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大家讨论这个问题。《兰亭序》是唐代以来最负盛名的书法作品,而实际上,真正见过《兰亭序》的人,也是凤毛麟角了。
所以,要把这个宝贝书法作品传播出去,只有多临摹一些。
最早的《兰亭序》模本就是唐代的三个本子,其中大家公认的是武后神龙本冯承素的模本 。
这个摹本可以说是最好的《兰亭序》摹本了。
但是,关于这个摹本的争议也不少。比如,这个摹本真的事最接近王羲之真迹吗?后人的评价也是不一样的。
但是,唐代以后,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人间蒸发了。所以,世世代代的兰亭序摹本,也只能根据冯承素的这个摹本继续临摹了。
所以,我们以后的《兰亭序》临摹,实际上是对冯承素摹本的临摹。
包括唐太宗以后的书法家,谁也没有真迹可临摹了。
所以,我们欣赏《兰亭序》的临摹,也只好看看就好。
下面看看现代书法家的《兰亭序》临摹,你会給他们什么评价。
首先看启功先生的临摹
再看看周汝昌先生的临摹
周汝昌先生不但是红学家而且还是一个《兰亭序》学者,他对《兰亭序》有深厚的感情也有深厚的研究。
再看看沈伊黙大师的临摹
沈伊黙先生是著名书法家,对晋唐书法有深厚的研究。沈伊黙先生也是对笔法有深入研究的大家,看看他在研究《兰亭序》
的时候,是不是很注重笔法呢?
此外,陆维钊先生也是对王羲之有精心研究的书法家,我们看看他的《兰亭序》临摹
这个是其中一个片段。
还有一个临摹,是沙孟海先生的《兰亭序》临摹,大家看看,沙孟海的临摹,你是不是有一些意外呢?
以上是现代一些书法大家的《兰亭序》临摹,好像他们各有各的一些想法在里面。假如你临摹《兰亭序》会这样想呢?
但愿最好的《兰亭序》临摹本,就是你的一种情怀。
以上千里马的个人看法,欢迎你的批评指正。
其他网友回答:《兰亭序》最好的版本当然是冯承素的神龙本。今天不说这个,说说你不一定知道的《兰亭序》。
1、兰亭八柱
圆明园遗物。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春,弘历收集到历代书法名家《兰亭帖》墨迹六帧(唐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摹《兰亭序》,唐柳公权书《兰亭诗》并后序,明董其昌临柳公权《兰亭诗》,戏鸿堂刻柳公权《兰亭诗》原本),再加上大学士于敏中补戏鸿堂刻柳公权兰亭诗阙笔,及乾隆御临董其昌仿柳公权兰亭诗,合为“兰亭八柱册”。
弘历为了“一永其传”,即将坐石临流亭改建成八方重檐亭,并易以石柱,每柱刻帖一册,此即著名的圆明园“兰亭八柱”。
2、《颠倒兰亭序》
清朝第六十一位状元石韫玉竟然将《兰亭序》324个字颠倒其文,组成一篇新的序文,世称《颠倒兰亭序》:
若夫放怀今昔,浪迹山林,所以领稽古之幽情,叙怀人之朗抱也。当其春流将至,清风蜇生,每列时流,尝怀盛事:岁癸又丑曰,既云契,诸贤慧然。将事有期于是,引清弦,揽虚竹;右长者,左故知。或聘目于暮山,或寄骸于斯室。仰唤崇宇,俯带躁湍,同和亭阴。觞临水,次修能。竹契和气,兰知兴。与人同趣,随天畅悟。有为之相喻不死之因,俯今仰昔,娱彭悼觞。得列座之于于,托惑怀之一一。畅哉此会,虽快足无以不有所述,岂文人能事为?大化自迁,所之于尽。不及揽其品类,录其殊茂。合初终之感,系后世之怀,不亦可磋矣。夫乐生痛死,所倦之妄也,欣修悲短,所察之诞也。一取一舍,固视宇宙之为;一感一兴,亦极文情之至。况在万年之峻地,为九老之盛游,丝管毕陈,觞咏间作,静言未永,后会有修。虽人已异,由亦所慨咸集。不随不激,视之足以齐俯仰之形;以兴以群,信之足以一内外之遇。视其所以,观其所由。虽向之所叙,大致亦不少殊也矣。
