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书法如何入帖,如何出帖?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首先非常高兴回答这个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书法,并且学习书法。那么对于初学者而言,怎么入帖,又怎么出贴呢?下面来发表一些我自己的看法。

1.如何入帖,首先要追求形似。所谓入帖,就是深入古人留下的经典范本中学习。无论学习哪位大家的范本,我们都要坚持取法乎上的原则,一定要从最好的,最规范的学起。要想入帖,首先必须学习笔法,也就是范本上的点画形态,以便领悟书家运笔方法,务必要达到形似。孙过庭《书谱》中提到“察之贵精,拟之贵似。”

2.点画练好了之后,在进一步的学习范本中字的结构。学习结构,主要是观察笔画之间的穿插,排叠以及笔画之间的笔断意连。要想练好结构就要摹帖。所谓摹帖就是把一层薄纸放在古帖上面,然后用笔描写。姜夔《续书谱》中说“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的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所以不仅要摹帖,还要临帖,只有临摹相结合才能练好结构,最后学习章法。

3.如何出贴?所谓出贴,就是把所学古人的法则运用到现实书写作品当中。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能够熟练的运用好古人的笔法和结构,以及章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所谓的出贴。

4.学习书法是个漫长的过程,书法没有捷径可走,所谓捷径就是不走捷径。希望初学者们能够耐住寂寞,认真学习古人法则,相信总有一天可以出贴的!谢谢,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喜欢书法的朋友可以关注我!!我们一起交流探讨!!!!

其他网友回答:

一本字帖临到什么程度可以出帖?如何出帖?是很多书友所关心的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点值得大家重视。一.能准确的临摹字帖,用笔.结构.章法很相似而且很熟练的情况下,就应该背临了,背临要理解字帖主要特征,对临和背临相结合,直到和原帖很相似,然后尝试出帖。二.集字临摹。用原帖中的字集成一首诗来写,没有的字凭理解或参照字帖中的偏傍部首来组成符合该帖特征的字。多练习几首,要求整体协调。三.抓大感觉,自由自在,放松心态的临写,夸张取舍改变结构原形,和准确临帖相结合,反复练习。四.用原帖的基调(点画.结体.章法.韵味)来临写另一种字帖,称之为合临,就是综合临摹。这样的自由取舍,和原帖大感觉吻合,有似像非像之感,这就是意临,这就是出帖。五.多临几种字帖,但要专精一种字帖,以它为基调创作,参与形成新面貌的字帖越多,面貌就越新。临摹.创作,再临摹,再创作,交替进行。这样才能达到和临的主帖精神.气质.风度.韵味很相近的效果。

其他网友回答:

学习书法从入帖到出帖,也就是从一个书法门外汉到真正的书法家的成长蜕变过程,其中用时十年,二十年,也许是一辈子,很多人一辈子也实现不了。两千字可能讲清一个书法家的成长史,却道不尽其中学书的苦乐爱恨,真正五味杂陈。

本人学书多年,并未入帖,出帖,只不过一铁杆毛笔字爱好者,根据学书经验,及平时对书法了解,试对该问题作一阐述。

对于入帖,一般来讲有几个过程。

首先得选定一家,对其进行反复临摹,细味其用笔,结字特点,基本能够达到原帖神韵,是谓定帖。此过程因人而异,或一年,二年,或三年五年不等。

临得逼真形象,即定帖后,还得背临。即通过自己记忆,不参照原碑帖,随手写出来即可与原帖高度相似,起码让人一看即知出自何门何家才算正式入帖。

入帖难,没有八年十年认真学习,领会,要想走进书法,略窥门径,还真不易。能够学宗一家,得其真味,登堂入室,也算小有所获。

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书法家,那还得更进一步,博采众长,兼收各家,完善自己。那就得在入帖的基础上从中走出来,走出自己的一遍天地,即出帖。

出帖首先得在自己入帖的基础上,举一反三,总结自己学书经验。对已定形字体进行变形,从入帖时要求的临的像,到越临越不像的改变,当变法一新,其用笔结体有自成面貌形成自已独有的书写特点时,则大功告成,修行圆满,书法家就此诞生。

想出帖并非易事,试想一下,从古自今,几千年中华文明史,又有几个是排得上号的,是人人信服,顶礼膜拜的,以书法著名的真正大书法家呢?

本人只是毛笔书法爱好者,只愿用书法来自娱自乐,养身修性,以上仅为一家之言,如有不实,不妥之处,望海涵。

下配图为本人手书,但求得高人点拔一,二,不胜感谢。

其他网友回答:

入贴,是临摹贴,做到形似,神似,自己满意,别人认同。出贴,是拿掉字帖,一样能写的有模有样,字成型,有神采。忠不忠与原帖无所谓,能有自己风格更好。

其他网友回答:

问题:书法如何入帖和出帖?

