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朋友邀答。
你好,你所说的早于“楷书”的“行书”,不能称之为“书法”。因为真正的“书法”,是从有了“楷书”对“字”在间架结构上的要求以后,才形成比较规范的“书法”。所以,从有了“楷书”以后,练字便都是由“楷书”入手了。“真草隶篆”之中,楷书其实是最难写的,主要就是“楷书”难以藏拙,最见功夫。如果没有一定的“楷书”功底,行书、草书再怎么练,也难登大雅之堂。
其他网友回答:中国的文字由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然后隶书,这个发展路线还是很明晰的。隶书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隶书之前属于古文字,隶书之后是今文字。
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在文字学中很重要的概念叫“隶变”,由隶书一下变出三种字体,草书、楷书和行书。
一种文字在完全成熟以后,会向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更加标准化,一个是草化。隶书的草化其实就是章草,至于行书和楷书,现在公认的是先出现的行书。
从当时的民间残卷可以看出,刚开始出现的就是一种由隶书草写而形成的早起的行书。这种行书向两个方向发展,速度放慢,书写规范的成了楷书,保持这种风格并更加精致化的形成了成熟的行书。
早期行书的出现确实要比楷书早。但现在一般都认为今草、行书、楷书都完全成熟于王羲之。
学习书法要从成熟的、严谨的楷书开始,这是前人总结的经验,是经过比较之后作出的正确选择。楷书基本包含了书法的全部用笔,结构严谨,能够更好的训练初学者的控笔、审美能力。
初学书法学习楷书和他的出现先后顺序关系不大,是由楷书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做为最后出现的一种字体,它成熟完善,初学书法当然要学习这种字体。
同意的朋友麻烦关注一下,点个赞啦。
其他网友回答:谢邀请!浅谈一下。(一)题主说行书早于楷书,这种观点我认为不妥!我国古代大家都云“功亏点划,虽妍亦丑”,何况那些早于楷书,就没有一点楷书结构点划和笔法基本功夫、功亏点划的所谓“行书”能算真正意义上的行书吗?答案是否定的!没有点划基础和笔法的字只是书法门外汉,是归不到书法艺术范畴的,那能说行书早于楷书呢?
(二)对于练字提倡从楷书入手,我认为是正确的。通过楷书学习,可以详细了解掌握字的结体结构、中锋用笔,逆锋、藏锋、露锋等的笔法,对于所有偏旁部首、不同横竖撇捺,点勾笔画的写法都能达到胸有成竹,那么我们在写书法作品时就能熟练、灵活运用自如了,也就不会没有根基,没有笔法和点划基本功夫而毫无目的乱写乱画,迈不进书法之门!
(三)“笔软则奇怪生焉”。对于真正的行书来说,较之楷书多了结构结体的变形,笔画的连断,墨色的枯湿浓淡,笔法点划的变化等等,运用的更为丰富多姿,书写更为流畅自然,但这也是在掌握楷书结构结体和点划笔法的基础上加以变化发展而来的,因此才能进一步把毛笔的特性充分发挥出来,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行书。所以说从书法艺术的范畴来讲楷书要早于行书,练字提倡从楷书入手!
<2>谢谢大家讨论行书和楷书的学习关系和历史关系。
我是千千千里马。你提出的这个问题是一个书法悖辩问题。书法有什么悖辩?这就是后认知问题。
从历史来说确实是先有行书,而后才有楷书。但是,这是晋代以前的事情。
晋代以后到唐代,汉字的书写,主要是楷书,行书和草书。从此,一千六百多年中没有改变学习书法先楷书后行书的规则。
唐代有理由选择楷书和行书。但是,晋代是没有理由选择楷书的,因为当时还是一个隶书为主的时代。所以,看起来是行书最早产生,但是,只有楷书发展完善以后,行书才有了更完善的发展,而且,才能够为书法学习提供选择的优先权,这就是书法法悖辩。
我们简单回顾一下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你会更加清楚。
秦始皇虽然主张“书同文”统一了汉字,把中国混乱的文字书写统一为“小篆”,但是应用汉字书写却流行隶书。但是,秦代并没有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小篆。而是汉代继承了秦代的小篆。那么小篆实际只是汉字的不标准法典而已,秦代的实际日常大量使用的书写是隶书。汉代也继续使用隶书。
隶书就是快速书写的小篆。而隶书也有快速书写的字体,这就是东汉出现的“章草”。这种章草继续发展,三国时发展为行书了。也就是比较潦草的隶书。
魏晋时代有一股新的书法,这就是钟繇和王羲之的书法体系。钟繇和王羲之完善了汉魏时代出现的楷书和行书的书写。例如钟繇的《宣示表》被尊为楷书的鼻祖。而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
但是,就是王羲之时代,绝大部分的人还是用隶书写字的,隶书就是当时的“楷书”。那些写隶书的人,他们也是有行书的。例如比王羲之早60多年的陆机就是用行书写草稿的。他的《平复帖》被认为是草书。而比《平复帖》再规则一些,就是行书了。所以,行书比楷书早。