《颠倒兰亭序》现藏于绍兴兰亭
其他网友回答:兰亭序除了原迹外,最著名的临本,是欧阳询所临的定武兰亭序。摹本则为冯承素摹的神龙本兰亭序。
定武兰亭序为石刻,为是欧阳询所临。字体偏瘦,用笔劲利。和神龙本相较,胜在神韵上。这也是摹与临最大的区别。原石在宋代战乱中遗失 。拓片中以赵孟頫所藏火烧本最为有名。古代学习书法,和现代人相比,有有利的地方,也有不利的地方。有利的是他们对笔法的学习,能够有人言传身教。一开始就有好的开端。不利的地方是,字帖大多数为拓片,真迹只能在很少的一小部分人看到。而这一小部分人,皇帝又占其中去了大部分的资源。所以,即使如赵孟頫这样的高官,也没有见过墨迹本兰亭序。他一生学习的,都是定武兰亭序。
神龙本兰亭序,为唐代宫廷摹工冯承素摹写。最大呈度上的保存了原迹的面貌。是公认的最善本。
此外,还有虞世南、褚遂良、赵孟頫等人的多个临本,各具特色。虞世南的圆润,褚遂良的韵逸,赵孟頫的秀妍。皆为传世绝作。
其他网友回答:1历史上关于兰亭序的版本有很多,其中在唐朝就有,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等人的临本,还有冯承素的摹本。还有后来历朝历代的兰亭序临摹本!
2其中各种版本中公认的最好版本是冯承素的摹本。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兰亭序自李世民死后就不知了去向,至今仍是书法界的一个未解之谜!也就是说真正见过《兰亭序》真迹的人,就是李世民在世时的几位大书法家。
3当时李世民得到《兰亭序》,欣喜若狂,遂命当朝有名的几位大书法家,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冯承素进行临摹,以此分赐给诸王公大臣。也就是说《兰亭序》的真迹很少有人见过,后世流传的版本都是临摹本!但是临摹本里面也分优劣!
4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等大书法家所传的《兰亭序》皆是临本,唯独冯承素的是摹本!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临”,什么是“摹?临就是对着原贴写,而摹是把纸放在原贴上双沟填墨!孰优孰劣,自有公论。
5综上所述,我认为所有《兰亭序》,除了王羲之的真迹,当属冯承素的摹本最佳,也是学习兰亭序的最佳选择!!!!
其他网友回答:临摹其实是临和摹,而且临和摹是不一样的,较真一点,我是一人。
先看一看书圣“王羲之”表示尊敬,再说《兰亭序》。
《兰亭序》不只是天下第一行书,更是天下第一。
临和摹的区别临,是照着原贴。简单说:写字。
写字,写的字。
什么叫“临”,比如说如下图所示。
上图是宝岛台湾地区,陈国昭先生临《兰亭序》的视频截图。
陈国昭先生,是目前临《兰亭序》非常好的一位书家。
上图的练书法的方式就是临。
陈国昭临《兰亭序》临得很好,他的方法还是值得借鉴的。其实很多人都是这样临帖的,这是一个好的方法。
摹,是用薄纸(绢等)蒙在原作。简单说:画字。
追求像,反复涂抹都行。
摹是比较复杂的,古代用来造假书画作品。摹是造假的重要手段,。
现在描红字帖,也算是摹的一种。
所以练字最好。
临,写字!不要摹,画字。
《兰亭序》临摹者众多,择优并不难先说摹,因为摹是画字。
唐太宗得《兰亭序》,并下命令仿制,其中就有大量的摹本《兰亭序》。
在所有摹本当中,评价最高的是冯承素的摹本。
也就是我们现在最常见的版本。
这个版本的尺寸:纵24.5cm,横69.9cm。
冯承素不是特别出名的书法家,但他是一个非常合格的工匠。他摹的《兰亭序》,把行书中的一些瑕疵都摹出来。