书法里的入帖和出帖式两个专业的名词,入帖就是学进去,完全掌握一个字帖的风格,做到能临帖、能创作,而且风格和原帖一样,能够熟练的运用所学字帖里的各种技法。

出帖是要从这个帖里面走出来,用这个帖里所学到的东西运用的其它字帖里面去,不再受这个字体的影响,重新进入下一个字帖里面去,通过不断的进进出出,不断的掌握新的风格和技法,提高自己的书法审美和用笔的技巧,最后融汇贯通,形成自己的书写风格。

这一点就像学表演一样,你要先去模仿,通过模仿掌握表演的技术,然后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

入帖很难,需要长期的专注的练习,但是出帖更难,需要不断的摆脱自己的书写舒适区,进入下一个难点,所以书法家们都说,学习书法,要以最大的勇气打进去,然后又要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

王羲之《姨母帖》

你觉得呢?

同意的朋友麻烦点个赞,关注一下啦。

其他网友回答:

<2>学书法,出帖即小成。那么,书法如何出帖,由我慢慢道来。



按照常规做法,书法,应先入帖后出帖。在某些时候,学书法入帖都是比较难的,如果有悟性,且专工一帖的情况下,须三至五年可入帖。凡是学书临帖者,都无不想着早一天出帖。可是,光想着出帖是没有用的,关键是要下大工夫临帖,深入临帖,也就是书法大家们所说的:学书法,必须要写,写,写;练,练,练。这就要求学求学书者一定要付诸行动,不能纸上谈兵。


书法,出帖的前提是,把字临到一定程度时,即可出帖。那么,把字临到何种程度才能出帖呢?回答是:七分形似,七分神似。如果达到以上所说,就可以尝试出帖了。若达不到以上所说,那就先不要急于出帖,直到达到“七分像”时再尝试出帖。在出帖之前,可先尝集字创作。集字创作,是古今书法家常用的创作方法,实践证明,这个创作方法很受用的。



实际上,临帖达到七分像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所以说,学书法,没有捷径,不能操之过急,得慢慢来,慢工才能出细活。我这里所说的慢慢来,主要是要让自己静下心来,抛弃一切私心杂念,专心致志地、老老实实的临帖。学书法,急,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

学书法,即便是达到出帖条件,但还须坚持临帖,不能因为自己达到了出帖的水平就放弃临帖。

按照我说的办法出帖,写出来的字就会既有传统,又有个性;就会既高古,又雅致。反之,就俗!就野!就没有文化内涵,就没有生命力。

法,就是技法或者说是技巧;道,就是内涵,内涵就是精神。学书法,既要尊循法度,又要体现其书法精神。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

书法如何出帖?这个问题,被一些胶柱鼓瑟,授人死法的书论和流言俗说过度神秘化,复杂化。

学习书法和学习汉语一样,都是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丰富的过程。小学生就能写作文,博导能写论文,博导的论文是从小学生时的作文起步的;世间所有的知识,都是从点滴到系统,一点点,一层层垫高的。

学汉语,写文章,不是读了那一本书就会了,也不是学了那一个人就提高了。

学习书法的入帖和出帖也不例外。从一本帖学起,有了一定基础,就要象小学生写作文一样,按所学所记所理解的,开始创作。初步的创作就是出帖的起步。


但要真正做到出帖,既不是一些人说的临一家帖,临到七分象,八分象,就可以出帖,也不是有人说的在学习原帖达到熟练的基础上,刻意的加入一些自己想表达的书法笔法,从而摆脱原帖的束缚;更不是长年累月坚持学习之后自然而然的事,写着写着,就自然出帖了。

古人的学书之路,和学写作文直到写论文的历程何其相似。以米芾为例:

“余初学颜,七八岁也,字至大一幅,写简不成。见柳而慕紧结,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出于欧,乃学欧。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学最久。又慕段季转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觉段全绎展《兰亭》,遂并看《法帖》,入晋魏平淡,弃钟方而师师宜官,《刘宽碑》是也。篆便爱《咀楚》、《石鼓文》。又悟竹简以竹聿行漆,而鼎铭妙古老焉。其书壁以沈传师为主。”

