性,应该更多的是从书法的实用角度出发的。因为一件书法作品,只要结构没太大问题,笔法不够精妙也影响不大。如果连结构都不过关,问题就会很直观的暴露出来,那是根本无法欣赏的。而一般书家与大师的差距,恰恰就在于笔法的精妙。其实很多精妙笔法的失传,也是书法水准日趋衰微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站在艺术的高度来说,赵孟頫“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的观点显然更有说服力。
其他网友回答:谢邀。问"书法以用笔为上,结字亦需用工"。本人认为,二者并没有任何矛盾,也不涉及对与错的问题。书法用笔与字的结构相辅相成,没有分界线。如果你的书法笔锋再好,结字体不成形或达不到一定的标准,也是枉然。所以,字的结构应该比笔划用笔更显重要。
其他网友回答:不请自来哦!
结构和用笔,是书家千百年来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就像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样,观点不同,学书的道路就不同成就和贡献也就不同了。
其中两个书法家说法就是这样相对的,一位是古人赵孟頫。
——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而用笔则千古不易。这里的书法以用笔为上 。这是他在《兰亭十三跋》中有一句话,突出了用笔为首要任务,他说这个话也是在当时的书法背景提出来的,
赵孟頫反对宋以来的“尚意”书风,他不满苏轼所提倡的“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和黄庭坚“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的主张。赵孟頫大举复古主义,标榜学书“当则古,无徒取于今人”,要求在追求书法的个性时,要不忘古法。
同样的道理,启功先生为了学习书法也是深入古典,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经验,叫做“黄金分割率”。就是他提出的与古人想反的观念——结构为重。
启功曾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苦练用笔,一笔一笔地琢磨,临帖临得分毫不差。但写出来的字平看还可以,挂起来就没神了。经过反复推敲,他发现问题出在字的“结构”上。
但是呢,我觉的,偏旁部首,上下左右的关系,如果都非常固定,那么字又就会显得机械化,缺少飘逸灵动或者豪放奔腾的气势。
只能说启功的书法是他独创的字体,既有深厚传统,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书法界评论他的作品:“不仅是书家之书,更是学者之书,诗人之书,它渊雅而具古韵,饶有书卷气息;它隽永而兼洒脱,使观者觉得很有余味。因为这是从学问中来,从诗境中来的结果。”所以他的字就像他的人一样,文字彬彬。
我觉得不管两位书法家观点是否相冲,他们都是深入古籍,学好正统后,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提出和验证自己书法新观点的大师。
后人不要拘与他们观点的对和错,要学就要学习他们对书法的求真和创新精神!
威海链 » 赵孟頫说“书法以用笔为上,结字亦需用工”,启功先生说这是错的,为什么?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