晋代以后,隶书继续发展,产生了魏碑,魏碑是隶书和唐楷之间的书法发展过渡。
唐代完全统一了书法的规范书写为楷书,行书是楷书的一般快写,草书是楷书的最快速书写,唐代还产生了“狂草”。书写速度非常快,也非常难以控制好写好。
唐代也是中国历史上书法最统一的时代。所有汉字的书写,主要就是楷书和行书。
由于楷书笔画明快清晰,笔法比较规范一致,所以,学习书法首先要从楷书开始,有了楷书做书法基础才学习行书。行书看起来比楷书好学,实际上没有书法基础,即对笔法的基本掌握,是不容易入门的。因为行书的笔画变化丰富,又有连带牵丝,比楷书难一些。甚至难很多,所以,初学书法是不提倡从行书入门的。这一基本的书法学习理论,从唐代以来基本没有改变。
以上千千千里马的个人观点,欢迎你的补充的批评。
题主能提出这个问题,说明是对书法史有一些了解的。不错,一般认为,书法五体的出现,是按篆隶草行楷的顺序。
汉字的演变过程中,隶书的产生具有划时代的作用,它将汉字由圆变方,改变了汉字产生的“六义",史称隶变。
将隶书快写,产生了早期草书一一章草。将草书速度放慢,产生了行书。将行书再放慢,写工整,产生了楷书。
但这几种字体并不是严格按这一顺序逐个产生的,基本上同一时期有几种字体并存。也就是说,行书出现不久楷书就出现了,那个时侯行书的写法还并不成熟。
被称为行书之祖的刘德昇和楷书之祖钟繇其实是同一时期,刘略早于钟,钟确实也求学于刘。
回到用笔的问题。篆书纯用中锋,隶书兼以侧锋,出现方笔,而楷书则是方圆并施,中侧兼用,笔法比篆隶丰富得多,当然,行书用笔要求更高。
而初学书法,从楷书入手,更能兼习中锋侧锋,更能为行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行书确实早于楷书出现,但学习书法,确实应从楷书入手。
其他网友回答:脱离了章法,你知道它是字还是鬼画符?还是狗爬?拿墨撒在纸上让驴在上打几个滚那叫书法吗?你认得那叫什么字。如果在纸上随便画画时间久了自己都不认得,你说那叫书法?练楷书就是练习书法功底,练好后不管你怎样狂草,也不脱离书写的章法。看上去是人写的字。
其他网友回答:谢邀。行书诞生得比楷书早,但那时侯没有楷书,而是表现为隶书的形式。并不能证明当时写行书的人没有隶书的基础。
文字的演化过程是一个漫长而且交接情况很复杂的过程,没必要太去纠结这事,练字从楷书始,是前人很长年代积累下来的经验之谈,遵照经验能提高效率。
当然练字从隶书篆书入手都可以,为练行书也可以直接从行书入手,这是追求能快速的写行书。如果追求行书写得更好,再回头补楷书的课,但这样子还不如直接从楷入手了。
书法的最高峰在魏晋,时人以韵高为美,书写自然流畅,龙跃虎卧,唐人学之不及,乃以矩整为美,把楷书推上另一个高峰,加之流行刻碑,为求效果刻意夸张修饰笔端,对写行书已是不利。宋以后很多都直接宗晋人,至清朝楷书越发求工整,行书整体水平已经不高,历史的经验也当借鉴。如果为写行书,不妨以晋楷入门。
没有说行书早于楷书,草书倒是早于楷书。楷书在三国、两晋就有了,但当时不叫楷书,倒是叫隶书,比较自由自然,不像唐朝那样,写得一板一眼。楷书重法,是练习提高笔力最好的方法,通过练习楷书,控笔能力会快速增强。由于楷书有严格的法度要求,对于其它书体的入门是很有好处的。但还存在一个入楷和出楷的过程,有不少写楷书的人行草书一般般或比较僵化,缺乏灵动,就是因为不能从楷书中走出来。
其他网友回答:谢友邀。问,为什么行书早于楷书,而练字提倡从楷书入手?本人完全赞同以上几位朋友的阐释。在这里作一点补充,希望对你有益。本人认为,汉代的隶书巳经为后继的楷书奠定了基石,只不过楷书的形态笔划与隶书稍有差别而巳。之后形成的行书,也是在这个基础之上演变而来。这已是历史见证,无可争辨。故,学习书法从学习楷书入手。
其他网友回答:谢谢邀请。
行书早于楷书。是一个假命题,与书法发展的事实不符。
要先明白何为楷书。楷为正则,以正为范。从汉文字产生应用的开始,也即是有了书写实践开始,就应视为「书法」的产生起始。其实书法這个名词的叫响,还是当代的事情。
书不就是写吗?我说把毛笔书写汉字的创作品定格为「书法」,勉为其难,有点尷尬。不过世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随缘随众就是法。
我说一个小事,一位名人写家,出席一个现埸笔会,正在挥笔兴酣之际,突然手机铃响催逼干扰,可好随其到场的儿子抓机在手回话,"他正在写书法呢。″其诸多表情意识在此无须赘述。就這一个「写书法」,我就一直不是"如鲠在喉"而是如毫无思想准备张口吞了一只苍蝇。国人之概念语言表述竟而至于此!
新时期的书法热,国人不缺时间不缺钱财物,不缺精神头,唯缺文化底蕴和性情修养。
譬如這个问题,楷书,行书,草书等等,倒真该说成是「楷书法」等等。祖先人创写第一个汉字之始,法便与之同时俱立。不管用什么工具,刀也好,笔也好,硬也好,软也好,法不立,事不谐。陶丶铜之器,甲丶金之文,无不以楷立则。过去虽不以书法立名,但绝无无法之实。人之立先行后,快跑如飞,无有躐等趣之。
今之书法为名,实则法乱品滥,更不堪者,人之无行。
威海链 » 为什么行书早于楷书,而练字提倡从楷书入手?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