冯承素的《兰亭序》摹本,是目前可见的《兰亭序》最像真的一版本。关于《兰亭序》真伪的问题是一个纠缠不清的问题,冯承素这版《兰亭序》也有被认为是明朝人伪造的。
再说临,临《兰亭序》毫无疑问是赵孟頫。
历史上王羲之所有的书画家,都临写过《兰亭序》。
但所有人当中赵孟頫是临的最好的。
赵孟頫不但临写了大量的《兰亭序》,现存他的《兰亭序》大概10个不同的版本。
我个人最喜欢他的《缩临兰亭》。
缩临兰亭的尺寸:纵13厘米,横32厘米。
上面说的冯承素版本的《兰亭序》:纵24.5cm,横69.9cm。
能够写这么小,而且还如此有风采的,太难了。
上图是赵孟頫《缩临兰亭》的细节。
注意:完整《缩临兰亭》的尺寸纵13厘米,横32厘米。
一人试过,赵孟頫真是厉害。
字写得过大和过小,还能有风采都是相对较难的。
一人有感每个人喜欢的东西不一样。
一个人在不同时间喜欢的东西也不一样。
或许有一天,我更偏重正常大小的字,而没有那么喜欢《缩临兰亭》。
喜欢和评价好坏,都是很主观的。自己了解自己的偏重,会比较客观。
以我仅有的知识,尽可能地客观求真。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进步。
我是一人,喜欢书画和艺术相关,关注我
其他网友回答:历来《兰亭序》最善之本,首推唐摹本《神龙兰亭》。
元朝郭天锡认定此本为唐太宗朝供奉搨书人,直弘文馆冯承素奉旨于兰亭真迹上双钩所摹。此本为下真迹一等,笔法浓纤毕现,且于原迹中墨色浓淡不同处亦忠实摹出,最见神采。但由于此本为双钩摹搨,所以算不得为临写本。
如今现存的《兰亭序》临本、摹本及各种刻帖本,不下数百种,但在清乾隆帝刻的《兰亭八柱本》中列为第一本的,是《天历兰亭》或称《张金界奴本》。此本并无临摹人名款,如此称呼是因帖首有元朝“天历之宝”大印,帖后有元人题“臣张全界奴上进”款识。
此本在明朝时董其昌认为是:“唐虞永兴(世南)临禊帖”从此后就被认为是虞临本。明书家宋濂对此帖评价也很高,又因乾隆皇帝好董书,所以此本被列为第一。
还有就是为历代学习《兰亭序》的重要范本《褚临兰亭》,因卷首隔水上有明人题“褚摹王羲之兰亭帖”而得名。帖上有宋、元各家题跋,但除米芾跋的诗中提到褚遂良外,余跋都未提到是褚临,直到明代陈敬宗跋才开始有了褚临之说。因帖中有些字用笔结体与米芾类似,而也有人提出为米临本。本帖用笔精熟,神完气足,风韵温雅,于《兰亭八柱本》中列为第二。
此外“兰亭”诸临本中亦属上乘之作的还有《黄绢本兰亭》。该本为墨迹绢本,因“领”字上加有“山”,故又称《领字从山本兰亭》。此本也不知出何人之手,于帖前有明代文彭题鉴:“褚河南临兰亭真迹”。
还有就是《定武兰亭》刻本,被认为是最早的刻本。但具体刻于何时,历代说法不一,相传为欧阳询临本摹勒上石,据记载原石从五代石晋之末开始流传,到了北宋,被发现于定武军(今河北定县),故称《定武兰亭》。现今能见到的《定武本》不下数十种,但真正原石拓本仅三本而已。一是元朝柯九思藏本,故宫博物馆收藏;二是元朝吴炳藏本,已流入日本;三是元朝独孤长老藏本,也就是赵孟頫题《兰亭十三跋》的那本,后于清乾隆年遇火灾,仅残存三小片,十六行,六十余字,后也流入日本。
赵孟頫称此本“《定武》刻独住右军笔意。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况《兰亭》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定武兰亭》在细微处不及“神龙本”精巧,但风格浑厚淳朴,基本上能保持底本神清骨秀的特点。
《兰亭序》作为天下第一行书,历代临习者不计其数。仅以上例举五种,虽未定为何名家所临、风韵也各异,但均俱得王书神采、兰亭风骨。谁临的最好,则见仁见智,有得形者、有得神者、有出己意者……不一而足!