这是米芾《自叙帖》自述的学书经历。不但是米芾,古代所有的书法名家的学书历程,基本都是如此。

古人的学书历程告诉我们:学习书法的出帖,就是以一家为基础,融合进另一家或者几家不同的表现手段,变成一个新的表现形式。简单来说,就像植物学上所说的“杂交优势”。

古人的学书历程告诉我们:只学一家,不可能出帖;就象只读一本书,不可能成为文学家一样。

书法史还有一个规律:宋人,元人,都学晋唐。要出帖,宋人的办法是强调,放大,夸张晋唐人的某一两个点,如米芾的强调各种对比关系,赵孟頫的减少各种对比关系。作加法,作减法,都创造了垂范后世的新风格。


一家之言,欢迎批评指正,讨论留言

关注“快乐书法营”,快快乐乐玩书法

其他网友回答:

如果按照前人说的“入乎规矩之中,出乎规矩之外”,入乎规矩之中就是入帖,即达到了“形神兼备”。出乎规矩之外就是出帖。即运用其笔法写出了新意。出帖即不再受原帖的束缚了。

其他网友回答:

大家好,我是景堂书法。

现在学习书法的朋友们,往往都会在学习一个字帖一段时间后,就思考如何出帖。很多书法学习材料中也经常谈到入帖,出帖的问题。似乎,学习书法就是选择一个字帖,然后入帖,出帖,就有了自己的风格,就学好了。可实际上,没有几个人是学习了一本帖,通过出帖达到自己风格的。

思考一下我们的学习进程,都是要深入临写字帖。一些书法院校在教学中强调要做“复印机”,努力把字写的跟字帖完全一样,这对于更好的理解书者的笔画结构特点,进入其技术体系,无疑是有效的方法。但细细品味,任何人的临写都不可能与原帖完全一致,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己的东西掺杂其中。那么,实际上,每个人的临帖就是一种再创造。这样,当在进行了几个帖的临写后,因为每个人的审美思想有差异,自然所吸收的东西也存在差异,也就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个性语言,自然就出帖了。

如果仅仅是学习了第一个字帖,自然会过多的依赖这个帖,加上没有别的东西进入,自己的个性的东西不容易被自己察觉,就会觉得自己完全入帖了。这时急于想什么出帖就会回到自己原来的状态,回到原点。再学习其他字帖,也会如此,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最终一无是处。

我老师就要求我们不要想什么出帖,只管认真深入的临写经典碑帖就好。因此,建议你深入学习,努力临写经典楷书碑帖,甚至是其他书体也要临写,不要多分心,时间久了,自然会有所得。加油吧!

一点浅见,仅供参考。

喜欢就关注我,记得点个赞哟——

其他网友回答:

练书法的人谁不想写出自己的风格,即你所说的出帖。但是我见过很多很多的人,一辈子都没有出帖,包括我自己也是这样。即使到现在,也还觉得自己从人家字帖里刚刚迈出半步。由此可见出帖之难。不过在这个寻求突破的艰辛过程中也有一点小小的体会,和大家分享。

我觉得要出帖,就要先入帖。老老实实地把所选的字帖临好,通过长时间的反复临习,尽量把基础打扎实。基本功打得越扎实,越容易出帖。

在临习中对字帖的领悟也很重要。我们不能光埋头写字,不抬头看路,要好好地钻入字帖中,去另外前人的笔法、章法、墨法,将这些了然于胸,并运用自如的时候你就具备了一定的出帖的能力了。

接下来就可以试着意临,临的时候就不要斤斤计较于笔画的像与不像,只要写出其神采就可以了。然后可以试着去创临,先从简单的如“宁静致远”、“上善若水”等字数少的写起。写的时候就可以加入一些自己的东西。然后慢慢地加字,如写首古诗什么的,另外在字上也可以逐渐有意识地增加一些自己的东西。也许有成功,也许有失败,不要害怕,慢慢地探索,你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风格了,在不知不觉中出帖了。

如果还没有出帖,还有一招。把你练的字帖先放一放,去练一下其他的字帖,最好风格相差大一点的。这样,改变一下因为长期练一种字帖而带来的弊端。书写风格也会有显著的变化。我一开始行书就练王羲之的。《兰亭序》和《圣教序》不知道写了多少遍。但是后来我发现自己如身陷囹圄一般无论多么努力也走不出王字的圈了,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书奴。很多次尝试都失败了,最后,我决定暂停王字的临习。开始练习王铎的字。一开始还是不行。临的王铎的字还挺像,但是一些还是王羲之。我就有意识地去创作一些作品,一边临写一边创作。经过一两年的努力,我感觉已经有点出帖了。虽然自己知道做的还很不够。但是只要方向不错,假以时日,一定能够出帖。

希望以上回答对朋友们有所帮助。

标签: 书法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