[临池管窥]欢迎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我想冯承素临摹《兰亭序》是最好了。真正的《兰亭序》被唐太宗带走了。冯承素临摹的最接近原始。每朝每代都是按照冯承素范本来临摹的。因为真的谁也没看到过。历代都有人临摹《兰亭序》。而且能临摹的非常好。我们当今有不少人能把《兰亭序》临摹的很棒。就连韩国日本都有人把《兰亭序》临摹有模有样。
其实《兰亭序》临摹难度系数不是很高。难度系数高的我认为就是怀素《自叙帖》。因为从古至今还没有人能临摹很棒的。对技法技巧要求非常高。难度系数相当大。现在有许多人在学习《自叙帖》绝大部分的人都跑偏了,其实《自叙帖》最重要的就是法度。有些人能掌握技法技巧,但是法度却很难掌握,因为这需要修炼的。这幅作品难就难在这里。希望大家一起来探讨!
王羲之的《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历代很多书法家临摹过王羲之的《兰亭序》。比如唐代的冯承素、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文征明等等,每一位书法家临摹的《兰亭序》都有他们自己的特色。
这些书法大师里面,最像王羲之的,最得王羲之神韵的我觉得就是冯承素临摹的《兰亭序》,他临摹的《兰亭序》摹的成分要比临的成分要多,唐太宗李世民得到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以后,命令冯承素临摹,冯承素当时用的临摹技术叫“硬黄响拓”。
硬黄是一种纸,这张纸的表面上有一层蜡,是一种半透明状的纸,“响”就是向着阳光的意思,用这种半透明的纸覆盖在《兰亭序》的真迹上面,向着阳光,能够清晰的看到《兰亭序》的笔迹,能够写的很像是自然的。
同时冯承素还是使用了双钩填墨的技术,透过这种蜡纸,先用细笔把《兰亭序》的外轮廓勾勒出来,然后比对着《兰亭序》的真迹往西面填墨。冯承素本身就是一位书法家,填写墨汁的同时不失笔法,造就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神采奕奕的《兰亭序》。
加上当时冯承素是奉召临摹,其用心程度可想而知,据说当时临摹了很多本,分发给当时的王公大臣。实际上冯承素的摹本可以说是复制本,他用的技术也相当于当今的复印技术。
所以冯承素的摹本也被称为“下真迹一等”。其它的临摹本,比如褚遂良、欧阳询的摹本,也可以作为学习《兰亭序》的参考,但是他们都是临的,虽然也很像,但多多少少参入了很对自己的笔意和用笔习惯,比如褚遂良的临摹本就少了很多的用笔的小细节,这也是临摹无法避免的。
总之呢,王羲之《兰亭序》的摹本我还是更喜欢冯承素的。
褚遂良临摹《兰亭序》
谢邀,我是大成,我爱国学。
我常说兰亭序是书法家的试金石,有没有足够的能力临好兰亭序,足以显示该临帖者的实际书法造诣。
临兰亭序的难度,非常大。有很多学书者长期临习兰亭序,自以为够好,其实明了魏晋法书的人看了,只会一笑。
难,难在哪儿?这个不说清楚,我们就缺乏一个回答本问题的评价标准。
难度一:笔法早期王羲之作品的笔法已经臻于化境,到了晚年,控制毫端锋颖于瞬间的能力超乎常人所能想象。我们试举一例:
1、顺时针转指切锋入纸;
2、由顺时针转指的牵丝顿挫中锋下行突然变逆时针转指;
3、过了横的十字路口再次改为顺时针转指+提笔拉牵丝左下;
4、切锋顺时针转指飘摇右上;
5、行至中心点改顺时针转指+轻按去右上;
6、顿笔逆时针转腕下行;
7、锋颖横切顺时针转腕下行;
8、横锋改侧锋逆时针转腕至下方铺锋顺时针调锋为中锋横走;
9、以腕部提按至右方铺锋右上行收锋;
10、尾端改逆时针收锋回旋至左下方准备下一个字的书写。
这大致就是王羲之筒子写这一个地字的过程,够繁复吧?难不是难在繁复,古今笔法精妙的人多了去了,不至于没人能够做到这些技术动作,但没人能够在快速书写一个字的瞬间,以间不容发的连续动作完美再现这一艺术体操般的套系动作。
实话讲,大成自己临池深度越深,越看着兰亭序干哈气,如癞蛤蟆看月亮,绝望得很。但我并不以为耻,因为我不算老几,那些算老几的人也没一个做的如此完美,比如赵孟頫……中华书坛数千年,说神人前三名跑不掉赵孟頫先生。当我们仔细观察他兰亭十三跋里临写的地字,只好笑了。人不对?那启功如何?依然笑了,王羲之筒子的一连串技术动作至少被简省了一半,难度系数下降了大半吧。
这还只是一个地字,随手抓的,另有一些在整篇和整行里有题眼作用的单字展现出来的右军技术简直让人目眩神迷,完全超出人的心理生理极限。
以上还只是说的技术流,右军当年的那种风神散淡、与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更是无法复制。
兰亭啸傲了两千年,依我看,还要继续啸傲下去。
还有个关键,我们都没看到真本。当我们观赏王羲之筒子的信札摹本的时候,其实经常会有“见龙”之感,不但技术超凡、书法高妙,而且情书交融、感人至深。所以大成认为真本根本就只应天上有,绝非所有摹本、临本所能比拟。
难度二:结字和气韵据说王献之曾经劝他老爹“改为新体”,所谓新体,孙过庭的说法是“古质而今妍”,也有人说古用内拓献之该为外拓。但其实这些二分法在兰亭序里统统失效。
王献之的雅致妍美是毫无疑问的,但有任何一个作品能比羲之筒子的兰亭序更妍美的吗?显然没有。
羲之筒子在晚年的作品除了兰亭,还有十七帖里的诸多可靠摹本,那些书札同样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高妙和复杂,但我们见不到兰亭的妍美和婉约,只能理解为当日的羲之筒子把春天写进了兰亭——情绪所感而已。当然还有另一种解释是神龙本不够好,笔法过于花哨了。这种说法也并非胡乱猜测,影响力最大的定武本兰亭其实更接近羲之传世楷书作品的端庄秀雅的气质。
天师道传人、比陶渊明更陶渊明的王羲之的超群朗洁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他的兰亭里面的春天几乎是无法复制的。临者再强,也难免有些世俗气和红尘感。
以上我们已经提到很多评判兰亭和临写兰亭的标准,那么自古以来兰亭的摹本和临本到底怎样评价?我们限于篇幅,不能进行大规模的考据和论文式学术推导,这里直接给出大成的结论:
1、神龙本未见得是最好的。首先冯承素墓志已经找到,只字不提兰亭,这让我们对冯承素临兰亭的实际能力和影响力都产生了必须的疑问。其次,以书法艺术高度而言,神龙本相比定武本欧临兰亭少了些羲之惯有的端凝和雅驯,稍轻佻,相比褚临兰亭和黄绢本兰亭又少了些笔法交待清晰的连贯性,相比虞世南临本还少了些魏晋的味道。我们愿意相信神龙本就是超级复印的兰亭本,但很可能,这个愿望只是个愿望;
2、最适合临写的兰亭临本是黄绢本褚临兰亭。墨迹、笔路清晰而完整,各种运锋技巧的使用合理而且直接二王法脉;
3、影响力最大的兰亭临本当然定武本,化身千万、人间遍布。但可惜,欧阳询楷书的那种方直刻板也毫无疑问的带进了字里行间,且还多了所谓的金丝栏,就是界格,这简直是对兰亭序的魏晋风度的颠覆;
4、写的最像的兰亭当然赵孟頫兰亭十三跋。赵,神人一枚,不解释。
5、离我们最近的兰亭非启功先生临本其谁何,启功先生这个二王帖学正派近代掌门的身份不是白给的。笔法固然差了很多,气质却是直追魏晋。可惜大成没见过白蕉先生的兰亭临本,假如有,恐怕启功先生要敬佩后座。
我是大成,我爱国学。兰亭序独一无二,如果好的标准是象,那么临的再好都没用,它提供的是一个态度,一个风格,一个方法,一个意境,核心是技巧之后的自由,是天道。放浪形骸之外不是临出来的。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你再重复一遍毫无意义。兰亭序打散了没几个好字,放在一起产生奇迹。就象人一样,切碎了是堆肉和骨头,组合了浑然天成你就是世界。所以书法已经末落,不临写不好,临了逃不脱,项羽之后再无英雄。慢慢等待王羲之再投胎吧。
威海链 » 在历史上,谁的《兰亭序》摹本最好?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